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一国文 > 港台海外

潘吕棋昌:抛砖引玉谈大学国文教学
【时间:2007/10/20 】 【来源:http://www.cc.nctu.edu.tw/~lccpan/newpage121.htm 】 【作者: [台]国立交通大学通识教育中心副教授 潘吕棋昌】 【已经浏览4466 次】

    大学国文课,是我国学生接受国文教育的最后机会。在升学主义和填鸭式教学法的交互影响之下,多数学生对一成不变的国文课,早已心生厌倦。因此,如何利用这最后一年,扭转学生的观念,提高教学的效果,便成为每一位大学国文老师最重要的课题。个人滥竽交大国文教席,迄今已有十四年之久。多年的教学经验,使我深深觉得,在交大这样一所以理工专业见长,而无文学系所调和支援的大学里,大学国文的教学,绝不能墨守成规,一味地照本宣科,讲授几篇古文,便算了事。经过多次实验的结果,个人已逐渐摸索出一点较具效果的教学方法来,愿意在此抛砖引玉,将个人的浅见提出,以就教于我同仁,以及关心国文教学诸君子。

    个人以为大学国文的教学,文章的讲授固为重要的一环;但不宜受其局限,而应扩大其范围,多方介绍中国文化。甚至还可以斟酌加入外国的材料,以扩大学生的视野,并收比较研究的效果。在教法上,也应尽量以讨论代替单向的口授,使学生具有参与感,而提高其学习的意愿。简单的说,大学国文的教学,不妨把握两项原则:取材多元化,和教法双向化。基于此一认知,我设计了如下的课程内容:

一 讨论课

    讨论课是个人国文教学的一大重点。其内容主要分为中国现代小说、外国小说和中外电影三大类。其实施方法是:每年开学之初,全班即依志愿,分成五组,每组十人左右,负责选定讨论之小说或电影,并于课中列坐台前,提出口头报告,且接受其他同学质询。各组报告类别及次序,以抽签决定。讨论课平均每月实施一次,上学期两次,下学期三次,每次两小时,两组报告中国现代小说,两组报告外国小说,一组报告电影。日期于学期之初即予排定,以便早日准备。讨论前,全班同学均须先读选定小说,并撰写两千字读书报告(小说读法及报告写作方法,事先加以介绍),于讨论当天缴交。讨论时,台下如果无人质询,报告组也可以反问问题,点名要求回答。万一双方都没有人提出问题而陷于冷场时,则老师可随时提出问题,加以诱导。如果讨论偏离主题,或趋于琐碎无谓时,老师也可以随时中断讨论,并将话题引回。至于电影,则择期一同观赏后,于下次上课时讨论,并交两千字报告。讨论方式与小说讨论课同。每次讨论,均预留最后十至十五分钟供老师讲评。

二 采访报告

    前述讨论课,主要目的在于提升同学的人文素养,训练其独力研究和口语表达的能力。采访报告则是要培养其团队精神,和集体研究的能力。实施的方法是:以五人为一组,自由组队。必要时可酌增人数,惟至多不得超过十人。各组设组长一人,由小组成员互选,负责一切协调联系事宜。其余成员亦须分配工作(如:总务、会计、公关、摄录、编撰等),以期劳逸平均,并利团队精神之发挥。采访对象包括古迹古庙、民俗曲艺、生态调查、环境保护等方面,由同学自行选定。于寒假期间采访,而于下学期开学之初,提出五千字书面报告(每组一篇),并配和各类视听器材,作一小时之口头报告。行前,各组须先缴交采访计划一份,详载采访对象、采访理由、预定采访日期、小组成员及分工、预算、食宿交通之安排、联络电话及地址,及数据之搜辑等项。各组口头报告后,并须接受同学质询,最后五至十分钟则留供老师讲评。各组报告完毕,即举行检讨会,检讨成败得失,并提供改进意见给老师及下届同学参考。

三 专题报告

    专题报告是由个人就平日涉猎所及,于课程段落间,视剩余授课时数之多寡,择题讲授。以增加同学对中国文化的认识。每讲二小时,每题一至三讲不等,依其内容及同学兴趣而定。历年曾经讲述的约有以下数题:小说读法与读书报告作法(配合讨论课讲授)、中国小说史简述(配合讨论课及唐传奇髯客传、李娃传讲授)、现代国乐、民谣中的文学趣味(配合现代国乐讲授)、中国文字的特性、书法欣赏(配合中国文字的特性讲授)、易经哲学(配合汉书艺文志诸子略、中国传统医学的新认识及针灸漫谈讲授)、中国传统医学的新认识、针灸漫谈。

四 演讲

    为弥补课中教授内容之不足,不定期由国文小组同仁或本人邀请校外学者莅校作专题演讲,以扩大同学的知识领域。以本学年为例,上学期即曾邀请清华大学文学研究所客座研究教授叶嘉莹老师,主讲冯延嗣词承先启后的成就(董挽华老师邀请)。下学期则由清华大学文学研究所所长陈万益教授主讲日据时代的台湾小说--以赖和、杨逵为例,及日据时代的台湾散文--以蒋渭水的狱中日记为例(刘龙勋老师邀请)。

五 辩论

    辩论可以磨练同学快速组织、表达的能力,并对问题作较深刻的思考。因此,个人尝试配合范文讲授,设计了辩论会的课程,以提高同学学习的兴趣,加深对课文的了解。曾经辩论的题目有:「儒家思想是否妨碍了中国科技文明的发展」(配合「汉书艺文志诸子略」一文之讲授)、「教师可否体罚学生」(配合「学记」一文之讲授)。

    当然,除了上述的教学内容以外,课文的讲授仍然继续维持;只是比重已酌予降低,讲授时也力求改采讨论的方式进行,以使同学有参与感,而提高学习的意愿。讲授的文章,以幼狮书店大学国文选一书所选的文章为主,再依课程安排、授课时间、同学反应等客观情况,酌选历代杰出诗文讲授。讲授的重点,在于义理的发挥,和写作技巧的分析,而非琐碎的字词解释与翻译。这一点,相信许多老师有比我更高明的作法,在此就不敢献丑了。

    教学相长,此言不虚。在教学的过程当中,经由同学意见的提出,和彼此深入的讨论,个人的学问确实因而增进了不少。以上所述各项教学改进措施,便是在彼此激荡影响下产生的。愚者之得,不敢自私,谨此提出,以就教于君子。

    以下谨就上述教学改进措施,分项举例如下:


壹、范文选讲

秦晋殽之战讲授大意

时代背景:

一、骊姬之乱~~城濮之战(参考大中国图书公司傅乐成中国通史上页五四~五五)晋献公晚年宠爱骊戎女子骊姬。骊姬生子奚齐,其娣生卓子。献公诸子中,以太子申生及公子重耳、夷吾三人最贤。骊姬有夺嫡之心,于公元前六六五年劝献公将三人及其它诸公子迁居远方,惟奚齐、卓子留绛都。公元前六五五年,骊姬复用计逼申生自杀,重耳、夷吾亦被迫逃亡。公元前六五一年,献公死,奚齐继位,大臣里克纠合申生三人之党羽为乱,杀奚齐。卓子继位亦被杀。夷吾乃请秦穆公助其返国,许以重赂(焦、瑕之地),得以入立,是为晋惠公。然夷吾即位后,食言不予秦地,秦穆公因于公元前六四五年伐晋,惠公被俘,不久释还,只取晋黄河以西若干城。公元前六三七年,惠公死,子怀公立,以待异己过严,国中不安。初,晋惠公夫人乃秦穆公之女,后遭遗弃,此事为秦穆公所深恨,乃藉此番晋室不安之机会,助时流亡秦地之晋公子重耳返国。

二、重耳自献公末年逃亡后,在狄十二年,其后周流卫、齐、曹、宋、郑、楚诸国者又七年。秦穆公为报对晋夙憾,并欲进而操纵晋国内政,乃于公元前六三六年乘晋内部不稳,送重耳归国。晋人杀怀公而立重耳,是为文公。

三、晋文公即位之年,周襄王废其狄后。王子带(襄王异母弟)乘机率狄人攻陷成周(洛阳),襄王出居于郑。公元前六三五年,文公独力勤王,杀王子带而迎襄王还都。

四、宋自襄公卒后,被迫从楚。其余如郑、卫、鲁、曹、许诸国,亦皆与楚亲善。其时楚已有席卷中原之声势,然自晋勤王后,宋转而亲晋。公元前六三三年,楚人围宋都,文公一面联络秦、齐,一面劝诱曹、卫绝楚,终于次年(公元前六三二年)与楚大战于城濮(卫地,今山东濮县南,一说河南陈留县境)。楚军大败。

五、城濮之战果为楚胜,则势必进而宰制诸夏,则「囊括四海,并吞八荒」之事业,恐无待数百年后之秦始得实现,而其后国史亦恐将全异其貌矣。

六、晋楚之对立,不因城濮之战告终。此后数十年,双方时有战事,而秦亦于此时启其东进雄图。然晋国始终为楚、秦强敌,扼其东出、北上之路。

课文分析:

一、烛之武说服秦穆公退师之五大坚强理由:

(一)越国鄙远,于秦为难。
(二)亡郑陪邻,显为失策。
(三)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于秦无害,抑且以有利。
(四)晋人忘恩负义,食言而肥,不予焦、瑕之地,秦人得无戒乎?
(五)晋乃贪得无厌之国,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肆其西封则必阙秦,秦焉得不早为之所?

以上五大理由诚难反驳,然烛之武之所有理由盖系武断主观建立于一假设上:伐郑绝对无利于秦。倘此一假设不能成立,或未为秦穆公接受,则纵使理由如何充分,亦难服人。复次,烛之武此番说辞之所以动听,盖其引例确凿,利害关系剖析明白,傥不慎察,实难反对。而此说辞,全就不伐郑于秦有利立论,正合秦人味口;实则真正用心,却在不伐郑于郑有利一点。烛之武于此偏不透露半点消息,因得免于扞格而不胜之窘境,诚为高招。

二、秦伯既悦烛之武之说辞,因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表面诚为郑国外交不战而屈人之兵之一大胜利;实则此一胜利基础并不稳固。盖秦穆公虽从烛之武之言退兵,然渠实非一盏省油的灯也。穆公使三帅戍郑,有三大目的:

(一)防晋:

秦穆公实乃一极大野心家,始终不忘东进霸图。与晋联军攻郑,可为东进探路,正是求之不得。何况此举乃晋人主动提议,事成则霸业在望,不成则由晋独受不义侵郑之名,于秦亦无害也。无本生意,稳赚不赔,何乐不为?然晋实秦东进一大障碍,郑果为晋所有,则绝对于秦无利而有害,故以三帅戍郑,防晋实为首要,护郑盖其次也。

(二)据郑:

三帅戍郑,则郑不免为秦附庸,而晋人亦无从染指矣。此诚不战而有郑之妙招也。由此可见烛之武退秦师,似胜而实未胜,秦穆城府之深,从可知矣。

(三)应秦:

防晋、据郑而外,三帅复可为秦东进之内应。此一作用,传文叙述最明。兵不厌诈,秦穆公可谓得其三昧;然终铩羽而还者,其殆天意乎!

三、卜偃矫命励师,当有情报资其判断,因乘机激励士气,以为谋胜之张本也。实则此时两军犹未对垒,胜负尚在未定之天,晋军纵强,其胜亦未可必,故卜偃此举,纯为心理建设。哀兵必胜,果不其然!

四、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欲为攻郑内应,遥与前文戍郑一事相应。于文章法言,乃接应法;于兵法言,则间谍战也。

五、蹇叔之谏,句句皆出肺腑,乃穆公惑于烛之武说辞,遂从烛之武而违蹇叔,诚为可叹。前则烛之武访穆公,而穆公从;今则穆公访蹇叔,而自违之。一则全为郑想,不为秦想而得计;一则全为秦想,不为他人想而失意,一依一违之间,俱见穆公贪利妄动之状与夫左氏文章正反对比之妙。

六、蹇叔哭师哭子,实乃预见历史之哭也。直可以惊天地,泣鬼神论之。盖殽之一役,决定秦国未来二百数十年只可图霸西戎之历史,实为改变历史之一役也,蹇叔焉得不哭!蹇叔既哭,遂使穆公亦不得不哭矣!此又系左氏伏笔之法也。

七、穆公不纳蹇叔,且使辱之,其骄气、动作,彷佛如在目前,左丘笔力,真有千钧之重。哭师一段之末曰:「秦师遂东。」「遂」字尤绝,穆公骄态,尽具于此矣。

八、秦师过周北门,王孙满观之,知其必败,此亦是接应写法,乃「秦败」主题之再现也。又,秦师之轻而无礼,乃骄兵之气。此一骄气,正与穆公之骄气相「辉映」也。蹇叔、王孙满俱知秦师必败,二人堪称老、少英雄,盖其所见略同也。蹇叔之知败,乃就两军劳逸、明暗之客观态势论之;王孙满之知败,则纯就秦师谋略、士气之主观条件论之。故不论自主观、客观情况言之,秦师早已非败不可矣。而秦师独不自知,亦可浩叹。

