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一国文 > 研究回顾

王向辉:西南联大“大一国文”课程的当今思考——兼论当前“大学语文”课程困境的缘由所在
【时间:2011/11/3 】 【来源:安徽文学 2010年第12期 】 【作者: 河南教育学院 王向辉】 【已经浏览4595 次】

  摘 要 论文从课程定位、教学内容、课程实践三个方面对西南联大“大一国文”的开课情况进行考察,结合当前大学语文课程的课程现状,指出必须要使使之具有科学的定位、优秀的教材、雄厚的师资、先进的教学、严格的考核,才能使这门课程走出困境。
  关键词 大学语文 课程定位 教学内容 课程实践

  大学语文课程在传承中国优秀文化、提升语文素养和能力、培养创新思维等方面有着其他课程所不能取代的作用,是高校人才培养和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门人文素质教育的基础性课程。可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虽然目前课程发展势头良好,但是课程定位不清、教学改革低效、学生热情不高等问题依然存在,所面临的困境也毋庸置疑。回顾大学语文的发展史,在众多史料记载和知名人物的言谈记录中,西南联大“大一国文”这门课程始终好评如潮,为众多当年的学生所记忆,所挚爱。本文拟对西南联大的“大一国文”课程进行回顾,寻找当前大学语文课程尴尬处境的原因。

  一、课程定位

  课程定位问题是大学语文课程建设中至关重要的问题,关系着这门课程“教什么”和“怎样教”,也就是说,进而也关系着对课程的性质、功能的再认识。

  从教学目标看,西南联大将“大一国文”定性“通才教育”类课程,知识培养与能力提升并重,强调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综合统一。西南联大提倡通识教育,重视基础课教学,规定文理学生跨系、跨院甚至跨文理工类选课。大一时,理工生必须修国文和中国通史,文法生必修一门理科课。其教课内容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文学作品的选读,包含文言文、语体文、古典诗词等经典篇目;二是“语文训练”,选编有《西南联合大学大一国文习作参考文选》(后改名为《语体文示范》)。

  在课程定位上,大一国文为全校性的共同必修课。西南联大的课程是由共同必修课、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三部分组成。按照西南联大的课程规定,共同必修课主要集中在一年级,一般包括:国文、英文、三民主义、伦理学、中国通史、世界通史、一门社会科学基础课目和一门自然科学基础课目。在此,国文课程是是包括中文系学生在内的所有学生的共同必修课。从历年《西南联大各院系必修选修学程表》(以下简称《学程表》)也可以看出:各院系的基础理论课的学分都比较高,一般都有 6—8 分,而其它选修课则一般是 2—4 分。①

  从上分析可以看出,西南联大赋予了包括“大一国文“在内的共同必修课以非常重要而突出的位置,注重培养学生扎实的基础科学知识、综合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创作性思维,使得其学生成为文理兼备的人才。当前的大学语文课程,其地位虽逐渐提升,但依然难以与当年的西南联大相比。

  当前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的认识上仍存在一定的争议。据 2004 年调查从针对大学语文课程设置侧重点选项的有效问卷中,可以看出:大多数高校侧重于学生综合文化素质的培养(71.88%),也有将近一半的院校认为应该侧重于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44.79%)。另有 29.17%的院校认为也应该侧重中国古典文学阅读能力的培养,还有 17.71%的院校认为应该侧重写作能力的培养。② 概括而论,当前关于大学语文的目标主要有三种: 其一是“ 补课”, 认为现今大学生“听、说、读、写”的基本功太差,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需要补语文课;其二是“美育”, 认为现今大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和审美取向在消费文化的“ 矮化”下, 普遍呈现世俗化、粗鄙化的趋势,需要通过文学经典教育来加以“弥补”和“提升”;其三是“提神”, 认为现今大学生不仅语文差,而且人文精神十分欠缺, 因此, 大学语文教育要强化人文精神。综合上述意见,如何清晰、全面、科学地概括大学语文的课程目标,并以其统一各高校的教学实践,依然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课程定位上,虽然有一些高校将大学语文列为必修课:北京大学设置了“素质教育通选课”,要求包括理工科类的所有学生,都要选择一两门语言文字类的课程;在清华大学针对本科一年级新生的教学方案中,要求所有理工科学生必须要学习语言、文学等方面的两门“文化素质教育核心课程”;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南开大学等高校更是把“大学语文”列在全校所有本科生的必修课表上。但是,据 2008 年对全国100 所高校大学语文课程的开设情况作了随机调查,发现当前没有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高校达到 26%,③ 在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高校中,有不少高校将其列为“公共任选课”,且大学语文的学分远低于专业课程,课程地位边缘化比较明显。

