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一国文 > 港台海外

黄艳:突出重围,另辟蹊径——两岸学者共话大学语文
【时间:2010/2/21 】 【来源:武汉大学报(网络版)第972期第3版 】 【作者: 黄艳 2004-04-29】 【已经浏览3254 次】

    在草长莺飞的四月,珞珈山迎来了“海峡两岸中国语文教育学术研讨会”。传统的大学语文教育受到新形势新变化的挑战,出现种种尴尬局面。学生冷落,教师无奈,领导忽视,从具体课堂到背后体制,大学语文教育怎样突出重围,另辟蹊径,以回应经济全球化的生存语境?笔者借此机会收集了一些专家和学生的看法。
       
    徐中玉(全国语文教育研究会名誉会长,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大学语文被忽视,从学生到老师,这有着深刻的现实原因,同时大学语文教育本身也存在很多问题,如教学方式大多数还是十年甚至二十年之前的模式。时代变化要求把大学语文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要求重新编写教材,增强教材的吸引力。在适应学生口味变化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的口味和兴趣,提高对母语的重视度。
       
    温儒敏(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中国语文教育所所长):大学语文在高校里大概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设为公共必修课,一种是设为公共选修课。对于必修课而言,看起来很受重视,北大就是学校强制规定大学语文4个学分,而实际上它是很边缘化的。北大很多学生戏称大学语文为“中四语文”。这也反映了语文教育本身与中学语文的承继性。大学生纷纷走进西方艺术史、美术鉴赏、音乐欣赏、影视欣赏课堂。现在,中学语文改革力度很大,大学语文改革显得更为迫切。还有课程定位问题。北大做了个试验。邀请理科院长们来讨论这个问题,他们普遍要求大学语文应给非中文专业的学生补课,提高听说读写能力。提到素质教育,现在很多东西都来搭这辆车。大学语文教育要注重学生素质的提升,但也不能因此给大学语文赋予沉重的包袱,单单的大学语文,承受不了。大学语文在注重它的功用性时,还要注重它的人文性,开拓学生的时间观念、空间观念。
       
    姚振黎(台湾清云科技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教学不同于读书,也不似写论文,要考虑师生双向沟通。大学语文教育要讲求理论与务实兼顾,以中国的文学实例,佐以美国的教育理论,即能将学历与务实结合,中国文学与美国教育会通,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知识经济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上,成为必然性的选择,在二十一世纪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这既是国文教育的新背景,也为国文教学提出了新要求。首先教师要有精深的学养;然后要培养师生良好的互动交流;要革新教学策略方法。
       
    陈志明:经济全球化带来了全球网络化的时代,从1998年开始我们在教学中增添咨询科技元素,至今已经经历了5个学年。这期间出现不少问题,也使我们更加深刻反思资讯时代科技在教学应用上所面对的挑战和机遇。例如大量不同程度的语文知识网站出现,文学媒体时常出现一些不规范的语文现象,既造成教学困难,也造成学生学习的困难。互联网的普及,使得学生接触到大量的文字材料,其间良莠不齐。对老师而言,不规范用例大量出现,是教学上的沉重负担。可是,全球网络化已是不争事实,如何面对它的冲击摆在了语文老师、学生的面前。
       
    熊礼汇(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原来,中国语文教学在古代通才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现代意义的大学在中国出现后,面对中文以外专业学生的语文教学,仍然受到重视。近年来,通过众多学者的呼吁和脚踏实地的工作,中国语文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得到恢复。但在教学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较为突出的是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和教学方法问题。解决前一个问题,有两点不可忽视,一是大学语文课程设置的背景,二是大学语文课程设置针对的问题,不是靠设置几门课程就能解决,更不是靠开大学语文一门课就能解决。就课程而言,除大学语文外,起码还要有哲学、历史、艺术、自然科学等方面的课程。也就是开设一系列通识教育课程。但这并不是说语文教材的编写就可以放弃对先进人文精神的追求,和对先进历史文化的传播。
       
    李家树(香港大学中文系教授):高校中文教学不仅是给学生做补救改正,还须要他们具有自学研究和独立思考的能力等。当然,教学也应主动适应社会形势的发展和配合学生的需求。
       
    王湖(武汉大学本科学生):大学语文的尴尬,我觉得是在现实冲击下,汉语学习的不受重视吧。汉语是我们的母语,我们就是生活在汉语环境里,这应该是最大的不受重视的原因吧。而现在,考什么都要考英语,我们整天抱着单词书背啊背的,没有时间去看什么名著,写什么东西。刚进大学我们就有大学语文这门必修课,但是大家普遍不感兴趣,老师讲的和高中差不多,可能就多了一些作品。
       
    张科(武汉大学中文系本科学生):我觉得(大陆的)大学语文应该像港台那边一样重视汉语的应用性,尤其对于理科学生。至于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情操应该由通识教育共同承担。而大学语文的课程设置,我觉得,应该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不同思维方式来设置。
       
    《大学语文》为什么没有像《英语单词》一样被学生们“爱”不释手?大学语文课堂为什么没有像艺术欣赏、影视欣赏的课堂那样座无虚席?大学语文从传统显要地位的跌落,作为一个问题,学生、老师、领导,我们都不可绕道而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270412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