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站长文存 > 我论大语

何二元:大学语文要重视历史研究
【时间:2015/9/23 】 【来源:本站 】 【作者: 何二元】 【已经浏览2577 次】

武汉论坛发言

2015年8月18日
 

    各位同行,很高兴有这个机会和大家交流。

    关于大学语文,我们经常听到这样一种争论,即:它是学科还是课程?这个争论的潜台词是学科要比课程高,大学语文还够不上一个学科,只是一门课程。其实只要我们稍具一点教育学理论,就知道这是一个伪命题。什么是学科?什么是课程?简单说,学科就是知识分类,课程就是分类知识的传授,这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而不是谁高谁低的关系。不过,假如我们能从理论与实践的角度看问题,那么这个争论就有了新的意义,它提示我们,在大学语文课程已经实际开设了一百多年后的今天,必须提出学科理论建设的重大任务。
    作为一个百年学科,其理论建设的第一步,就是要弄清自己的历史,一个缺乏历史研究的学科,一个不清楚自己历史的学科,永远只会在零起点徘徊。我们只要看看重开大学语文30多年来,批评不断,争论不断,但是我们对这门课程的认识又前进了多少,就可以明白这个道理。
    大学语文历史研究的最重要成果形式,应该是“大学语文教育史”“大学语文百年史料汇编”这样的专著和专书,这些成果至今阙如,今后如何开展这方面的研究,我在这里先提出一些历史线索。

一、大学语文的历史起点是什么时候?

    大学语文这门课是什么时候开设的?比较权威的意见有两种,一种是叶圣陶先生在1940年提出来的,认为这门课的“普遍开设”时间是在1938年,开设的目的是“补课”;另一种意见是徐中玉先生提出来的,以及钱理群等不少人都附和的,认为是五四白话文运动之后,文言文打倒了,白话文又不成熟,所以需要这门课。
    我的意见有所不同,我认为这门课有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大学语文的前身是民国大一国文,这是大家都认可的,但是还很少有人注意到,其实民国大一国文还有它的前身,也就是大学语文前身的前身,这就是清末民初的大学预科国文。大学预科国文的起点是1904年的“癸卯学制”,这是中国现代学科的起点,也是中国现代语文学科的起点,所以说大学语文是中国现代语文学科创建伊始就有的一门课。“癸卯学制”把高等教育分为预科和本科,公共国文课主要安排在大学预科,是三年全修。后来预科年限逐渐缩短,到1922年民国实行新学制,取消预科,预科国文就演变成大一国文。郭绍虞先生就说过:“自大学取消预科之后,各大学的大一国文便成为全体必修的课目。”但是学制演变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事实上上世纪整个30年代,不少高校都还有预科国文。
    这样我们就把大学语文的历史过程从原来的“大一国文——大学语文”两段,修定为“预科国文——大一国文——大学语文”三段。这一修定可以帮助我们发现很多重要的历史线索,比如我最近刚刚发现,刘半农写于1917年的《应用文之教授》,就是预科国文的一篇实验报告,当时他到北大预科教授国文课,“因文学革命诸同志之所建议”,做了这个实验。这篇文章可能是百年大学语文的第一篇实验报告,也是第一篇论文。至于这第一篇实验报告和论文的题目居然是“应用文之教授”,这是非常耐人寻味的,我将另行撰文研究。总之,这就是历史研究帮助我做出的发现。

二、百年大学语文是否有过中断?

    人们一般都认为,建国后的高校院系调整,中断了大学语文的历史,直至1979年重开大学语文,有30年的空白。以前我也接受这样的观点,我在年会发言中就说过,大学语文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但是在我开始对大学语文进行历史研究后,逐渐发现这个说法并不准确,大学语文应该是一个从未间断的百年学科。
    首先,从两岸四地一个中国的原则说,1949年后,香港和台湾高校从来就没有中断过这门课,这是一个政治原则问题,希望今后大家也都要放弃“中断论”的说法,我假如撰写《大学语文教育史》,也会用港台大一国文来弥合这一段时间大陆的空白。
    其次,即使是大陆高校,在1952年以后的院系调整中,大学语文是否停开了,也仍然值得仔细研究。最近我发现一个资料,是冯其庸的弟子、人民大学的一个教师写的,他说冯其庸编写的一种大学语文教材,在1962年受到毛主席的表扬。当然我再研究下去,发现这里有一点误差,那本题为“历代文选”的教材和大学语文有一定的因果关系,但还不能算是正式的大学语文教材。但是在这个研究中,我发现了一个更重要的历史事实,即大陆高校在院系调整后,并未完全取消这门课,很多高校仍以“文选与习作”之类的名称坚持开设这门公共语文课。东北财经大学新传学院的邱丽梅院长就曾跟我说过,她们学校60年来从未中断过大学语文课。所以,这也应该是大学语文历史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三、关于大学语文的学科定位