  就目前的大学实际情况来看,课程定位是导致大学语文步入尴尬境地的一个首要原因。应该科学、全面地对大学语文课程性质予以确定,明确课程目标,强化课程地位,对于推进大学语文课程改革工作是至关重要的。

  二、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研究大学语文课程“教什么”的问题。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教材内容虽不是教学内容的全部,但却是进行教学的重要依据。大学语文教材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质量。

  依据文献记载和当时学生的回忆,西南联大大一国文的教材可以归纳为如下特征:一是内容全面,厚古重今。西南联大所有学生必修的《大一国文》课本包含文言文 15 篇,语体文 11 篇,古典诗词 44 首。反映新文学运动业绩的现代文学作品(包括散文、小说、戏剧文学和文学理论)被引进了这本大学国文教材。1944 年,大一国文委员会又选编了一册《西南联合大学大一国文习作参考文选》(后改名为《语体文示范》),入选了胡适、鲁迅、冰心、徐志摩、宗白华、朱光潜、梁宗岱等人的文学作品和文学评论。二是特点鲜明,视野开阔。汪曾祺认为当时《大一国文》是一本"京派国文":“这本书编得很有倾向性。文言文部分突出地选了《论语》,其中最突出的是《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白话文部分的特点就更鲜明了。鲁迅当然是要选的,哪一派也得承认鲁迅,但选的不是《阿 Q 正传》而是《示众》,可谓独具只眼。选了林徽音的《窗子以外》、丁西林的《一只马蜂》(也许是《压迫》)。林徽音的小说进入大学国文课本,不但当时有人议论纷纷,直到今天,接近二十一世纪了,恐怕仍为一些铁杆左派(也可称之为“左霸”,现在不是什么最好的东西都称为“霸”么)所反对,所不容。但我却从这一篇小说知道小说有这种写法,知道什么是“意识流”,扩大了我的文学视野。④ 三是文质兼美、体例简洁。教材选文以文字表达和思想内涵为标准,譬如将《学记》列为第一篇,不仅是古典文学名篇,同时又是中国教育史上一篇重要作品,是中国古代教育理论的概括和教育实践经验的总结。《论语》中选用《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不仅是训练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这种重个性,轻利禄,滞洒自如的人生态度,对于联大学生的思想素质的形成,有很大的关系,这段文章的影响是很深远的。”从体例上看,教材只有选文,没有习题、导读一类的内容。

  当前,各高校使用的大学语文教材现状怎样呢?首先是版本众多,良莠不齐。2008 年中国国家图书馆登记的公开出版的大学语文教材达 1402 种。“据教育部全国高校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去年 8 月的一项调查数据表明,在目前全国高校使用的大学语文教材当中,由徐中玉、齐森华主编的各种版本的《大学语文》约占市场的 30%;南开大学教授陈洪主编的《大学语文》、南京大学教授丁帆主编的《新编大学语文》、东南大学教授王步高主编的《大学语文》、北京大学教授温儒敏主编的《高等语文》等 5种教材占市场份额的15%,其余 55%为其他品牌的教材。”⑤要通过多种渠道,淘汰掉那些质量低下的、无特色、无参考价值的大学语文教材,推广有特色、有创见的精品教材。

  其次,在当前使用的影响较大的教材中,也有存在争议的地方:其一,古文与今文的比重问题。徐中玉《大学语文》(第八版)全书 124 篇选文,古代文学作品比例高达 72.6% ;⑥东南大学教授王步高主编的《大学语文》正编课文 128 篇,泛读课文 617 篇,其古文部分就超过了中小学已学篇目之和,古代文学作品仅在正编课文中所占比例就高达 81.3% ;⑦北京大学教授温儒敏主编的《高等语文》全书 80 篇选文,古代选文就有 60 篇,占全书比例的 75%。⑧与前面三种版本不同,南开大学教授陈洪主编的《大学语文》今文所占比例达到44.8%,与古文所占的比例相差无几;⑨丁帆主编的《新编大学语文》使中国古代文类、中国现代文类和外国文类的选文构成三足鼎立态势,让全书 12 个单元的组合充分体现出现代感和现代人文意识。”⑩ 究竟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文言文与现代文该达到怎样的比重,也是需要进一步辨析的。

