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教学 > 教参资料

郑远垂:古代题画诗续篇
【时间:2010/3/5 】 【来源:白鹿书院网 】 【作者: 郑远垂】 【已经浏览4716 次】

    《古代题画诗》发表后(文史知识2004年第八期)。又在网站上、报刊上搜集到有关讨论题画诗的十几篇文章,其中以2002年12月网友夏冠洲先生的《论题画诗》为全面,爰为《古代题画诗续篇》,向网友和读者们交流请教:

    一 题画诗非杜甫首创 题画诗有广义的(不直接题在画上),有狭义的(直接题在画上)的区分 后者始于北宋中期 开拓者是苏轼

    网友佚名《题画诗之考》说:“我国题画诗的产生,历来被认为始于唐代,创始者为杜甫。”又认为题画诗有两种,一种是直接题在画面上的,一种是不直接题在画面上的,后一种六朝时就产生了,如梁至北周诗人庾信《咏画屏风》25首。

    二十多年前北京日报刊登的徐明寿《杜甫的题画诗》,也认为“杜甫是题画诗的开创者。”其说始见于清初王士祯《蚕尾文》和稍后的沈德潜《说诗晬语》。实际上《全唐诗》中最早的一篇题画诗是上官仪的《咏画障》。自后,陈子昂、宋之向、张九龄、王昌龄、刘长卿、高岑、李杜、元白、小李杜、吴融、罗隐、方干等皆有题画之作,而其中尤以杜甫的题画诗最多最好,被后世誉为“抉奇搜奥,笔补造化”,可见苏轼所谓“少陵翰墨无形画”并非虚誉(又参阅2001年佚名《杜甫的题画诗》)。徐明寿的文章最后说:“诗画合璧,是我国诗歌和绘画的优良传统,为好诗配画,给好画题诗(注),充分发挥语言艺术和造型艺术的特长,使诗情画意相得益彰,更具有艺术感染力。杜甫开创了题画诗这一新品,对后世的中国诗画有深远的影响。宋元以后,在画面题诗风气渐渐盛行起来,许多著名诗篇或诗句,都通过书法进入画面,使中国绘画别开生面,独具一格。”他的这个结论,正是从王士祯“杜甫首创之功伟矣”和沈德潜“唐以前未见题画诗,开此体老杜也”而来。然而,曹寅编的《全唐诗》和陈邦彦编的《历代题画诗》,都是康熙御定系列丛书,两者成书时间只差一年,为何这两位诗家夫子竟没有读过这两部书?不能不令人奇怪!

    注:徐文中所说的:“诗配画”或“给画题诗”和《古代题画诗》提到的“画配诗”“诗配画”,与当代报刊上的“诗配画”或“画配诗”是有区别的,前者指的是古代的诗意图和古代的题画诗,后者则指现代人在继承民族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创造的新型诗意图或题画诗。“其中的画不一定是国画形式,多采用漫画形式,诗体形式不一定是旧诗,也有采用新民歌体,如袁水拍《马凡驼山歌》。显示了题画诗向民俗文化靠拢的趋势(夏冠洲先生的《论题画诗》)。”当代儿童读物《唐诗配图》和《唐诗桌历》,都是选唐人诗句配今人图画,画的形式多种多样,也不一定都是国画,人民美术出版社从2000年起开始出版的《绘画古诗卡》,编者精选历代古诗,配以新画、新注,一面可以诵读古诗,一面可以欣赏当代名家如程十发等人的绘画。各种各样的文化产品涌入当今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文化市场,在书画热、诗词热、京剧热、传统文化热的社会潮流中满足人们对高雅艺术的需求,这正是国民文化素质潜移默化的一种反映,就像西方古典热一样,绝非是人们常说的那种“反古病”,而是在继承与创新、改造与发展,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具有现代意识的新产品。