    学科是对知识的分类。大学语文学科究竟是教育类还是文学类,一直有争论。国家把它放在教育学,作为一个三级学科,也就是教育学下的“课程与教学论”,再下面的“学科课程教学论”。吉林大学文学院张富贵院长,他是教育部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修订专家组成员,他在最近两次全国年会发言中都谈到学科定位问题,主张要把大学语文从教育学的三级学科变为中文二级学科。还有就是我们的谭会长,他在十五届年会上提出大学语文要超越二级学科,甚至一级学科。张福贵院长不赞成这个提法,认为从制度层面不可行。我是很理解谭会长的意思,因为我对语文课的定位就是认为它是一门形式训练课,它没有自己的内容,它以所有其他学科的内容为内容,凭借这些内容进行听说读写的语言训练。当然我的这个意见也很少有人赞成。 
    现在我们撇开这些争论,换一个角度考虑问题,即我们讨论大学语文的学科定位问题,是要申报一个新的学科吗?还是要弄清楚一个百年学科的历史定位?假如是后者,那么就应该超越今天张福贵的、谭帆的、我的这些意见,重新回到一百年前去,看看在中国现代学科创建伊始,这门课(当时应该叫预科国文)究竟是什么样的学科定位。那么事实就很清楚,大学预科国文从一开始就是和小学国文、中学国文三位一体不可或缺的一门课,这可以从1904年“癸卯学制”的《高等学堂章程》和《学务纲要》证明,也可以从其后民国教育部的历次学制文件证明。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曾多次发生关于中学生国文程度低的讨论,这些讨论也都是和大一国文联系起来的。黎锦熙还发表了《大学国文之统筹与救济》的文章,所谓“统筹”就是建议教育部把小学国文、中学国文、大学国文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假如我们好好梳理这些历史事实,大学语文这门课的学科定位,本来并不难解决。 
    前些年关于大学语文“尴尬”与“边缘化”的讨论中,我们常常听到同行抱怨:英语课、政治课都有自己的“尚方宝剑”,我们大学语文缺少这样的“神器”。其实历史事实就是我们的“尚方宝剑”,历史事实证明,大学语文从来就是和中小学语文三位一体不可或缺的一门学科,除非到了中小学语文也可以取消的那一天,大学语文是不会轻易被取消的——国民党的教育部从来就不敢取消这门课,现在彼岸台湾虽然有些人在搞“去中国化”,但是也不敢贸然取消这门课,相信我们大陆的教育部也一定会尊重历史,维护这门百年课程的学科地位。
    大学语文百年历史中要研究的课题还有很多,比如我们常常津津乐道的民国大师教大一国文,如闻一多、刘文典、沈从文、钟敬文、朱自清、俞平伯、陈垣、启功、叶圣陶、郭绍虞、朱东润、余冠英、朱德熙等一大批大师级人物,但是至今还没有人把这些大师教大一国文的讲义整理出来,也没有听说哪个出版社有这样的出版计划。而中小学语文早就出了“大师教语文”的系列丛书。本来“大师”是“大学之谓也”,现在却被中小学占了先机,这充分说明了大学语文学科理论建设的滞后,所以我们不要在学科定位上,觉得和中小学同列于教育学,是掉份儿的事,我们真想达到中小学语文学科的研究水平,恐怕还要好好下一番功夫呢!

四、还要做好大学语文近30年的历史研究

    因为时间关系,关于大学语文一百年的历史,不能讲得太多,最后我想讲讲重开大学语文后的30年。按理说这还是当下的事情,还算不上真正的历史,但是所谓历史,正是由无数个“当下”所构成的,“后之视今,亦尤今之视昔”,所以我们要有一种历史的眼光,来审视这30年的大学语文;我们更要有对历史负责的态度,来做好今天的大学语文工作。 
    毋庸讳言,今天的大学语文学科理论工作,仍然相当落后,虽然不过短短的30多年,很多当事人都还健在,但是对于今后撰写历史的很多很重要的史料,有的已经丢失,有的模糊不清。比如有一则引用率很高的资料,说是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语文教学大纲》(征求意见稿)指出:“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很多论文都引用这则资料,在很多高校相关人员记忆中确实都还记得是有过这么一份“征求意见稿”,但是从教育部到各高校,我追寻了8年,却谁也拿不出这样的原件。 
    再比如教育部高教司2007年的38号文件,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我们学会的领导对媒体说,教育部规定高校必修大学语文,教育部却说,没有这回事,高校有自己的办学自主权。这类事情应该有一个明确的结论,历史研究不但需要证明,同样需要证伪,我们不要害怕证伪,证伪也有一种历史的价值,比如:为什么我们学会领导会有不同于教育部的读解?为什么全国几乎所有的媒体,都乐于报道这样一则不太准确的新闻?甚至在教育部出面澄清之后的几年里,仍然乐此不疲?这样的一种波及全社会的“集体误读”,是否反映了一种民心所向呢? 
    更近一些,就在前年,2013年,发生的人民大学取消大学语文的风波,事件的真相在当初就显得扑朔迷离,据我所了解的内情,是人民大学确实想取消大学语文,但是这个决定一出来,就遭到了校内老师和同学的反对,一名研究生同学还把这个事情捅到网上,于是教务处紧急召开会议,重新统一口径,说:我们不是取消大学语文,只是把必修改为选修——当然我的消息来源是非官方的,将来写大学语文教育史,也不能把这样的内线消息作为正式的史料,我的意思是,今天的很多事情,也就是将来的历史,在发生的当初,就可能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变得面目模糊,今天我们搞大学语文研究,应该尽其可能地还原细节的真实。看看民国的历史,比我们今天要远得多,却能够把很多历史细节都一一真实再现,对比之下,难道不让我们感到汗颜吗?

    时代在发展,历史在进步,我们一定要搞好大学语文的历史研究,让这门百年学科在我们手里发扬光大,谱写历史新篇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301959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