  其二,文选原则问题。徐中玉《大学语文》(第八版)注意文学史涵盖面和名家名作,力求用选文的典范性来达到提高文化素质的主要目的;王步高本每个小单元以一两个或三四个代表作家为重点,选择其三五篇代表作为精讲内容,在备选课文及附录中又选择若干其他代表作;温儒敏主编的《高等语文》文选方面最大的特点就是,编者不再汲汲思想教育,不再拘泥于中国古代文学,不再受制于“文学”而是着眼于“文化”,扩大视野,适当扩展,涉及到文学、历史、哲学、艺术及科技等多个领域,以引起不同专业学生的兴趣;陈洪主编的新版《大学语文》有意识地淡化了文学作品的政治性,凸现作品的审美特性,注重当代性,出现了像余光中、王小波、张爱玲等当代作家的美文,甚至于把罗大佑《现象七十二变》这样的流行歌曲也选进了课本里;丁帆主编的《新编大学语文》则是“本着体现‘人文性、审美性、工具性、趣味性和新经典’的原则来指定编辑理念、整合框架结构、划分单元设置和遴选典范文章”。⑾不同的选文原则,孰优孰劣,对教学实践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是需要进一步探讨的。

  其三、教材编写体例上,一是“主题+文选”模式,如徐中玉教授主编的《大学语文》;二是“文史+文选”模式,如王步高、丁帆教授主编的《大学语文》;三是“专题+文选”模式,如温儒敏教授的《高等语文》教材等。形式追求多样化,新颖化,选文多设置有导读、思考练习等内容,部分还设置有拓展阅读的内容。陈洪本还有范曾的插图,更是显示出编者的独特用心。不同的教材编写模式,对学生的教学接受具有怎样的影响,这也是需要进一步分析的。

  综上分析,作为高校各专业的基础学科、公共课的大学语文,应具备上乘的质量,较高的学术品位,要保持教材的先进性和时代性,这既是本学科取得优良教学效果的根本要求,也符合教材建设的一般规律。有所突破,但应该更突出精编教材,免得教材建设的鱼龙混杂,影响课程的良性发展。

  三、教学实践

  教学实践的过程就是通过课堂教学达到教学目标的过程。教师、授课模式、考核模式等关键因素直接关系着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成败,影响着大学语文的教学的效果。

  “大一国文”这门课程在西南联大之所以深受热爱,究其原因,与其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的优秀师资和良好的授课模式、考核模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在师资队伍方面,西南联大集中了北大、清华、南开三校的著名教授,可谓大师云集,群星灿烂。文科教授中有国学根底深厚的学者,有学贯中西的大师,有著名的诗人、文学家和政治家。往往由几个教授同时开一门课,比如:文学院中国文学系的“国文读本”有罗庸、朱自清、浦江清、王力等 7—8位教授同时或分段开。一门课由几位老师同时开,而授课教师又各有自己的体系和侧重面,不仅能为学生提供广泛的选择和比较,同时还能在教师中开展学术争鸣与竞赛,有助于教师队伍的成长。给一年级学生上基础课的大都是知名教授,青年教师一般只开设专题选修课。具体到大一国文,教课文和教作文的是两个人。教课文的是教授、副教授,教作文的是讲师、教员、助教。

  从授课模式看,注重启发式教学。联大教授各有专长,风格各异,授课时旁征博引,融贯中西。从教学方法看,联大教授注重启发式教学,如预先指定相关参考书,提出一些供学生思考的问题,然后学生带着问题看书。上课时老师边讲授边与学生议论,向学生介绍自己的研究体会,或是组织课间讨论,教师引导、启发。许多教授还抽时间对有研究兴趣和学有专长的学生予以专门辅导。据汪曾回忆:“记得我写过一篇不成熟的小说《灯下》,记一个店铺里上灯以后各色人的活动,无主要人物、主要情节,散散漫漫。沈先生就介绍我看了几篇这样的作品,包括他自己写的《腐烂》。学生看看别人是怎样写的,自己是怎样写的,对比借鉴,是会有长进的。”⑿

