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百科 > 高教研究

罗传清:公务员录用考试视野下高校写作教学的改革
【时间:2009/7/26 】 【来源:怀化学院学报 2007年11月 】 【作者: 河池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罗传清】 【已经浏览2987 次】

    摘 要:参加公务员录用考试是当前很多应届高校毕业生的必然选择。公务员录用考试中的“申论”考试所考查的核心内容就是写作能力。从高校应届毕业生在“申论”考试中所出现的问题来思考和探索高校写作教学的改革,这是高校写作教学界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关键词:公务员; 考试; 写作教学; 改革

  从2000年起,中央、国家机关录用公务员考试开始考申论。也就是从这时候开始,“申论”这个陌生的词语才逐渐地被人们所认知。一时间,在全国范围内,申论同公务员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甚至几乎成了迈进国家机关大门做公务员的“入门券”。也正是这种考试命题形式——申论的出现,才使沿袭多年的类似高考一般的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焕然一新。事实证明,申论考试,已直接把国家机关公务员的能力素质要求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申论”考试的出现,给高校写作教学带来了新的课题。在新的社会与时代背景之下,怎样才能使学生学以致用,服务社会并服从于社会的需求,已成为高校办学中获得共识的价值取向。探讨“申论”考试的实质,重新审视和反思高校写作教学的得失,对提高高校写作教学质量将有很大的帮助。本文从公务员录用考试视野下谈谈对当前高校写作教学改革的一些认识。

一、公务员录用考试必考科目《申论》考试的实质

    申论作为国家公务人员选拔的一种能力测试,是有其历史渊源的,是对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一次扬弃。“申”即“申述”、“说明”,“论”就是阐述非同一般的观点。作为一种对人才的选拔方式,申论最早来源于汉代“对策”。“对策者,应诏而陈政也”。对于这种文体特点,刘勰在《文心雕龙·议对》中,作出了精辟的概括:“对策揄扬,大明治道。使事深于政术,理密于时务,酌三五以熔世,而非迂缓之高谈;驭权变以拯俗,而非刻薄之伪论;风恢恢而能远,流洋洋而不溢,王庭之美对也”。[2]对策要宣扬治国之道,精深于政治变化,符合时代要求,不能高谈阔论或浅薄虚假,这与申论的写作要求是一致的。

  1.申论是多种能力与素养的综合考察

  申论所考察的,不仅仅是“笔杆子”的软硬,更注重于应试者的“头脑与心灵”,它是多种能力、多方面素养的综合考察。先看“能力”方面。考试大纲规定:“申论,主要通过应考者对给定资料的分析、概括、提炼、加工,测查应考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问题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再看“素养”方面。要想通过阅读与综合分析,正确理解与把握资料,发现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并对自己的意见作出严密的论证、准确的表达,总是离不了应试者深厚的文化素养、敏锐的政治眼光、较高的政策水平与理论修养等,缺其一,则难以写出高质量的申论。

  2.“申论”考试的核心是写作能力

  从“申论”考试的题型来看,主要考考生的四种能力:一是阅读理解能力;二是分析综合能力;三是解决问题能力;四是语言表达能力。但归根结底核心仍是写作能力,或者说是通过写作显现出来的综合素质。“申论”考试中的“概括部分”关键是抓准问题,在有针对性的分析中,把握问题的实质,然后有条理地概括叙述出来,这里考查的是考生的概括叙述能力和复述能力;“方案部分”则是针对问题的实质,或以国家公务员的身份,或从发文机关的角度,提出切实可行的处理意见、实施办法及具体解决问题的方案。这里考查的就是考生的计划文种的写作能力;“论证部分”关键在于应试者选取一个新颖的角度,将自己的创新思维、求异思维、理论联系实际有条理地、完整地写出来。这里考查的就是考生的评论或者议论性文体的写作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申论》考试已经成为检验高校写作教学质量的又一种形式,同时也在为高校写作教学的社会化功能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二、高校应届毕业生在《申论》考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申论”作为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形式,迄今已实行六年,被各级地方政府机关公务员录用及其他人才的选拔考试普遍所采用。刚刚走出校门的毕业生想走进公务员队伍,“申论”往往成为他们难以跨越的“门槛”。许多应届毕业生考试过后都发出这样的感慨:面对一大堆零乱的材料不知如何下手,即使自我感觉不错,得分也不高,“申论”成了“难论”。出现这样的问题,其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因缺乏必要政治理论素养和政策水平,在观点上不一定能与国家主流观点保持一致

