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教学 > 教参资料

头未梳成不许看——阅读张爱玲《对照记》札记
【时间:2014/6/2 】 【来源:网络 】 【作者: 不详】 【已经浏览3922 次】

张爱玲的《对照记》文字属于笔记体,那么下面这篇札记就是“笔记的笔记”,是摘录张爱玲《对照记》中的文字,同时又加上自己收集到的、联想到的文字,这也是一种简单的可供语文写作训练的方法。

 

头未梳成不许看——阅读张爱玲《对照记》札记

来自网络,作者不详

 

■ 四岁时,张爱玲和姑姑张茂渊以及侄女有一张合影,彩印版的照片中,张爱玲的上衣中间有一块油迹,大约是照片放久了的泛黄,看来颇为可爱。

《对照记》中,张爱玲和姑姑的合影最多,张爱玲和姑姑的关系深过和她自己的母亲,大概是张爱玲二十岁不到,从港大回到上海的时候,张茂渊答应了张爱玲的母亲,要代她好好照顾张爱玲。

姑姑为了张爱玲曾经和自己的哥哥闹翻,被张爱玲的父亲用烟枪打伤了眼睛,在医院里缝了六针才了事。这些旧时的疼痛像一个链锁一样,将张爱玲与姑姑锁在了一起,一直到张爱玲结婚前,婚后又离婚,都是和姑姑一起住的。

张爱玲有一篇文章叫做《姑姑语录》,端的是十分的妙。

 

■ 张爱玲第一本书出版,自己设计的封面,整张封面用孔雀蓝,没有图案,只印上黑字,没有留任何的空白。出版后给姑姑看,张茂渊说,你母亲从前也喜欢这颜色,购置的衣服全是此种颜色。张爱玲便觉得幸福,而后又矫情地说:我就是这些不相干的地方像她,她的长处一点都没有,气死人。

张爱玲有很多习惯,均和母亲有关系。她的母亲出国回来后和父亲离婚,又决定带她出国,张母的这些决定,虽然彼时张爱玲年纪尚幼,但她已经在内心里暗下决心,将来若是遇到的男人负了心,也一定像母亲这样,哪怕是已经有了儿女,也要转身离开。

她之所以能把自己的一部作品的全部收入给了胡兰成,而后又斩钉截铁地离开。这一点和她母亲离开父亲时的模样对她的影响不无关系。

 

■ 《对照记》中有一张张爱玲母亲的少女时照片,竟然是缠着小脚。

张爱玲母亲也是第一批出国留学的女留学生,进美术学校学了油画,和徐悲鸿蒋碧微常书鸿熟悉,教过书,做过印度总统尼赫鲁的姐姐的秘书,欧战期间,做过工厂的皮包制作工人,后来,便自己买皮革做手袋销售。

有趣的是,一九三六年,张爱玲的母亲绕道埃及与东南亚回国,在马来西亚买了一洋铁箱碧绿的蛇皮,预备做成皮包和皮鞋。可是上海不久便成了孤岛,她没有带上这些蛇皮便离开了。张爱玲和姑姑只好过一段时间就把这些蛇皮拿到楼顶的阳台上去暴晒,以防止那昂贵的东西发霉。一直到一九四五年以后,母亲又回国,才带走了这箱东西。

张爱玲一直关心母亲是不是把这些蛇皮做成了皮包和皮鞋,但是母亲的信中一次也没有提到,大约是放弃了。

张爱的母亲大约祖上是湖南人,又或者是她自己一个人在外面不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都没有认输过。所以,她总是对张爱玲说,湖南人最勇敢。

 

■ 张爱玲喜欢穿异样的服饰缘于继母的赠衣,在心理上有了阴影。继母姓孙,父亲孙宝琦做过段祺瑞政府的总理,是一个家底较厚的人。但遗憾的是,张爱玲的继母是个瘾君子,有个好友叫陆小曼,也是瘾君子,继母的床头就挂着陆小曼的油画瓶花。

张爱玲有两张照片和姑姑拍的,当时张爱玲的个头已经和姑姑一般高了,姑姑对她说“可不能再长高了”。那两张照片中的旗袍,自然是继母穿旧的衣服。

虽然料子都是好料子,但是在香港那样一个贵族学校,心理自然是受不了。以至于后来,张爱玲每每爱穿奇异的服饰,以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

从张爱玲的身上可以看出,一个人后来最为突出的才能和爱好,多与幼时所受的伤害有关系。

 

■ 张爱玲的爷爷奶奶是一对有趣味的人。比如那本流传甚广的《孽海花》里就有她爷爷(庄伦樵)和她奶奶(李鸿章之女)的故事。然而相对于小说中的那种捕风捉影,张爱玲笔的爷爷奶奶更生活,更趣味。

是张茂渊告诉张爱玲的,“你爷爷奶奶合写了一本食谱,我只记得一样菜,是鸡蛋吸出蛋白,而后注入鸡汤再煮。”一个生鸡蛋,要仔细地钻个麦管大小的洞,然后用嘴吸出蛋黄的部分,再注入鸡汤煮熟了,那味道自然是好吃的。

