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一国文 > 港台海外

王惠鈴:追憶永遠的城南父親——林海音【爸爸的花兒落了】賞析
【时间:2007/10/25 】 【来源:[台]東海大學中文系网站 】 【作者: 王惠鈴】 【已经浏览21789 次】

文學講壇


林海音(1918.3.18-2001.12.1),本名林含英,台灣省苗栗縣人,祖籍廣東省,生於日本,長於北平,畢業於北平世界新聞學校,1949年來台,任國語日報編輯、聯合報副刊主編,並編寫小學國語教科書,隨後還前往美國研究兒童讀物,也在台創辦純文學月刊及出版社。1955年出版第一本散文集《冬青樹》,至2001年底為止,前後編寫過數十種現代文學作品,同時也是位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家。

1960年林海音出版小說集《城南舊事》,記錄作者13歲以前的童年回憶。《城南舊事》中的主人翁「英子」即小時候的作者,由5個前後相關的小故事組成,其中〈爸爸的花兒落了〉收錄於《城南舊事》的末章,是一篇記錄年僅13歲的作者與爸爸生前共同生活的重要回憶。內容大略是爸爸過世那天,正好是作者小學六年級畢業典禮舉行的日子,同時作者完成了爸爸生前的心願,希望作者成為全體畢業生代表,作者如實地做到了。然而,畢業典禮上作者胸前別上爸爸親手栽種的夾竹桃,面對著爸爸的缺席,讓作者回憶起發生在小學一年級時,也是作者小學生涯六年來唯一一次上課遲到的紀錄,當時作者鬧脾氣而引起爸爸的震怒與鞭打,最後爸爸又追到學校去探望作者,事件才宣告落幕。畢業典禮完後,作者趕回家去,接到醫院的通知,已來不及見爸爸最後一面,隨著爸爸的去世,作者家中庭院各式各樣的花朵也枯萎了,作者被迫提早結束童年生活,必須超齡的去扮演爸爸空下來的角色。

本文的敘事觀點以第一人稱「我」進行,以一位年僅13歲小學6年級女孩的視角來鋪陳,此一敘事觀點由於敘事者視角被塑造時,先天條件上的有限,讀者對情節的掌握,只能倚賴敘事者的描述,致使讀者容易在敘事者的引導下進入情況,並不自覺地感染整體情境,化身為作者,直接領受故事情節鋪陳時的喜怒哀樂。本文故事情節的主線為作者畢業典禮舉行當天,爸爸因病住院未能觀禮,典禮後作者也未來得及見到爸爸最後一面,由箇中的遺憾、領悟所交織成的成長紀事。主要情節之中插敘了兩個事件,一是作者一年級時因遲到鬧脾氣而被爸爸鞭策教訓的事件,另一是爸爸為歷練作者能獨立處事,特地讓她獨自一人前去銀行匯款至日本帳戶的事件,這兩段插敘,利用側面描寫的方式,突顯爸爸的人物性格。情節的主線沒有直接涉及作者與爸爸的正面接觸,因兩人身處兩地,作者在學校參加畢業典禮,爸爸在醫院與病魔作最後的搏鬥,而兩段插敘的效果則是將作者與父親之間相處的模式,透過情節的鋪陳,鮮明的呈現出來,插敘中爸爸對作者既嚴厲又開明的管教方式,期盼作者早熟的訓練,在作者童年記憶中,留下深刻的烙印,同時也是作者日後面對爸爸在生命中永遠缺席時,得以快速成長與角色承接的基礎。本文名為〈爸爸的花兒落了〉,自然全文首尾與中間片段皆以爸爸愛花的相關事件貫串著,成為本文寫作結構上最突出的特色,本文一開始爸爸因病不能參加作者的畢業典禮,作者的媽媽即幫作者的胸前別上一朵粉紅色的夾竹桃,並說道:「夾竹桃是你爸爸種的,戴著它,就像爸爸看見你上台時一樣!」其次,文中作者在典禮進行時,心裡仍惦念著爸爸的病情,也促使她不自覺想起平日爸爸一向愛花如癡的形象,引得陳家的伯伯對爸爸說:「老林,你這樣喜歡花,所以你太太生了一堆女兒!」此外,作者在獨立完成去銀行匯款的事情之後,她看著東交民巷街道中的花圃種滿了蒲公英,高興的想:「闖過來了,快回家去,告訴爸爸,並且要他明天在花池裡也種滿了蒲公英。」最後,畢業典禮一結束後,作者飛奔回家,恍然發現院子中的夾竹桃和石榴樹竟瞬間失去光彩,隨即接到醫院來的電話,而爸爸的花兒凋零了,隨著爸爸的去世,作者無憂無慮的童年提前結束了。本文以花兒入題,情節的安排扣住花兒的場景,使全文結構因此而安排緊密。

