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教学 > 教学研究

张青民:大学语文多媒体教学的问题、原因及对策*
【时间:2010/4/10 】 【来源: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4月 第22卷 第2期 】 【作者: 河南 新乡学院中文系 张青民】 【已经浏览3314 次】

    摘 要: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多媒体教学已成为国内外广泛关注和普遍采用的教学手段。在阐述目前大学语文多媒体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剖析了其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而给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大学语文;多媒体教学;问题原因;对策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多媒体教学已成为国内外广泛关注和普遍采用的教学手段。这些教学手段的运用,对于改变传统教学课堂知识容量少、课堂气氛差、节奏慢、效率低等状况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亟待解决。

    一、大学语文多媒体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课件质量不高,多媒体功能被弱化

    多媒体教学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速度快、信息量大、范围广,这是传统教学方法所不及的。应用多媒体,教学内容的呈现可以变得图文并茂、动静结合,加上悦耳动听的音乐和适宜的声音效果,可以营造更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然而,有些大学语文教师制作课件就是直搬教案,手写讲稿转换成电子讲稿。课堂上,传统的“黑板+粉笔”变成现代的“屏幕+键盘”,看上去在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得到了改善,而实际上却是“穿新鞋走老路”,多媒体的优势根本没得到发挥。学生一开始还感觉比较新鲜,但时间一长就乏味了,课堂气氛与上课效果并无多大改变,多媒体的运用也只是停留于形式和表面。

    (二)课件唱主角,师生交流被弱化

    德国教育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是人与人之间心灵的沟通,是人之精神的生长和充盈。我国教育家蔡元培也指出:“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使仅为知识灌输、练习技能之作用,而不贯之以理想,则是机械之教育,非所以施以人类也。”可见在教学的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交流是何等的重要。通过交流,教师才能了解学生,进而才能做到因材施教;通过交流,学生才能体会到教师的人格魅力,进而“爱其师信其道”[1]。大学语文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其教学更应注重师生间的交流,需要教师把握好交流的速率,牵引学生沉浸于字里行间、书里书外,以获得心灵的启迪与精神的滋养,如此才能达到荡水成波、击石发光的的效用。但有些大学语文教师运用多媒体上课时关注的不再是学生,而是课件的运行,成为课件的“俘虏”。教师跟着课件走,远离了学生,学生的反应怎样,学生是否有问题,教师已无暇顾及。课件唱了主角,教师却唱了配角,教师的主导作用弱了,教学互动的氛围少了,教学相长的效果小了,整个课堂冷冰冰的,“人机交流”几乎取代了师生交流,其结果必然是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获。

    (三)图片影像过多,学生想象受限

    目前我国大学语文教材虽不下几百种,但模式多以古典文学为主。不少文章时空遥远,审美趣味也已发生重大变化。要在有限的几十分钟内穿过几千年历史云烟,理解体会其中的意境和情感,对今天的大学生来说谈何容易。这既是传统大学语文教学模式难以掩饰的弱点,也是多媒体教学的最大长项。如学习相关作品时,听一段筝曲《春江花月夜》来扩展联想,剪几段《红楼梦》的影像片断印证对人物的描写,插几幅优美的诗文配图来点染意境,展示作品产生的外景图片,深化教学内容等,都极易将学生带入课文所创设的情境之中,引起学生共鸣。因此,不少教师不遗余力地寻找各种图片、音乐、影像资料来提高学生注意力,帮助学生理解作品,尤其是在讲一些名家名篇时,由于影像图片素材众多,教师或因偏爱不愿割舍,或以为多多益善,一篇作品要从声、形、光、电各个角度进行解读。这种几乎“武装到牙齿”的多媒体教学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却大大限制了学生想象力的发展,失去了语文教学原有的本色[2]。因为这些图片、影像、声音等都只是另一种表现形式,其本身已属于图像制作者文本阅读的产物,学生再以此为媒介去窥探文本的原义则属于二次阅读了。

