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教学 > 教学研究

凸显爱国主义主题——《大学语文》教学之体会
【时间:2009/10/22 】 【来源:江南逗的日志 - 网易博客 2007-05-25 】 【作者: 江南逗】 【已经浏览3951 次】

    摘要:《大学语文》这门课程具有显著的人文色彩,爱国主义是大学语文教学的一个永恒主题。在教学过程中,把帮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学遗产,提高学生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作为在课堂上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在课堂精讲,文学作品中各个时期的爱国篇章,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并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积极参与,是让他们自我教育的好方式。
    关键词:民族文化 爱国主义 学生 课堂互动

 
    中国的教育历来强调德才兼备,把德育放在重要地位,强调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化,然而,由于课程的性质不同,其思想的强弱也有差异。《大学语文》是一门思想性很强,人文色彩很浓的课程,为了进一步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增进文化修养,除了要讲授语言文学以外,还要十分注意把握好思想方向,特别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因为爱国主义乃是为人最起码的思想品格修养,一个人没有爱国之心,很难想象他会有什么高尚的情操。因此,爱国主义应当成为大学语文教学的一个永恒主题。

    多年来,为了教书育人,我力求把搞好大学语文教学与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结合起来,有了一些体会,略述如下:

    一.弘扬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优秀文化传统的民族,单就文学来说,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上,曾经出现过许多伟大的文学家和数不清的优秀文学作品,这些都是我们中华民族引为自豪和骄傲的宝贵财富,我们应该好好地学习它、继承它。但是,就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来说,他们接触较多的还是现当代作品,包括港澳台作品,而对我国古代丰富的文学遗产却了解较少,对古典文学缺乏起码的知识。作为大学语文教师,我深感自己的责任,因此,把帮助学生约略了解我国古代丰富的文学遗产,提高学生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作为在课堂上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为了达到这一教学目的,我们以徐中玉先生主编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重点教材作为教材,根据作品实际内容,或特色灵活分组,把教学重点放在中国古代文学上,特别突出地宣传具有世界影响的作家和作品。例如,孔子是中国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倡“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创造了卓有成效的教育方法,树立了良好的师德典范。孔子的教育思想至今仍对中国乃至世界教育产生着积极而重大的影响。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思想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不仅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而且对世界文明进步也产生了积极作用。二十世纪末,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聚会巴黎,发表了著名的《巴黎宣言》:“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2500年前,从孔子那里汲取智慧。”2005年9月29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72次执行局会议讨论,正式决定从2006年起,以中国政府的名义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孔子教育奖”,这是首次以中国人命名的国际奖项。该奖的设立,体现了孔子提倡的“有教无类”的全民教育的悠久传统,得到了世界各国的高度赞赏和热烈反响。为充分发挥孔子的教育思想在世界的影响,促进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促进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让学生了解这些,既弘扬了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又提高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德国的大哲学家黑格尔说世界的哲学故乡在中国,举出的首要哲学名人就是老子、庄子。《老子》一书在全世界至少有40余种译本,西方曾掀起不小的“庄子”热,为《庄子》中精巧的构思,丰富的想象,恣肆的文笔所折服。产生于2500多年前的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屈原及其所创造的楚辞,司马迁的历史文学巨著《史记》,光耀寰宇的唐诗、宋词、元曲等。这些伟大的作家作品的诞生,如同一块块巨石投在世界文化潮流里,所激起的波澜向着永远的未来流动传播,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显示着永远的辉煌,在世界文学史上也具有极高的地位。让学生充分认识我国古代文学的丰富宝藏及其在世界文坛上的崇高地位,大大提高了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提高学生民族文化素质,精心讲解爱国主义作家及作品

    中国文学的爱国主义传统源远流长。《大学语文》教材所选各个时期的文学作品都不乏爱国篇章,它们大部分都在课堂精讲,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著名爱国作家的生命历程就是一曲曲爱国主义的壮歌,对他们的事迹,教材虽有介绍,但文字简略,如介绍屈原生平仅寥寥数语,而屈原爱国的一生何其可歌可泣!屈原主要活动于楚怀王和顷襄王时期,曾辅佐怀王彰明法度,举贤授能,改革政治。使楚国一度甚为强大,足可与秦国一比高低,即如《战国策·秦策》所云:“横成则秦帝,从(纵)成即楚王。”当时,天下将定于一,而由谁来统一尚未见出分晓,可是,他在同贵族保守势力的斗争中遭谗去职,顷襄王时竟遭放逐,秦楚间的多次战争都以楚国惨败而告终。屈原在流放中,仍时刻关注着祖国的命运,他看到楚国政治腐朽,兵败地削,民生日蹙,国势倾颓,自己报国无门,却又不愿像当时一般士人那样,背弃祖国,图个人的荣华富贵,乃自投汨罗江而死,以壮烈的殉国行动,表明对危难中的祖国和人民坚贞不渝的热爱。比起那些今日“合纵”,明日“连横”,朝秦暮楚,唯禄位是求的政客来,屈原对祖国的爱是何等无私,何等崇高!

