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站长文存 > 我论大语

站长大学语文研究课题获省重点课题立项
【时间:2008/8/16 】 【来源:本站 】 【作者: 不详】 【已经浏览7471 次】

注:该课题历时6年才完成,主要成果为专著《母语高等教育研究》

    在最近公布的2007年省社科联研究课题立项名单中,站长申报的“大学语文母语主题研究”被列为重点课题。

                     
课题论证(活页部分)

  一、选题: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的意义。
  
  大学语文是中国高等教育中很独特的一门课,国外没有完全与之相同的专门课程,而是把这门课的任务分解在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诸课程中。世界各国如何在高等教育阶段开设这些通识课,这是本课题在研究过程中要讨论的问题。
  
  在国内,大学语文多年来不被重视,一度处于边缘状态。这其中除了外部的原因(如外语学习的冲击,如一直未被国家列为必修课等),教育理论界对这门课的科学研究不够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大学语文的学科性质一直众说纷纭,然而至今也没有一部专著来研究这个问题,相反,由于各方面利益的驱使,教材编写的热潮却一浪高过一浪,据统计,至今为止,各类教材已超过1400余种,可以说,在我国高等教育中,恐怕还没有别的哪一学科存在过这样混乱的局面,以至有人将其类比于春秋战国时期。
  
  现在,国家教育部门已高度重视这一问题,开始加大对大学语文课的支持,“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教育部高教司《关于转发<高等学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讨会纪要>的通知》(教高司函〔2007〕38号),也肯定了“在高等教育的课程体系中,大学语文应当成为普通高等院校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公共必修课”这一提法。在这种形势下,本课题预测到,在接下来的若干年里,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整和大学语文学科理论研究及教材教法的滞后,势必成为主要矛盾,本课题认为开展对大学语文学科性质及教材教法的研究已经刻不容缓。
  
  二、内容:本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主要内容和研究路径,重点、难点和突破点分析。
  
  大学语文的性质、任务到底是什么?目前国内主要的意见概括起来大致有这样四种:一种意见认为大学语文是大学阶段的文学课,第二种意见认为大学语文主要的任务应该是补中学语文的课,第三种意见认为大学语文应该是语言文化课,第四种意见认为大学语文是人文素质课。这样四种意见成为目前已有教材主要的编写指导思想,本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就从对这些意见的评价开始。
  
  第一种意见认为大学语文是大学阶段的文学课,这种观点指导下编写出来的教材,是一种文学史加文选的系统,目前这类教材占了绝大多数。推究原因,从编者方面看,是缺少对大学语文学科性质任务的研究,只是简单套用中文专业教材思路,有些所谓“大学语文”教材,甚至本来就是中文系的文学史或文选教材,拿来改个书名就当作大学语文教材使用。而这种教材能够大行其道,被很多学校采用,这又和目前的师资队伍有关。大学语文虽然是一门公共课,但是很少学校有专门的教学研究部门,通常都是委托中文系教师承担,这些教师很容易就会把中文系上课的思路带过去。这当然是不符合这门课的学习对象的。教育部高教司明确规定:“大学语文课,是普通高校中面向文(汉语言文学专业除外)、理、工、农、医、财经、政法、外语、艺术、教育等各类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既然是“汉语言文学专业除外”,再沿用中文系教学思路,就非常不妥。事实上,在有限的30多个课时里,想要系统地讲解文学史知识,也根本行不通。还有一种情况,是社会上一些热心教育的人士,也来参与大学语文讨论及教材编写。这些人士本身可能是搞文学研究的,并不清楚国家对大学语文这门课的界定,只是按着他们固有的思路和学术资源,一厢情愿地把大学语文编成文学教材,还提出“用大学文学取代大学语文”的口号,这也给大学语文添了乱。
  
