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教师 > 教师出书

朱子辉:唐诗语言学批评研究
【时间:2015/10/30 】 【来源:作者提供 】 【作者: 人民大学 朱子辉】 【已经浏览2955 次】
  
当当网        京东网        亚马逊
 
 
 
   
唐诗语言学批评研究
 
朱子辉
 
内容摘要
 
    唐诗语言学批评,顾名思义,就是借助语言学的知识,对唐诗的语言形式进行分析和研究,但它又不 同于以往纯粹的诗歌语言研究,而是以此为基础,将唐诗的研究再往前推进一步,不仅要分析和研究唐诗的语言形式,探寻诗歌语言的特征和规律,更要挖掘和阐释 唐诗语言形式背后所蕴藏的审美意蕴与情感内涵。因此,这里所谓的“唐诗语言学批评”,其实是唐诗的语言学文学批评,说得更为具体一点,就是唐诗的语言批 评、审美批评与文学批评的三结合。之所以形成这样一种批评的观念与方法,源于我们对唐诗批评传统的反思、对西方语言学批评的审视、以及对中国古典诗歌语言 本质的深入思考。但从根本上来说,由于唐诗的语言是通过一个个汉字所呈现出来的,而汉字作为“本乎自然,象其物宜”的产物,它在“形、音、义、象”等各方 面不仅给唐诗的语言形式带来了的巨大影响,同时也赋予了它厚重的生命情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唐诗语言学批评的研究框架得以确立,并最终走向一种生命 论的汉字诗学建构。具体说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从“汉字之形”到“唐诗之形”(体式结构)。诗至唐代,众体兼备,五古、七古、五律、七律、五绝、七绝,它们虽然在字数、句数、声韵、格律 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不同,但在体式结构上却大都呈现出整齐有序的形式美。这种整齐的外观形式得力于两个方面的原因:首先,唐诗的语言建构不是以“词”为单 位,而是以“字”为单位。我们经常所说的“五言诗”“七言诗”,这里的“言”都不是“词”而是“字”的意思。其次,汉字本身在结构形式上就十分独特,一字 一块,不越雷池,具有一种均衡整齐的结构美。这也就是说,唐诗的形式美是以汉字的结构美为基本前提的。不仅如此,与汉字“本乎自然,象其物宜”的生命创造 过程一样,唐代的各种诗歌体式也是“因情”而“立格”,诗人们从生命情感的表达需要出发,来寻找并建构自己的言说形式。这也就决定了唐代诗歌体式在人们心 目中的多重性:它既是形体的结构,又是审美的结构,更是生命的结构。一句话,它乃是诗性生命体验在形体架构中的审美显现。
    第二,从“汉字之音”到“唐诗之音”(声韵节奏)。诗本来就是配乐而唱的歌词,音乐性是诗的基本属性。但后来诗乐分离了,诗要保持它自身的音乐 性,就必须依靠语言本身来实现,这就促使人们对汉语的语音进行探讨。而汉语的语音有一个非常基本的特点,即一个音节对应一个汉字,因此,对诗中语音的安排 与协调,其实就落实到对汉字的选择与组配上。首先,就每一句诗的音节(汉字)构成而言,唐代之前的各种诗型,尤其是五七言的渐趋定型并走向成熟,为唐诗句 型节奏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资借鉴的音节构成范型。其次,从魏晋开始尤其是齐梁时期,音韵学的发展促进了人们对汉字音声的细密分析,而将汉字声、韵、调的 研究成果运用到诗歌创作的实践当中,掘发诗歌语言自身的音律节奏之美,不仅使诗歌摆脱了自古以来对乐曲的从属而取得自身独立发展的需要,同时也为唐诗“声 律风骨”兼备的理想模式奠定了基础。最后,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汉字的声音及由其而形成的诗歌的音声节律,并不只是诗体的外在表征或诗歌情意表达的物质符 号,前人所谓“声含宫商,肇自血气”、“声色之来,发于情性”等,都深刻地表明:诗歌语言的声韵节奏,在根底上应是诗人内在生命情感的外在显现,是诗性生 命在音声节律之中的流动。
    第三,从“汉字之义”到“唐诗之义”(语词构建)。每个汉字都有特定的意义内涵,唐诗除了借助汉字的字形、字音来创造一种情感的形式、渲染一种情 感的氛围之外,对于汉字字义的使用,可以说是更为直接和主要的一个方面。这是因为受汉字字形所支配的“体式结构”与受汉字字音所左右的“声韵节奏”,都只 是对唐诗诗性生命的传达起着象征或暗示性的作用,而“语词构建”作为唐诗具体意义形成的基本单元或整体架构,其中所用到的汉字字义直接关系到唐诗诗性生命 的生成与延展,因而毫无疑问地成为唐诗语言学批评的中心层次。它所涉及到的问题有这么几个方面:首先,受以生命论为导向的传统世界观的影响,汉字的字形结 构以及由汉字所指称的汉语语义中都存在非常丰富的隐喻,这天然地契合了唐诗中以“比兴”作为修辞手段来建构语词、丰富诗意的表达方式。其次,汉字及由其所 构成的“典故”语词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积累了古人丰富的历史经验和生命情感,成为具有哲理和美感内涵的故事的凝聚形态,它们在诗歌中的运用,不仅使诗歌 获得了语言形式上的简洁与典雅,而且在意义上也变得更为富赡和含蓄。再次,汉字单音独体的形式特点与阴阳二元对立统一的传统思维方式,使得“对仗”逐渐发 展成为唐代律诗诗语建构的基本范型,它在渲染诗情、生发诗意的同时,也理性地调解着诗人情感的表达。最后,由于“赋”对诗歌意脉的连接与贯通,唐代律诗在 诗语建构上最终形成“散行——对仗——对仗——散行”的整体构架,对以上各类语言要素在诗意的表达上起着整合与统一的作用。
    第四,从“汉字之象”到“唐诗之象”(意象呈现)。从形、音、义这三个角度所梳理出的唐诗语言的基本形式,虽然这些形式本身都是表意的,但它们并 不以其自身为目的,而是通过突破普通的语言形式及其文本结构,导向一种更高或者更深的层次,也即意象和意象组织(意境)的层次。而不管是“象”还是由象所 生成的“境”,作为诗歌情感形象化的表达手法,它们一方面深深植根于汉语言文字的鲜明特点,即借助于形象优美的汉字体系,以及与之相伴而生的在诗歌语言表 达上的简洁凝练、各种灵活多变且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组合方式等,在读者在头脑中呈现出鲜明的视觉或听觉形象,对于唐诗意象世界的建构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辅助性 的作用。而另一方面它们又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深刻结缘,作为诗性生命体验在诗歌中的审美显现,它们共同产生于诗人心灵与外在世界在情感体验上的交感共振, 并伴随着诗歌从“语言艺术之境”,经过 “情感心象之境”,直至进入“生命精神之境”的追求,它们最终突破了个我生命的狭隘与局限,从而走向个体生命与群体生命、乃至与宇宙大生命互为交融的生命 本真境界,因此便成为唐诗语言学批评的最高理想与终极目标。
 