九、弦高犒秦师,乃一突发事件。苟无此一意外,则郑国或有亡国之虞。是弦高殆亦「万夫莫敌」之临时当关演员也。其功劳足可以「旋乾转坤」称之。谋事在人(秦有三帅为之内应),成事在天(郑有弦高临时缓兵之计,使秦功败垂成),冥冥之中殆有定数。复就文章法论之,此事乃蹇叔「且行千里,其谁不知」一语之呼应验证也。弦高言「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则又孟明「攻之不克,围之不继」一语之照应也。首尾乎应如此,左氏诚不可及已。

十、皇武子辞三帅,故作迷糊语,将计就计,妙到毫颠。语气虽极宛转,实极强硬;虽极强硬,实不伤三帅颜面,可谓极高明之说话艺术也。

十一、秦师两度谋郑,均为匹夫(烛之武、弦高)以智、计退,堪称异数。

十二、秦师入滑,弦高计退。此事极富戏剧效果。彷佛此戏全由弦高导演。剧中郑穆公、皇武子俱为正派角色,秦三帅为丑角,孟明则为反派之失败英雄。又弦高不独为导演,抑且自饰小兵一角,而意外立下大功。局外人(弦高)成局内人,局内人(秦、郑二军)反为局外人;知情者(秦军及三帅)转不知情,不知情者(弦高)反似知情;主动(秦)反为被动,被动(郑)竟成主动。宁非一离奇曲折之闹剧耶!秦既不得侵郑,乃灭滑而还,恰应「跌了一跤,也要抓把屎才够本」的俗话,戏剧效果尤称妙透。只可怜无辜滑国,李代桃僵,成为此剧惟一受害者。

十三、栾枝「未报秦施而伐秦师,其为死君乎」一语,乃晋文公「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以下诸语之照应。

十四、先轸「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以下一段议论,义正辞严,与秦师袭郑之师出无名,鬼鬼祟祟之作法,恰成对比。

十五、文嬴请三帅,先轸不顾而唾,武夫粗慢无礼、恃功而骄之神态,栩栩如生,如在目前。诚极成功之人物刻划。

十六、孟明虽为败军之将,然实不可以成败论英雄。盖三年后,秦三度伐晋以报殽之战之耻,虽因晋军坚壁清野,不得与之决战,然终渡茅津封殽ㄕ而还。其后秦霸西戎,皆用孟明。而秦穆知过能改,不替孟明,亦是贤君,终有可取,不可鄙视。

十七、左氏写晋文公、烛之武、秦穆公、蹇叔、皇武子、弦高、先轸、文嬴、孟明,或正写,或侧写,无不神态鲜活,吐语精当,洵史笔之极诣。

秦晋殽之战的影响

战后三年(公元前六二四年),秦伐晋克捷,得复前仇;然穆公东进之路,终为晋所全力阻挡。穆公乃改变方针,倾力西进,并吞秦国西面落后民族,灭国十二,辟地千里,遂为西戎霸主。至其卒时(公元前六二一年),秦人以占有渭水流域之大部。自殽之战后七十年间,秦、晋之间大小战役,据史册所载,计有十余,然晋终不可摇。待秦再展其东进雄图时,已是二百数十年后之事矣。(傅乐成中国通史上页五六)

 

醉翁亭记讲授大意

一、欧阳修这篇文章,一开始便采用了类似现代摄影技术中的运镜技巧,以镜头由远而进的特写方式,带领读者走进他所描写的场景。首先,以长镜头作三百六十度的鸟瞰,道出滁州的地理环境---环滁皆山也。接着,把镜头固定在西南方,并且逐渐拉近,带出了西南诸峰中,望之蔚然而深秀的琅邪山。让镜头再度拉近,引领读者进入山中。在山中走了六七里之后,我们先听到了潺潺的流水声,接着才看到了让泉。然后峰回路转,终于发现了临于泉上的建筑,也就是本文描写的对象---醉翁亭。镜头至此停留在亭上作特写。整段文字,叙述得极有层次条理。此一手法,虽非欧公首创,但运用得如此巧妙自然,也可算是登峰造极了。

前人用此手法举例:

柳宗元「江雪」:
千山鸟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韩偓「已凉」:
碧栏干外绣帘垂,猩色屏风画折枝。八尺龙须方锦褥,已凉天气未寒时。

二、以上文字是第一大段中的第一小段,描写的是醉翁亭的所在地。接下来则是第二小段,述说的则是醉翁亭命名的由来。但文中只说为醉翁亭命名的是太守,而太守是谁,则没有交代。这并不是欧公的疏忽,而是刻意地卖了一个关子,直到最后谜底才予揭晓,那就是末段最后一句所说的:「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又,作亭者是一名和尚,而亭名却号醉翁。不免令人感到纳闷。酒色财气四大皆空的和尚,怎么会盖

个「醉翁」亭呢?读者的迷惑,欧阳修早料着了。于是紧接着就解释了命名的由来。原来欧阳修和宾客来此饮酒,「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因此将此亭命名为醉翁亭。首段文字到此,语意已足,宜可作一结束。但是欧阳修偏又加入了「醉翁之意不在酒」以下一段话,这是否成了蛇足了呢?一点也不!欧阳修之所以为欧阳修,道理正在于此!盖「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一段,正是引起下文的关键。「山水之间」,引出「日出而林霏开」一段山中「无人之景」的描写;而「山水之乐」,则不但照应了「负者歌于涂」一段,滁人畅游琅邪山的「有人之景」,并且还是第四段「太守之乐其乐」的张本。

三、第二段中,欧公十分有层次地描写了山中朝暮、四时景致的变化,极有层次条理。「日出而林霏开」写朝景,「云归而岩穴暝」写暮景。「野芳发而幽香」写春景,「佳木秀而繁阴」写夏景,「风霜高洁」写秋景,「水清而石出」写冬景。朝暮四时,山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以上写的是无人之景。在这一段中,还须一提的是:描写冬景的「水清而石出」一语,有的本子作「水落而石出」,有的本子作「水涸而石出」,到底原来是如何写的,欧公手迹无存,早已无从考知了。但是这三字字形截然不同,可知应当不是后人误写,而是经人刻意窜改。这就牵涉到很有意思的修辞上的判断问题了。换言之,「清」、「落」、「涸」三字,到底那个比较好,颇有商榷的余地。先说「清」字。「水清而石出」,显现的是一幅优美而灵动的景象,颇能与醉翁亭记所表现的悠然恬美的气氛相一致,但是却不能如前三句一样,点出季节来。因为任何季节都有水清的可能,不独冬季为然。而且就句法而论,「水」、「石」相对(名词对名词),而「清」、「出」则不相对(「清」是形容词,「出」则为动词),显然不合中文对偶的规律。因此作「水清而石出」并不妥当。再说「涸」字。「水涸而石出」固然能点出季节来(冬天乃枯水期,水涸自有可能),但是景象又太嫌萧瑟凄凉,缺乏美感,与全篇的意境不相应衬,也不妥当。最后说「落」字。就文法而论,「落」对「出」恰到好处,且由水位之降落,相对露出水中的石头,意象鲜活而有动感,十分贴切。更重要的是它呼应前文之例点出了季节。因此,三字之中,当以「落」字为上选。

四、第三段紧接着写的是滁人游山的景象,乃有人之景:先写滁人男女老幼连袂上山的景象,再写太守欧阳修山中宴客的欢乐场面,生动活泼,热闹非凡。与上段无人客观之景,一动一静,相映成趣。段末「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一句,又遥遥呼应着第一段「饮少辄醉,年又最高」一语,章法既严,抒写又极自然,丝毫看不出一点做作的意味来,真是高明!

