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教学 > 教学研究

沈琳:融工具性、人文性和审美性于大学语文教学
【时间:2011/10/21 】 【来源: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1月 】 【作者: 安徽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 沈琳】 【已经浏览3867 次】

    摘要:大学语文作为农业高校的一门重要的文化素质教育课,应当在确定课程定位的基础上,探索设计科学而合理的教学模式和配套的教学措施。
    关键词:工具性;人文性;审美性;课程定位;教学模式

    大学语文自在全国农林高校开设以来,在实现文理渗透、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加强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发挥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但面对中学语文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大量语文教学内容下移中学的情况,大学语文教学就需要做新的调整。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我们认识到有没有恰当的定位、科学而合理的教学模式以及配套的教学措施等是相当重要的。

一、恰当的定位是大学语文教学的基础

    不管什么课程,课程定位都是基础,过高或过低的定位都将影响课程的教学效果。1978年,有感于当时大学生语文水平很低的状况,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先生提议开设大学语文课,这个初衷决定了大学语文课被定位为“补课”——补中学语文之不足。20多年过去了,这种补课性质的课程教学效果究竟怎样呢?

    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大学语文》课既没有“两课”那样的“红头文件”地位,也没有大学英语四、六级考核机制的压力,这就决定了学生看不到上大学语文课的迫切性和紧要性,在很多学生眼里,大学语文课只是“高四语文”,看不到实效,自然不想上。实际上,课堂教学虽是语文学习的有效途径,但在一个人语文能力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却是有限的,对于12年基础教育都没解决的相当部分的大学生语文水平不高的问题,期望通过几十学时的大学语文课得到解决,显然不切实际。这两年有关这样的报道也有不少,大学语文课被不少院校打入冷宫。为了改变大学语文的尴尬状况,全国各高等院校都在进行探索,一些学校(如上海交通大学)实行对新生进行语文水平测试,合格者免修大学语文;一些学者(如夏中义等)转向将大学语文课开为大学人文课,并编有一套大学人文教程教材;还有一些学者(如钱理群等)提倡以大学文学取代大学语文。凡此种种,都涉及到对大学语文课重新定位的问题。第一种类型走的还是“补课”的老路,只是在选课对象上做了一些文章,这也是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但显然也是权宜之计。一学期几十个学时很难做到使学生的语文水平再得到很大的提高,同时缺乏配套的检测标准,也很难证明大学语文课的教学效果。尽管国家教委高教司1996年也曾经提出要“在毕业时进行大学语文合格测试”,但至今也没有给出一个测试标准。提高语文水平没有标准,那么大学语文也就丧失了补课的意义。

    那么,什么样的定位才恰当?课程的定位应基于对“语文”这个学科概念的理解。何谓语文?目前对此概念的认识有三种:一是语言文字;二是语言文学;三是语言文化。三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语言文字是表情达意的工具,是认识万事万物的基础,是传播文学、文化的介质,文学、文化是在语言文字基础上的延伸和发展,从语言文字到语言文学、语言文化是层次上的递进,是发展。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课是核心课程,不管学生是否喜欢,几乎天天都有语文课,充足的时间给中学语文的教学提供了物质上的保证,教师可以逐字逐句地解释语言文字,因而中学语文侧重于语言文字,使学生具备基本的阅读、理解能力,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具有一定的文学修养。经过6年的系统培养,进入高校学习的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语文水平。而高等教育阶段的语文课则由核心课转向公共基础课,课时也大大缩减,教师不可能有充分的时间面面俱到地给学生讲解课文,因此,循着中学语文教学之路,很难达到中学语文课的教学效果。在学生已具备一定语言文字水平和语言文学修养的基础上,要使大学语文课超越中学语文课,教学重点必须转向后两个层次。认识了这些,才能给大学语文课找到恰当的定位。大学语文课不是简单地增加大学生的语言文学知识,也不是单纯地对他们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而是从文学、文化相结合的角度,融语文的工具性教育于人文性与审美性教育之中,引导学生做具有人文意识和审美素养的高质量人才。所以,寻求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审美性的契合,才是大学语文定位的方向。

二、合理的教学模式是教学的关键

    合理的教学模式是课程建设的关键。现有的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有如下几种:一是在介绍中国文学史的基础上侧重个案的分析,在讲解的过程中力图突出作品中的人文内涵与审美原则;一是通过介绍背景资料、作者生平、内容讲析、艺术特色概括等侧重于分析解读经典性作品等。这两个模式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以教师为中心建构的教学体系,仍然是一种以学生为接受者的教学模式,无论哪一种还都是延续中学语文的一套教学思路,只是在内容上有所拓展,最终的考核目标落实在文学鉴赏知识上,显然与转化为修养和能力的目标差距很大。

