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教学 > 教学研究

赵淑莲:基于阅读能力提升的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模式探究*——以陇南师专非师范类专业为例
【时间:2018/7/21 】 【来源:汉字文化 2018年第10期 】 【作者: 赵淑莲】 【已经浏览2603 次】
  *基金项目:陇南师专2017年校级教改项目“基于阅读能力提升的《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模式探究——以陇南师专非师范类专业为例”的阶段性研究成果(编号:JXGG201728)。
 
  【提  要】大学语文课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和广阔的德育空间,她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大数据时代,《大学语文》如何摆脱传统教学思维模式的束缚,如何在课程增多,课时减少的情形下,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当前《大学语文》老师最为关注的问题。坚守大学语文教育本位,就必须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听说读写思能力的培养置于中心地位,带领学生好好的阅读课文,培养学生阅读文本的意识,不能以资料、文学史、课外资料代替教材,要重视诵读,要布置课外阅读书目,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关键词】基于阅读能力提升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模式  探究
 
  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副会长杨建波老师曾提出:“大学语文是高校仅有的一门凭借以母语为载体的文学经典与文化经典,以学习、品味母语为手段,以教化人、丰富人、陶冶人、升华人为宗旨的课程。”在2017年7月召开的全国第二届大学语文论坛上,湖北大学文学院刘颖老师提出了“走出认识误区,坚守语文本位”观点,他说:互联网时代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模式的不断涌现,让大学语文课堂面貌一新,但也使大学语文教育陷入了课程定位和自我认知的误区,出现了不少“缺位”、“越位”和“错位”现象,变得越来越不像语文课,越来越缺乏“语文味”。大学语文教育的本位,应当以教材作品的品析为依托,以学生听说读写思的母语运用能力训练为核心。坚守大学语文教育本位,就必须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听说读写思能力的培养置于中心地位,贯穿于课程教学和考核评价的全过程。全国第一本大学语文教材主编徐中玉老师说:“年轻人对名家名作进行阅读、感悟、思考、辨析,积累多了,就自然而然地丰富了自己,当人文素养得到提升,再加上实际生活中的体验,二者进行比较、互为补充,这样的收获绝不是生硬灌输所能实现的。”[1]大数据时代如何重新定位学生角色,《大学语文》老师如何在立足中学,又超越中学的基础上加深拓宽,传承国学,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使大学语文成为学生成长进步的摇篮,使学生具有做现代人的品格?这些课题都摆在了大学语文老师面前,要求老师们不断去研究,去总结,去尝试,去摸索,去探究改革教学方法,推动教学从“教得好”向“学得好”转变,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我校《大学语文》教材使用的是华东师大出版的徐中玉主编的教材,这本教材共十二个单元,选取的课文是沿着国学的精神往下排,吸纳中外、现当代作品,这些作品都能够体现高尚的理想、健全的人格和积极向上的精神,能够表现真挚的思想情感、智慧理性与审美价值等,这么好的教材内容,作为《大学语文》老师在课堂的各个环节中要和同学们一起细细的体味,慢慢的欣赏,最后领悟(恍然大悟,突然明白)作品本身的魅力。如何在50分钟内感化学生,吸引住学生,只能苛求从自己做起。《大学语文》老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学养,把课堂当做一种国学精神的享受,去享受课堂,面对国学,自己也永远是一个小学生。要带领学生好好的阅读课文,不能显摆老师自己的学问,不能以资料、文学史、课外资料代替教材,要时刻思考这一课学生能得到什么,要把课上的比手机更精彩。要重视诵读,要布置课外阅读书目。“叶圣陶老先生说:‘有些人把阅读和写作看作不甚相干的两回事,而且特别着重写作,总是说学生的写作能力不行,好象语文程度就只能看写作程度似的。阅读的基本训练不行,写作能力是不会提高的。’在教学时,我们应以主要精力,大部分时间放在阅读教学上。同时注意了与写作训练相结合,寓欣赏、思想教育、健康感情熏陶、高尚品德培养于课文分析之中。我们这样做后,多数学生不仅提高了阅读和欣赏能力,而且,写出的作文,词汇较丰富了,思路也较通顺了。”[2]阅读本身也是一种应该培养的能力。
 
