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教学 > 教学研究

赵旭:细节的锤炼在小说教学中的运用探析
【时间:2015/7/27 】 【来源:作者供稿 】 【作者: 沈阳大学文化传媒学院 赵旭】 【已经浏览2597 次】

    摘  要:本文通过小说教学中的个案剖析,指出通过锤炼小说文本中一些容易被忽略的细小环节,既可以加深对作品内涵的把握,又可以对学生加以文化熏陶,培养其审美鉴赏能力,从而提高小说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小说;细节;兴趣;效率

    小说是文学体裁之一,它承载着作家对生活的深刻感悟,通过典型形象的塑造,将美好的情感以可感的形象思维方式源源不断地向外输送,并使之在读者心中沉淀、开花、结果。在人文类课程教学中,小说更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经典作品的阅读,可以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审美鉴赏能力,培养其高尚的审美情趣,进而养成其健全的人格。

    从中学到大学,无论是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还是大学语文等非中文专业的公共课程,小说教学都占有着很大的比重,但随之而来也出现了一些值得重视的问题。在中学,尤其是高中阶段,小说在语文教学中就具有着重要地位。从数量上看,它在教材中所占的比重随着年级的增高而增大,并且还有丰富多彩的《语文读本》作为课外补充;从内容上看,古今中外均有涉及,甚至金庸的武侠小说的片断也被《语文读本》收录。不过,这些只不过是表面现象,正如吕叔湘先生所指出的那样:“十年的时间,2700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1]P153在中小学的教学体系中,语文虽然被视为是与数学和外语相并列的所谓“主科”,但实际上却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小说教学更是“看上去很美”,在教学实际中难以深入,远未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而在大学阶段,甚至在汉语言文学专业,小说教学也遇到了巨大挑战。一方面,因为没有了升学的压力,学生的那种因实用关系而形成的动力也就随之消失了;另一方面,有相当一部分的内容与中学相重叠,这也势必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其中的有利条件。那就是,高中阶段所接触和掌握文学常识为大学阶段的语文学习打下了比较扎实的基础,使学习者能够很快的把握学习内容,只要教师能够加以正确的点拨就可与学生产生共鸣,形成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从而了有效的提高教学效率。所以问题的关键在于授课者如何能够翻出新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良好的师生双向互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应该从何处入手,找到应对措施以走出困境呢?

    在中学教学体系中,小说教学遵循的一般是讲背景,看情节,析人物的路子,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却容易发生这样的情况:师生都感觉一篇小说很好,思想深刻,形象生动,但究竟深刻在哪里,生动在哪里,因为教学时间,教学大纲的局限等诸多方面限制,教师很难向学生讲清楚,而学生又缺少充足的阅读时间,所以只能流于表面,不得深入,犹如隔靴搔痒,这样想提高学生的评价鉴赏能力,又谈何容易。而在大学语文课堂上,由于时间相对充裕,又没有升学压力,教师具有较大的自由和施展空间,完全可以在更高层次上对学生提出要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培养其审美鉴赏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笔者认为,锤炼文本中的细节就是一个很好的途径。正如著名的语文教学专家于漪所指出的那样:

    一篇好的课文总有一些言简意赅、言简意深的关键词句,教学时注意把握这些词句,引导学生用重锤敲打,使其中所饱含的思想情操溅出烙眼的火花,照亮学生的心灵,引起他们的共鸣。[2]P8于漪老师这段话对小说教学同样有着重要的启示。在教学中,若能抓住关键细节,特别是一些容易被忽视而又含意深刻的地方,结合广阔的课外知识,予以锤炼分析,就能更清晰地层示人物性格,深刻的表现作品主题。下面笔者结合小说教学实践中出现的几个实例加以剖析,以期求得各位师友的指教。

    一、《祝福》中的“旧历”

    辛亥革命爆发后,鲁迅先生曾对其抱以极大的热情。然而,帝制虽被推翻,代之而起的却仍然是腐朽的军阀官僚统治,中国社会换汤不换药,封建势力依然强大。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仍过着饱受压迫而又愚昧麻木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的枷锁紧紧桎梏着人的精神。面对此种状况,鲁迅极度失望,但他并没有绝望,而是依然怀有着对其加以救治的渴望。这种复杂的情感,明显的体现在《祝福》这篇小说中。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把握鲁迅这种心态,可以引导学生去锤炼作品的开头:“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这一细小的环节颇具深意,指导学生们反复吟读这一句,明确重音应放在“旧”字和“最”字上,因为鲁迅是想借此向人们指出:当时的人们对“旧”的热情依然远胜于“新”,“旧”的观念依然牢牢控制着人们的思想观念,这是何等的可悲啊!由此,可探求到造成祥林嫂悲惨命运的社会根源,进而深刻认识到鲁迅先生在作品中表达的主题:揭示封建礼教吃人本质,指出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

    二、《守财奴》的窗户和草垫

    《守财奴》是巴尔扎克名著《欧也妮·葛朗台》的节选,这一部分深刻揭露了资产阶级社会中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刻画出了老葛朗台对金子“执著狂”的特点。文中有两处细节容易被忽略,但却形象的体现出葛朗台吝啬的本性。其一是葛朗台从女儿手中抢到金匣后,“住窗前走去”。他到窗前干什么?此时可以指导学生去阅读原作中对葛朗台住所的描写:

    那是一所灰暗,阴森,静寂的屋子,坐落在城区上部,靠着坍毁的城脚。[3]

    正因为他住所的灰暗,他才到窗前去采光,而这寒碜的表现正与他的万贯家财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讽刺意味。

    另一处则是葛朗台太太死后对其堂屋中“草垫的椅子”的一笔。原文中这样描写:

    靠门的窗洞下面,一张草垫椅子放在一个木座上……十五年以来,从四月到十一月,母女俩撬在这个位置上安安静静的消磨日子,手里永远拿着活计。

    一个拥有上千万家财的富翁用的却是“草垫椅子”,这样一对鲜明的形象,同样深刻的讽刺了葛朗台的吝啬本性。

    可见,小说,尤其是节选中的一些细节,应该广泛引入课外的知识与之对照比较,这样一方面促进提高了同学们的课外阅读的兴趣,另一方面更是深入引导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从而提高小说教学的质量。

    三、破夹被与华大妈的等候

    《药》是鲁迅先生的名篇。作者通过华、夏两家的悲剧,揭出痛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其中有两处很值得注意。其一是第二部分的结尾:

    华大妈候他喘气平静,才轻轻的给他盖上丁满幅补丁的夹被。[4]

    此处描写,作者犹如一个高明的导演,设计了一个特写镜头。“满幅补丁的夹被”,这到底有何深意?通过锤炼分析,我们可以认识到,它恰恰强化了作品的悲剧色彩。由“满幅补丁”可以看出华家生活的窘迫,然而老栓却毫不犹豫的拿出了一包洋钱为儿子买人血馒头,这是强烈的父爱,可是这一腔父爱并未能治好小栓的病。“满幅补丁”与“一包洋钱”形成的鲜明对比,深刻揭示了‘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的悲剧意义。

    另一处是华大妈为小栓化过纸后,“呆呆地坐在地上;仿佛等候什么似的,但自己也说不出等候什么”。那么华大妈在等候什么呢?结合上下文,可以得出这样的认识:华大妈的等侯实际上是一种心态不平衡的体现。对此,我们可以这样来锤炼分析:华大妈死了了儿子,心中难过,等到夏四奶奶也采上坟,而且到了某种程度上仿佛地位稍逊的左边时,她认定“这坟里也是儿子了”。从而找到一种平衡感。下文所描写的见到夏瑜坟上出现花圈,她“觉得心里忽然感到一种不足和空虚,以及乌鸦没有飞上坟头,她也“似乎卸下了一挑重担”,这都是她心态的真实体现。从中可以看出当时民众的麻木和愚昧,统治阶级欺骗自己,害死了亲人,自己不但不觉悟,反而去妒忌同是受害者的坟上的一个花圈,这是多么可悲啊!

    四、路瓦栽夫人的结局

    《项链》是莫泊桑的经典之作。它通过小资产阶级妇女路瓦栽夫人的悲剧,讽刺了资产阶级的虚荣心和追求享乐的腐朽思想。为了使学生能够更深入的把握这个主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安排学生续写路瓦栽夫人得知项链是假的之后的表现,并为她设计一个结局。那么她将会有怎样的表现呢?在同学们的续写中,有许多人把路瓦栽夫人描写成一个能够正视现实,“直面惨淡的人生”的女英雄。理由是作者莫泊桑也说“她一下子显出了英雄气概”,而且十年的艰辛也一定会使她坚强起来。不过,这样的续写无疑冲淡了文本的悲剧色彩和讽刺意义,而且也不符合莫泊桑本人所要表达的悲剧意识。因此,可以引导学生锤炼这个场面:

    但是有时候,她丈夫办公去了,她一个人坐在窗前,就回想起当年那个舞会来,那个晚上,她多么美丽,多么使人颠倒啊![5]

    从而明确:项链的偶然丢失,背后却隐藏着其贪恋虚荣幻想的必然,她并不能真正放弃享乐的幻想,所以路瓦栽夫人并未从悲剧中吸取教训,她也不能承受假项链的打击.因此,结尾的悲剧意义是明确的,讽刺作用是强烈的。路瓦栽夫人不可能面对这样的现实。于是有的同学便受此启发,续写出路瓦栽夫人发疯或自杀的结局,这样的结局是很有意义的,甚至说是符合莫泊桑本意的。

    以上仅是个人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对小说教学的一点浅薄见识。希望能够举一反三,对其他体裁的教学也能有所裨益。当然,在教学实践中,怎样提高教学质量,进而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还需我们大家做长期不懈的努力和探求。

    参考文献:
    [1]吕叔湘.当前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问题[A].全国中语会编.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功语文教育论文选[C].北京:开明出版社,1995
    [2]于漪.我和语文教学[A].王伟.当代中学语文教育专家研究[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
    [3][法]巴尔扎克著,傅雷译.《欧也妮?葛朗台》.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4]鲁迅.《鲁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5][法]莫泊桑.《莫泊桑中短篇小说全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196333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