    把题画诗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以区别题画诗在中国历史上的发展进程,虽然还有人抱此类似看法,但说的都不如夏先生说的全面。他说:“据记载,最早的题画诗自唐代就出现了。一些诗人在文人集会(修契、雅集)时,看到画家的画,偶有会心处,有感而发,便将欣赏绘画的感想当场或事后写成诗句,赠送给画家,作为一种艺术上的交流,这便是题画诗最初诞生的请况。但是,唐代出现的题画诗,并非像后来的那样直接写在相关的画幅上,将诗画合为一体,也就是说,唐代出现的早期题画诗还没有成为一幅绘画艺术整体中有机的组成部分,它基本上是独立于画幅而存在的。因此,这种题画诗,不妨可以称为广义的题画诗。真正狭义的题画诗,或称严格意义上的题画诗,是指由作者直接题写在相关的画幅上而成为这幅绘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且内容与画意有关的诗作……。这些情况只是到北宋中期,随着文人画大行于世的时候才正式出现。真正的题画诗自此进入蓬勃发展时期。”这就是说,题画诗经过初唐盛唐、五代十国的漫长准备阶段,终于在公元十一世纪介入了绘画的领域,形成今天这样的诗书画合成艺术。语言艺术和造型艺术珠联璧合,听觉艺术和视觉艺术相得益彰,使“无声画”变成有声画;就像在“哑巴画”上安上了喇叭,插上了音乐的翅膀,八音六律,绘声绘色。这和中国文化史上第一次诗画结合——

    诗意图,又是一个新的历史飞跃,这对北宋在文化史上取得的辉煌成就,更是有着密切联系。美国苏珊·布什女士称赞中国的这次文化改革是一次“艺术文学化”的改革,(它)有助于确立绘画作为一门文科艺术的地位,有助于强调画家的文学教养。其意义之深刻,影响之深远,仍值得我们今天借鉴!夏冠洲先生按照清方薰《山静居画论》“款识题画,始于苏米”的说法,认为这次改革的首倡者就是大诗人、大书法家、湖州竹派的继承者苏轼,称苏轼“不仅为题画诗奠定理论基础,也是身体力行进行实践的第一人,他无愧为狭义题画诗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从苏轼的学识、人品和威望来看,都是足以堪当此任,非其莫属的;苏轼的门生故吏,知交挚友,都是当时一流的诗书画家,在苏轼的倡导和影响下,他们便成了这次改革的主力军,共同实现“艺术文学化”这一历史使命,所以我认为夏先生的这个论断是比较可信的。

    苏轼写了比杜甫多无数倍的题画诗,他的诗清新自然,活泼生动,民间传说、风土习俗、自然物候,随手拈来,生活气息浓郁,脍炙人口,雅俗共赏,所以当时的收藏家得到了古今名画都喜欢请苏轼题诗,比如他在李思训《长江绝岛图》这幅古画上写道:“山苍苍,水茫茫,大孤小孤(山名)江中央。崖崩路绝猿鸟去,惟有乔木参天长。客舟何处来?棹歌中流声抑扬。沙平风软望不到,孤山久与船低昂。峨峨两烟鬟,晓镜开新妆(指山上小姑庙塑像)。舟中贾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指澎浪矶)。”又如题惠崇《春江晓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菱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一种味美而有巨毒的鱼)欲上时’。诗人在惠崇寒荒小景上抹了一层暖色,使得画面上突然热闹起来,给人以生机勃勃的无限喜悦。这首诗不仅被采用为诗意图,而且被收入中学语文课本。题画诗走进校园,走上课堂,这在中国历史上还是头一例。苏轼的题画诗大部分都收在他的《诗集》《东坡题跋》里,其中哪些是广义的题画诗,哪些是狭义的题画诗,我们今天已经很难分别了,他的那些题画真迹,今天更是难以见到。今天,我们只能从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蔡京题的赵佶《听琴图》和赵佶自题《芙蓉锦鸡图》去回想当年题画之风是何等盛行了。另外也有人说苏轼《题王定国烟江叠幛图》是目前最早一篇题在画上的诗,又有人说此诗写在卷末,不能算作严格的题画诗。

    二 以诗配画,诗画结合,好比天赐良缘,珠联璧合,比翼双飞 好景不再与方兴未艾

    “少陵翰墨无形画,韩幹丹青不语诗”好比银汉双星隔河相望,民间传说《天河配》,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苏东坡终于实现了第二次诗画结合——

    以诗配画的梦想!