本文的主題是親情,在作者童年記憶中與爸爸短暫相處的13年歲月,幾段印象深刻的回憶。這份親情的描寫較具特色的是,爸爸去世的太早,留給子女成長過程的那份無奈與矛盾,逼得作者必須提前來面對,作者在畢業典禮上心想著:「我們是多麼喜歡長高了變成大人,我們又是多麼怕呢!當我們回到小學來的時候,無論長得多麼高,多麼大,老師!你們要永遠拿我當個孩子呀!」同樣地,爸爸的角色存在無非是要讓子女享有永遠被人保護著的安全感,可惜爸爸在作者羽翼未豐之前,就已經讓作者單獨去面對人生了,親情的溫暖儘管無可取代,但親情的不完整帶給子女的陰影,同樣地也難以補救。作者透過具體事件的陳述和平易近人的對話,將爸爸的人物形象突顯出來,作者在畢業典禮前一天見了爸爸一面,爸爸告訴作者「不要怕,無論什麼困難的事,只要硬著頭皮去做,就闖過去了。」以及「沒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並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經大了。」爸爸生病前找機會磨練作者,讓她獨自一人去銀行匯錢,並告訴她:「你要學做許多事,將來好幫著你媽媽,你最大。」以上爸爸呈現出來的形象是語重心長的長者,殷切地叮嚀女兒,宛如一位慈眉善目的父親。其次爸爸愛花成痴,即使傳說男人愛花對家庭會產生偏頗的影響,但爸爸從頭至尾沒有因此對種花一事卻步,反而照顧花兒與照顧女兒,付出對等的用心,此時的爸爸呈現出來的形象是深解花語,懂得女兒心事的浪漫爸爸。再者作者因遲到事件被爸爸毒打一頓後,像一隻狼狽的小狗,爸爸卻追到學校來送衣服和銅板,慰勞作者身心俱創的狀態,這段描述中作者只用一個「起」字的命令語氣,足以讓父親的威嚴具象化,下面的毒打描寫更加強此一形象的具體塑造,後來爸爸雖追到學校來,但作者並沒有著墨爸爸心疼女兒的表情和語氣上,作者還因為記憶模糊而忘了當時的收結,只記得從那以後每天早晨作者都是最早到校的學生之一,作者刻意形象地塑造爸爸威嚴的一面,並未因爸爸追到學校來的這一幕而破功,仍舊讓此刻的爸爸保持著鐵面無私、威嚴無比的嚴父形象。爸爸在本文中的形象既是黑臉,也是白臉,作者對爸爸的情感也是既感念又遺憾的。

