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jyb.cn/high/gjsd/201312/t20131230_565069_3.html
中国人民大学的大学语文从必修课改为选修课,引发媒体广泛关注。
本报记者独家采访了山东大学文科一级教授温儒敏。温教授2004年至今任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这两年很多时间住在济南,也为本科生上课。同时接受教育部委托,出任小学初中语文统编教材总主编,邀集60多位专家做这项工作。
温教授表示,大学语文这门课的定位不能太高、太实,应当想办法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把中学阶段被应试教育败坏了的胃口调试过来,只要喜欢读书,逐步养成读书的生活方式就好办,语文素养就可以在今后长期的自学过程中得到提升。
本报还约请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曹卫东、南京大学校长助理周宪等撰写稿件。这组稿件围绕着几个关键问题进行讨论:第一,大学语文从必修到选修,是否意味着大学语文,甚至是母语教育的边缘化?第二,大学语文的根本功能是提高汉语写作能力,还是增强思考、阅读等基本素养?第三,如何看待此前的大学语文改革?大学语文该怎样改才更有效果?对今后的大学语文改革有何期待?
专家表示,大学语文成为全国各类高校普遍开设的公共课,但目前这门课的确困难很大,状况堪忧。若要改变这种状况,一是学校要重视。二是这门课不能讲成“高四语文”。三是鼓励大学中文系各个学科的教授带头教大学语文。四是鼓励大学语文教材的良性生产。
《对话温儒敏教授:大学语文重在语文素养的培育》、《大学语文:怎样减负增效》等文章,人民网、新华网等多家网站转载。相关报道见11月25日至12月16日高教周刊第5版。

2013年11月25日第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