    以诗配画,不仅有助于加强画家的文学修养,同时也有助于加强诗人的艺术修养。通过两种不同的形象思维方式,互相交流沟通,学习借鉴,携手并进,达到同步发展,共同提高的目的。从北宋中期到现在,这一别创一格,独具特色的优良文化传统一直相延不衰。根据夏冠洲先生的说法“到了当今社会,题画诗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由于在现代生活中,与题画诗共生的古代文人画失去了广泛的社会基础,加上能创作古体诗和擅长书法艺术的人逐渐少了,题画诗已风光不再。但仍然还有一批人从事题画诗的创作,例如老画家齐白石、潘天寿、李可染、李苦禅、傅抱石、关山月、钱松岩、石鲁等,以及郭沫若、赵朴初、邓拓、启功等诗人兼书法家,都不时有题画诗作品问世。建国初,著名作家老舍还以‘蛙声十里出山泉’(查慎行诗)的诗句为题,向齐白石老人求画,而老人则以奇妙的构思,只画了几只山泉中活泼蝌蚪,成为一段文坛佳话。到了六十年代,在特殊的社会政治背景下,还出现了一个毛泽东主席诗词绘画热(包括谱曲热),大批书画家竞相以毛主席的诗意构思作画,盛况空前,其中老画家傅抱石、关山月为人民大会堂正厅合作的巨幅山水《江山如此多娇》,表现了‘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壮美意境,画面宏大,气势磅礴,色彩缤纷,意象万千,不失为毛主席诗意画的代表作。(后二例当属图配诗的范围)”除夏文所举上述诸公以外,当代题画诗作者队伍中还有老画家张大千、徐悲鸿、何香凝、黄宾虹、曾熙、王个簃、王学仲等;文学家、诗人、作家矛盾、鲁迅、林琴南、苏曼殊、郁达夫、柳亚子等人;表演艺术家赵丹、白杨等;政治家于佑任、廖仲恺、熊式辉、叶恭绰、董必武、陈毅等,人数之多,不胜枚举。从当代题画诗的发展趋势看,既有不景气的一面,也有方兴未艾的一面。前者略如夏冠洲所说和其他一些因素,后者可用以下几个例子加以说明:

    ①当代画家应野平有四首《论画绝句》开头便说:“无题有画总难全,蓦地诗成态若仙。”把他画后搁笔,拈须觅句,苦思冥想,鼓吹诗肠,悠然自得的样子跃然于纸上。②当代大书家兼画家启功自称,我是为了题画才开始练字的。③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原北京市委副书记邓拓同志,他创作的题画诗竟佔他《诗集》总篇数的三分之一强。据网友何频先生在《邓拓的题画诗》一文中说:“题画诗在邓拓建国后的诗词里如此丰富,对于我不仅是少见多怪,还要就诗论事,引发出些许感想来。他为画苑诸友大作的题诗居多。北京晚报创办后,邓拓最初是以‘左海’为笔名,于该报上发表题画诗的。看得出,翰墨铸情,广结艺友,他同吴作人、黄胄、周怀民诸人酬唱最繁。那一曲后来被姚文元在《评三家村》诬栽的《秋波媚·黑天鹅》便是为吴所品题。……(尤其)那首《赠赵丹同志二十韵》要拔头筹。这首诗直追老杜《戏题韦偃双松图歌》风神而有过。诗人先跋数语:‘一九六三年元旦,喜见赵丹同志即兴挥毫,为余作《雁荡纪游图》,爰书二十韵以志感,并以为谢。’开首先将赵丹多才多艺之经历及二人之高谊作为铺叙,尔后笔锋一转,颂曰:‘阿丹闻我语,慷慨不推辞,遂就案头纸,走笔若龙蛇。中锋悬腕,力透纸背,有如疾风与骤雨,气势磅礴墨淋漓!刹时龙湫飞瀑来天际,看图更比登临危;恍惚纵身攀绝壁,奋翅盘旋上高崖;又如腾空逐飞鸟,白云深处相追随。我见阿丹用笔、用墨,忽徐、忽疾、或浓、或淡,变化复杂而迅速,益感艺术创作非有过人精力、全神贯注不能为!古今画法数十种,终以造化为之师。石涛、雪个、渐江、石溪俱往矣,未来画苑奇峰突起应可期!’赵丹一阵笔墨风雨,邓拓用诗使读者如临其境,如闻其声。”“邓拓不满足仅作画家的知音,而且还‘下海’墨戏,充为票友,自己作画又题诗。《邓拓诗集》中处处(可见他)随诗配图画和书法印章。令人觉得琼枝照眼,宝气辉然。”

