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百科 > 人文通识

袁黎等:通识教育与武大
【时间:2007/10/21 】 【来源:武汉大学自强网 】 【作者: 自强新闻中心 袁黎 江英】 【已经浏览2896 次】

    新学期伊始,为坚持教育创新,推动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我校在教学方面做出重大改革,其中一项便是为了响应国家素质教育而推出的通识教育改革。这学期,部分公共选修课表的备注栏里出现了“通识”字样。“通识课”指的是学校通过试讲、学生投票、问卷调查等一系列严格的程序,精心挑选出的51门“指导选修课”,可以说是选修课中的“精品课程”。学校对这部分“通识课”高度重视,给予专门的建设经费,保证其拥有精品质量和鲜明的特色,目的是使本科生教育向宽口径、综合化、素质化方向发展,培养新型复合型人才。

    在新的本科学生培养方案中,对“通识课”的选修也有特别规定:每个学生至少要修满12个通识课学分,其中跨学科学分不得少于50%。这项改革的推出,无疑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一条便捷有力的渠道。

    现代社会要求本科教育培养知识广博、有创新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以便为高层次的专业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为个人今后的多向发展提供全面的准备,这与终身学习和职业流动的现代化潮流是相适应的。而我国现行本科教育的主要弊端是专业分割过细,知识结构单一,素质教育薄弱,基础学养狭窄,不符合现代社会对知识面广、适应力强、具有思辨和创新能力人才的需求。当代高等教育发展的潮流,已不再满足于让学生仅仅具备某种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主要是培养他们具备可以不断学习和创造知识的能力和素质。这就要求高校打破专业和学科壁垒,力求把单科化的专才教育转变为整体化的通识教育,在本科教育中建立以素质教育为取向的跨学科通选课体系,在最基本的知识领域为学生提供多学科交叉综合的精品课程,让学生广泛涉猎不同的学科领域,拓宽知识基础。所以我校在2004新学年一开始就推出这一重要举措。

    一、 什么是通识教育?

    所谓通识教育,起自西方,源于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自由教育思想。在我国,通识教育又称作通才教育,作为大学教育宗旨和办学思想,最早于清朝末年提出。新中国成立后,受前苏联教育模式影响,逐渐形成了高度专业化的专才教育,通识教育逐渐被忽视。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对人的全面素质的发展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结合已成为高等教育适应未来社会、适应未来社会中人的发展的必然选择。通识教育问题日益受到我国高等教育界的普遍关注。高等教育要培养有创新精神的人,大学阶段的教育应该是一种针对专业教育而言的通识教育,通识教育是对任何专业的学生的长远考虑。

    通识教育的理念是一种“回归人本身”的教育理念。通识教育主张以人为本,其目的不仅仅在于拓展学生视野,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思考能力,更重要的还在于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 国内外名校通识教育种种。

    通识教育是美国大学本科教育自19世纪后期以来形成的传统,几乎所有大学都有详尽的通识教育计划,规定大学低年级学生必须修满文学与艺术,历史,自然科学、社会分析与道德观、外国文化等方面的“核心课程’,在本科生教育计划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1997年卡内基基金会发表了题为《重塑本科教育》的报告表明,美国的大学仍在进一步强调大学基础阶段的“通识教育”,培养知识面宽的复合型人才。

    目前,哈佛大学学生课程共有六大类(1994~1995年度):英文写作、数理统计、外语、核心课程(即通识课程)、主修课、选修课。每一个哈佛本科生部的学生,在全部本科学习阶段,至少应该修习32门课程方可毕业,其中16门为专业领域,8门为选修科目,8至10个科目为核心课程。学校将通识领域的基本知识划分为6大类,即外国文化、历史研究、文学艺术、道德推理、科学和社会分析,并依此精心设计出一系列课程。哈佛大学的核心课程是美国大学本科教育课程的典型代表。这一系列举措是上个世纪以来哈佛大学打破大学通行的通识教育模式创造核心课程基本框架的结果。

    耶鲁大学也秉承了通识教育的理念与学术自由的思想。几个世纪以来,耶鲁大学一直坚持着这一传统。在1978-1986年间吉尔马提担任耶鲁大学校长时,他表示:我认为通识教育的根本意义是“自由”,不仅如此,通识教育还有助于把学生培养成深谋远虑、灵活运用知识、思想坚定、心胸开阔的人和对新事物反应敏捷、对使人类进化的传统价值负责的人。

在日本,名古屋大学课程体系经历了从“二·二分段制”到“四年一贯制”的改革,就“二·二分段制”而言,日本大学重视普通教育课程教学,注重它在培养学生的理解力、思考力、分析力和表达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然而,在四年的学习中,由于普通教育课程与专业课教育截然分开,造成二者脱节,不利于学生对科学知识整体的了解和学习。1991年日本提出了“四年一贯制”课程体系。新的“四年一贯制”课程体系包括四个部分:专业类课程、主题课程、开放课程、语言文化综合课程。日本大学新的“四年一贯制”课程体系是对应新时代挑战进行改革的产物,它将对培养全面发展的、国际性、创新型人才发挥重要作用。这样的人才应具有高尚的伦理性、综合性跨学科教养,研究的问题应该与现实社会、人类社会密切相关,具备问题意识和哲学思想,具有独立的思考和判断能力。

    历来以“数学领先“的法国巴黎工学校也打破了传统模式,将注意力转移到多面性培养方案上来。具体而言,多面性培养包括四个部分:科学基础理论教育、应用技术科学教育、“非技术”教育、实践性教育。科学与文化融合的多面性综合培养成为理工学校新的教育方式,并由此改变以往那种技术与社会、科学与文化之间的传统的对立,把对学生进行的科学技术教育同与对他们的经济、社会和世界文化新秩序等一系列重要问题的教育同步进行。

