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教师 > 教师培训

刁生虎:“大语”教学:在困境中寻求重生——2008暑期大学语文国家精品课程培训断想
【时间:2008/12/4 】 【来源: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教学论坛 】 【作者: 中国传媒大学 刁生虎】 【已经浏览4432 次】

    在2008年7月29—31日三天时间内,本人有幸参加了以陈洪教授为代表的南开大学大学语文精品课程教学团队各位专家的精彩培训,感到受益匪浅、深受启发。现根据陈洪、李瑞山、周志强、冯大建等四位先生的演讲,结合本人一线教学的感受,试图就大学语文这门课程目前所面临的教学困境及解决方案谈些粗浅的体会,以就教于各位大方之家。
    
    一、“大语”教学:多重困境中艰难生存
    
    就个人体会来说,“大语”教学目前所面临的困境及成因主要表现在如下五个方面:

    (一)市场经济和社会大环境的变化导致“大语”教学面临严重困境。市场经济、经济全球化正以惊人的速度、力度和广度席卷全球,经济的急剧膨胀使整个社会趋向物质化、技术化、工具化,从而对文学、艺术、哲学等人类精神生活产生了巨大威胁和冲击。市场经济、全球化、高科技、大众消费文化、文化工业化、艺术商品化、泛审美化、文学边缘化等众多时尚、高频的词汇都充分体现了当今社会的时代特征。可以说,社会发展到今天,实用主义和急功近利的心理已经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这种潮流影响到高等院校,其直接后果便是导致现在的大学校园里已经很少见到上世纪80年代前期学子们对艺术、思想和学术的浓厚兴趣,学生普遍对教师煞费苦心的学术讲座漠然待之,而对诸如明星的到访等各种世俗的价值趋向却是趋之若鹜。在这种情况下,大学语文作为不能产生即时效应的基础学科,正日益受到冷落。在一些学生甚至家长看来,学习大学语文远不如学习经济、法律、新闻、公关、市场营销等课程来得实在,多背几首唐诗宋词还不如多熟练掌握几条计算机命令更能获取就业的机会。在这种情况下,在校学生对大学语文的学习积极性大幅度降低,许多学生只是靠背笔记以应付考试,而不通过阅读来体味汉语言文学所蕴含的深厚民族文化意蕴,这样下去,培养出来的学生既缺乏应有的创造能力,又不能深刻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在一个日趋物质化的社会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一代青年,其语文诉求的弱化无论是对社会还是其个人而言都并非是一种福音。这种现象不能不令人担忧。

    (二)基础学科在高等院校中的尴尬位置导致“大语”教学面临严重困境。在高校中,公共基础课历来难与专业课相比肩,在学科发展、科研空间、资金支持、学术交流诸方面都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大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相对于专业性课程来说,无论在学校主管部门还是在校学生眼里,永远都处于配角的地位。这种根深蒂固的思想观念导致了一系列极为严重的结果。一是“大语”教学不受学校主管部门的重视,无论在教师待遇还是软硬件投入上都不尽如人意,不仅使图书资料、教学设备十分有限,而且教师的生存压力较大。同为一所高校的教师,基础课教师的收入要远远低于专业课教师的收入。这样,面对专业教师的高收入来说,“大语”教师会产生不平衡的心理,从而影响到教学的热情和投入。二是在校学生也认为大学语文是一门可有可无的课程,学不学无所谓,故学生都认为在这方面花费时间是一种浪费,从而不愿在“大语”学习上投入时间和精力。这种心理就使得学生经常出现迟到、旷课、早退等诸多现象。学校上上下下对大学语文课程普遍的漠视,课程主体地位的缺失,创新不足,投入不足,最终都会反映到教学质量这个终端上。这种现状若长期不能改变,其后果的严重程度是不难想象的。(像南开这样上至领导层下至普通老师乃至学生如此重视“大语”这门课的,实为罕见。)