五、第四段描写傍晚滁人随太守下山的情景。从「树林阴翳」到「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一段,巧妙地模仿了庄子秋水篇末庄子与惠子濠上之辩的句法。欧阳修把乐分成了几个层次来说:禽鸟之乐是第一层。人之乐是第二层,人从太守游而乐是第三层,太守之乐其乐则是第四层。层层递进,境界益高。欧公此语,直欲与范仲淹「后天下之乐而乐」之襟抱相媲美,而先后辉映矣。此段文字倘至「游人去而禽鸟乐也」一句而止,于文章作法言,亦无不妥,但是却逊色多了。因为「太守之乐其乐」一段,乃是呼应第一段「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第二段「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及第三段「众宾欢也」等意而来,一旦删略,则照应之妙,便无由见出了。其次,由滁人之扶老携幼,登山游览,可以想见滁民家家饱暖,生活无忧;否则岂能有此闲情逸致?而欧公又焉得乐其乐也?古人说读书当「于无字句处读书」,只此便是。

六、本文第一段先写醉翁亭之所在及其命名的由来,第二段介绍山景朝暮四时的变化,第三段写滁人游山的情景,第四段写滁人的尽兴而返,各段以若夫、至于、已而等语辞引领叙述,承转自然,如天衣之无缝,十分巧妙。

七、末段「醉能同其乐」,则是为本篇「基调」--乐--作一总结,所谓金声玉振也。而「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则是对首段「太守自谓也」作收笔的呼应。全篇至此划下完美的句点,无懈可击。

八、欧公此文大胆而且大量地使用虚字,总记用了二十一个「也」字、二十五个「而」字、十个「乐」字。尤其是上声的「也」字,读之语调舒缓,最足以摩拟出醉者的语调,而衬托出全篇的情趣来,真可说是把中国文字声调之美,发挥到了极致。欧公此法是前有所承的。例如:李白的失眠诗「静夜思」:

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

韵脚「光」、「霜」、「乡」及句中「床」、「看」、「地」、「上」、「望」音节均极响亮,如此吵杂,李白如何睡得着觉?

再如李白的「秋风辞」:

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相亲相爱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

诗中人物之情绪,随声调之由阴平(清、惊),而阳平(明),而上声(苦),渐趋激昂,于是一转而为入声(忆、极、识),终至啜泣呜咽不已(以入声拟之,描摩真切,情致宛然,诚佳构也)。

再如孟浩然的「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柳宗元「夏昼偶作」:

南州溽暑醉如酒,隐几熟眠开北牖。日午独觉无余声,山童隔竹敲茶臼(音酒)。

诗用上声,懒起、苦暑之情态,描摩得十分生动传神。欧阳修醉翁亭记妙用「者」字之灵感,或许即得之于此吧?

九、醉翁亭记虽是散文,却也自然灵活地运用了骈俪句法。如:「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负者歌于涂、行者休于树」、「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骈散夹杂,跌宕有致,颇见生动变化之妙。

 

贰、专题报告

小说读法

一、小说的定义

现代文学「小说」一词,迄无严格定义。牛津英文辞典的定义是:"A fictious prose narrative or tale of considerable length(now usually one long enough to fill one or more volumes),in which characters and actions representative of the real life of past or present times are portrayed in a plot of more or less complexity"

由此我们可以归纳出小说定义的三个要点:

(一)小说是虚构的故事。
(二)小说具有相当的长度。
(三)小说中的人物和事迹所描述的人生,是以某种复杂程度的情节建构而成的。

二、小说的要素

(一)主题

1.主题是小说的中心思想,也就是作者所要表达的理念。主题不明显,小说便失去意义。

2.主题可以重复出现,以加深读者的印象;但切忌由作者站到台前,以一成不变的说教方式表达出来。

3.主题可以透过情节的叙述、人物的刻划等技巧加以凸显。也可以有第二主题(副主题),但初学者以单以主题写作为宜,否则极易弄巧成拙,使得结构松散,主题不明。

(二)人物

1.扁平人物(character):

在十七世纪叫性格人物()现在有时被称为类型()或漫画人物()。真正的扁平人物可以用一句话描述殆尽,例如:我永远不会舍弃米考伯先生。有一位米考伯太太,她说她不会舍弃米考伯先生。她作到了。她就是为此而生的一个扁平人物。扁平人物的好处之一,在于易于辨认。只要他一出现,就立刻为读者的感情之眼所察觉。第二种好处在于他们易为读者所记忆。他们一成不变的留在读者心目中,因为他们的性格固定,不为环境所动,而各种不同的环境,更显出他们性格的固定。一本复杂的小说,常常需要扁平人物与圆形人物出入其间,以收互相衬托的效果。扁平人物在成就上,无法和圆形人物相提并论,而且只有在制造笑料上才能发挥最大的功效。

2.圆形人物(character):

一个圆形人物必能在令人信服的方式下给人以新奇之感,如果他无法给人新奇感,他就是扁平人物。如果他无法令人信服,他只是伪装的圆形人物。圆形人物绝不刻板枯燥,他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活泼的生命。小说家可以单独利用他;但大部份将他与扁平人物合用,以收相辅相成之效。他并且使人物与作品的其它面水乳交融,成为一和谐的整体。 (以上有关扁平人物及圆形人物的说法,引自佛斯特「小说面面观」(志文出版社新潮文库李文彬译)

(三)故事

1.故事是按时间顺序安排的事件的叙述,情节也是事件的叙述,但重点在因果关系。「国王死了,王后也死了」,是故事。「国王死了,王后也伤心而死」,则是情节。对王后之死这件事,如果我们问:「然后呢?」这是故事。如果我们问:「为什么?」就是情节。

