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百科 > 人文通识

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品尝教与学的新滋味
【时间:2009/10/18 】 【来源:科技日报/2007年/1月/23日/第007版 】 【作者: 通讯员 周晔】 【已经浏览3120 次】

  “刘教授出人意料地从包里拿出一尺白布卷轴和一个蓝色喷壶,只见他按动喷嘴往布上喷了几下,‘magic?no’的红色字样显现出来,不多时,他一转身,又是蓝色喷壶喷出的液体,红色字骤然消失了。”你能想到这是在复旦大学通识教育核心课上出现的一幕吗?

  对于3700名复旦学院的大一学生而言、对于近百名复旦的学者们来说,在他们的脑海中留下了一个难忘的名词:“通识教育核心课程”。1月12日,是复旦大学本学期的最后一个教学日。也就是这一天,试水一学期的核心课程教学改革经历了它的第一个教学周期。而师生们难忘并非仅仅因为它对中国大学教育而言是个新名词,更在乎师生们摸着核心课程六大板块这些未曾熟知的“石头”,淌过通识教育这涓“河水”,体验到了从未有过的教与学的崭新滋味。

  “上了核心课程,才逐步认识到‘大学教育’的真谛”

  大学应当传授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而应当是求学的修养;不仅是理论本身,而应当是问题意识;不仅是问题现成的答案,而应当是探究问题的方法。——复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体系主要设计者之一、复旦学院副院长王德峰教授在学期末的核心课程研讨会上又一次阐述了他对这一改革目标的理解。事实上,每个与会的核心课程主讲教师都逐步认同这一点。

  药学院主讲“生态环境与生命关怀”模块《药学伦理》课的叶桦教授把核心课程称作“不是专业课的‘专业’教育”。他认为,上这类课程的教师必须有特定的专业背景、有专业知识作为载体,还要有专门的独到见解,必须由专业人士来讲课。但是,却不能把它当作专业课那样系统地传授专业知识和理论。要把这个专业中最富有人性的,最震撼人心的,最能引人深思的和最能使人有所感悟的知识点串联起来,然后用特殊的方法表达出来。他说,这些知识点的串联不是讲解“十万个为什么”,而是去发现“第十万零一个为什么”,并试图去寻找答案。

  叶老师说:“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不是文化普及课,也不是科学普及课,直接有答案的知识不是通识教育的主要教学内容。它更不是应试教育和就业指导,因为这些是为探索个人的谋生、谋出路途径的;而探索为人类的谋生、谋出路途径的,才是大学的通识教育。”

  在课程目标的导向下,教师的角色和授课方法发生了变革。研讨会上,许多授课教师表示,核心课程的教学要求,使得他们在课程设计上,必须使教学具有社会性和实践性;必须要培养学生能够质疑和思辨;教学环节必须具有学生自我体验的过程;必须要有较强的互动性和交流性;不能用那种简单的“一眼能看到底”的讨论题。

  历史系姚大力教授主讲“文明对话与世界视野”模块《中西文化交流史》一课,“一般意义上的串讲史实显然不能满足教学要求,于是我把课程集中在‘跨文化交流究竟会出现哪些历史特征’这一核心话题,引发学生阅读和讨论”。

  与延续数十年的大学教学制度比,核心课程对大学提出了特殊的要求:要有宽松的学习环境;要被学生所接受;要让学生放飞思想;要使学生有思维能力上的收获;要令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或者激烈争论中)有所觉悟。“实际上,讲课中你会感觉你讲的,是为学生将来的人生提供一种希望、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叶桦说,“上核心课程也是授课者的自身修炼,因为它要授课者首先要感悟人生,提炼出自身对这些命题明晰的看法,并对未来作出正确的判断,这个过程不是灌输,是引导、是启发、甚至是‘谈心’。”

  核心课程的法宝是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

  化学系刘旦初教授多年来主讲复旦的精品课程“化学与人类”,同时主讲“科技进步与科学精神”模块《化学、人类、社会》一课。研讨会上,刘教授出人意料地从包里拿出一尺白布卷轴和一个蓝色喷壶,只见他按动喷嘴往布上喷了几下,“magic?no”的红色字样显现出来,不多时,他一转身,又是蓝色喷壶喷出的液体,红色字骤然消失了,引得会场众教授掌声一片。原来,刘老师把通识教育第一堂课的第一幕重现在大家面前。