  在“申论”考试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你提出的观点要与国家主流观点保持一致,至少不能相冲突。为什么?首先,国家需要的是能正确执行国家政策的公务员,而不是与国家政策有相左意见的公务员。其次,能在观点上与国家主流观点保持一致,也在一个侧面向阅卷老师反映考生有阅读时事的良好习惯,同时具有一定的政治素养和政治理论基础,是比较适合从事公务员工作的人选之一。

  高校应届毕业生由于缺乏这方面的学习,致使自己的“申论”往往出现有材料没深度、有论点没论据、有建议没有可操作性的毛病。有的看问题起点低,不能抓住事物的本质;有的对现行方针政策理解不深,得出的结论有失偏颇;有的孤陋寡闻,对已有的明文规定还当作新的建议提出来。

  2.因缺乏感受社会生活、参与社会实践的经历,提出的对策可行性较差

  申论考试材料中所反映的社会问题都是在公务员实际工作中会遇到和必需解决的各种社会问题。在这里就存在着一个角色错位的问题。应届大学生考生不是真正的公务员,没有任何行政经验,许多社会问题考生根本没有实际接触过,甚至是根本不了解。而在考试中却要求考生以一个“准公务员”的身份去解决这些的社会问题。大部分在申论中考得不好的考生,其主要原因是对考卷中所谈到的社会问题并不熟悉。这就导致以下不利的情况:第一,因不熟悉的话题导致考生在下笔前的思考时间过长,影响后面的答题时间,在考试中出现前松后紧的现象。第二,面对不熟悉的话题,考生很难提出有针对性地对策。人类对任何事物的认识都存在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而申论考试的要求是要考生把对该社会问题的理性认识写在申论的答卷上。既然考生对该问题并不熟悉,就意味着考生对该社会问题缺乏感性认识,甚至是没有感性认识。在这样一个情况下,考生势必难以提出对该社会问题的理性认识。

  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归根结底就是应届大学生们缺乏感受社会生活、参与社会实践的经历。回答好这些问题,首先要具有关心国家大事、心系百姓冷暖、洞察社会变革的大局意识,以及处理一些具体问题的实践经验。但实际情况是,社会生活、社会实践的不足是许多应届毕业生的“先天缺陷”,是他们的“软肋”。十几年相对封闭的校园生活,造成了他们对社会生活所见者寡、所知者鲜,许多人只习惯于接受书本知识、课堂教学,而对“窗外”的事情反应淡漠,表现得不敏感、不关心、不激动、不震撼。直接的社会实践空缺,间接的社会感知未能得到及时的补充或未能转化为能力,这是应届毕业生在申论考试中又一个硬伤。

  3.实用文体基础薄弱,公文写作能力偏低

  翻阅六年来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申论考试试卷,我们不难看到,申论考试中的写作形式已由模式化变成多样化,写作内容已由理想化变成现实化,写作要求已由单一化变成复杂化。仅从试卷中文体写作限定条件的变化来看,就要求考生步入一个新的层次。文体的变化表现为:已经由概括问题的说明文、提出方案的应用文、阐述论证的议论文,发展为具体的对策、建议、讲话稿、情况报告和评论性文章。至于写作限定的条件和要求则更为具体,如2003年试卷要求:一是概述“我国汽车工业的现状和发展的趋势”;二是以市交通主管部门的身份,根据给定资料,写一份“关于我市交通拥堵情况的报告”。2004年试卷限定条件要求更多:一是从政府职能部门制定政策的角度,就如何“减少事故,保障安全”提出对策建议,供领导参考;二是任选给定的两种讲话情境中的一种,为设定的发言人拟出一篇现场讲话稿或电视讲话稿。限定的条件如此苛刻,而对文章写作的要求则是观点明确、分析具体、条理清楚、语言流畅。

  从应届毕业生的答卷中明显反映出考生实用文体写作基础相对薄弱,很多考生根本没有掌握实用文体的写作要领和基本要求。我们知道,写作不仅需要理论知识,而且还要掌握写作技巧。一句话,要想答好申论这份试卷当一名国家机关的公务员,必须拥有坚实过硬的实用文体的写作功底。没有这种能力,就无法进入国家机关公务员的行列。