    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教学模式的设计,既要考虑到课程定位,又要结合现有的教学条件,还要分析教学对象的特征。首先,课程定位决定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既然我们已经将《大学语文》课定位为将语文的工具性教育融入人文性和审美性教育之中,就要考虑到如何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培养学生的人文修养与审美修养上寻求一种最佳的结合点。其次《,大学语文》的地位难以与中学语文相提并论,已处在了边缘位置。一学期只有几十学时,并且在扩招的大背景下课堂上的人数在增加,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空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确实是个大问题。有学者提出应该象“两课”和大学英语那样要个“红头文件”做尚方宝剑,也有学者认为应在改变课程教法上做文章,显然后者是积极的。再次,上大学语文课的学生并非中文系的学生,他们对文学的系统知识以及文学鉴赏技巧是否感兴趣?过于专业化的作品解读是否能奏效?经调查,一部分同学经过中学那种极为严格的阅读训练,已具备一定的鉴赏能力,分析文学作品时也驾轻就熟,但我们发现,他们用的话语仍然保留着中学语文教学的痕迹,几十学时的教学并没有让他们改变多少;还有一部分同学根本不具备鉴赏能力,但在做阅读鉴赏的文章时,他们也能沿用中学语文传授给他们的鉴赏知识来概括他们对文章的认识。由上所述,无论是客观上还是主观上,原来的“以教师的传授为主,以学生的接收为辅”的教学模式很难使大学语文课显示其应有的魅力。那么,开放式教学模式的建立则实现了向“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辅”的模式的转化。这种模式的主要特征是向课堂外延伸,开放所有教学环节。它以教材的重点、难点为开放基点,以校园文化生活为开放空间,以多样化的语文实践为开放形式,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动态的过程,积极主动地进行知识向素养、能力的转化。

    这种教学模式具有六个环节:1.寻找开放点,确定开放内容。可根据教学大纲中的重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获知的难点或者学生自身的兴趣点来确定,也可以将这三点结合起来,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单元和课文中,找出开放内容。2.寻找开放空间,确定具体的活动范围。学生可以配合学校、院系、班级、小组、寝室的活动计划或结合个人的兴趣、爱好,确定在学校、院系、班级、小组、寝室的某一个范围内实施开放内容。3.结合学生实际,确定实践形式。即选择具体的方式实施所开放的内容,可采用朗诵、阅读、写作、办刊、演讲、辩论、演出等多种形式。4.学生准备实践方案,教师指导、答疑。5.根据实践方案,具体实施所开放的内容。6.填写评价表,评析实施效果。即实施过程结束后,对照开放点,进行他评、自评、师评三级评析,总结实施的优、缺点,检查相关的知识、能力习得情况。这种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走出了传统的封闭式教学窠臼:教师不再局限于课本,以传授课本知识为教学目的;学生不再局限于课堂,以死记、死背课堂笔记,顺利通过课程考试为学习宗旨;教学不再局限于教室;考核不再局限于试卷。使教学双方同时处在了一个互动的过程中,教与学的积极性都得到了提高。具体来说,它起到了以下四个方面的作用:第一,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加强了实践环节,促使知识向能力迁移,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第三,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强化了学生的创新意识。第四,促使学生积极参加校园文化建设,大大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

三、配套的教学措施是教学的保障

    好的教学模式必须有配套的教学措施,不然,教学模式的实施无从落实,更不用说达到课程预设的目标。目前,大多数学校已将多媒体手段引进教学之中,多媒体手段能把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影像等综合起来,将信息形象、生动、全方位地展现给学习者,更重要的是,节省了教师板书的时间,使学生能够通过显示屏幕了解讲课重点的同时,积极思考,并参与课堂上“说”的实践活动。然而,仅有这些还是不够的,还应该有一系列的教学措施,如开列阅读书目,编写辅助教材,供学生在课外阅读,对学生进行引导;引进西方的“访谈式”教学方法,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开辟网络辅助教学空间等,这些都能有效地保证开放式教学模式的运行。

    开放式教学模式对教材的要求很高,一本教材的信息量有限,开列阅读书目、编写配套的辅助教材则能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2005年高教出版社出版的由南开大学中文系陈洪教授主编的《大学语文》及《大学语文》拓展读本,就采取了主教材与辅助教材相结合的方式,既突出了教学重点,又保证了教学空间的拓展。我校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也采取了主教材加辅助教材的方式。因为使用的主教材中有大量的古文,而且以短篇文章为主,中、长篇文章只选择了精彩片段,容量有限。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编写了两本辅助教材,一本是《古文今译》,主要是将教材中的所有古文翻译成白话文,便于学生课后翻检阅读;另一本是《中外文学名作导读》,主要介绍古今中外文学名作,每部作品的梗概、背景资料、作者简介以及作品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资料,以长篇为主,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

    开放式教学模式需要教师在课堂以外给予学生以更多的指导,而公共课面向全校,课时有限,教师下了课抬腿走人,与学生的交流少而又少,学生有了问题找不到解疑答疑的地方。西方国家的很多高校都有与学生定时访谈的辅助教学手段,学生跟自己的任课教师或任课教师的助教约定课堂以外的时间进行面谈,学生可以提出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任何问题,教师针对性地予以回答、辅导,如果将这种方法引进开放式教学模式,就可以解决大学阶段公共课教师和学生之间缺乏交流与沟通的问题,教师既可以充分指导学生更有效地进行课外实践,又可以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教学中的问题。

    目前因特网已走进校园,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进行信息交流的方式,对高等教育的影响是深刻的。具体而言,为开放式教学模式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学生随时都可以上网浏览教师放在网上的讲义及有关学习资源,省去了复印的麻烦;学生还可以通过email交作业,省了收作业发作业的麻烦;师生可以随时通过email进行交流,或通过网络讨论。所以,网络辅助教学手段将是未来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配合开放式教学模式,要设计出科学而合理的网络辅助教学系统,该系统应能够很好地实现教学管理、学生学习、师生交流、作业管理、考试管理、提供资源等功能。

    纵上所述,要融大学语文的工具性教育于人文性教育和审美性教育之中,必须有恰当的课程定位、合理的教学模式以及配套的教学措施。

    责任编辑:岳文

    作者简介:沈琳(1966-),女,汉族,安徽合肥人,安徽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副教授。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201463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