    (三)当下高等院校学生的“独特个性”造成“大语”教学面临严重困境。目前高等院校尤其是像我校这样的艺术类院校的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而且家庭条件又相对较好,不少学生过的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从来就没有任何忧患意识,认为学不学都一样。这种心理必然导致了高校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更不用说学习大学语文的积极性了。另外,当下的学生还有一个普遍的特点,那就是活泼有余而沉静不足,活得极其自我,责任意识较差,所以旷课、撒谎、迟到、早退等现象极为严重。而有的学生即使去上课,也不带教材、不带笔、不带本,属于典型的空手而来、空手而去。在大学课堂上不难看到这样的现象:老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学生却在下面聚精会神地做着自己的事情,有的在看各种各样的小说或杂志,有的在做着其他专业课的作业或背诵着外语单词,也有的趴在课桌上呼呼大睡。更有甚者,有些学生根本就没有尊师重道的意识,在课堂上旁若无人地说话、吃东西成为家常便饭。因此课堂秩序难以维持,教学效果难以保证。

    (四)教学时数的大幅度缩水造成“大语”教学面临严重困境。随着学科划分日趋细密以及所谓的一系列教学改革的进行,在高等院校中,大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其所分配的课时越来越有限。辉煌灿烂的中外文化需要在32甚至16个课时中全部处理完毕,可想而知,其教学效果如何能够保证。于是,为了保证学生对大学语文基本知识的掌握,大多数任课教师只能尽量在课堂上将结论性的东西以最为简明扼要的方式应塞给学生,这不仅使学生学习大学语文的积极性、主动性大大降低,而且其学习方法也落到了课堂记笔记(更多的学生甚至连笔记都不记,要么是直接用数码相机将投影内容照下来,要么在期末考试时候借其他学生的笔记进行复印)——考前背笔记——考试默笔记的怪圈。有老师甚至需要在考试前给学生划复习重点和范围。只有这样,才能勉强保证大部分同学考试能够正常过关。这种现状下的大学语文教学,其效果可想而知。

    (五)教学理念及模式的陈陈相因造成“大语”教学面临严重困境。长期以来,建立在应试教育基础上的中学教育严重影响到紧随其后的大学教育。那就是,虽然客观上处在大学阶段学习的学生和老师都不再面临中高考的压力,但长期中学应试教育的思维模式却是根深蒂固地扎根在学生尤其是老师的内心深处。这就直接导致了高校教师的讲课方式就纯粹成为自拉自唱的独角戏。这样,除了部分自制力强的学生能够坚持听课书写笔记之外,恐怕相当多的学生都会在课堂上开小差,会选择逃课、睡觉、看闲书等与本课程无关的做法。这样的课堂,其效果如何,恐怕不难想象。
    
    二、“大语”教学:多重转变中获得新生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认为,除了改变外在大环境的不良影响,除了国家及学校主管部门需要认识到母语教育对于当代大学生的素质培养和提高所具有的至关重要作用,从而在方方面面给大学语文等基础学科提供更有力度的软硬件支持之外,恐怕更为重要的还是需要我们大学语文从教人员积极寻求教学观念和方法的更新。在这方面,我们的具体想法如下:

    (一)教学理念从以传授式为主转变为以探究式为主。陈洪、李瑞山、周志强以及冯大建等四位先生在演讲中都贯彻了一个重要的命题,那就是,现有“大语”教学的理念必须予以转变。之所以四位专家都不约而同地强调了这一点,大概是基于当我们以反思的目光重新聚焦于“大语”课堂教学的时候,便不难发现现有课堂教学现象后面,隐藏的是课堂教学理念的陈旧与滞后,理念转型已是大势所趋。就学生观而言,要对被传统教学定位为容器的学生进行重新定位。学生不再仅仅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同时也是在与生活世界的对话中实现意义追寻和人格构建的创造者。就教师观而言,要重新审视教师这一职业的形象,应充分认识到事实上教育并不是以损失教师来造福于学生,而是教师不断超越自我的活动。学生的成长并不是对教师生命的剥夺,它是教师价值的实现、生命的肯定。教师只有坚持这种理念,才能在教学实践中,把学生看作是一个具有独立性、主动性的个体,才能实现师生关系中的人格平等,才能在精神相遇的对话与沟通之中实现完美人生的构建。就教学过程观而言,要变“教材—教师—学生”的单向知识流程,为师生平等参与、信息共享和互动的过程。在这种理念下,每一个人在知识交流的过程中都是平等的,都是自由的和有独特价值的,教师、学生、教材可以有机地融为一体,从而能有效地消除认知隔阂,并使具体教学实践获得新的生机。