  4.因书写能力偏低,导致卷面整洁度差

  申论的改卷是一个主观性的评分过程。因此考生的答卷的卷面整洁度也是影响阅卷老师给分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阅卷时,阅卷老师是在一个全封闭的空间来从事相对比较机械、枯燥、乏累的工作,在这种情况下,出现疲劳和情绪化的现象是不可避免的,因此良好的卷面整洁度会给阅卷老师一个较好的第一印象,那么老师对你这份卷子的起评分将高于其他的卷子,无形中就等于赢在了起跑线上。反之,整洁度差的卷子就等于给了阅卷老师一个较低的起点,从而影响了评分。阅卷专家从历年考试阅卷情况来看,常见的扣分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字数不够的,每少50个字扣1分。(注意标点符号也算字数。)

  (2)没拟出题目的,减1分。

  (3) 3个错别字扣1分,重现的不计:标点错误较多或模糊的扣1分。

  (4)字体端正、美观、卷面正洁的加1分:反之,字迹潦草、卷面不洁的减1分。

  (5)错别字、标点和卷面扣分累计不超过3分。

  (6)内容有严重问题的,提交阅卷领导小组处理。

  从这里我们就不难看出,那些习惯于键盘输入而忽略书写能力的训练与提高的应届毕业生,往往是由于字迹潦草、整洁度差影响阅卷老师给分。

三、公务员考试视野下高校写作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

  客观地讲,要解决高校应届毕业生在申论考试中所出现的问题,不是高校写作教学所能完全解决的。但是,写作能力作为“申论”考试的核心,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为主要目标的高校写作教学应当承担起其应有的责任。要解决好应届高校毕业生在“申论”考试中所出现的问题,我们认为高校写作教学至少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

  1.树立“大写作观”的教学理念

  写作的综合性决定了写作教学不可能实行单科独进的教学模式,仅就写作所涉及的专业素养,写作就鞭长莫及。学生尚未接触经济合同法,不懂得商务谈判技巧,你要求他草拟一份公正合法、内容完备、格式规范的合同谈何容易?所以,写作内容必须进行科学整合,打破学科界限,树立跨学科的大写作观念。写作课堂能提供给学生的社会实践等活动毕竟有限,把一项需要长期努力的写作教学工作寄希望于有限的几堂课是不现实的。各学科可供发掘的空间却很大,各学科都有一定比重的实践性教学课时,因此,实施跨越学科、超越写作课堂的写作教学,是值得探讨和尝试的。

  “大写作观”,强调所有学科的课堂都是学生学习写作的阵地,所有的校园活动都是学生写作的良机,所有的社会生活都是学生写作的源泉。写作和写作教学不仅仅局限于写作课有限的学时里,它应该覆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所有环节。各种学习活动通过写作而纽结升华为写作主体对自我和周围世界的发现和认识,进而全面提升其综合素质。与此相似的观念如“跨学科写作观”,亦强调的是写作作为一种有效的学习手段,对专业知识的获得、写作主体写作技能、思维和认知能力的提高等诸多方面的重要意义。把写作的内容从写作课堂转移到更大范围的学生学习生活,不仅为写作找到了源头活水。也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写作,即为学习、为生活、为实现生存价值、为检验学习成果而写作。写作的指导教师既有写作技法技巧的专业写作教师,更有各学科的专业教师,以及院系活动、社会实践中的组织者,真正实现写作与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横跨学科的写作理念,将最大限度地利用写作资源。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和热情,培养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和意志,实现写作的可持续发展,并最终实现“学习,通过写作”、“写作,通过学习”的整体优化效果。

  2.构建全程化写作教学模式

  按西方学者雷蒙德·威廉斯的观点,人的一切存在都是在写作。写作作为一种符号化的行为,已经浸透到人生的方方面面。写作行为的这种社会性还在形式上表现为贯穿人生的始终。作为培养能力的写作课程,就不能企图“毕其功于一役”。必须打破传统模式,不受课时局限和课堂界限,将写作置于更广阔的时空中,最大限度地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设置从学生入学之初写计划、到递交毕业实习报告的纵贯全程的写作训练,培养学生广泛持久的写作兴趣和习惯。可以探讨以集中讲授与讲座、点评、个别指导等交互进行的方式,写作的范围则由课内延伸到课外,由学校延伸至社会。唯有建立全开放的写作训练体系,才能支持课程内容的有效整合。有效的整合可以建构一种理想的、具有全新沟通机制与丰富教学资源的学习环境,这种环境可以支持真实的情境创设、不受时空限制的资源共享、快速灵活的信息获取、丰富多样的交互方式、打破专业局限的协作交流以及有利于培养学习者创造性的自主发现和自主探索,最终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指导作用、更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全新学习方式。

