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教学 > 教学研究

刘艳:奏响大学语文教学的和谐音符
【时间:2009/11/13 】 【来源:时代文学·下半月 2008年第3期 】 【作者: 刘艳】 【已经浏览2682 次】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语文的作用已毋庸置疑,然而在学生中却普遍存在不重视的现象,其中的原因有许多,但就教师在教学中的方法失当,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笔者认为,一堂成功的大学语文课就是一曲优美的交响乐。作为教师,必须奏响大学语文教学的和谐音符。
  关键词:大学语文;和谐;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结果

  
  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是构建和谐人格,而和谐人格的构建则依赖于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教育家叶圣陶说:“以教育革新自己,一方面是铲除一切障碍物,如虚荣心、怠惰心等等。一般人很容易受这些魔力的支配,自己不能节制自己,这是人类本性上的缺陷。但人类的本性也具有许多优点……如仁爱、求知等等,我们应当发扬自己的长处,铲除这些短处。”所以教育不是为了社会功利的目的,而是为了受教育者在人性、理智、情感等方面的发展,把他们培养成自由、完善、和谐发展的个体。古人言“腹有诗书气自华”也是这个道理。大学语文教育虽然有工具性的一面,但最终还是一种人文教育,因为母语教育对人的精神成长是至关重要的。学校里学习的许多东西,会随时间流逝而被遗忘,但是人的情感所接触过的文化财富,会在我们的心灵留下痕迹。大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素质培养,就要恰当地运用情感诱因,唤起学生的内心感悟,启迪学生的灵性,有效促进学生的兴趣、习惯、审美观、个性心理品质,向健康、和谐的高层次方向发展。

  大学语文是我国高等院校非中文专业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随着社会的发展,它的作用已毋庸置疑,然而在学生中却普遍存在不重视的现象,其中的原因有许多,但就教师在教学中的方法失当,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如果不创新大学语文教学理念,不更新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就会严重地挫伤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而且会进一步加剧大学语文课程地位的丧失,进一步被边缘化。笔者认为,一堂成功的大学语文课就是一曲优美的交响乐。作为教师,必须奏响大学语文教学的和谐音符。
  
  一、教学理念上教师与学生平等互动的和谐
  
  教学,是“教”与“学”的二合一的过程,既是指“教授”与“学习”的二合一的过程,也是指“教师”与“学生”的二合一的过程。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容易忽视这看似简单的问题,过度地夸大了教师的“教”,以为“教学”就是教师一个人在台上尽情地投入,所以,传统的教师的操纵独揽是最让人熟知的,而且是教师们最习惯接受的。疏不料,教学过程中的“教”与“学”是一种平等互动的关系,它们之间应该奏出和谐的音符,这样的课堂才会让学生乐听、乐学,然后乐得。

  所以,在这样和谐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教师的教学活动是心灵对心灵的塑造,教师不再是课堂唯一的权威,而是学生创新学习的设计师和领路人。在这里,教师和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人人都有权发表意见,随时可以提出不同的看法,教师应当对学生与众不同的疑问、见解及异想天开的设想,表现出极大的耐心、宽容与尊重。

  当然,要做到教学的和谐,要让学生进入一个轻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教师首先得具备广博的知识。有了广博的知识,教师才能游刃有余,才能厚积薄发。同时,教师还需要有敬业精神。因为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无声的榜样,会赢得学生的尊敬,具有无穷的号召力和感召力,正如老子所言“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其次,教师应该在人格上尊重学生。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韩愈言,“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工,如是而已。”况且知识与真理是没有穷尽的。所以大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应该与学生平等对话,这是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的良机。最后,教师应该在课堂上调动多种教学手段,为学生制造全方位的人文环境。
  
  二、教学内容上人与外部环境的和谐
  
  大学生作为社会的精英,仅仅只有谋生的技能,仅仅只关注工具性,那是远远不够的,还得有一个思想道德和精神境界的底线。大学语文作为一门以人文精神为主导的人文学科,必须坚守住和谐的教学内容,以传统的民族文化传递给学生和谐的音符——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

  (一)人与自然的和谐

  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指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目标。①

  社会是否和谐,要依赖于教育,而高等教育责无旁贷。

  翻开大学语文教材,人与自然和谐的音符无处不在。“枕席而卧,则清泠之状与目谋,营营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的深沉至静的大道与心灵相合的天人合一的境界;“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的诗情画意,写出了山居的幽趣,生动活泼,自然谐美;“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的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杏林子在极力挣扎着的一只小飞蛾身上感受到了一股令人肃然起敬的足以擎天撼地的生命力;“深林人不知”中皎洁的月光,“空山不见人”里青苔上的夕阳,“纷纷开且落”的芙蓉花,无不让人感知到王维笔下纯净的自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告诉我们万事万物都是一个和谐的整体,且“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作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教材的内容,充分利用我们传统的民族文化,让学生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从而珍爱我们的地球、珍爱地球上的一草一木,珍爱地球上的生命,保护我们的环境,那样就不会发生踩猫、虐猫事件了。