2.就故事在小说中的地位而言,它只有一个优点:使读者想要知道下一步将发生什么。反过来说,它也只能有一个缺点:无能使读者想要知道下一步将发生什么。这就是能够加诸于故事性小说中的仅有的两个批评标准。故事虽是最低下和最简陋的文体,却也是小说这种非常复杂机体中的最高要素。在小说中,对时间的忠诚极为必要。没有任何小说可以摆脱它。小说中永远存在着一个时钟。

3.小说的基本面是故事,而故事是依时间顺序排列的事件的叙述(故事与情节不同,故事可以是情节的基础,但情节则是一种较高级的结合体。)

(以上有关扁平人物、圆形人物及故事与情节之异同的说法引自佛斯特「小说面面观」(志文出版社新潮文库李文彬译)

另一个说法:(Laurence Perrine)

1.情节是组成故事的一些事件或插曲,情节可能包含一个人所说的、所想的以及所作的;但是一般来说,情节只集中于主要事件的发生,并不着重于描写或分析。

2.不成熟的读者,对于一个故事,一方面要有新奇、曲折、诡秘和变化多端的情节,另一方面又需要有扣人心弦的紧张、刺激、惊险、缠绵悱恻和单刀直入的描写。当然,最伟大的小说,有时候也包含这些要素;但是一个读者如果仅只是由于一个故事里具有这些要素,便能够满足,那他就像是只喜爱色香味美却没有养份的食物一样,因为这种小说毕竟是毫无价值可言。一个好的故事里面,可能会以最少的这一类的素材,来衬托对人生最深刻的透视。同时,每一个故事里必须含有情节,但是对一个有价值的故事,每一个情节必须具有意义。凡是有欣赏能力的读者,对于情节有无意义,一目了然。

三、小说的技巧

(一)叙述观点(类似计算机窗口的功能)(此部份参见聂华苓「小说的观点」赵滋蕃编「小说论」页三五这一代出版社一九七0)

 1.第一人称观点(如日记体、书信体)

优点:

 (1)技法单纯,较便初学。
 (2)以个人经验出发,容易激起读者共鸣。

 缺点:

(1)主角是「我」,读者对这个「我」不能透视,不能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去看他,只能用我的眼光来解释小说中的一切。
(2)不如第三人称小说在剪裁上有许多便利,不能抄近路走,所费的笔墨远比第三人称的小说多。

例:咆啸山庄(Brontre)、彷徨少年时(赫曼赫塞)、绿杨村(司马中原)、蝴蝶梦(by Daphne Du Maurier , An English female author)

 2.全知观点(叙述者观点):

 优点:

(1)作者有较多的自由,可以站在客观的立场,叙述主角的一切,也可以钻到主角的内心里去,和他一起感觉,一起思想,完全从主观的角

度去描写他。
(2)可以集中注意力在主要人物身上,可以得到一个紧凑、戏剧性浓的故事。
(3)作者可以把角色推开,从旁观察他,也可以和角色融和在一起。
(4)作者可以自由运用自己的权利来解释小说中的一切。

例如:红楼梦、水浒传、金庸的武侠小说、三岛由纪夫的金阁寺、爱的饥渴、海明威的老人与海。

通常小说的观点是固定在一个主要人物的身上,尤其是短篇小说。但中篇和长篇小说,若自始至终观点都集中在一个人身上,常常会患单调的毛病,所以观点有时要转变。作者通常是由主要角色开始,把他的形象大致描写出来了,在读者心目中差不多定形了,然后在把观点转移到另一个角色上去,然后再转回来。这种手法若运用得不纯熟,就犯了观点破碎的毛病,东跳一下,西跳一下,使读者应接不暇。

中国传统小说绝无第一人称观点,乃因其脱胎于话本的缘故。

(二)对话(含独白)

对话可以交代情节,可以刻划人物,也可以表现主题,功用极大。小说如果没有对话,简直就不能称为小说。独白其实也可以说是说话者与自我心灵的交谈,因此仍算是小说的对话。对话的内容,必须切合说话人的身份,否则易予读者角色错乱的不良印象,刻划人物的目的当然也就达不到了。

(三)人物刻画

人物刻划要生动、传神贵在能写出人物的性格神态。

举例:红楼梦对王熙凤出场的描写(第三回托内兄如海荐西宾接外孙贾母惜孤女):

一语未完,只听后院有笑语声,说:「我来迟了,没得迎接远客!」黛玉思忖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如此,这来者是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拥着一个丽人,从后房进来。这个人打扮与姑娘们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戴着赤金盘螭缨络圈,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云缎窄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掉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黛玉连忙起身接见。贾母笑道:「你不认得他。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辣货』,南京所谓『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黛玉正不知何以称呼,众姊妹都忙告诉黛玉道:「这是琏二嫂子。」黛玉虽不曾识面,听见他母亲说过:「大舅贾赦之子贾琏娶的就是二舅母王氏的内侄女,自幼假充男儿教养,学名叫做王熙凤。」黛玉忙陪笑见礼,以「嫂」呼之。

这王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量一会,便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竟有这样标致人儿,我今日才算看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儿似的。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嘴里心里放不下。-只可怜我这妹妹这么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呢!」说着,便用手帕拭泪。

(五)结构:

小说的结构,犹如建筑物的结构一般,如果结构不良,小说便不完整。小说的结构,主要由情节的叙述表现出来。如果情节叙述首尾完整,人物来去,交代清楚,则其结构便称完整;否则即有问题。又,每部小说皆有一内在时钟,其情节皆顺此时钟之运转进行,时钟「计时」错乱,情节便成荒谬,结构当然也就不完整了。

参考书目:

1.Art of Fiction (1884 41岁)Henry James(1843-1916 73)

美国小说家、散文家、文学评论家,在美国文人中,他的写作年限最长,数量最多,影响最大。他的短篇小说技巧娴熟,偏重描写人物内心。他与屠格涅夫都认为小说家不必在故事上费心思,而要集中描写性格。年发表「黛西密勒」(Daisy Miller),描写一个爱卖弄风骚的美国姑娘的故事,大获好评。一般评论家认为他是意识流作家的前驱、现代派小说评论的鼻祖,又是典型的不持个人偏见的美国艺术家、伟大的散文家及文体家。其兄James (1842-1910 68岁) 为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哲学家、实用主义的创始人之一。其父James Sr. 1811-1882 71岁)为美国哲学家与神学家。

2.The Craft of Fiction Percy Lubbock

路氏可说是詹姆士小说理论的继承人。他将叙事观点(Point of View) 放在小说技巧的首位,并使其成为二十世纪小说批评的金科玉律。与他唱和的包括萧纳(Mark Shorer)、布斯( Wayne C.Booth)以及( Norman)等著名小说理论家,而且他们与新批评(New Criticism) 遥相呼应,使形式主义(Formalism) 成为小说批评的主流。