    从邓拓的例子里,我们既可以看到题画诗“方兴未艾”的一面,也可看到“好景不再”的一面,在那腥风血雨的日子里,“黑天鹅”“黑画家”的帽子满天飞,潘天寿、李苦禅等一批老画家何尝幸免过,因题画诗造成的文字狱何时无之?何地无之?想起清初《题画黑牡丹》“夺朱非正色,异种亦称王”所造成的冤案,至今犹令人怵目惊心不寒而慄!拨乱反正后,由邓夫人丁一岚女士所编的《邓拓诗集》终于出版问世,邓拓同志的一百多首题画诗词也终于重见天日,潘天寿等一批老画家也终于得到了平反昭雪。乌云遮不住太阳,历史总在前进,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文艺界也迎来了又一个春天!展望未来,前途光明。作为一个具有一千四百年发展历史和优良文化传统的题画诗,没有理由不重新振作起来,去迎接挑战。抓住机遇,发奋图强,改革创新,自我完善,去为新时代锦上添花,去为改革开放推波助澜。“江山如此多娇……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对所有艺术家、艺术品种来说,这都是历史的使命,时代的召唤,不仅仅是题画诗。正如夏冠洲《论题画诗》结论中所写:“当代社会并非是题画诗的衰亡期,扎根于民族文化心理和审美心理的题画诗,有其继续存在的价值和土壤,因而它仍然具有着旺盛的艺术生命力。题画诗作为一种中华民族的先进文化,具有强大的自我调节再生能力,因而能够与时俱进的,他属于绽苞怒放的艺术百花中的一朵,完全可以以新的艺术形态在新的时代里得到健康发展。”夏先生的这番话,既是对题画诗本身的期望,也是对全社会的期望。

    没有全社会的理解、重视和支持,光靠题画诗的自我奋斗,势必孤掌难鸣,一无所成,再香的香花,再先进的先进文化,如果得不到全社会的保护,一旦遇到不正常的政治气候,就会在一夜之间毫不客气地当作“毒草”铲除迨尽。国家拿钱给康熙皇帝出御定《历代题画诗》出于保护的目的,呼吁“救救题画诗!”(寄给国家主席的公开信)也是出于保护的目的,文史知识刊登《古代题画诗》都是出于保护的目的,保护先进文化人人有责。众人拾柴火焰高,多造些舆论有什么不好?

    最近几个月,一位不署名的网友发表了一篇《不尽如人意的题画诗》批评文章;《学生王国》开辟了一个《杜甫题画诗选》讲座,形形色色,褒褒贬贬,更使网上题画诗论坛增添了几分热闹,作为对题画诗一贯痴情的笔者焉能保持沉默?

    三 书法是题画诗的媒体和载体 中国画的留白为题画诗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生存土壤 书画印的亲缘关系 题画诗的东度与日本文人画的兴起

    大多数的题画诗,多半由作者本人把诗写入画面的,如果作者的字写的不好或不很好,也有请人代写的情况。比如我们经常看到一些画上同时签有某某画、某某诗、某某书等署名的例子。画诗书融为一体,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后人常把它称之为“诗书画合成艺术”然而,三者排列的位置却不尽合理,不免有喧宾夺主之嫌。因为,书法在这一合成艺术中只起到媒体和载体的作用,而非三者并立的关系,它和画上的题画诗都属于画的陪衬,何况它还是诗的载体。明代画家李日华把他所著的题画跋识编集,命名为《竹嬾画媵》,大概也是这个意思。竹嬾是他的号;媵是古代诸侯嫁女的陪嫁人,陪嫁的大臣叫媵臣,陪嫁的侍女叫媵婢。