  (二)人与人的和谐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老子言“天网恢恢,疏而不失。”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每个人一生下来就在形成一张人际交往之网,而且随着人的成长不断地纺织这张网,所以,每个人都处在一张巨大的人际关系网上。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卡耐基就认为,人际关系是成功的最重要的因素,而且,一个人事业的成功,只有15%是靠自己的专业技术,另外的85%要靠人际关系、处事技巧。当然,我们姑且不论这个比例是否恰当,但至少我们可以感知到人与人的和谐对于一个人的生活、学习、工作的成功是很重要的。

  可是,如今的大学生自我意识太强,不懂得如何与人相处,为了一点小事儿就大动干戈,马加爵事件、安然事件都是很好的启示。所以,大学语文教师应该体现大学语文课堂博大精深的人文内容,让学生感悟到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魅力。

  当今的社会,竟争无处不在,那么在这样一个竟争越演越烈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又如何处理呢?和谐又从何而来呢?在《大学语文》教材里,有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凝结着前人丰富的感情,从《诗经》到《红楼梦》,从唐诗宋词到现当代文学,或勾画大自然的优美和谐,或提示人与人之间情感的真谛……老子告诉我们,“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在现当代文学中,我们解读沈从文,也可以让学生学习这样一种“不争之德”。从美国汉学家张充和写给从文的挽辞“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从文让人”之德。“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老子言最完善的人所具备的上等的德行就像水一样。我们人类就应该学习“水”这种与世无争的宽容,学习“水”这种滋润万物而不图回报、功成而不居傲的谦虚的品德。老子在《道德经》里还教我们如何构建家庭的和谐,“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冲”者,《说文》言,“涌摇”也。这就是说,阴阳之气在涌动、摇动,在相互冲撞中交流、调和,最后美妙地达到“和”,达到一种和谐、和美的境界。
  
  (三)人与社会的和谐

  季羡林老先生说:“中华文化的精髓,一个是爱国,一个是骨气。”而现实中一些青年学生淡漠的民族感情令人忧虑。大学语文教材大都以古今中外,特别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优秀文学作品为主要载体,它们文质兼美,脍炙人口。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有责任促进大学生与社会的和谐,这就需要教师创新大学语文教材,挖掘教材的时代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岳飞的《满江红》、诸葛亮的前后《出师表》等无数激动人心的杰作,宣扬优秀道德品质的名篇,它们的影响已远远超越了文学的范畴。文武兼备的爱国英雄辛弃疾的《水龙吟》,以其高超的艺术手法描绘了爱国情思。“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体现的泰然自若、任天而动的人生态度;“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刘备托孤时的告诫;“自古英雄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民族魂等,建构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哲学之父老子同样为我们打开了智慧之门,“无为而无不为”,也就是说要懂得“有所为,有所不为”。同样,老子还告诉我们,如果要想在社会上做大事业,还需谨记“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如果发财了,也要谨记“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如果发不了财,老子也会用智慧的话开导,“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还有“上善若水”、“宠辱若惊”、“出生入死”、“大巧若拙”、“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等智慧一直影响到了今天。当代文学家王蒙也曾说过:“读中国的经典文学作品,把汉语的这种特色、这种韵致体味出来了,就会有‘我的中国心’了,这颗心是不朽的。”

  当然,大学语文教材中的经典都是几千年前的古人的智慧结晶,反映的是前人的生活与情感,而这些与当代学生的生活相差甚远,所以,教师在讲授时,决不能忘记当下大众文化的语境,对社会问题和社会现象作出理性的文化阐释,以培养学生理性地看待社会问题和现象的能力。
  
  三、教学结果上学生身心的和谐
  
  从心理学的角度而言,人的学习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指向性活动。而大学语文教学,不管是从教师的“教”还是从学生的“学”而言,都是有着指向性的目标,那就是教学结果的和谐。

  首先,对于教师而言,通过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奏响了一曲和谐的交响乐,这就是教师的成功。

  其次,对于学生而言,通过大学语文的学习,达到了身心的和谐。

  现代大学生生活节奏快,竟争日益激烈,情感丰富复杂,信息刺激太多等,很多人都感受到郁闷,感受到焦虑,通过大学语文的学习,可以品尝到虚静的生存智慧,“致虚极,守静笃”。有一座城市对中学生进行问卷抽查,其中一个问题是你认为在当今社会做老实人吃亏吗?统计下来竟然有90%以上的学生认为做老实人吃亏。这是令人深省的事。我们传统的民族文化有很多关于心灵淳朴的智慧,如“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大学语文教学也是这样,通过和谐教学,净化了学生的心灵,开阔了学生的胸襟,塑造了他们完美和谐的人格和人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199958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