  第二种意见认为现在的大学生语言能力很差,不会写常用的文字,比如写不好一张请假条,甚至连以前中学生的水平也达不到,因此大学语文当务之急是补中学语文的课。应该说,这种意见在20年前,文革刚刚结束,新时期拨乱反正之初,还有一定道理,当时大学语文也确曾起到过这样的作用。但是随着教育正常秩序的建立,这一点早就该成为历史了。今天再提这样的意见,那是非常危险的,最终可能会从根本上消解大学语文这门课程。事实上已有不少学校把大学语文改为应用写作课,而那1400多种大学语文教材,就包括不少这样的写作教材。笔者认为,中学语文就是中学语文,大学语文就是大学语文,中学语文没过关就能升入大学学习,这本来就不是一件正常的事,大学语文没有必要去背这个黑锅。再说,大学里分科细致,写作不好的学生就该去补修写作课,用不着因此改变大学语文的课程性质。为此,笔者赞成一些教材编者的口号:大学语文要姓“大”。
  
  第三种意见认为大学语文应该是语言文化课。这一意见的依据可能有这样两个,一是源于对“什么是语文”的认识。有一种说法:小学语文是语言文字,中学语文是语言文学,大学语文是语言文化。这只是形同拆字游戏,算不上认真的研究。另一个来源就比较权威得多,教育部高教司在其组编的全国通用教材前言中规定:“大学语文课,是……一门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这一提法与当时国内正在兴起的素质教育思想有关,而国际性的文学研究向文化研究转轨的潮流,也恰逢其时地为这类教材准备了编者和执教者。这一类教材往往外延很大,包括了文学、哲学、历史、教育学、社会学、法学、科学史等诸多专题性内容,实际是把大学语文编成了文化概论教材。这一类教材大而不当,不可能通过实践这一关,因为大学语文终究只有30多个课时。而且,大学里分科细致,非中文专业的学生想要学习文学、哲学、历史等等,完全可以为他们另行开设文化概论课或由他们自行选修相关课程,大学语文没有必要越厨代庖。
  
  第四种意见认为大学语文应该是人文素养课,具体体现为用“人文主题”设计来编写教材。这派意见近来渐渐占了上风,无论是高教司组编徐中玉齐森华主编的华师版大学语文,还是丁帆等人主编的外研版大学语文,都是如此。以徐编教材为例,所谓人文主题有“以民为本”“心怀天下”“和而不同”“品格修养”“社会人生”“人情世态”“乡思亲情”“爱情婚姻”等。这种教材顺应近年来高校中加强对学生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培养的形势,也符合我国历史上“文以载道”的传统。但是不可否认这种教材存在着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的风险,这一点教材编写者自己也隐约意识到,比如今年4月,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的一次教材会议上,华师版大学语文教材编写成员方智范教授就流露出对这一问题的担忧。
  
  上述四种意见虽然都各有缺陷,但其对于大学语文学科性质探讨的意义仍不可无视,对这些意见的赞成或反对,促成了近年来关于大学语文的热烈讨论,在此基础上,又有人提出大学语文是母语教育的命题,并日益形成学术界教育界的共识。笔者也认为这是比较更为科学的一种表述。一课程性质的表述应能够区别于它课程性质,说大学语文是文化素质教育,是人文主题系统,都只说出了大学语文的某一属性,只说出了它上位系统的属性,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有很多,人文主题也并非仅出现在大学语文课程中,大学语文只是文化素质、人文素质课程之一,而且根本排不上第一,比如大学中“两课”的地位就远在大学语文之上,这就使得大学语文自取其辱,不断的被“边缘化”。但是换成母语教育课程的提法就不同了,虽然母语课程还是可以有很多,但是第一位的必然是语文,所以笔者认为这是一个好的界定。只是这一命题提出时间不长,学术界教育界尚未及展开深入讨论,更未有能够体现这一命题的教材出现,所以笔者不揣浅陋,选取此命题作为自己的课题研究,并提出以下建设性意见:
  
