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教师 > 教师培训

蒋述卓:2007年湖南文理学院全国高等学校大学语文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专题讲座摘编
【时间:2015/4/29 】 【来源:湖南文理学院网站 】 【作者: 魏饴、余光中等】 【已经浏览3214 次】

  (湖南文理学院网站)编者按:围绕“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和教材、信息资源系统建设等问题,来自国内外的6位知名专家、学者在我院设坛讲学。现将精彩内容摘编如下。

讲座内容摘编之一:

谈“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几个问题
(暨南大学党委书记、博士生导师蒋述卓教授)

  蒋教授围绕大学语文课程建设的几个问题,大学教材的建设问题,大学语文的师资建设问题,大学语文教师的科研问题和大学语文建设条件的支持问题进行了阐述。
  蒋教授认为,大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教好大学语文不仅仅要放在文学欣赏和审美能力的提高上,而要着重放在语言文字表达、写作能力的培养上。大学语文不能忽视语文基础的教学,仍然要讲字、词、句的运用和表达,仍然要重视语言的逻辑性和流畅性。在大学语文教材的建设上,蒋教授提倡要有选择的眼光,根据本校师生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进行选择。选择教材时要有自己的特色和创造性。大学语文的教学要求教师有良好的语文功底,要知识全面,不仅要有丰富的文学史知识,还要掌握美学、哲学等知识。要有较为深厚的文化素养,多关注各个学科研究的前沿动态。大学语文教师的科研首先要研究教材当中出现的问题,再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抓住某一方向,坚持不懈,以科研成果带动教学。在研究方法上,蒋教授提倡古今结合,中外结合,文史哲结合的原则。大学语文建设的条件方面,首先是要和领导沟通,取得领导的重视,要取得教务处的支持,在课程开设、科研立项上多争取、多协调、多努力。

讲座内容摘编之二:

再谈“大学语文”课程改革问题
(湖南文理学院副院长、教授魏饴博士)

  当下人文学科被边缘化的倾向另人担忧。据中国校友会网大学评价课题组公布,07年中国高校社会科学贡献力排行中北京大学排第一位,而清华大学排十九位,但综合排行中清华大学近四年来稳居第一位,这充分说明人文学科不受重视。大学语文究竟是一堂什么课程?大学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它代表语文课的层次,是对大学生上大学前所学语文技能的梳理与综合,而不是对语文的泛化,更不是一般文化课或人文课。《大学语文新编》新在哪里?一是力求从单一纸介教材向教学资源集成的转变。在《大学语文新编》纸介教材之外辅之以《〈大学语文新编〉教师手册》(含辅教导学光盘),特地与高等教育出版社联合开辟了大学语文课程网站平台。二是将人文性、美育性寓于工具性之中,突出语文工具性定位。我们对大学语文教学新模式的探索,第一在于因材施教;第二在于大学层次;第三在于素质教育。把大学语文课分成两类,在理工科和音体美专业开设“大学语文”,在文科类开设“文艺鉴赏学”。建议增设“语文教育”(或名“高等语文”、“语文学”)二级学科,一是分学校类型统一大学语文教学大纲,二是按大纲要求统一教材,统一水平考试。

讲座内容摘编之三:

谈数字化资源与新写作教育
(湛江师范学院副院长刘海涛教授)

  《文学写作》数字化教学资源的研制与开发是一项重要的课题,文学写作资源库是“大学写作”里的一个课程系统,他是由“教学文件”、“教学组件”、“教学实践”、“网络课程”四大部分组成。它包括新标准、规范化的课程教学文件,质量高、实用性强的教学组件,激活兴趣与智慧的教学实践,文学写作网络课程里的训练系统,“文学写作资源库”研制和试用过程中的若干效果以及“文学写作资源库”的工作进展和工作计划。
  “大学写作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的研制与设想的目的是要让教师和学生们都喜欢用。大学写作教学实践系统由各类写作题库、量表互改系统、写作博客园地、写作成果网刊四部分构成。“新写作教育论”是建立在“数字化教学资源库”上的,它的开发和运用,使写作课程的教学和改革发生了真正意义上的变革,写作教师的角色、写作教材的编写、写作教学的方法和手段都有了划时代的革命。

讲座内容摘编之四:

谈教学资源建设和大学语文生态环境建设
(高等教育出版社首席策划、团委书记迟宝东博士)

  迟宝东博士围绕文化素质教育面临着的新形势,高等教育出版社新的历史使命与战略转型规则,“前转型时期”文科教学资源建设案例展示和大学语文生态环境建设四个方面展开讲座”。
  迟博士从“质量工程”谈起,认为质量工程就是教学资源建设的“211”、“985”,国家投入大量资金用于科研立项,建设1500门精品课程,为地方院校开展科研带来了新的机遇,为改变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高等教育出版社在质量工程的引导下,将改变教学资源的建设模式,建立网上教学资源库,并建议各位奋斗在教学第一线的老师共同将网上的教学资源丰富起来。对于大学语文生态环境的建设,迟博士提出了四个方向,即:以课程研究为龙头;建设资源,共享经验;争取政策、舆论的支持;搭建平台,促进交流。

讲座内容摘编之五:

走进美的殿堂——中国古典诗词欣赏漫谈
(长沙理工大学中文系主任成松柳教授)

  总体把握中国古典诗词的抒情特质。诗言志,词缘情,中国古典诗词总是以其丰富的情感内蕴打动读者。把握了抒情言志,也就把握住了中国古典诗词的特质。中国古代诗人往往借自然物象和生活场景的衬托,寄托自己对人生和社会的感悟。诗言志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有着特殊语义,其一,抒发主观的内在情志;其二,这种情志必须符合特定的伦理规范,要高尚不俗,抒情则更为宽泛一些。了解古代诗词的特殊语义,首先要了解古今语言的区别;其次要了解诗歌语言的特殊含义;最后要知道典故的原义。学会知人论事,首先在对人事的了解,把握诗的真实含义。熟知诗人的性情,有助于欣赏的趣味。调动自己的人生阅历与情志,充分调动欣赏者的阅历,用新的价值观念去欣赏作品。在比较中学会欣赏,把中国古典诗词放在更广阔的背景上,对不同时代的作品进行比较。

讲座内容摘编之六:

谈诗歌、散文的创作与教学
(台湾著名国学家、知名作家余光中)