3.of the Novel (小说面面观) Edward Morgan Forster(1879-1970 91)

氏剑桥大学毕业,为二十世纪与劳伦斯并称于世的英国小说家,其作品包括许多短篇及六大本长篇小说,其中印度之旅(A Passage to India 45岁)一书,使他享誉国际。一九二七年他回母校剑桥大学主讲克拉克讲座,发表了小说面面观(志文出版社新潮文库李文彬译),为本世纪研讨小说艺术最杰出的作品之一。本书使他成为继James 及Percy Lubbock 之后最重要的一个小说理论家。

4.小说的观点聂华苓赵滋蕃编「小说论」页三五这一代出版社一九七0

 

叁、采访报告

课外采访计划写作要点

一采访对象

(一)百年以上古迹、古庙
(二)民俗曲艺活动、祭典
(三)生态环境、污染源

自由选择其一采访(企划案中应明载对象名称、地点)。

二采访理由

三预定采访日期

四组织

五人为一组,自由组队,必要时可酌增人数;惟至多不得超过十人。

五成员及分工

各组设组长一人,由小组成员互选之,统筹一切协调联系事宜。其余成员亦须分配工作(如:总务、会计公关、摄录、编撰等),以期劳逸平均,并利团队精神之发挥。

六预算

以经济为原则,全组同学均摊一切采访费用。

七食宿

如须过夜者,以借住同学家中为原则,以省开支。

八交通

拟用交通工具(尽早安排,注意安全,避免骑乘机车,或无照开车)。

九联络

应将本组成员联络电话、地址详细载明,以便联系。

十资料搜集

说明预定搜集数据及数据提供单位。

十一采访注意事项

(一)安全第一,经济至上。
(二)服装整洁,礼貌周到。
(三)用心采访,密切合作。

十一其它

采访报告写作要点

一采访对象
述明地址,如能绘制简图尤佳。

二采访理由

三采访日期

四成员及分工(报告中须附现场全组合照一张)

五采访对象沿革(现况)(配合照片、图表介绍)

六当地民众访谈

七心得

八其它(后记、感想与建议等等)

历年采访主题一览

一、古迹、古庙

基隆海门天险(七七管科)
万华龙山寺
三峡清水祖师庙
淡水巡礼(七九机一B)
淡水红毛城(七九机一B)
板桥、雾峰林家花园(七八机一A)
竹北褒忠义民庙
新竹郑用锡开台进士第、贞节牌坊
新竹城隍庙
新竹市竹莲寺
北埔金广福
苗栗郑崇德墓
苗栗马拉邦山古战场
鹿港龙山寺及当地其它古迹
彰化南瑶宫
北港妈祖庙
吴凤庙(七九机一B)
嘉义太保乡王得禄墓
台南赤坎楼、大天后宫、武庙、五妃庙、文庙、亿载金城、安平古堡
澎湖天后宫
九龙城寨(七七管科)
澳门古迹综合采访(七七管科)

二、环境保护

淡水河系污染实况调查(七八机一A)
德基水库水质优氧化调查(七九工工管)
垦丁国家公园及核三厂综合采访(七八机一A)

三、生态保育

樱花钩吻鲑保育实况(七九工工管)

四、传统技艺

美浓油纸伞(七九工工管)

五、考古

左镇化石博物馆及菜寮溪化石采访调查(七九工工管)
七十九学年度采访报告缺失检讨

机一B:

第一组(采访鹿港龙山寺):

一、采访前未曾仔细检查装备,导致底片未能正确装入,所有镜头均未摄入。补拍照片时,漏失许多精彩镜头,致使报告枯燥无味。
二、采访前联络当地负责人,未能得到良好响应。
三、预定前往采访的建筑师,由于关系不够,遭其秘书回拒。
四、采访前搜集数据过多,不易于短时间内整理完成。
五、组员分工,劳逸不均。
六、受访当地民众内向害羞,不愿接受采访;而受访之老人,谈话又多不能把握主题。
七、口头报告同学未能充分表达所应报告部份。
八、同学们对报告后的讨论不热中。
九、有些地方大门深锁,无法进入采访

第二组(采访三峡长福岩清水祖师庙):

一、拍摄时只用正片,未用负片,以致只有幻灯片而无照片。
二、未带录音机,只能以摄影机权充,造成不便。
三、录像剪接时,未能注意速度,以致未能配音,只好重来,浪费不少时间。
四、配音时因器材限制,只能单线进行,亦即只能有配乐或口白,而不能两者兼具,亦使影带效果大打折扣。
五、影带在学校放影时,学校的录放机不读我们配音的轨迹而以原音放出,只好再利用录像机接上学校的录像机,才能放影。

第三组(采访嘉义吴凤庙):

一、前往路线未能事先了解。
二、临时更换采访地点,通知太促。

第四组(采访板桥林家花园):

一、采访前对中国式建筑没有充分了解,使得幻灯片及录像带无法针对其建筑特色制作。
二、新手操作,缺乏经验,录像镜头晃动厉害,影响效果。
三、未知开放时间,曾经空跑一趟。
四、未能准时集合。

第五组(采访台南赤崁楼):

一、当组员对联络事宜有所怀疑时,应即询问清楚。本组即曾因联络不当,而使一名组员只身前往目的地。
二、未能充分掌握被访问者的特性,并对访问内容有所规划,而使得采访内容不尽充实,流于空洞。

第六组(采访淡水红毛城):

一、缺乏摄影专业人才,无法表现原来风貌。
二、建筑风格未能掌握。

第七组(采访淡水重要古迹):

一、资料过多,难以浓缩归纳。
二、本组在拍摄照片时所采用的方法是:先照普通照片再照幻灯片。如此乃造成两项缺点:
(一)原先第一次照片可以拍摄到的珍贵画面,到了要拍摄幻灯片时却被禁止,以致失去许多好的幻灯片。
(二)照片和幻灯片非同人所摄,协调上发生问题,两者未能良好配合。
三、协调不周,被拒采访。
四、口头报告时,由于事先未将资料浓缩整理,致使听者无法抓住重点。
五、投影片发生少印现象,使负责报告同学无法尽情发挥。

 

肆、演讲

历年邀请演讲题目一览表:

红楼梦的写作技巧中央大学中文系康来新教授

十九世纪俄国小说清华大学中语系吕正惠教授

中国古典小说欣赏举例清华大学陈万益教授

平剧之美台北师范学院魏子云教授

谈昆曲清华大学王安祈教授

文学与终极关怀清华大学吕兴昌教授

借题发挥谈茶艺中华茶艺学会理事长沈甫翰先生

冯承嗣词承先启后的成就清华大学叶嘉莹教授

日据时代的台湾小说清华大学文学研究所所长陈万益教授

日据时代的台湾散文清华大学文学研究所所长陈万益教授

怎样写新诗中兴大学中文系陈启佑(渡也)教授

 