    在英国,牛津大学实行学院制,由系来组织专业教育,而由学院负责学生的通识教育。学分制结合导师制,强调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自学。学校还加强多学科的交流,开设多学科结合的课群。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育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计划,加强人文素质教育试点工作”的提出,国内众多高校先后发起了针对通识教育而进行的教育制度改革。其中,北京大学在2001年开创了一北大前校长蔡元培先生命名的“元培计划”实验班这一改革淡化了文理科之间的界限,成为北大高招的一个亮点。北大将通过“元培计划”实验班拓展“通才”之路:清华大学2003年新增具有多学科背景的交叉专业和培养模式。人文学院文科实验班首次招生。文科实验班本科阶段实行“厚基础、宽口径”的培养模式。该班学生在大学阶段前两年不分专业,三年级时根据双向选择的原则,分社会学、历史学、哲学等方向培养;复旦大学把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作为教学的根本目标。学校注意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大胆吸收国内外高校的成功经验,注重加强学科间的渗透、交叉、组合,发挥综合性大学多学科的特色和优势,经过长期的实践和探索,已经建立起一套比较完整的、有自身特点的教学计划和管理体系。学校按照“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求创新”的教学理念,将综合教育和文理基础教育为特色的通识教育和宽口径专业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 武汉大学通识教育实践。

    武汉大学对沿袭多年的本科传统专业教育模式进行改革,推行通识教育。从2004年起,武汉大学本科生不再分文理科,均需修满12个通识课程学分才能获得学位。新修订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武汉大学将开设50多门通识教育选修课,并将其纳入学生学分考核。通识教育课程分为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数学与自然科学、中华文明与外国文明、跨学科领域五大类,五类领域各提供10门左右的课程,共50门左右,其中包括数学精神与方法、博弈论、创业学、公共关系学、社交礼仪、领导学、性与社会、演讲与口才、音乐欣赏、美学概论、中国禁书大观、当代中国社会问题透视、当代国际关系与中国外交、法律理念与法律意识、中国哲学智慧等。学校规定:学生在每个领域至少选修两个学分,总共最低修满12个学分。获人文科学或社会科学类学位的学生,在数学与自然科学领域至少修满4个学分;获自然科学类学位,在人文科学或社会科学或中华文明与外国文明领域至少修满4个学分。学生选修与本专业重复或相近的课程,不计入通识学分。跨学科领域的课程修习则均承认学分。

    21世纪高等教育所培养的人才,不仅应受到专业的学术训练,而且要形成和谐健全的人格。大学教育应给予学生充分的选择机会,让他们接触不同的事物,使他们能对不同的学科、文化和不同的思维模式保持高度的兴趣和尊重,同时增进对自身、社会、自然及其相互关系的了解,使其能对自己未来的生活做出明智的选择。我校推行通识教育的目的旨在打破文理专业壁垒,向学生展示各种不同学科领域的各门知识及在这些领域内探索的形式,引导学生获得多种不同分析方法,了解这些方法如何运用,以及他们的价值所在,强调的是能力,方法和性情的培养。

    四、 综合性大学与通识教育:

    近年来我国综合性大学犹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大学城的建设更是风起云涌。世界上大部分具有竞争力的大学都是综合性大学,所以不少高校在特色办学的基础之上都在竭力向综合性大学方向发展。

    综合性大学毕业的学生就业率较高,这与综合性大学培养高素质的、知识全面、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的目标不分不开的。综合性大学与高等专业学校不同,强调综合、广博、人文教育,培养和谐发展的人才。思想独立,学术自由,创造精神,与社会热点潮流,与商业化的大众文化保持距离和培养人才的全面性、反思性、和谐发展,是综合性大学与综合性大学教育的灵魂。这又恰好与我国目前所倡导的通识教育观念在目标上是保持一致的。

    因此,我们可以说,新型综合性大学需要倡导通识教育理念;通识教育需按照国家课程改革的目标和要求与综合性大学的办学理念紧紧结合在一起,正确处理好博雅与专长,人文精神和自然科学的关系,才能使综合性大学与通识教育宗旨紧密契合。

    五、“通识”与“专才”谁为本末?

    21世纪需要的是文理兼修博古通今的人才,但目前国内不少高校主体仍是专业教育。这种将专业划分过细,淡化素质教育环节的做法显然是不可取的。我们的社会摈弃传统的专业教育,需要具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随着我们的呼声越来越高的同时,“通识教育”的理念正日趋丰富。但这种“通识教育”会不会在实践过程中被异化,会不会产生过犹不及的现象,应该是值得我们关心和思索的问题。

    有学者认为,当代大学应该成为学生各取所需的超市,在这样一个超市里,如何对待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是这个“超市”应该关注的问题。国内众多高校在强调通识教育的同时更呼吁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相结合。如果将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对立起来必将顾此失彼,两者之间应该为互补关系。武汉大学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将跨学科人才培养推向深入:

   1. 以“加强基础、淡化专业、拓宽口径、通专并重”为方针,修订和完善本科培养方案。

   2. 以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为契机,推动大类招生、打通培养和学生自选专业方向的实践。

   3. 稳定现有跨学科试验班的规模,致力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4. 在条件成熟的基础上,逐步推行完全学分制,探索淡化“专业”界限和打破学科专业壁垒的新路子,稳步实行通识教育课程全校打通、文理工医分学科基础课打通、同一学科的专业基础课打通,以及学生在三、四年级自选专业方向的改革,使跨学科人才培养真正成为一种普适性的、广泛而深入的培养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245925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