《城南舊事》是林海音童年的自傳,故事真實性高,自然產生很強的說服力。〈爸爸的花兒落了〉以小女孩的視角鋪敘,淺詞用字平易近人,沒有艱深的句子或曲折的典故,閱讀容易,老少咸宜,情節進行採順序法,中間插敘幾段或長或短的回憶,鮮明簡潔的結構是本文能被廣大讀者接受的原因之一,閱讀完後讓讀者進而展開關於成長與蛻變的深度探索,作者林海音的創作正是以這樣單純的理由,在現代台灣文學中佔有一席之地。讀完本文,讓人也自然地產生一些可以對應思考的問題,例如20年代的中國仍是非常封建保守,父親對女兒的養成教育在傳統中國價值觀中,只要教育她順從即可,而文中的父親顯然不是個守舊的父親,有意將女兒訓練成獨立自主的人,還要成為能照顧弟弟妹妹們的大人,雖說在天下父母的眼中,孩子永遠都是長不大的,但這位父親很懂得給孩子多一點成長的空間,讓孩子能早一點有自己作主的訓練,一位父親的思維如何能跳脫傳統的窠臼,進而培育出人格健全的下一代?現階段處於父母保護下的讀者,倘若也是父母眼中長不大的孩子,該如何從故事中得到啟發,在心靈上自我成長,與父母做理性而成熟的溝通呢?父親被賦予威嚴的色彩,這個由傳統價值內化到人心的觀念和形象,於今有何時代意義呢?可以被挑戰嗎?為人子女的讀者們可否從側面或細微之處,閱讀出了威嚴的父親形象卸下武裝後的鐵漢柔情?如果這篇文章引起讀者共鳴而欲罷不能的話,那麼讀者還可以同時參照林海音附在《城南舊事》前序一篇名為〈我父〉的小散文,這篇文章直接口述父親的性格、興趣、脾氣等面向,可於閱讀本文時作個直接的參照,對於父親形象的掌握會有莫大的助益,當然最好是整本《城南舊事》全部逐一閱讀過,才能收到最佳的效果。另外,同樣是以父親形象為主角,且膾炙人口的文章有朱自清〈背影〉,朱文以散文的筆法來呈現印象中情感內斂的父親形象,但透過散文筆調的渲染,父親的形象達到了如同小說人物一般的突出成果,林文與朱文對父親形象的描寫有著截然不同的表現手法,最後留給讀者的效果和戲劇張力都很巨大,兩篇很可以比較參照著來看,並進行探討,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延伸閱讀:

林海音〈我父〉、林海音《城南舊事》、朱自清〈背影〉、夏祖麗《從城南走來-林海音傳》…等。如果這篇文章引起讀者共鳴而欲罷不能的話,那麼讀者還可以同時參照林海音附在《城南舊事》前序一篇名為〈我父〉的小散文,這篇文章直接口述父親的性格、興趣、脾氣等面向,可於閱讀本文時作個直接的參照,對於父親形象的掌握會有莫大的助益,當然最好是整本《城南舊事》全部逐一閱讀過,才能收到最佳的效果。另外,同樣是以父親形象為主角,且膾炙人口的文章有朱自清〈背影〉,朱文以散文的筆法來呈現印象中情感內斂的父親形象,但透過散文筆調的渲染,父親的形象達到了如同小說人物一般的突出成果,林文與朱文對父親形象的描寫有著截然不同的表現手法,最後留給讀者的效果和戲劇張力都很巨大,兩篇很可以比較參照著來看,並進行探討,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而夏祖麗《從城南走來-林海音傳》尤為重要,夏祖麗是林海音的女兒,她追尋著母親的足跡也踏進了文藝界,由她來詮釋母親的一切,更能為讀者貼近文字中的情感,深刻地體會到林海音的文學心。

<林海音小說中人物內心刻畫技巧>,汪淑珍《國立編譯館館刊》,民88.12 頁255-273。
<林海音「城南舊事」的寫作技巧探討>,賴亭融、陳雪芳《中國現代文學理論》,民89.06 頁177-195。
<永遠的冬青樹--林海音精采人生>,王開平《文訊》,民88.05 頁89-91。
<林海音小說中敘事觀點探討>,汪淑珍《中國現代文學理論》,民88.03 頁54-72。
<從林海音到文藝列車>,應鳳凰《文訊》,民92.01 頁8-9。
<林海音先生和兒童文學>,林良《中華民國兒童文學學會會訊》,民91.01 頁4-5。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261100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