    (二)教学主体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长期以来,我们都没能处理好“大语”教学中的师生关系,老师处于主导甚至主宰的地位,学生只能充当容器或者留声机,几乎没有自己的声音。而按照我们的理解,学生才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他们才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其主要任务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正是基于此种理念,我们需要一改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向学生灌输知识的课堂讲授方法,代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发挥作用的方式、教师的角色应有重大的变化:由台前回到幕后,由知识的“灌输者”、教学管理的“统治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协助者、辅导者,变为和学生一起学习的“同学”中的“首席”。这种教学理念和方法的改变,不仅能够带来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且在潜移默化中给学生的心灵以启迪和净化。

    (三)作品讲析从多而粗浅转变为少而精深。大学语文跨越的时空极为广远,涉及的作家作品浩如烟海、文学现象纷繁复杂。而在高等院校中,大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其所分配的课时极为有限。那么,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让学生学习到精华内容,是我们在教学内容方面进行改革的又一个重点。在过去的大学语文教学中,对作家作品的讲析,传统的做法是偏多而粗浅,即讲的人很多,涉及的篇章很多,但大多浅尝辄止,一带而过。大多数教师在讲授这门课程时,基本上是采取蜻蜓点水的办法,将教材上所有的问题都点到,但所有的问题都没有深入展开。其结果是,整个教学过程就像是走马观花一样,匆匆而过,效果欠佳。这样一来,丰富生动的大学语文教学变成了教师在课程上枯燥无味的讲授,变成了学生死记硬背僵化知识的学习,变成了流于形式的考试教条。这样的教学很难打好学生的文化基础,很难起到传承优秀世界文化的作用,更没有发挥大学教育启迪学生智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功能。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需要改变过去传统的大学语文讲法,采用少而精的讲法,即采用抓大放小的做法进行处理。通过这种方法,我们在教学中强调突出重点,兼顾一般,做到了在有限的课堂教学和学生的课外学习中,把几个重点内容讲深讲透,使学生确有所得,并能举一反三。这样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突出了重点。学生也做到了学习上有的放矢,学有所得。这一点,周志强和冯大建两位先生在演讲中都有所涉及。

    (四)讲解作品从以思想内容的分析为主转变为以艺术鉴赏为主。传统的大学语文教学,一直把重点放在作品思想内容的分析和讲解上,而对艺术鉴赏不够重视。往往习惯于以狭隘单一的政治思维模式作为评判是非的唯一标准,讲解过于重视作品的社会性和政治性,阐释流于空泛和程式化,忽视了文学的艺术审美,教师在分析思想内容时往往滔滔不绝,长篇大论,而在分析作品艺术特性时,往往如蜻蜓点水,三言五语,交代而过。而这种做法,既不能很好地引起学生学习大学语文的兴趣,又不能较快地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和欣赏作品的水平,对于高等院校的学生尤其是艺术类院校学生来说更是如此。我们说,既然社会生活本身是丰富多彩的,那么,文学作为社会生活的反映,其评价标准也应该是多维的而不是一元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注意多角度、全方位地思考,绝对不能仅仅从单一的社会学的角度去评价作家作品。正是基于这样一种理解,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改变传统的教学重点,尝试以艺术鉴赏为重点。在讲解作品时,力求挖掘作品的艺术性,详细分析作品的艺术效果。实践证明,这样讲,既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较快地提高他们欣赏作品的水平和写作能力,深受学生的欢迎。当然,周志强先生在演讲中所重点阐释的课堂讲授遵循由语言修辞分析(感染性情景)到文本意义解读(思想性情景)再到文化内涵阐释(社会性情境)要比我们的具体做法要更为自觉更有深度也更有价值。

