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一国文 > 港台海外

方世豪:从母语教学到文字一致性规律
【时间:2010/3/31 】 【来源:香港人文哲学会网页 2005-4-5 】 【作者: 方世豪】 【已经浏览2886 次】

    小六升中一学生派位已有了结果,有人快乐有人愁,父母说很高兴子女能分配得第一志愿的中学,尤其是分配得英文中学的家长,彷彿已看见子女的美好将来,因為政府早已列出一百所「名校」的名单。其实母语教育在香港所牵涉的问题十分复杂,早已不再是教学效果的讨论那麼简单。早前,多所英文中学因未能用英语教学而上诉已经反映出问题所在。

    在多年前我已在报上阅到有关语文政策的评论,但当时未有关注此事,直至近年母语教学政策落实才又使我重关注语文的问题。母语教学政策牵涉多个层面的问题,一是政治态度,一是标签效应,一是教学效果。不过在语言这个问题上,我首先想反省一下关於语言的功用和发展方向。

    人类的思维很多时是透过概念的,当我们把概念表达出来时,就成為语言,所以概念思维不能离开语言,语言就是概念的外在化,所以语言不单是我们思维的工具,而且更会直接影响我们的思维过程。我们的心灵活动内容可分為两大类,一是概念,一是观念。概念是以概括的方式来确定认知对象的内容,概念是客观的、静态的、代表共相的和可定义的。例如「人」这个概念,并不是指一具体的人,而是指一客观的义理,这个「人」是静态的,不会变化的,「人」代表着「理性的动物」这个共相,是可定义的,所以是个概念。但是观念不同,观念是具体地呈现於心灵的,直接的感受,是主观的、动态的、特殊的和未被定义的,例如「爱」是一种感受,当你感受到有人爱你时,你便明白甚麼是爱,这种爱的观念是你个人的、具体的、会变化的。当然,当我们反复思量某个观念,并开始忘记了原初的感受时,我们便只会以概念的方式告诉别人:「他是我的爱人。」

    当我们要把内心的概念表达出来时,就要运用语言。语言可分為广义和狭义。狭义的语言指口语和文字,广义的语言指包括一切可以表达意思的方法,例如手势、眼神、图案、路标等。我们现在讨论的当然以狭义语言為主。用语言表达的概念就是词,再由词组成句子就是命题。逻辑和语言哲学就是研究词和命题关係的学科,而逻辑也由於是人类思维中的一种共同性,所以此基础上人类有沟通的可能性。从另一角度看语言必须透过符号才可沟通,而语言的符号可分為声音符号和线条符号两种。而从来源上分,符号可分為自然的人為的两种,人為的指我们的口语和文字,而自然的指一种原始的表达方式,例如原始人以结绳记事方式便是代表一种符号。人类文明的发展就是从自然的方式渐渐发展到人為的方式,符号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语言文字就是以这种演变方式不断发展,所以语言文字是不断演变的、不断发展的,那麼,今天语言文字正在向那个方向发展呢?

    自然的符号不论,只论人為的符号。声音和线条是两种很不同的符号。人类所使用的文字本身,自古以来只有两形态,一是拼音文字,一是象形文字。拼音文字和象形文字的相同特性是都是一可观性的符号表达,而不同的是,一是以声音為主的表达,一是以图形為主的符号表达。拼音文字较抽象和曲折,因其形不直接指谓内容,其形只指谓某种声音表达,而需要透过拼读其声音,由声音而指谓内容。象形文字较具体和直接,如像看图画,可直接从观察字形即获知指谓内容。由不同的符号特性可发展出不同的文化方向,其方向甚至可能全然相反。例如中国的图象性文字发展出较具统合性的道德文明,而西方则发展出较具逻辑性的理论文明。但不论是那种符号,求其本质,都是可视性的符号表达,是一种空间性的表达,所以只要是文字表达,就算是图象性的文字,也多已发展為系统分析性的表达,已远离直观性、统合性的图形表达。

    关於语言文字符号之特性,总是千丝万缕,有同有异,说之不清的。但简单的说,人类之思维,尤其是抽象思维方面,总有其共通性,是超越各种不同文字语言的,所以在某些形式思维方面是可以沟通的。但也因语言之特性不同,发展出不同的文化系统,思维方式之间也有互不相通、互不明白的地方。

    回应原初的问题,母语教学是否较好呢?就教学效果一方面说,能配合其文化背景、学习环境的语言当是较容易掌握的一种。香港作為一个中西文化交匯的地方,既要照顾传统的中国语言文字背景,也要照顾西方科学知识的西方语言文字传统,似乎要定出一种肯定是好的语言是较困难的。但从日常口语所用语言来看,相信用广东话教学会有较容易掌握的效果。但这只是指口语上的教学,文字方面香港其实是远未能建立一种中文或英文的语言传统,要在这方面肯定一语言便更困难了。所以结果便演变成今日,出现一场以教学效果為藉口,其实是官员政治态度与社会标签效应角力的闹剧。

    从追求真实存有的歷史看,自从文字文明出现,人类文明便向着一致性的方向发展,要求所有学问都找出一致性的规律,其极致当以数学為代表。数学的高度一致性,消除了文字许多曖昧不清的地方,到达了人类前所未有的理智高峰。但也由於这种抽象一致性的急速发展,有非欧几何、集合论的出现,发现了「唯一」的一致性是不可能的,更发现一切文字文明之不确定性,使科学向着追求更基础的领域发展。就算是其他人文学科,如心理学、社会学、现代艺术、存在主义、现象学等,都在追求一种还原真实的存有,设法消除过去既成之一致性及偏差性(有一致性便总有偏差性),以追求一种建立新的、真实的人文世界。哲学家史作檉先生说:「所谓现代,即儘量不落於任何过去既有之文字一致性规律之窠臼,并以一全新之属人或存在性之新基础来进行思考、探讨,或各种有关人类生活与文化的研究。」

    那麼,在现代学术工作已走向要求消除文字性的一致性规律的今天,还来争论用中文或英文教学的一致性,是不是有些落后了呢?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272001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