    关键词:唐诗;语言学批评;汉字;诗性生命
 
  导  论——一个生命论汉字诗学的构想
  一、别忘了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唐诗批评传统的回眸与反思
  二、不应当死守语言学的教条——西方语言学批评的重新审视
  三、语言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唐诗语言学批评的语言定位
  四、原来一切还得从汉字说起——唐诗语言学批评的研究框架
 
  第一章  唐诗之形:体式结构——诗性生命在形体架构中的审美显现
  第一节  因情立体,即体成势——唐诗语言的体式结构与内在的生命蕴涵
  第二节  敷陈充畅,灵活多变——唐代五七言古诗的体式特点与审美情韵
  第三节  散漫纵横,突兀驰骋——唐代杂言体古诗的体式特点与审美情韵
  第四节  含蓄蕴藉,语短情长——唐代五七言绝句的体式特点与审美情韵
  第五节  精工琢炼,章法整密——唐代五七言律诗的体式特点与审美情韵
 
  第二章  唐诗之音:声韵节奏——诗性生命在音声节律中的流动
  第一节  声含宫商,肇自血气——唐诗的“音律”与生命情感
  第二节  参伍错综,按节求声——唐诗的“节律”与情感表达
  第三节  因情生韵,情随韵转——唐诗的“韵律”与情感表达
  第四节  平上去入,依情择调——唐诗的“调律”与情感表达
  第五节  以声摹境,声情谐合——唐诗的“声律”与情感表达
 
  第三章  唐诗之义:语词构建——诗性生命在语词篇章中的延展
  第一节  约句准篇,情信辞巧——语词构建与诗性生命的传达
  第二节  环譬托讽,触物起情——“比兴”与唐诗诗意的表达
  第三节  据事类义,援古证今——“典故”与唐诗诗意的表达3
  第四节  丽句深采,意韵俱发——“对仗”与唐诗诗意的展开
  第五节  敷陈其事,血脉贯通——唐诗的整体架构与诗意表达
 
  第四章  唐诗之象:意象呈现——诗性生命在意象世界中的审美显现
  第一节  言不尽意,立象尽意——“意象”与诗性生命的审美显现
  第二节  语无伦次,意若贯珠——“名词”与唐诗静态意象的生成
  第三节  化静为动,染情于物——“谓词”与唐诗动态意象的生成
  第四节  虚实相生,气脉流转——“虚词”与唐诗整体意脉的流贯
  第五节  境生于象,象外追神——唐诗意境的文本构成与审美超越
 
  馀  论
  参考文献
  后  记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203755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