伍、辩论

国立交通大学八十学年度上学期机一A、运管一辩论会规则

时间:民国八十年十月二十九日下午三时四十分至五时三十分。

地点:新生馆F016教室

题目:教师可以体罚学生(配合「学记」一课之讲授拟题)

体罚定义:以外力或口头命令使学生产生身体或心理上之痛苦。

组队方式:全班分成正、反二组,每组各设组长一人,主辩团、助辩团、结辩团各若干人(二组自行决定)。

规则:一、辩论会进行程序:主辩--助辩--质询--结辩--讲评。

二、时间分配:主辩团7分钟、助辩团10分钟、质询团20分钟(含对方答询时间)、结辩团7分钟、讲评12分钟。

三、计时:双方各派一人为对方计时。计时于发言后开始,而于发言时间截止 前一分钟按铃预告,截止时再按铃限制发言。如仍继续发言者,

得以铃声警告制止,并扣该组发言时间一分钟供对方利用。

四、主辩及质询之先后,以掷铜板决定。先主辩者后结辩。

三、角色可以有限度重迭,即主辩、结辩者可以参加质询,但不得参加助辩。

四、严禁人身攻击,违者取销其发言权。

五、答询者不得离题或拒绝回答,违者得由老师加以纠正。

六、台下同学不得任意鼓噪及干扰发言。

陆、教学效果评估

以上所举种种教学改进措施,经于学年结束,以无记名问卷方式征询同学意见后,得其正反两方面意见及建议事项如下(以最近之八十学年度机械工程学系一年级B班及工业工程与管理学系一年级为例):

一、机械一B

正面:

(一)上国文课,不但可以学习到书上的知识,同时也得到不少的课外知识。如小说的研读,无疑的可增强分析的能力,及知道一些写作的技巧。

(二)这年的国文课使我收获颇多。在这么多活动之中,应属采访最有趣,而写书评则能增强我们的鉴赏能力,所以我很喜欢这些教学活动。

(三)五次读书报告裨益颇大,采访报告则多有敷衍。

(四)新形态,不刻板的教学,改变了我对国文课的看法。尤其是五次的读书报告和寒假采访报告,虽然事前都曾有怨言,也都辛苦过,但终究让我们学习到很多经验,也提升了对事物鉴赏的能力。而正课上的许多专题,则令我们有机会看到自己文化的另一层面,所以希望老师能继续此一教学。

(五)五次的小说、电影报告,可以激发我们对文学的兴趣与研究,也可让我们从中接触到文学的奥妙,是很好的引导。

(六)这门课给我的压力不大,让我有很多思考的空间,也增广了不少见闻。

(七)采访报告是对学生的一大考验与挑战。对我而言,那更是难得的经验。因此我的结论是应保留这两项课程,即使会给我们压力、困扰,即使会消耗我们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也应坚持下去,因为耕耘后的收获是甜美的。

(八)小说心得写作对提升同学文学鉴赏能力,有极大的功效,可以在明年继续此项作法。

(九)当初被迫在寒假作采访报告是气呼呼的,但是现在想起来却有点高兴,那段采访过程,也是段难忘的回忆。

(十)教学内容丰富而不流于刻板,尤其是读书讨论这一项,尤为难得。另外采访报告,把教学由教室延伸到室外,对于我们亦有很大的帮助

,这都是我觉得不同于中学而更具活泼性的。

(十一)这一年的国文课感觉非常充实且变化多端,可谓多采多姿而非局限于课文的讲解,考试的题目也非强迫死记之传统命题方式。

反面

(一)所教东西很多,学到的也很多,不过就是太杂了一些。如能作其中几样深入探讨,似乎能获得更多东西。

(二)有些专题演说,听起来就没啥概念,所以会有不知所云的情况发生。

(三)有的专题根本毫无意义,坐在那里两个小时,为了尊敬老师,又不好意思睡觉,常常觉得时间过得好慢。

(四)采访报告获益不多。

(五)课堂上讲中医、针灸,太过于「突进」,听得人满头雾水。

(六)讨论电影,值得赞赏;但以讨论小说的方式讨论电影则不合理。

(七)电影欣赏及评论,感觉上获益不多。

(八)部份专题,同学缺乏兴趣,例如中医介绍,应可缩短其授课时间。

(九)课文的选读太偏重学术性,以致兴趣缺缺。

建议

(一)专题报告最好尽量大众化、有普遍性。

(二)多让学生写作文。

(三)每教完一课,给一次小考,以加深同学的印象。

(四)讨论课与课本教学应取得平衡。

(五)取消采访报告。

(六)电影欣赏报告获益不多,可改为小说阅读报告。

(七)希望能多做一些比较跟我们有切身关系的报告而不只限于古迹采访,也可将同学的采访报告,刊在校刊上。

(八)增加作文次数。

(九)增加听演讲的次数。

(十)寒假采访报告分组每组应以二、三为限,这样比较有参与感。

(十一)电影报告次数太少,建议增加。

(十二)增加课文之讲授。

二、工工管一

正面

(一)寒假采访活动是极好的活动,我们可以从中学习到很多东西。

(二)准备读书报告虽然辛苦,但是能让我对书本的内容经过思考后,有深一层的了解,所以我还是肯定它的价值。

(三)我觉得这两学期的国文课,我真的学到了很多。像小说批评、采访报告等,真的很多是以前学不到的、没学好的。对于老师的教学方式,我几乎完全赞同。维持四篇小说批评、一篇电影批评,一篇采访报告,我觉得是很适当的。说真的,真希望下学年还能修国文课。

(四)这一年的国文课应该是从小到大上国文课获得最多的一年,虽然报告多,却也是一种训练。

(五)讨论课应予保留,因为比较精彩。

(六)上大学,国文课就比高中生活化得多了。即使是最枯燥的大学国文选内所收的文章,老师往往也能发人之所不能发,让整个课文变得活泼起来。至于读书心得写作与电影报告,让我对读书有更新一层的认识,对于作品的好坏也能较以前更有判断力。同学的互相即席式讨论,也让我从中获益非浅,这是我这学年来认为从国文课中收获最多的一项。觉得自己似乎不再是小孩子看童话,而是以艺术的眼光来判断文学的价值,这种心灵的升华、成长,实在令我感到十分愉悦。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寒假的采访报告。我想这对一个刚进大学的新鲜人而言,是一项十分有趣又充满意义的挑战。