    讲到书画印的造型,它们的和谐美,它们的渊源关系,从殷商古文到文大篆,其体制间架,既是书法,又是图画。书法和篆刻之介入绘画,不仅促成了诗画的联姻,而且是如鱼得水,相得益彰。黄庭坚有一首《题子瞻枯木》的诗,诗中不但赞美了苏轼的画,也同时赞美了苏轼的学识和书法:

    折冲儒墨阵堂堂,书入颜(真卿) 杨(凝式)鸿雁行。胸中原自有丘壑,故作老木蟠风霜。(所谓“枯木里面有龙吟”是也)

    赵孟頫有首自题《枯木竹石图》,写他以书入画,洋洋自得,喜形于色:

    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
    若还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

    赵孟頫的外甥王蒙,书和画都是亲受赵氏指授,倪瓒在《题王蒙岩居高士图》中说:

    临池学书王右军,澄怀观道宗少文。王侯笔力能扛鼎,五百年中无此君!

    宗少文名炳,隐居庐山,与慧远、陶潜交游,后病归江宁,尝有“澄怀观道,卧以游之”之语,苏轼对他的一笔画赞赏倍至,笔力能扛鼎,是借用黄山谷夸奖米虎儿(友仁)的话来夸王蒙的书画笔力。

    在汉字输入日本后,产生在10-11世纪的日本古典绘画大和绘,不仅在形式上吸收了中国画的某些传统,而且在画面上用毛笔和水墨题写汉字间假名的和歌,直到明治维新西方绘画的涌入日本,才逐渐衰落;17-19世纪的日本文人画,更受明清文人画的影响,尤其强调画家的文学修养,并对汉学、汉诗和中国绘画理论都下过一番工夫,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曾起到过桥梁作用,这对西方艺术家而言,简直是难以理解的。不仅绘画如此,“作为一向是中国的艺术姊妹而自成系统的书法和篆刻,也在日本广为流传,(见《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编辑委员会主任艾中信先生文)。这里不妨引证艾先生以下一段精辟的论述:“书法、篆刻是古老的抽象艺术,由于汉字笔法、方块结构等自身特殊条件,形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艺术门类。他不仅是表达观念的符号,而且是表现情感的一种形态,寄托着一个有生命的形象。高超的书法甚至拥抱着宇宙天地。中国的书法与绘画存在着血缘联系即书画同源。汉字中的象形文字与绘画一样,以客观物象为依据,在笔法与经营位置等方面,具有相通的原理,与文学诗歌(甚至音乐舞蹈)又有内在联系。书法和篆刻的造型,取骨法之势成其意象,在气势之中含有生命,与绘画一样,通过造型—达意—表情来完成‘迁想妙得’的艺术效应。所以,书法艺术的间架,体现出“八方点画,环拱中心”的空间意象,它是和中国画的空间观念是基本一致的。”

    用夏冠洲先生的说法是:“写意性很强的中国画有一个特点,就是画家在创作时常遵照‘计白当黑’的艺术规律,从来不会像崇尚写实的西方绘画那样,把画画的非常满,色彩线条铺满了整个画面,而是留出大片空白当作天空、水流、云雾,或当作供观众充分展开艺术想象的虚拟性背景。这些画面中的空白部分,刚好就为题画诗留下了题写的位置。西方诗人也有因欣赏画家佳作引起冲动而创作的诗歌,画幅上偶然也有画家不很显著的拉丁字的签名,但他们绝对不会像中国画家(当指诗书画兼擅的画家)这样,用作画的毛笔和水墨,以作画相近的笔法在画幅上题写排列整齐美观的诗行来,再配以鲜红的印章,使之成为艺术整体的一部分等等(当然也有不是题在空白上的,字也不是写得很整齐的作品,比如像郑板桥画竹,就是把所题的诗或跋歪歪斜斜地写在竹缝里)。这是中西绘画艺术形式的一种主要区别,否则,西方绘画便被题画诗的字迹所破坏,变的不论不类了。中国绘画中保留大量空间,这种构思和构图的特点,无意之中就为题画诗的出场预留下了充分的生存空间。”

