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百科 > 人文通识

彭书雄:大学生素质发展的文学教育策略
【时间:2007/9/23 】 【来源:光明日报 2006/05/10 】 【作者: 湖北经济学院 彭书雄】 【已经浏览2929 次】

    人文素养为学生的立身之本。是人要求成为“人”的精神需求,青年学生首先是个“人”,是个心理健康之人,要有人性,有人格。如果一个人连人性都丧失了,心理都扭曲了,培养得越多,业务学得越好,能力练得越强,对社会的破坏作用就越大。如何通过文学教育的途径去健全和发展学生心理,必须建立有利于学生心理发展的文学教育模式,该模式应突出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强化校、系各级领导的“文学树人”意识,用科学的发展观统领高等教育,按照教育本身的规律发展教育。成立以学校主管领导参与,教务处牵头与协调,文学教育院系具体组织实施的“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及心理发展指导委员会”,具体负责文学教育与学生心理发展工作。一般来讲,工作做得突出,组织领导是关键。组织领导是做好文学教育与学生心理发展工作的外部条件,属事物发展的外因,不可缺少。

    树立大文学教育的先导理念,提升文学教育的品质和课程地位。关于“文学”概念有多种解释,但本文笔者所提的文学教育概念是采用广义文学概念。因而实施的文学教育是大文学教育,是包含文学、哲学、历史、艺术、语言、文化、美学、宗教等学科知识在内的人文素质教育。21世纪是快节奏、高竞争、高风险、高压力的世纪,人们要想获得成功,除了具备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外,还必须具有很好的心理素质:既有乐观向上、敢于革新的进取心,又有良好的自我意识,可贵的自知之明;既有心理竞争性,敢于面对挑战,又能接纳别人,会处人际关系;既有胜不骄、败不馁的心理承受力和耐挫力,又善于调整心态,控制情绪,保持心理平衡的应变能力。文学教育内容的丰富性,为上述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与形成,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根据学科交叉思想,改革课程体系。改大学语文名称为“中国文学”或“高等人文”,构建以“中国文学”或“高等人文”课程为核心,外加多门选修课程的大学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群。在大学阶段的语文教育其落脚点只能在文学教育上,也就是说大学语文的重点是在“文”字上做文章,而不应把精力花在“语”字上。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学阶段的语文教育课程——大学语文名称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文化语境,应将文化课程名称改为“高等人文”或“中国文学”更合适,更符合当前大学语文教育的定位,更便于大学文学教育目标的实现,更有利于教师充分利用文本内容的丰富性,引进文学、哲学、美学、文化、心理学等内容,进行学科知识重组与交叉,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在文学教育的核心课程建立后,围绕核心课程和学生的心理素质发展,开设中西文化概论、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书法艺术、中国音乐戏曲欣赏、美术鉴赏、影视艺术、唐宋诗词鉴赏等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群,构建起学科间交叉相融,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的超系统的开放性课程体系,这有利于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开放思维、创造思维的发展。

    改革文学教育方法,推进教法创新。长期以来,中国大学文学教育死守教条、远离现实的现象相当严重,一些文学教育工作者不考虑语境和对象,在狭义文学的小天地里画圈子,使文学教育脱离现代、远离对象。这种落后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本身造成了文学教育的边缘化,使本来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文学课程显得苍白平乏,缺少时代气息和生机。而文学教育要赢得社会和学生的关注,重在对社会问题的回应。文学教育应该通过文本让学生去感受那汩汩流动着的文脉,去把握文章深处涌动着的生命律动,去体悟文学的美妙与轻灵,去尝试着与这些思想的伟人作一番心灵的交流,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和维度去谈出或写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这才是我们所需要的文学教育。要达到这一教育目的,在教学方法上,必须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势,突破传统的单向灌输知识的方法,构建多维互动的课堂教学体系,积极采用研究性、启发性、讨论式、跨学科的专题式教学方法,充分激活课堂,让学生的兴趣飞扬起来,由被动接受进入主动学习状态。另外,在文学教育中,要把方法的教学放在首位,给学生一杆猎枪,一把钥匙,使其掌握自由进出知识宝库的方法,这是一个当代大学生必备的基本能力与素质。

    超越传统,创新文学教育的评价机制。评价一个学生是否合格,不能单以成绩好坏而论,而应该看他是否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是否具有创新的欲望和良好的心理品质。传统的文学教育检测模式只是依靠一张试卷,一次考试来决定学生的学习成绩,其内容主要是语言层面的知识,其人文素质和创新能力、心理素质很难检测,随着文学教育的人文素质转向,原有的单向度的,知识性的考核模式必须改变,建立起全方位考核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开放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文学教育新模式势在必行。文学教育新的考核模式必须突出对学生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心理素质和创新能力的考核,考核内容应体现较强的人文色彩,压缩客观的知识型题目,增加能反映学生人文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主观题目。

    加强校园健康文化建设,延伸文学教育空间,提升校园人文品格,推进校园人文环境的创新。文学教育决不是单一的课堂问题,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和人文素质的提升,离不开周围环境的影响,高格调浓郁的人文氛围对以课堂为中心的文学教育具有重大影响。应构建以课堂为中心,向课外活动、图书馆、网络、人文讲坛和学生社团活动全面辐射的文学教育环境。课外,图书馆和网络是学生自我学习,自主获得知识的场所,文学教育的触角应延伸到这里,并把它看成是课堂教学的拓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247348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