  3.加强实用文体写作的训练

  高校写作教学应切合时代发展的脉搏,以实用性为出发点来寻找与社会需耍的契合。美国克力夫兰国际写作学院院长艾伯特·约瑟夫在对美国数万公务员、学者、总裁、经理等进行研究后,得出的结论是:“这些人实际都是大学毕业生,一多半还获得了高级学位。但是至少有三分之二的人,尽管学历完满,却连一封简单的书信、一份简单的报告也写不通。”[2]看来,轻视实用文体的写作,还并不是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问题,它还带有国际普遍性。这也就更进一步说明,实用文体写作是一种社会的普遍需求。作为大学,应当开好这门课;而作为大学毕业生,则必须具备各种实用文体写作的能力。这既是社会的需要,也是衡量一个大学毕业生基本素质的尺度。当下有相当多的高校写作教师忽视了对这一责任的关注,以为讲授完了丰富的写作学知识(包括基础理论知识和实用文体知识),学生就可以完全胜任在校学习期间和今后工作中的写作任务。现代教学价值体系理论认为,“追求价值是人们产生行为的内在动因。教学价值体现了教学活动和主体需要的关系,即教学应满足主体的哪些需要。大致说来,有两种基本情况:社会本位和学生本位。前者要求教学以社会为价值主体,满足社会需要,把学生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人;后者要求教学以学生为价值主体,教学应以学生的兴趣、需要为出发点,让学生自由地、自然地发展。两种价值观都有自身的合理性,但纯然的社会本位或学生本位又是不可取的,也是难于实现的”。[3]正确的高校写作教学价值观应该是:在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前提下,尽量满足社会需要,即学生本位为前提,社会本位为目的,两者应相互关联、彼此互动而不可偏执一端。这就意味着,写作教学应当注意以写作主体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对于文科专业的本、专科生来说,就是要加强与文字工作相关的实用性文章写作的训练、指导力度。

  4.注重大学生书写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汉字贯穿整个中华民族历史的文化血脉,是与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别于世界上其它民族的标志,也是代表着中华民族的独特的思维方式。往深了说它涵盖着整个中华文明史,如果把中国文化比做大树,那文字就是维系这棵大树茁壮成长的根系。键盘录入文字对字的书写和训练是一个冲击,这是不争的事实,但键盘录入永远代替不了书写。从近几年“申论”考试的卷面情况来看,考生的书写能力普遍较差,字写得幼稚,结构不准,笔画灵乱。有的学员写的字,连最起码的横平竖直、字型方正也做不到。古往今来,社会贤达名流都能写一手好字,是饱读诗书的标志。过去取仕写字是最起码的条件。在当今社会这一点虽被消弱,但在我们特定的思维方式中,写字的好与坏,仍是判断和评价一个人水平高低的不成文标准和定势,从某些意义上,这体现着民族性思想的特质。这就要求我们在写作教学中,在加强各类文体的写作训练的基础上,注意加强学生的文字书写能力的训练。从文本的格式、字体的规范、卷面的整洁优美均要求具体的要求。写出好的作品不但要有文字的书写能力,还要有安排文字“优美化”的能力。

  总之,“注重社会需要、着力培养学生实际表达能力”这是当前国内外写作教学改革主要方向。高校写作教学只有努力创建开放的、系统的、实效的、可操作性的训练体系,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才能为社会培养更多更好的写作人才。

  参考文献:

  [1] http://hx5000. bokee. com/viewdiary. 14605767. html.
  [2]刘大林.现代实用文写作[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1: 15.
  [3]尚风详.现代教学价值体系[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4.

  作者简介:罗传清(1972-),男,布依族,广西南丹人,河池学院教师教育学院讲师,暨南大学硕士生,从事高校写作教学及民族文化方面的研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268334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