  第一,本课题认为大学语文是高等教育阶段的母语学习。这一点已是学界共识,问题是如何处理母语与文学,母语与人文的关系。有人说小学语文是语言和文字,中学语文是语言和文学,大学语文是语言和文化。这只是一种语言游戏,代替不了认真的理论思考。本课题认为所有阶段的语文课都是母语学习,而任何民族最好的母语都存在于该民族的文学之中,这就是母语与文学不可分割的关系。小学语文就应该开始于文学,比如“鹅鹅鹅”,比如“静夜思”,应该成为小朋友识字读本的内容。台湾学者王财贵批评小学教材里那些“小猫叫小狗跳”的课文,就因为那不是我们最好的母语。中学语文教材中母语与文学的关系,较少争议,更多的是应试教育的问题,这里略过不谈。说大学语文是语言和文化,这是对母语学习最为有害的一种说法。文化(或曰人文)作品可以用文学语言表达,也可以用非文学语言表达,语言和文化的提法,必然会放弃文学标准,把一些非文学语言作品也选进教材,比如孙子兵法、九章算术等等,其最终必然会损害母语学习的纯洁性。所以本课题反对用大学文化、大学人文取代大学语文。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本课题赞成把大学语文上成大学文学课,这是因为在语文教学中,文学始终只是母语学习的材料,作品的选取和安排,要服从母语学习的需要。文学史类型,文学理论类型,都只适合中文系的专业学习,而不适合其它专业的母语学习。至于母语学习究竟适用何种类型,将在下面第三点讨论。
  
  第二,本课题又拟提出母语学习的阶段性问题。母语学习是公民的终身义务,但是在不同的阶段,有其不同的具体任务。从目前的教学文件看,无论是对小学语文、中学语文,还是对大学语文的课程性质表述,都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而缺少对各阶段学习重点的明确提示。由于目前尚缺少母语学习研究必须的理论体系,本课题尝试借用翻译界“信、达、雅”的理论来区分母语学习的阶段性要求。
  
  本课题认为,小学母语学习的主要任务是“信”,即母语知识的积累,这个阶段儿童的记忆力是最好的,应该让他们大量识记,即使是“死记硬背”也非没有意义。中学母语学习的任务主要是“达”,即母语读写能力的培养,能够写明白的文章,能够说通顺的话,这个任务绝不能拖到大学去。现在有人提出大学生不解决这些问题不能毕业,这是把阶段性任务搞颠倒了,应该是不具备这些能力就不能进大学(苏步青教授就曾有过这样的主张)。这样,到了大学,母语学习的主要任务便是“雅”了。任何民族的母语内部都有雅俗之分,大众语言,俚语俗语,这些可以在生活中随处学到,高雅的语言则需要在学校母语教育中学习,而最高雅的语言(大雅),则只有在高等教育阶段才能学到。
  
  (注:这只是对翻译理论的一种粗线条的借用,任何借用都是跛足的。事实上,即使在翻译理论中,严复就已经强调这三者的不可截然区分。所以更为妥当的说法应该是,小学语文以“信”为主,兼及“达”“雅”;中学语文以“信”“达”为主,兼及以“雅”;大学语文以“雅”为主,不忘“信”“达”。)
  
  所谓“雅”,严复把它规定为“用汉以前字法句法”,译文力求典雅。这一点是招致不少批评的,我们可以不必拘泥于此。值得关注的是,在我们的母语中,确实有一个“雅”的传统,这就是“雅言”。雅言是汉语最早的书面语和共同语,它形成於西周,以其国都王畿一带的方言即“夏语”为基础。古代官方交往、文人讲学都使用雅言,孔子说:“诗书执礼皆雅言也”。“雅言”成为其后几千年文言文的基础,在诸多大学语文教材中,有一些教材,如高教司组编徐中玉齐森华主编的全日制高校通用教材,一直坚持以文言作品为主,正是体现了对这一传统的尊重。
  
  第三,由此推论出本课题最重要的思想,即大学语文教材的“母语主题”系统。在高等教育阶段的母语学习中是否存在着这样一个系统,这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和难点。目前尚没有一部教材正式提出这一命题,但是笔者在前期研究中,仍然能够隐约感觉到这样一种主题系统的存在。比如:
  