    中国画的空间美和旧体诗的空灵美和含蓄美,同样都是民族文化心理和审美心理的产物。计白当黑、知其白守其黑、绘事后素,以虚务实,留有于地,给读者留下广阔的空间,驰骋想象,举一反三,就像小小一粒芥子里能装下十万大千世界,它所产生的艺术能量,难以估计。

    四 题画诗是祖国文化遗产中的一部分,具有诸多的功能和存在价值,值得我们去珍惜它,去保护它,使他和中国画长期共荣,万古长青!

    散置在诸多古籍、古画中的题画诗词,估计约有两三万首,1996年出版的康熙御定《历代题画诗》,仅收唐宋元明诗八千九百余首,《中国题画诗大观》虽然补收了由清代至近现代的大段空白,一共也只收七千余首。如在邓拓一百多首题画诗中所收仅其一二。在收集上既孤陋寡闻,挂一漏万,在研究上还有诸多空白值得探讨,比如题画诗在文学上的鉴赏价值,艺术上的理论价值,文物考古上的史料价值,课堂教学上的实用价值……等等,等等。

    夏冠洲先生从唐至今四十多首题画诗代表作里分门别类地加以品评分析,认为题画诗之所以具有强大的艺术生命力和经久不衰的存在价值,是因为题画诗具有以下诸多功能:

    一 题画诗是鉴赏、品评绘画艺术的重要途径;是补充、发掘、提升绘画作品思想艺术价值的极佳方式。

    这一点可能是题画诗最初始的艺术功能,也是最基本的艺术功能。绝大部分题画诗,实际上都是对题画作品的一种欣赏和评论,所表达的是作画或读画时的体会和联想。因此描绘画面形象,转述画作意趣,总结画作的艺术经验和赞扬画家的手法,技艺的高超,是题画诗最常见的内容。人们在读画的同时受到题画诗的启发,往往有种意外惊喜的发现,在由衷赞叹画家画艺的同时,加深了对绘画作品的理解,并获得某种审美的愉悦和关于人生、关于艺术的启迪。(这方面的例诗如:①李白《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②杜甫《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③苏轼《题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④庞铸《秋风骤雨图》⑤揭奚斯《画鸭》⑥贡师泰《题陶渊明小像》⑦范成大《李次山自画二图,各题一绝之一》⑧石涛《苦瓜小景》⑨倪瓒《题王叔明(蒙)岩居高士图》⑩赵孟頫《双马图《⑾唐寅《画鸡》⑿郑燮《折枝兰》》

    二 题画诗是借助于特殊的艺术符号,奏响弦外之音,表达个人政治态度、人格理想、人生哲理和人生感慨的一种载体。

    题画诗既然属于诗的一种,自然不能脱离诗的基本功能,这就是:“诗言志”,诗应该表达诗人主观的思想感情,这正是历代题画诗一个主要的内容。封建社会在宦海沈浮的文人,常常为官场中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所恐惧、所厌卷,所以当官场失意,自己的政治理想不能实现时,他们便在创作或欣赏林壑优美、自然恬静的山水画时,常常引发归隐之想。这是他们在题画诗中表现较多的主题。

    中国画有不少属于约定俗成、具有特定文化符号性质的传统题材,如象征品行高洁脱俗的所谓梅兰竹菊“四君子”,松竹梅“岁寒三友”“出淤泥而不染”的菏莲、“岁寒而知后凋”的松柏,还有赋予某种崇高的精神品质(象征)的龙虎马牛、雄鹰仙鹤等等成系列的形象,都是画家们常画常新的题材,注入了非常的激情。有关这些内容的题画诗,自然也多的不可胜数。(例诗如:①黄庭坚《题李亮功所藏戴嵩牛图》②赵友同《宋徽宗半开梅》③唐寅《秋风纨扇图》④郑思肖《画菊》⑤王冕《墨梅》⑥陈献章《题画兰》⑦郑燮《告归故里画竹告别潍县绅士民》⑧郑燮《潍县署中画竹呈包大中丞括》⑨郑燮《竹石》⑩佚名《松鹤图》⑾徐悲鸿《题自写像》⑿钱松岩《红岩》⒀八大山人《题画孔雀》⒁齐白石《题画不倒翁》)