一、将教学过程问题化,培养学生阅读文本的意识
 
  孔子曾说:“疑是思之始,学之端。”[3]《大学语文》课是能力训练课,和一般的知识传授课不同。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老师都可以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切中要害的精心设计问题,提供阅读策略指导,给学生留足一定的阅读、诵读时间,力争使学生在课堂上唱主角,与文本、老师和同学交流、对话。在读读讲讲议议的过程中,让课堂处在一种轻松、民主、和谐、高效的氛围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点拨和激励学生质疑问难,发掘学生的内在语文思维潜力。
 
  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要培养学生的文本意识,因为文本是基础,一切思考讨论都必须以文本为依据,不能架空文本。“在对文本一步一步解读的过程中,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不断得到发展和提升,学生的语文思维提升了,反过来又有利于文本的整体解读。”[4]例如在复习提问、新课导入这一环节中,譬如复习《大同》课,那么可以设计教学提问:第一:你的社会理想是什么?第二:平等和谐的“大同”理想世界有何特征?以上两个问题的回答,使同学们在重新复习课文第二段“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是谓大同”的同时,再次为同学们渗透共产主义社会理想教育,激励同学们对将来美好的,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社会理想的自信,不但要有信心,还要想着为实现这一理想努力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引导学生更加全面准确深入的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坚定“四个自信”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信念。又如在学习《像山那样思考》时,可以使用文本研习与朗读体会相结合的方法,山会思考吗?山是怎样思考的?提出问题要求学生“与文本展开对话”和“发展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使作者的反思过渡到学生对自身行为的反思,学生在极致的兴趣中阅读,老师轻松的点拨,学生在心灵受到震撼的同时,形成了正确的生态价值观。
 
  《大学语文》教材更多的选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诗词曲赋、小说戏曲,文体兼备。这些作品大都文情优美,内容是对各色人物不同遭遇、社会百态和人性情感的描写,既有思想的深刻又有艺术的魅力。老师只有引导学生对这些作品通过自主阅读,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和语言特点,钻研文本,对名篇佳作多多品读与体会的过程中,才能深受感动,情绪激昂,使听的学生也受到感染。因此只有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进学生有效阅读,品味阅读的甘甜,更好的进行语文思维能力的提升,才能使《大学语文》课程,真正成为培养学生高尚品德的有效载体,使国家建设的生力军——当代大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外,具备高尚的道德修养和人文素养。
 
二、课内与课外同步,指导学生进行课外延伸阅读
 
  课外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大学与高中最大的区别是,自由很多,挥霍自由的同学也很多。大学生“面对的是一个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不再需要每天交作业以及完成大量习题,不再有父母、师长的无缝衔接式的监控,学习生活变得相对自由。”[5]希望同学们能利用这难得的自由,多读些书,享受读书的愉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几乎入选《大学语文》的每一篇课文,都有相关的课外延伸阅读。
 
  在《大学语文》教学中,老师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有效地拓展学生的空间与时间。为了引导同学们在课外读好书,读经典,老师要善于利用教学课文的内容进行拓展,做好阅读的管理者、引导者、组织者与参与者,给学生提供广阔的阅读空间,与作者穿越时空对话、反思。课外,引导学生建立qq群,建立qq群的目的是培养同学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我校《大学语文》课时为周2课时,为了解决大学语文课时有限的问题,把与当天课文内容有关的一些课外资料、文学史都传到qq群里供同学门阅读、享受,老师应该设计和控制好学生的阅读量,使学生的阅读范围和阅读质量得到全面提高。可以在开学初建立《大语爱好者阅读群》,这样有时还可以布置一、两道课外思考题供同学们思考、讨论。同学们有何感想、心得体会都可以在本群里交流、互相学习、互相提高。譬如学习《樊迟仲弓问仁》时,可以将《论语》中孔子思想言论的精华同步到qq,学习《赞美》时,可以将《穆旦在野人山的事迹》同步到qq,学习《秋水》时,可以将《庄子》中进步的思想同步到qq等等。此外还可以传一些课外书目供有兴趣的同学去读,总之目的是使同学们从阅读材料中汲取精神营养,内心变得丰富充实,同时培养同学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通过引导学生阅读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典籍,从对作品本身魅力的领悟和欣赏出发,使学生在愉悦中受到感染与熏陶。这种感染和熏陶,贵在以情感人以理喻人。希望借此培养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多读书,读好书。这对人的一生都是有益的。
 