    (五)教学方式从单一的课堂讲授转变为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固定的教学内容用什么合适的方式予以表现是每一位教学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知之”与“乐之”的桥梁在于“好之”,即兴趣,如何把学生学习的动机和目的调动起来,让学生主动去学,乐意去学,是大学语文教学乃至整个教学工作的核心环节。而高等院校甚至普通本科院校许多学生对大学语文不感兴趣固然与整个社会环境的影响有关,当然也与大学语文课程与教学本身有关。那就是很多教师的课堂教学成了学生的催眠曲。传统教学方法“填鸭式”的满堂灌教学,早已不能满足学生的胃口,学生也希望并且愿意更多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教学有法而无定法,这就要求教师应尽量多使用一些好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兴趣,争取达到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我们在这方面就注意做了如下一些努力:一是努力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具体做法是预先设置具有吸引力的讨论题目让学生在课前预习准备,然后在课堂上再分组讨论,然后每组选派代表上讲台陈述自己的观点,最后进行师生共同总结,得出比较一致的结论。这样,改革现行的“填鸭式”知识灌输的教学模式,建构起一种教与学并重,突出学生接受过程中的主体性的教学模式。实践证明,这样的做法很适合当代大学生爱表现自我的特点,既让学生觉得很新鲜,也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能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学效果很好。这种做法在陈洪和周志强等先生的演讲中都有涉及。二是结合现代高科技和先进教学手段,根据学生的爱好,注意在讲课中广泛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不仅把重要的知识点和关键词以投影的形式予以表现,而且经常选取一些有价值有代表性意义的视频音频内容在课堂上予以播放,在视觉上给学生以较大的刺激。由于课件配以音乐、图像、风景,且具有抒情性很强的精辟解说词,就很容易把学生带入到诗词、小说、戏剧等诗情画意的优美情境中,去领略大学语文的博大精深,并因之产生审美上的愉悦之感。这些系列课件的运用,改变了过去“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既节省了课堂教学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又强化了教学重点,还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并最终提高了学生学习大学语文的兴趣,收到了更好的教学效果。当然,正如冯大建先生所强调的,多媒体的应用需要保持适度原则。过多的音频、视频资源反而会影响“大语”教学效果。

    (六)考核验收从期末单一闭卷形式考核转变为多种考核方式的综合运用。在传统大学语文教学中,往往是在一学期结束后由任课教师出一份试卷,所有学习这门课的同学集中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进行考试,然后老师根据卷面答题情况判定分数。实践证明,这种方法弊端很多。比如,无法调动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终成绩并不能完全反映学生平时学习的努力程度;不利于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等等。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我们在考核方式上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将闭卷考试与课堂提问、专题报告、论文写作等方法相结合,以便能够更为准确地检测学生的实际水平与能力,避免高分低能现象的发生。在考查学生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的同时,着重考查学生的知识运用、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具体的做法是:最终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两部分组成,两部分分别占总成绩的40%和60%。其中的平时成绩又由课堂表现的10%和三次小论文的30%组成。通过考核方式的改革,避免了传统考核方式的诸多弊端,更为重要的是加强了学生能力的培养。长期的实践证明,这种做法不仅是合理的而且是可行的,效果很好。当然,冯大建先生详细介绍的南开大学“大语”考核方式显然要比我们目前的做法更为科学、合理、细化和有效,我们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将重点予以借鉴。
    
    以上只是个人在这次培训后所获得的一些粗浅体会,不当之处,还望各位专家不吝赐教。谢谢!
    
    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刁生虎于2008年7月31日

网络链接:

 

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论坛 > 大学语文

 

本站链接:

 

 关于举办国家精品课程大学语文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的通知

 新技术网络QQ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思索——大学语文的培训心得

 化被动为主动,授之以渔

 对高职大学语文精品课的新认识

 大学语文是讲着玩的——周志强老师一句话引发的感想

 大学与语文精品课程培训心得

 北京分中心《大学语文》班级讨论总结

 《大学语文》教学之感悟

 母语高等教育之我见——国家精品课程《大学语文》骨干教师研修班学习总结

 大语教学:在困境中寻求重生——2008暑期大学语文国家精品课程培训断想

 母语高等教育高级研修班举办

 第三届全国高校大学语文课程青年骨干教师研修班成功举办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200191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