    三 题画诗是诗人和画家以精练的文字表达自己的美学观、艺术观,交流创作经验的一座特殊的平台。

    古代不少画家诗人,在长期的艺术创造过程中,积累了不少创作经验,也形成了许多有价值的美学观念和艺术见解,但并非每个人都能留下有关专门的论著,加以系统的阐述。不过,多数人却通过题画诗或其他题跋来表达出来了(比如苏轼许多美学思想和艺术见解,虽非完整理论,然皆长期积累,自道甘苦之言。《东坡题跋》中的传神论、诗画一律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论、有声无声论、以及“出新意于法度之内,寄妙理于豪放之外”等诗句,都是脍炙人口,经常被人引用的观点。)因此这些题画诗(或跋)就常常具有画论的性质,是研究美术史的重要史料依据,弥足珍贵,值得人们认真总结。(例诗如:①苏轼《书晁补之所藏与可画竹》②苏轼《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③石涛《题画山水》④⑤黄庭坚《题子瞻枯木》⑥赵孟頫《自题枯木竹石图》⑦徐渭《题画梅》⑧齐白石《题山水》李唐《题画》⑨郑燮《题画竹》⑩汪士慎《题蚕豆花香册页》⑾黄宾虹《题画》

    四 题画诗既是一件艺术品不可分割的部分,本身也属于一种极有独立价值的艺术品。

    由于文学作品可以通过反复印刷得到长久流传,不像绘画作品因材料质地的原因不易永久保存,也不可能真正的复制再生。所以现在我们仍然能够看到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大诗人的题画诗,而他们所题的绘画作品则时代久远,今已见不到了。(比如《题画史大观》所收七千多首诗当中,现藏国内外的原画只有两百多幅)但正因为有题画诗保留至今,我们才知道所题画作确曾存在,才知道其基本内容和艺术风貌。因此,这些题画诗就具有一种文献价值和美术史的史料价值。(例诗如:①杜甫《画鹰》②杜甫《题壁上韦偃画马歌》 ③韦庄《金陵图》 ④黄巢《自题画像》 ⑤苏轼《题惠崇春江晓景》 ⑥敦敏《题芹圃(曹雪芹)画石》)

    艾中信先生在讨论到美术的功能时,曾经这样说:“艺术和所有的文艺一样,它的社会功能曾经被划分为三个方面,即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它们和艺术的真、善、美品质契合一致——真作用于认识,善作用于教育,美作用于审美。……严格地说,没有美感作用的美术作品,很少能超越于理性的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而灌输审美情操、怡情养性的美术品在一定意义上也是起着认识教育作用。”

    作为用来陶冶人们的道德情操,增强人们审美认识,发挥美育社会功能的题画诗,自然也毫不例外地更加须要不断提高这些社会功能,与时俱进。无产阶级革命家董必武、邓拓、陈毅,老画家何香凝、钱松岩,宗教界领袖赵朴初等人,都在物质文明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写出了一些激励人心,催人奋进的题画诗。

    题画诗是祖国文化遗产中的一部分。无论什么文化遗产,其中有精华,自然也有糟粕,这就须要出版界能为研究者们提供一部比较完整的题画诗集。所谓“完整”就是要通过它准确的注解和评析,帮助读者去区分哪些是精华,哪些是糟粕;哪些是题画诗的代表作,哪些是“不尽人意的题画诗”,甚至是低级趣味的平庸之作,才不致因为少数人的误导,而把所有的题画诗看的一钱不值,甚至现在就已经完蛋了等一类的错觉。      
      
    2005.1.28

    附言:作者第一篇《论题画诗》{在庐山白鹿洞书院中华诗词研讨会发言}发表于1991年《江西诗词》第4期,至今整整15年,这是第三篇论题画诗。
    请赐教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199998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