    (四)信息量大,学生获得的知识少

    传统大学语文教学存在的一大难题即是板书耗时多。一堂课中,作者、背景、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尚可略书,但引用的古典诗文必须板书,否则学生听不懂。而且大学语文一般是大班授课,板书效果很不理想,有的老师书写潦草需反复解释,更耽误了教学进程,导致教学任务不能完成。运用多媒体课件可使板书醒目清晰、省时省力,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问题。然而,部分教师为了完成任务,利用多媒体进行内容罗列,在课时有限的情况下向课件中加入很多内容。如此一来,浩瀚的信息充斥学生的大脑,挑战学生的神经,每堂课都在传播大量的信息,结果是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头晕脑胀。屏幕上的知识点一闪而过,学生来不及思索、理解、想象和体味,更来不及记全笔记。

    如我们要讲莎士比亚的悲剧《哈姆雷特》。根据原著改编的电影电视版本非常多,对同一个角色会有不同的导演和演员根据不同的表演理念和理解去演绎。教师在制作课件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形象地理解文学人物或者为了扩大学生的视野,必然要剪辑大量的图片或视频片断。在众多的图片之旁,文字提示可能只有几个问题或者几句话,如“哈姆雷特:忧郁的王子”、“怎样理解‘戏中戏’对哈姆雷特性格的揭示”、“哈姆雷特的行为延宕是怎样造成的”等等[3]。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思考这些问题时,在相当程度上往往会受到图像的牵制,思考的时间也会因对图像的关注而大大缩短。如果一个学生事先没有阅读过文学文本,对作品和人物的感觉首先来自多媒体的视觉冲击,那他从50分钟的一节课上所可能获得的知性理解和审美体验,其深度和广度就要大打折扣。在这样的一节课后,学生大概可以了解到故事梗概、主要人物和人物的主要性格,或许还能记住图像上几个不同演员的面孔,但对作品的真正内涵却难以挖掘,个性化的认识也较少。

    二、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大学语文教师多媒体课件制作技术欠缺

    有人曾对大学教师使用哪种工具制作多媒体课件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用PowerPoint的占95%,用Flash的占15%,用Authorware的占10%,用3DMax的占4%,用Dreamweaver及其他工具的占1%[4]。

    从调查的结果可以看出,目前大学教师熟练使用的是电子幻灯片PPt。它由于制作技术简单,便于教师在短时间内学习和掌握,制作效率较高,因此成为教师首选的课件制作工具。相比之下,其他常用的课件制作软件Flash、Authorware、3Dmax、Dreamweaver等因技术要求较高,制作周期长而未能在教师中广泛普及。笔者也曾跟多位大学语文教师进行过交谈,他们表示在制作多媒体课件的过程中存在很多实际困难,但缺乏专业制作软件的知识,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是他们普遍认为的两大阻力。

    (二)大学语文教师相关的多媒体教学理论知识缺乏

    多媒体技术涉及硬件和软件等方面的知识,很多大学教师花时间学会了硬件操作,却忽略了在使用中应考虑到的相关多媒体教学理论和知识,如教育心理学、教学设计、教育传播学、教学系统理论等。其后果是为了用多媒体而用多媒体,不知道如何结合不同专业的学生设计不同的课堂教学模式,如何才能恰当选用现有的媒体去传递教学信息,设计的课件往往是简单技术的堆积,课堂只是简单课件的展示,让学生感觉不到多媒体参与教学的优势,甚至觉得还不如原来的上课方式好。

    (三)过分依赖多媒体,忽视大学语文学科特点

    语文教学就其实质而言是一种人文教育,人文教育的突出特点是精神性。物质性、技术性的东西可以通过某种交换或转让的方式而直接拥有,而精神性的东西是不可转让的,思想的财富只能通过思想的方式去继承和受用。精神建构过程具有不可替代性,必须由学习者自己去领会,必须经过主体的心灵感悟来完成。电脑的“聪明才智”不能代替学习主体的心灵感悟。然而,有些大学语文教师却忽略了这一学科特点,盲目地将所有教学环节全部使用多媒体手段再现出来,造成了课堂中无效信息泛滥,不仅不能辅助教学,反倒影响了教学目标的正常实现。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提高大学语文教师掌握现代化手段的能力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能力是大学语文教师的薄弱环节,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要设计者,应该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提高自身素质。加强教师的培训,增强其使用、设计多媒体课件的能力,是科学使用多媒体的前提条件。高校中的有关部门应定期组织大学语文教师进行相关培训,提高他们自主设计、使用课件的能力,而且可以通过课件评比、讲课比赛等方式使教师得以进行交流探讨,提高多媒体教学的效果。目前,市场上的多媒体课件种类繁多,购买成品课件非常方便,但笔者认为这并不适合大学语文教学。在某种意义上,教学是一种相当个性化的过程,语文教学尤其如此。它是一门具有灵性的科目,其教学也应是自由的、个性的,要求每一个执教者都应具有独特思维和创新意识。如果购买现成的课件,所有大学语文教师共同使用,语文课就会被上得大同小异,这会严重束缚执教者的手脚,并导致他们越来越远离自由性思考和个性之张扬。其实,不同教师有不同的授课思路与风格,别人的课件可以作为借鉴,却不应成为依靠,加强教师的自主设计能力才是真正发挥多媒体作用的根本。