  ——母语的“雅言”主题。“雅言”是汉语最早的书面语和共同语,经过几千年文言文的发展,其生命仍然延续在现代白话文中,这一点,从那些学惯古今的大学者文章中,从两岸三地文化交流中都可明显地感到。用这一主题组织课文,目的不在于复古,而是让大学生自觉接续母语优雅传统,提升自己的母语品味。这一主题题目虽然很大,切入口却可以很具体,比如发扬诗歌可以“兴观群怨”的传统,学习在说话写作中多引优秀诗歌传达自己的情感;比如阅读古今优秀的尺牍家书,学习写作情调高雅的书信;等等。
  
  ——母语的艺术主题。西方人把语言作为一种工具,而中国人则把语言当作一种艺术,重视语言的视觉听觉审美享受,形成一种高超的语言艺术。语言艺术又在美学层面和其它诸艺术沟通,丰富了自身的存在。和绘画艺术沟通,形成“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画艺术,形成中国独特的题画诗,到了今天的“读图时代”,亦有几米漫画这样图文并茂亦雅亦俗的创作。与音乐艺术沟通,形成讲究韵律的吟诵吟唱,唐诗、宋词、元曲如此,今天的一些艺术歌曲、通俗歌曲,从歌词方面看,也是如此。如李叔同创作的《送别》,邓丽君演唱的《在水一方》,大陆流行歌曲中的《涛声依旧》等作品。最近一些大学语文教材选入罗大佑的《现象七十二变》,从文学阅读的标准看,应该可取,但是从母语主题的标准看,就不如选他的《东方之珠》,更雅,也更接近于我们的母语。这就是标准的不同。
  
  ——母语转换外语的能力。以往语文教材选入外国作品,往往直接当作外国作品来教学,而不注重译者和译笔,这是一种错位。作为语文课而非文学课,读外国作品实际是读翻译作品,是欣赏母语包融、转换外语的能力。前辈著名翻译家都有深厚的母语底子,他们的译文都有各自的个性,往往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如鲁迅译著的忠实原作,瞿秋白翻译的形神兼备,傅雷译文语言的本土化,甚至还出现了像林纾那样离原文很远,译者的创造性发挥到极致的文学翻译。比较对照各家的不同翻译,能够让学生领悟母语的博大精深,甚至有可能解决外语学习和母语学习的矛盾。
  
  ——诸如此类,等等。假如能够归纳出十个八个这样的母语主题,相信就可以形成一种全新的大学语文教材构架。
  
  当然这还都只是一种预设,还没有经过严格的实验论证,正因如此,本课题选择研究的第一步不是编写教材,而是教材编写思想研究,题目则暂拟为“大学语文‘母语主题’研究”。研究的材料应该包括:
  
  ——国外高等教育母语教材;
  ——港台高等教育母语教材;
  ——建国前的大一国文教材;
  ——目前通用的大学语文教材。
  
  这是一个非常艰巨的系统工程,如果研究能够按课题设想的顺利进行,那么上述任何一方面材料的研究,都将取得足以令人欣慰的成果。
  
  三、预期价值:本课题的理论创新之处,或实际应用价值。
  
  本课题研究对于大学语文学科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和应用价值,其理论创新之处可从以下几方面说明:
  
  1、对大学语文学科性质进行新的探讨。这是一个老而弥新的问题,许多文章,历届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都讨论这一问题,本课题试图为这一讨论提供新的理论视角。
  
  2、提出“母语主题”问题,使“大学语文是高等教育阶段的母语学习”这一命题获得一个具体的理论框架,避免讨论流于空疏。
  
  3、提出一种全新的学科理念,为大学语文教材编写提供教育科学上的依据,也能为仍然使用以往其它各种版本教材的大学语文教师提供教学上的参考。
  
  4、由于母语学习是每个公民的终身义务,所以高等教育阶段的母语学习研究,必然涉及到“大中衔接”的命题,对中小学语文教育乃至母语的终身教育任务提供宏观的理论视野。
  
  四、条件和保证:课题组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及社会评价,时间及科研条件等。
  
  本课题负责人已有36年的教龄,并教授过十多年的大学语文课程,使用过多种版本的大学语文教材,同时还开设过大学应用写作、中国文化概论等与大学语文相关的课程,并且取得以下初步成果:
  