听到这里,张爱玲不由得想起《红楼梦》中叫芳官吹汤小心不要溅上唾沫星子。

除了写食谱之外,张爷爷和张奶奶二位趣人还合写一本武侠小说,自费印刷了几本套,自己的亲友们看,张爱玲也拿到过这本小说,大约叫做《紫绡记》。书中有一个女侠就叫做紫绡,故事沉闷得很,张爱玲看不下去。

我想,这大约是这本书没有流传下来的原因吧。

 

■ 张爱玲长相是随母亲的,有一模糊的照片,大约是在港大读书时拍的,她母亲便选了去。看《对照记》可以对比张爱玲母亲在法国时的一张照片,真像是一个人的不同年代。

这张模糊的照片,母亲去世后,张爱玲又从遗物中拿回了这张照片。

我很喜欢看张爱玲这张照片,每一次翻到这张照片,都会久久地看,恨不能,早生些年月。

 

■ 刚解放时,衣料都实行了供应制度,张爱玲只能穿湖色土布,大约需要办一个证件,她去照相。

那个拍照的人看着她,问她:你识字吗?

张爱玲笑了,小声地答:认识。

内心里却有掩饰不住的高兴,是真正来自内心的欢喜。是为自己的装扮不像个知识分子而开心。这里的张爱玲显得真实而又趣味,就像她在文字中写道的:看到一个挨打的穷人就想马上嫁给警察局长一样,这样就可以帮助那个穷人。

她不喜欢知识分子的那种望之俨然不能举重若轻的模样,而自己在内心里又明明知道自己是有些知识的,所以,当有人问她识字时,她没有像其他知识分子一样,狠不能一下子把研究生博士生学历全都拿出来给人家看,而只是低下头一笑。

这样看张爱玲,并不只有自私和苍凉,还有温暖和调皮。

 

■ 张爱玲离开上海去香港的通关检查有很多个版本,《对照记》中的版本应该是最为可靠的。

检查行李的青年干部,用小刀刮她的小藤镯。问她质地,张爱玲答是包金的。

于是,那个检查的人便小刀一下一下刮那包金镯上的雕饰,可是,旧时的中国货实在得很,包了很厚的金,刮了一下又一下,露出依旧是金子。张爱玲的脸上自然露出心痛的表情,那个年轻人差一些就将手镯的一个蝙蝠头给刮掉了,终于刮出一点点隐约的白来,连忙说:这位同志的脸相很诚实,她说是包金就是包金。

便放了行。

每次看到这一段,我都会联想到张爱玲的表情,她该有多紧张啊,还有那个从五六岁就一直带的那个手镯以后她还能戴吗,她是那么好面子的一个女人啊。

 

■ 张爱玲个头的高,最初是从胡兰成的口里出来的,在胡的《今生今世》中,他极尽温柔地忆念他和张爱玲的第一次见面,他送张爱玲出门,站在她身边走的时候,说了一句:你这么高,怎么可以。

在《对照记》中,张爱玲三次写到自己的高,第一次就是和姑姑的合影中,姑姑央告她不要再长高了。

第二次是和电影明星李香兰的合影时,她因为太高了,站在一起太不搭配,而不得不找了一张椅子坐下来,而李香兰只好站在她身边。

第三次就是从香港去美国时,她的通行照上填写的身高竟然是:六呎六吋半。我换算了一下,6.65英尺相当于2.02,这实在是太离谱了。不过,张爱玲自己说的是5.6英尺,我算了一下,也有1.70

她的确是够高的。

 

■ 张爱玲自然是不作诗的,即使是小说和散文中,她也极少作诗。但是《对照记》第一次出书时,她竟然补充上一张自己老朽的照片,手持金日成去世的华文报纸微笑着。她在这张照片的旁边配了诗句:

人老了,大都

是时间的俘虏

被圈禁桂足。

它待我还好——

当然随时可以撕票

 

这诗是她的味道,一如她年轻时,谈恋爱,在照片的背面写下:见到他,头低低的,低到尘埃里。

她的诗句和她的小说一样,关于爱恋,关于时间和沧桑。

 

■ 张爱玲写文章说:晚上不放帘子睡觉,醒来满屋子的阳光,外面有热闹的电车声音。不管这一天将有什么事发生,单这堂堂的开头已经是可爱的。

这话多好。

张爱玲看到窗子外的一块破布条子,模样酷似一个小人儿,被风吹动时,那小人儿便频频作揖,像是个有一肚子的仁义礼智王道霸道要对人说,越看越像孟子。

张爱玲对周围的事物多是这样关注的,往盐和醋里去思想,往男女大欲里去思想。张爱玲的文字,和她的衣服一样,就像是她的祖母的床夹被的被面做的,她穿着这件由炎樱设计的衣服和电影明星李香兰合影,姿态优雅。

《对照记》里的图片像一把阳光一样,把张爱玲的房间照亮了,晾晒在我们面前。

我们不仅看到了她的故事的开始,也看到了她故事的结束。从一个三四岁的胖囡囡,到一个年逾七旬的老妇人,她用自己的文字铸造了一个又一个传奇。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203732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