    (二)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合理选用多媒体

    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出现以后,如何适当利用它来组织好教学已成为大学语文教师面临的一个新问题。就编排体系看,目前大学语文多是按时代和文体划分单元的。一般分为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小说、散文、诗词曲赋等单元。同一文体的文章在结构、表达方式、语言特点及教学要点等方面共性突出,不同文体的文章差异较大。笔者建议可以根据文体特点决定是否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因为并非各类文体都适合用多媒体教学。一般来说,诗词、散文、小说和一些记人写景等文学性较强、重在“言情”的文章比较适宜多媒体教学,因为素材多,容易构图,画面感强,易于发挥创设情境的作用;议论文和说明文(尤其是事理性说明文)以说理性、逻辑性取胜,图像资料相对较少,使用多媒体只能起板书和图表的作用,况且教师在占有资料的基础上,如何分析、理解和认识问题至关重要,其学识、智慧和情感更是计算机无法代替的。所以,教师在制作课件前首先要考虑其教学价值,即比较传统教学方式和多媒体教学方式的效果。如果传统教学模式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则选择多媒体教学是必要的,切忌为了追求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而不顾实际教学效果的行为。

    (三)提高大学语文教师的专业与艺术修养

    要制作出高质量的大学语文课件起码应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能自如驾驭教学内容,二是具备较高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意识。无论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还是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驾驭教材、精通教学内容是搞好大学语文教学的首要条件。教师必须具备丰厚的知识积淀和扎实的教学功底,深入钻研教学内容,明确教学重点难点,把握好深度广度,才能给课件制作一个准确的定位。我们常有这样的感受,通常来自精通计算机者制作的课件都不适合直接采用,或者说好看不好用,尽管形式新颖,色彩绚烂,但总觉得不得要领,用起来别扭,这主要是因为课件制作者只精通制作技术,不太精通教材的缘故。教师一定要找准多媒体制作的定位,从教学内容和重心出发对相关素材对比取舍,精选出最适合教学内容、数量适宜、优美和谐的图片、动画和音乐,以学生的接受与消化为前提,控制好教学容量、密度与节奏。尤其是在素材充分的情况下,如对《春江花月夜》、《长恨歌》、《赤壁赋》、《红楼梦》、《再别康桥》等大家名篇等,一定要大胆取舍,必要时应忍痛割爱,确保教学内容的简洁、明晰、重点突出,切不可枝枝蔓蔓,纠缠不清,甚而喧宾夺主。同时要制作成功的课件,教师的审美意识与艺术修养是不可或缺的,这不仅表现在课件色彩的和谐、效果的美化,更是选择、取舍课件内容的重要依据。评价一张图片素材是否可用,在众多的诗意画、人物画中如何取舍和选择,来自制作者本身的审美意识。其实课件也是个性化的,不同修养的制作者会表现出迥异的风格。

    参考文献

    [1]文志斌,刘林德,卜庆梅.走出高校多媒体教学的误区[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6,(10):120·
    [2]李美歌.大学语文多媒体教学利弊分析及对策[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7,(8):313·
    [3]赵静蓉.文学教学中的多媒体意义研究[J].教育评论,2006,(2):58·
    [4]李杨,冯文国.多媒体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教育信息化,2005,(4):66·

    【责任编辑 郭庆林】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现代教育技术在中文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研究”(2007-GKJHAJHAJ-335)
    作者简介:张青民(1979-),男,山西新绛人,新乡学院中文系教师,硕士,主要从事语文教学研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201802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