  1、运用文化研究理论研究大学语文教材,发表《轴心时代与先秦诸子语录》(《高等函授学报》2005年第1期)、《慎谈“新轴心时代”》(《中州学刊》2006年第1期)等论文。
  
  还有一系列尚未正式发表的讲义,也采用同样的研究方法,比如用“文史哲合一”的理论讲解苏轼的《前赤壁赋》,提出“文赋与文脉”、“正史与野史”、“文赤壁与武赤壁”、“变与不变”这样四个命题。这些讲义已编写成30万字的校本教材《文化视野下的大学语文》(2005,获校教材建设委员会资助)。
  
  2、研究文体系统类的大学语文教材,发表《让思想回到正确的起点——议论文“三要素”质疑》(《上海教育科研》2003.5)、《议论文的论点也要有“据”》(《语文学习》2006年第2期)等论文。
  
  笔者在这一研究中提出许多问题,如:所谓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的划分其实是很不科学的,再把应用文加进去形成四分法尤不科学。写作议论文“首先有一个正确的观点”,这是唯心主义的,议论文不应该是“三要素”,而应该是论题、论据、论证、论点“四要素”,议论的发动点应该是“论题”。语文课本中的许多议论文,其实只是说明文,说明文也有说明道理的功能(说明文能够说明事理、物理、道理),所以有时人们宁可将这两种文体合称为“论说文”。所谓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只是为了方便教学尤其是方便应试而设置的一种教学文体,实际生活中并没有这样一个系统,大学语文不应该继续采用这样的教学系统。
  
  3、研究大学语文的学科性质,发表论文《“大学人文”和“大学文学”不能取代“大学语文”》(《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6年第1期)。
  
  主要观点前面已经说到。人文学科是一个属概念,大学语文是一个种概念,“大学人文”的提法会模糊大学语文的课程性质,使其变成一锅无所不包的大杂烩。而“大学文学”更是一些大学教育的外行提出来的,他们根本不知道教育部有关大学语文是面向“汉语言文学专业以外”学生开设的一门公共课的规定。
  
  4、研究母语教育的分段与衔接,发表论文《大中衔接,不光是校长的事》(《浙江教育科学》2002年第2期),《大中衔接:大学语文比较研究》(《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年第4期)。
  
  笔者研究这一题目已有近10年时间,并主持“中专教育对于中小学素质教育的整合意义”(1999)、“大中教育教学衔接研究”(2001)等校级课题。笔者工作单位为师范大学,培养的学生将来是中学语文教师,所以这本是一个份内的研究题目。笔者在教学大学语文课程中,始终关注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和各种版本的中学语文教材内容,用建构主义的眼光研究这些学习文本对于大学语文教学的建构意义。
  
  5、完成“大学语文精品课程建设”研究课题(校重点专业课题子项目,2005-2007)。
  
  该课题以笔者为负责人,教研室承担大学语文教学的其他教师共同参与。期间笔者还独立申报过“国家精品课程普及研究”课题(未获批准)。该课题研究方案认为,国家精品课程除有展示意义外,更应该注重普及的意义,鼓励高校教师制作个人教学网站,是普及精品课程的重要手段。
  
  6、建立以大学语文教学为主的个人教学网站,三年来访问量已超10万,曾获校第二届教师自制多媒体教育软件竞赛二等奖。
  
  三年前笔者自费注册域名,购买空间,制作了个人教学网站“二元教学”,网站的意义除开展网络教学外,还收集了大量研究资料,为今后的课题研究作了准备。

  课题负责人近年来专任大学语文课教学,教学与科研结合,可以全力以赴完成本课题研究。课题负责人和其余两位参加者几年来有良好的合作关系,可以确保课题研究得到计算机技术和外语方面的支持和协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3939683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