  再次来到常德感到非常亲切,上一次来是在99年的中秋,看了柳叶湖的湖光月色,也看了沅江边上的诗国长城,我的那首小诗《乡愁》也忝列其中,所以我的诗魂早就在诗国长城之上,日夜听着沅江东流的声音,常在常德。
  我今天站在这里,给大家讲“诗歌、散文的创作与教学”觉得非常有历史感,因为我跟大家一样也是一位老师,对于维护我们的母语,维护我们的中文有一份使命感。可是我的身份是相当的不定,甚至于有点“暧昧”。首先,因为我的大学时代一分为二,两年在大陆,两年在台湾,所以我是两岸三校的校友。然后,我在大学读的外语系,后来教书也一直教外文,但有十年我在香港中文大学教中文,所以我既是中文系教授也是外文系教授,我白天教英文,晚上写中文,这也是一大“暧昧”。在大陆,有人叫我“乡愁诗人”、“爱国诗人”、“台湾诗人”,而在台湾呢?因为我是50年代去的台湾,所以台湾人又说我是“外省作家”,这又是一大“暧昧”。
  近几年来我的一些诗和散文也进入大陆、香港、台湾、马来西亚、新加坡的教科书。我的书进入这么多华人的世界,说明我在文化上是统一的。一个人在文化上走动是无往不利的,因为我们有五千年的文化,而两岸的关系不过五十多年。因此我常讲,我们不要为了五十年的政治而抛掉五千年的文化,我之所以有资格站在这里,就是因为我们的祖先有五千年的文化。本来台湾在文化上跟大陆是一脉相承的,可是现在一些政治人物希望台湾跟大陆格格不入,最有趣的是他们动不动就把“妈祖”抬出来,最近要把她抬到联合国去。就有人反驳说:"'妈祖'不是台湾发明的,不是台湾生的,更不是台湾人,怎么可以代表台湾到联合国去?“这就是台湾想排除中国文化,而要台独的一大矛盾,文化上根本分不开,而在政治上要强行分开,这是不可能的,根本是一种妄想。近两三年来,我们那边的教育部要推行去中国化,最先要解决教科书的问题,本来教科书的比例是65%的文言文,35%的白话文,但现在在教育部的压力下文言文和白话文的比例已经持平,在将来估计文言文的比例要继续降到45%到35%。这个情况出现后,台湾一些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在事业上、信奉中华文化价值的国文、历史老师们,在中华文化面临浩劫时怒形于色,联合起来成立“抢救国文运动联盟”,并请我帮忙,因此我在前年就担任了“抢救国文运动联盟”的总召集人。最近,台湾教育部长说,爱用成语是懒惰人的表现。我觉得这很奇怪,成语有浅有深,很多深的成语都有其历史、文化、地理的背景,要把这些深的成语用得其所、用得恰当,倒是要很勤快的人才能做到的,这才是真正的读书人。台湾有一个政治人物在海滩上捡垃圾,记者采访他,他指着那些做公益活动的青年义工说:“他们的贡献‘罄竹难书'!”他是台大毕业的高才生,在法律系永远排第一名,可是他却指着那些做公益活动的青年说他们的贡献“罄竹难书”,他能做懒人吗?他连做懒人的资格都没有!
  我之所以用诗与散文作题目,因为我也是用这两种文体来表达我的感情,诗与散文应该是中国文学最早出现的文体,也是两大支柱。我们中国对诗人的要求历来是“诗文双绝”,像唐宋八大家里面,唐朝的两位,韩愈、柳宗元是“诗文双绝”,而宋朝的苏东坡更是“诗、文、词、书、画”都很绝。不过我们这个传统在西方没有,西方很少听说有一位大文豪同时也是大诗人,几乎找不出来,像雪徕这样的诗人,也写过很多散文,但都是一些像《战国策》这样的议论文,而我们《古文观止》里面那些美文往往都是诗人写的,像《阿房宫赋》、《秋声赋》、《赤壁赋》、《滕王阁序》等,这些都是诗人写的美文,它到底是诗还是文呢?既然被《古文观止》选进去,那它就是“文”。其实我们中国诗文之间本来就有一个“暧昧”的地带,那就是“骈文”或者叫“赋体”。骈文既像诗又像文,像《滕王阁序》这样的文章还是选进了《古文观止》,虽然它是诗的味道,但它是文的体裁,因此我们的诗文几乎不分家。可是在外国就不一样,他们是分家的,很少有双绝的大家。后来在五四的时候提倡白话文,从此教育制度、考试以及发表文章都渐渐使用白话文。可是,是不是自从五四以来,从废科举以来,我们就和文言完全断绝关系了呢?我觉得不完全如此,如果你随便去问一个人,“平仄”跟你有没有关系,他肯定会说:“平仄跟我有什么关系?我又不写律诗,不写骈文,管他什么平仄!”其实我们每一个人开口讲话,几百句、几千句的成语里面都是讲平仄的。比如说“张三李四”,这是最没有学问、最简单的一个成语,意思是“每个人”。但我们为什么不讲“张四李三”呢?因为“张三”是平声,“李四”是仄声。假如有人说“这个有谁不懂啊?‘张四李三'都懂。”大家就会笑话你,说你冒充中国人,因为我们的耳朵非常挑,一定要听对仗、简练而铿锵的成语。同样的“千军万马”、“千山万水”也是如此,并不是说遇见一座山就有十条河,一个士兵要骑十匹马,它极言军马之多,行路之艰难。我们的语言就是这样,可以牺牲一点主题,但不能牺牲美学。“千方百计”谁也不会说成“千计百方”,“红男绿女”也是如此。我们平常讲到女性,说“红粉”、“红颜”等,但这个成语就说成“绿女”,就是因为“红男”是平声,“绿女”是仄声。我们所有的这些对仗、简练、铿锵的四字成语里面只有一句是不合美学的,那就是“乱七八糟”。按照我刚才讲的美学,我们会说“乱八糟七”或是“七乱八糟”,才对仗啊,但它偏偏讲“乱七八糟”,所以这句话本身就是“乱七八糟”。