(七)每月一曲的教学单元效果很好,不宜取消。

(八)专题报告内容新颖,从未接触,较有兴趣。

(九)上了大学后,由于空闲时间较多,加上老师要求写国文读书报告,一年来,除了武侠小说外,大概已经读了十余本的中外文学作品。虽然似乎并未从中得到很多,但仍是感激老师能激起我阅读的兴趣。

(十)教学内容丰富,事前准备充分。专题报告可以使同学学到很多课外知识。

(十一)其实这一年的国文课,是我上过的最轻松也最愉快的一年。在教学内容上可谓五花八门,有专题报告、音乐欣赏(虽然只有一次)、采访报告、小说报告,再加上正常的课程,这样的安排组合,不会让学生失去新鲜感。虽然报告很多,还得看书,有时和其它科目的作业和考试凑在一起,真的让我们吃足了苦头,不过总算都可以交得出去。专题报告是我最喜欢听的,尤其是上次的中医专题。

(十二)最令人感兴趣的是采访报告。从来没有过这样的经验。自己曾经用心地去做,当中也遇到不少困难。做完时,我只有一种想法:如果还有一次机会,我一定能做得更好。

反面

(一)讨论课仅报告组用心准备,其余同学多存敷衍心态,浪费时间,值得检讨。

(二)就老师一年来的教学内容看来,其用心与企图是有目共睹的;但我忍不住想探讨:「为什么市场有逐渐缩小的趋势?」

(三)教学不够有趣,提不起同学们的兴趣。

(四)专题报告方面,理论部分似乎讲得太多,使得后半部的针灸、气功、推拿不是讲得太快,就是没讲,颇为可惜。

(五)大学国文选内容艰涩难懂,上课单调,应该少讲,而以其它文章代替。

(六)专题之讲授内容仍待商榷,且时间不宜太长。

(七)对大学国文选兴趣缺缺。

(八)国文自小修习至今已有十余年,而且不如计算机或英文课那样实用,因此兴趣缺缺。

(九)原本就对国文不感兴趣的我来说,这一年的国文课对我帮助不大。尤其对于读书报告,每次几乎都是硬拼凑出三千字来。虽然指定的书都有看完再写报告,但是却不能从中找出它所隐含的意义及写作技巧。因此每次上讨论课总是呆坐一节,听别人的见解,但自己却没意见。

(十)课文份量太多。

(十一)课文讲授进度太慢,讨论课秩序太差,作业太多。

(十二)专题报告方面,无可否认的,老师本身对题目的熟悉及准备的程度的确让专题的可听性颇高,但效果不佳,主要原因是我们已经养成了不佳的上课态度,以为此与国文程度无关,所以也就不在意了。

建议

(一)灌输民主理念。

(二)讨论课不限于讨论小说,有关社会、政治方面的书籍也可以讨论。

(三)废除古文讲授,改讲现代文学。

(四)比照清大大一国文课程开课方式上课,每一老师依专长开课,同学自由选修。

(五)减少演讲次数,增加电影欣赏次数。

(六)建议多使用媒体教学,如录像带、幻灯片等。

(七)多讨论新文学,如现代诗、小说、散文等,并多介绍思想性的文章。

(八)多介绍中国古典名著,如红楼梦、水浒传等。

(九)多介绍最近得奖文艺作品。

(十)报告次数太多,应予减少。

(十一)只要认为课程对同学有益,上课大可随时点名。

(十二)考试可以考得更难些,对同学的要求可以更严格些。

(十三)讨论书目先经审核,以免选书不当,影响效果。

(十四)建议增加中国古典诗词的解说。

(十五)读书报告次数太多,三次即可。

(十六)应多介绍现代文学。

(十七)音乐欣赏也可以报告。

(十八)任何老师安排的课程都有实质的意义,同学不应以没有用为理由而不来上课。所以请老师痛施铁腕,好好整顿一下上课风气。

(十九)废除点名制度。

三、意见分析

兹将以上所列正、反两面教学意见及建议事项分析归纳如下:

(一)讨论课普遍为同学所接受,认为可以激发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收获最大,印象最深,值得继续施行。惟次数之多寡,仍有争议。

(二)采访报告之价值以正面肯定者居多,但反对意见亦不少。恐与耗时且分工不均有关。

(三)专题报告之成效,正反意见旗鼓相当,较难取舍。究其原因,或与讲授方式及所用时间有关。本年中医及针灸简介二专题,依上年同学建议,酌延讲授时间为四小时及六小时(上年均为二小时),所作介绍较为深入且偏重学术性,不符同学兴趣及需要,以致成效不如往年理想。

(四)课文之讲授虽时有新解,且尽量活泼化;然以时空遥隔,文章内容不易引起同学共鸣,因此普遍认为效果不彰,应予减少;惟亦有少数同学认为课文之讲授应予增加。

(五)电影欣赏报告有赞成有反对,然仍以赞成者较多。反对之理由,主要在于选片之不当,及以讨论小说之方式讨论电影之不妥。

(六)增加作文次数。(案本年每学期作文三次,另上学期报告二次,下学期三次,作业不可谓不多,此为作文次数不敢过多之主因。)

(七)应否点名,意见大相径庭。(以个人教学经验而言,经常缺课者,多为其中少数。此辈反对点名最力。其缺课理由不外兴趣缺乏、课程不够精彩、国文无用等。而实际考察其各科出席率后,可以发现其于他科,出席率亦不高。换言之,此类同学学习意愿普遍低落,不独于国文一科为然也。主张点名者,则一般学习情绪较高,成绩中上,对缺席同学颇有不满,以为彼辈敷衍取巧,幸得分数,甚不公平。)

(八)加强讲授古典诗词、小说及现代文学。

柒、结论

大学国文教学既易且难。其易处在于学生年龄较长,心智较为成熟,较能主动学习,且思想、观念,一点即通,师生倘能相悦以解,成效自有可观。至其难处,则在于学生功利思想浓厚、自主意识强烈,于课程内容意见极多,如未能妥善安排因应,且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必难得其合作,遑论教学效果!职是之故,今后个人国文教学,将参考前述同学意见,适时改进教学方法及内容。改进之道,约有以下数端:

一、维持讨论课程,次数仍以五次为准,内容不限小说。

二、采访报告经与同学沟通建立共识后再行实施。

三、专题报告仍予维持,但题目及讲授时间、次数,宜作大幅调整。

四、增加作文次数一至二次。

五、加强古典诗词、小说及现代文学之讲授。

六、不定时点名。

以上所举,但其荦荦大者,其余智虑一时之所不及者,当于课间随时征询同学意见,以谋更张。惟个人于课程安排亦有坚持,凡余以为性质重要,且有助于吾国民族文化之了解者,虽有反对,亦必讲授(如先哲思想及古文名著),不全以学生兴趣为依归也。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252986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