  “从原因出发,启迪学生寻找原因、探究因果,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是我上核心课程的‘法宝’。”刘老师道出个中原委。原来他预先在白布上用毛笔蘸了无色酚酞溶液写字,喷壶里是碱溶液。“通过这样的‘魔术’,学生们很容易掌握‘指示剂’的化学原理,但是也有学生很快指出第二次喷的不是碱,而是喷壶被我调包的酸溶液。我的目的也就是启迪学生去发现原因,掌握酸碱中和的原理。”

  刘旦初说:“以往许多人总是认为大学老师的课上得越深越好,学生听不懂更好,这样才能体现教授的水平,而事实上,这是极大的误区。因为抹杀了学生们思考问题各自不同的视角、宝贵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的训练,没有什么比学习的兴趣更能成为学生创新的动力。”正因如此,刘教授编写的教材不是化学原理和方程的集结,而是每节都有小品,各章均附故事,比如他在解析“半透膜”原理时,就附上“鱼在水中是否喝水”的材料,十分引人入胜。

  同样,姚大力老师在核心话题的课堂讨论中,引入“马可波罗究竟是否来过中国”、“外国人对中国的‘白银情结’”等论题,启发学生课外查找、阅读资料,带到课堂讨论、甚至是辩论、争论。

  哲学学院徐洪兴教授主讲“哲学智慧与批判性思维”模块《老子导读》,他让学生一笔一划地抄写繁体字的《老子》善本,每一段,让一位学生大声朗读,不时向学生示范古人诵读时的古音韵,“希望学生能欣赏中华‘文化之根’的那种优美、那种趣味,还原古人求学的那种兴致”。徐洪兴说,“我发现真正沉入到学习中的学生,他的心会更平,不会有太多的浮躁,这是大学应有功能的回归”。

  崭新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的角色和学习方法也发生了变革。核心课程大力倡导阅读经典、课堂讨论、师生互动,由此开启了学生思考力的闸门,引发了大胆的假设。在哲学学院郝兆宽老师主讲的《逻辑学》课上,一位数学学院的大一学生,竟然在讨论班上,用数学矩阵方程式,通过几十个步骤满满一黑板的推导,证明了数学正是哲学家康德说的“先天综合判断”,这次演算让郝兆宽这位毕业于北大数理逻辑专业的博士“毕生难忘”;同样,在哲学学院张汝伦教授的电子邮箱里,至今保留着一位大一女生的数十封来函,因为她坚持每两周撰写一篇关于《荀子》的读书心得,“其阐述之精进、思维之活跃,让我感动至今,她的每封邮件我都回复”。

  在刘旦初教授的课堂上,当他问及学生“香烟的烟丝要比包裹它的卷纸燃烧的快,卷烟厂如何保证它们同步燃烧”时,学生们提供了20多个答案。虽然刘教授揭开谜底:烟厂在卷纸上喷涂了助燃溶液硝酸钾,但是“学生们的思考和对问题的探究远比那个答案更重要,而有的答案看起来更科学、环保,甚至超过现有做法”。

  复旦大学副校长蔡达峰教授说:“这种教与学的方式在大一教学中进行普遍推广,是本科教育的一次创新。核心课程建设注重在探索和研究的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调教学内容更新、教学中的师生互动,使学生们尽快步入学术殿堂,体验探究的甘苦,并激励、引导和培养学生形成以探索为目标的学习意识和创新精神。”

  ■新闻背景

  为了让复旦大学每一个○六级学生都能充分享受学校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资源,按照课程所具有的“体验性、实践性和互动性”等特征,复旦学院精选五十门核心课程,作为二○○六—二○○七学年第一学期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纳入《复旦大学二○○六年本科教学培养方案》中。要求06级同学在第一学年里,核心课程学分必修2-4学分。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对教师素质和教学水平也提出了高标准和严要求。根据复旦青年报社、《青年》编辑部的问卷调查,四十九名核心课程教师中,接近三分之二人认为他们的备课、授课方式与以前相比有变化,有三分之一的教师认为变化很大。同时06级学生对通识教育核心课程表现出很大的修读兴趣,百分之七十六点五四的同学在第一学期就完成了核心课程两个学分的选读,百分之二十一点七三的同学选修了4个学分(两门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264512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