  “现在人们对知识和信息的获取途径很多来源于网络,便捷的电子设备,使阅读更加方便。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合理的利用网络,从网络丰富的资源中获取对自己有用的阅读材料,在阅读中受到启发、学到方法。”[6]因此一定要给同学们布置适合他们阅读的课外阅读书目或问题、任务,制定目标,提出完成的问题。要求同学们去学校校史馆、图书馆、档案馆和学院资料室去查阅有关资料,最后在课堂上探讨与交流,解决问题,最终推进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为了学生,实现《大学语文》立德树人的目标。
 
三、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大一’阶段的教学,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未来大学生活的心理预期,以及学业方面的憧憬。”[7]这个阶段鼓励同学们自觉不自觉的默读、诵读课文,同学们读懂读不懂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尽快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意识,迅速适应大学生活,帮助学生培养自控力和时间管理能力,一旦有闲时间就阅读的习惯,让他们爱上读书的感觉,不管是默读思考、还是自由朗读、还是大声吟诵享受。通过声音、语调的抑扬顿挫,节奏的舒缓张弛控制,提高学生对文章的阅读理解能力与思辨能力。一个热爱读书的同学,今后必定是一个内心极其富足且思维足够开阔的人。因为一本书就是一个世界,阅读越是多,内心越是沉稳。引导同学们形成默读习惯,“一要重视学生的阅读态度和阅读习惯;二要重视阅读过程。”[8]例如每篇课文的原文和注释都可以提前要求同学们来快速的阅读。课堂上也可以规定时间要求同学们加快阅读节奏,有效地获取信息。慢慢地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我们也常说,一个人的气质里藏着曾经读过的书,走过的路,爱过的人。老师要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阅读品质,发挥中华经典在潜移默化中教育人,鼓舞人的作用,引导同学们通过阅读经典作品坚定对党、对祖国的理想和信念,有效汇聚起共筑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
 
四、结语
 
  综上所述,阅读能力是学生的基础能力,在《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我们要转变观念,坚守大学语文教育本位,构建阅读教学模式,设计有针对性的问题,重视阅读技法点拨,布置课外延伸阅读,重视阅读兴趣的培养,阅读能力的提升,坚持不懈的对学生进行有目的的阅读训练,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与时间,把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起来,打造学生自主学习的阅读教学模式,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和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虽然读书不会让你有文化,但是有文化的人,一定热爱读书。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整体感知主要靠读,有所感悟主要靠读,培养语感主要靠读,情感熏陶主要靠读,积累语言更要靠读。正如清唐彪所言:“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9]学生只有在读书中才能学会读书。让我们努力守住大学语文这块神圣的阵地,为兴国运、强民族贡献自己的才智和力量,相信辛勤的付出,一定会有所收获。
 
  参考文献
  [1]程华平、徐中玉2017《名师谈艺|我为何倡导“大学语文”》,人民日报文艺评论版。
  [2]卢振1985《写作不能代替大学语文—兼论提高大学生的阅读能力》,《华东工学院学报》。
  [3]张燕婴译注2006《论语》,北京:中华书局。
  [4]谢慧慧2017《语文阅读教学主问题设计探究》,宁夏师范学院。
  [5][7]万丽华2017《谈谈“大一”教学的特殊性及其对策》,《汉字文化》。
  [6]林文强2008《构建开放式教学模式提升学生阅读能力》,《课程与教学》。
  [8]张丽华2016《大学语文阅读能力评价的构成与提升》,《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9]唐彪1989《读书作文谱?卷五》,湖南:岳麓书社。
 
(通信地址:742500  甘肃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文学与传媒学院)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279003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