当然中国成语很多,类型也很多,也有不对仗的,比如“叶公好龙”、“不可儿戏”、“天下为公”、“流芳千古”等都是不对仗的,但对仗的还是占很大的比例。所以我认为,虽然我们现在使用白话文写作、说话、教育,但我们文言中的几千句成语留下来了,就是因为它们对仗、简练而铿锵,人们说得顺口,听得入耳,所以千百年来一直流传至今。虽然我们的文言废了,但它换了一种身份在成语里面留下来了。现在我们写文章也提倡“文白相间”,光凭成语或光凭白话是不能写好一篇文章的,一定要文白交融,这也是我多年来的写作心得,所以我写作的一个原则就是“白(话)以为常,文(言)以应变,俚(语)以见真,西以求新”。因为我自己教的外文,写的是中文,也翻译过很多外文书,日夜徘徊于这两种文字之间,等于在研究中英文的异同。后来,我就发现中文和英文的表达方式有很大的差别,比如我们说“士兵必须爱国”,英语一定要说“‘一个'士兵必须爱‘他的'国家”,“Asoldiermustlovehiscountry.”凭空多出“一个”,凭空多出“他的”来,中文的逻辑和英文的逻辑完全不同。当然有的人也会这样写,可是这是西化的中文,很多人就是这样,学英文学到后来就把脑筋学坏了,抵抗不了它的强势,英文的文法和句法就占据了他的心灵,写中文的如魔附身,写出来的都有点像英文了,现在这种现象也越来越多。比如有人说“他是他父亲唯一的儿子”,这像什么话?唯一的儿子不就是“独子”吗?因为英文是说“Heishisfather'sonlyson.”,所以有人在说中文的时候也这样说,学的英文越多,抵抗力就越弱,中文也就越差。
  现在我讲到几个相关的一些问题。有的教授跟我说,现在课本里面写了好多白话文,有徐志摩的,闻一多的,白话文还用教吗?学生都看得懂,不像文言文,需要老师翻译。不错,对于文言文学生是不懂,但书后面白话文的翻译,学生是能够看得懂的,不需要老师在上面喋喋不休地讲。所以问题不在于是文言还是白话,像白话文的背后还有很多别的东西。举一个例子,卞之琳的《断章》,“你站在桥头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这句白话,学生每个字都懂了,可是它后面的意义就不是文言翻白话的问题了,这就要求老师把白话里面的道理给讲授出来,这不仅仅是语言的问题,而且还牵涉到了哲学等问题,需要老师会心来解释。徐志摩的一首诗《偶然》中第二段这样写到,“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我们就来分析一下在这个大白话后面有什么道理。这是一首情诗,用得最好的就是“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只用了一个“方向”,如果用两个“方向”那就是情人斗嘴了,而不是情诗,他这是种西化的说法。后面一句用的也是同样的说法,是妙不可言的,老师在讲课时能这样解说,对学生的启发是很大的。
  依照我自己的经验,现当代文学是不好教的,因为你要顾及到文学史的发展,花很多时间去解释各种主义、各种派别,花了很多时间却还没讲到作品本身。除了文学史以外,文体论也同样是非常重要的,什么叫做新诗,什么叫做散文,什么叫做小说等等。这些文体论,老师们也应该有所了解。论文体也能够论出很多兴趣来,比如说“情书“和“情诗“有什么区别,两个都为爱情的产物,但它们是不一样的,情书是写给一个人看的,他永远只有一个读者。情诗呢,表面上扭扭捏捏是给一个人看的,可实际上你希望大家都看得见,你希望公诸于世,还收入诗选里面去,所以一则私己,一则公开,虽然同出自爱情,但差别甚大,这就是文体论的一部分。

 

本站链接:

 

中文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持召开高等学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讨会 

教育部高教司关于大学语文的函件(07-03-12

强化母语意识,深化大学语文教学改革——高等学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讨会纪要 

齐森华解读教育部高教司(07)38号文件(07-8-4)

教育部称大学开设语文课并非强制要求(07-5-10)

专家共识:大学语文要增强学生民族文化认同感  

杨志坚副司长:大学语文教育是在高等教层面进行母语教育的一种形式 

陈洪:大学语文课程开设情况的调查及思考  

魏饴:大学语文课程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王小舒:传统文学修养课对大学语的创新与改革  

2007年湖南文理学院全国高等学校大学语文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专题讲座摘编

全国高校大学语文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湖南文理学院举办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200522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