  在课程考核上,制定有严格的考核制度。联大继承了北大学术自由的传统,也延续了清华严格的校风。联大对有关入学、注册、选课、转系、请假、退学、考试、毕业、学位、留级等都有严格规定。学校考试要求极严,教师评分标准较高。每次考试下来,不及格的学生较多。如必修课考试不及格须重修,不能补考。一年中不及格课程占总学分数的 1/3,须留级,达 1/2 者,则自动退学。大一的学年考试很严,有 3 门课不及格者,一律开除学籍。⒀

  反思西南联大“大一国文”的教学实践因素,优良的师资确保了课程的施教者确保了对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的深刻把握;科学的教学方法确保了教学效果;严格的考核制度提高了学生的重视程度。相比而言,今天的大学语文教学在教学实践层面上,问题较为突出。

  其一,大学语文教师队伍不稳定。许多高校对于大学语文课程都采取由中文、历史、政治等专业的教师、或高校行政人员兼课的方式,没有专门的大学语文教研机构,师资零散。大学语文教师在高校没有地位,教师教授大学语文课,不仅在科研上没有地位,甚至无法同专业课教师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职称晋升会受到严重影响。2004 年关于师资调查的结果显示,各校专职教师比例为 61.75%,兼职教师的比例为38.25%,将近 2/5 的课程是由兼职老师担任的。教授、副教授、讲师和助教之间的比例分别为 10.78%、39.92%、39.08%和 10.22%;2004 年全国大学语文师资中教授和副教授所占比例为 10.78%和 39.92%,而 2006 年仅为 9.10%和 36.99%;2004 年博士比例为 15.41%,2006 年仅为 13.01%。可见高职称和高学位教师数量比例有所下降。⒁

  其二、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方式、方法重知识灌输,缺乏师生交流。教师的讲授占据课堂的绝大部分时间,从上课到下课,学生几乎没有思考和提出问题的时间。一方面原因是教材中篇章数量过多,而教师实际授课时间过少;另一方面,有些教师认为,作为非中文专业的学生,他们对文学知识的了解还停留在高中阶段,对文学问题难以有自己的见解,即使提出见解也是幼稚的,把课堂上的时间交给学生是一种浪费。这些教师对学习大学语文知识的重视程度超过了对学习方法的重视,超过了对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视。

  其三,考核方法简单。目前,高校大学语文课程采取的考核方式比较随意,大都由任职教师自主决定考试方式。课程的考核往往是流于形式:采用闭卷的形式考核,但为了防止有大量的学生不及格,教师考前会给学生勾划重点;更多的采用开放的形式考核,是写一篇论文、作几道题目就轻而易举的取得了本课程的学分。这样的考核形式,也导致学生对这门课程不够重视。

  与西南联大的大一国文这门课程相比,当前大学语文的教学实践存在的种种问题是相当严重的。必须要动员一切力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进教学方法,严格考核方式,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大学语文的教学现状,使大学语文的困境得到改观。

  当前大学校园里的“母语危机”正在为众多教育界人士所担忧。反思西南联大的“大一国文”,可以带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迪和尝试。必须要改善大学语文的课程现状,使这门课程拥有科学的定位、优秀的教材、雄厚的师资,先进的教学,严格的考核,大学语文课程在高校里才会得到师生的热烈欢迎,大学语文的困境才可以得到改变,才能使师生其乐融融、自由畅快的遨游在大学语文的天地里!

  注释:

  ①黄欣.西南联大课程设置的特点及启示.江苏高教,2003,2:78.
  ②王步高等.我国大学母语教育现状——三年来对全国 300所高校“大学语文”开课情况的调查报告.中国大学教学,2007,3:19-22.
  ③佘丹清,张曦微.强化母语意识,深化大学语文教学改革——高等学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讨会纪要.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24.
  ④汪曾祺.晚翠园曲会.汪曾祺全集(六).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206.
  ⑤张英,朱睛依.大学语文修成正果.南方周末,2007-5-25.
  ⑥徐中玉,齐森华.大学语文(第八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⑦王步高,丁帆.大学语文.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 年 5 月第 1 版.
  ⑧温儒敏.高等语文(甲种本).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
  ⑨陈洪.大学语文.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⑩⑾丁帆,朱晓进,徐兴无.新编大学语文.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年.
  ⑿汪曾祺.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汪曾祺全集(第三卷).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468.
  ⒀毕军.铸就联大辉煌 理念是关键——浅谈西南联大的办学理念与实践.传承,2009,7:83.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200080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