    和屈原一样,我国古代最负盛名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杜甫经历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一生辗转流徙,穷愁潦倒,备尝艰辛,但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远大抱负,对国家命运和民生疾苦非常关注。时时以博大胸怀把祖国和人民装在心中,表现了一个热爱祖国的诗人无比崇高的情怀。

    用生命书写爱国主义人生,可使学生深受教育的古代作家岂只屈原、杜甫!那日思夜盼恢复失土,直至弥留之际仍念念不忘“王师北定中原日”的陆游;那文武双全,为抗金复国竭尽全力却在政治上屡遭打击,终于壮志难酬的辛弃疾;那发动“公车上书”,参与维新变法,批判封建专制主义,流亡海外,仍然热切盼望国家繁荣昌盛的梁启超——他们的感人事迹和爱国精神,无不使学生受到强烈的震撼。

    我国古代文学的爱国主义传统更体现在许多优秀作品中。《大学语文》教材选收的古代爱国诗文,内容十分丰富,有的记述了艰苦奋斗、锐意改革、延揽人才、富国强兵的明君贤臣的政绩,有的斥责了推行投降主义路线而陷国家于危亡境地的统治阶级的昏庸腐朽,更多的是表现古代爱国志士仁人的高风亮节:或抒写忧国忧民而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或歌颂急国家之难慷慨赴边抗敌御侮的豪迈情怀,或赞美不屈不挠为国捐躯的伟大精神——还有一些是描绘祖国的壮丽河山。这些作品都表现了浓厚的爱国思想,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形象生动的好教材。

    当然,我们也不能不看到,由于时代的局限,古代许多杰出人物的爱国思想往往和忠君相联系,他们的爱国作品也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我国是一个由多民族组成的国家,在鸦片战争之前漫长的历史时期里产生的爱国文学,有很大一部分是反映我国汉族与其它民族之间的纷争,并且作品大多是由汉族知识分子创作的。由于汉族的经济文化相对发达,因此往往成为其它民族发展的对象,汉族和其它少数民族之间经常发生战争,当汉族较为先进的经济文化制度遭到破坏,或者由统治民族沦为被统治民族而受到压迫的时候,爱国文学便滋长起来了。我们讲古代爱国文学不能离开一定的历史范畴。况且我国古代各民族之间既有对抗的一面,又有融洽的一面,例如元朝和清朝统一中国之后,他们都不但接受了汉族的封建政治制度,而且也接受了汉族的文化传统,汉族人民也逐渐接受了蒙古族和满族所建立的封建王朝,民族之间的怨恨也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消泯了。因此鸦片战争之前的爱国文学和鸦片战争后产生的反映我国人民反对外国帝国主义侵略的爱国文学具有不同的内涵。在讲近现代作品时,就特别向学生说明这一点。如老舍《断魂枪》创作时,中国屡遭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日本军国主义又侵占了东北三省,觊觎华北、华东(后来甚至抛出了臭名昭著的“大东亚共荣圈”计划)。作家带着浓厚的爱国热情,在小说中探讨:要走富国强兵之路,既要反对西方的侵略,又要学习西方文化;既要批判封建传统文化,又要发扬民族文化传统。

    三.形成课堂互动,让学生自我教育

    如果说,前面所说的两点,主要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的话,那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主动发言,积极参与,则是他们自我教育的好方式。

    《诗经·采薇》这首诗,前面三节是柔的写法,表现“曰归曰归”的思乡情结,按通常思维,紧承的四、五两节应也是表现思念故乡和亲人的情感内容的,很多同学阅读完之后感觉这两节却是不一样的。我首先赞成学生的这种语感,然后和学生一起辨析、比较、思考,经过激烈的讨论后得出结论:原来四、五两节是刚的写法,表现反抗入侵、保家卫国的爱国情操。说明了士兵具有复杂而丰富的情感内涵,即使在远戍不归,“忧心烈烈,载饥载渴”的痛苦生活状态中,为了保卫家园和平安宁,仍然全力以赴奋勇杀敌。通过课堂讨论,师生互动,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使学生对这一远戍士兵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操有了更深刻,更感性的认识。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完善了大学语文教学,而且加深了学生对社会主义祖国的情感,此外,也可借重大社会活动和重要节日、纪念日等联系实际进行讨论,这也是学生自我教育的好方式。穆旦《赞美》写于抗日战争最艰苦的相持阶段,2005年恰是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六十周年纪念,我让学生解读此首诗歌。理解诗人把抽象的情感具象化,描写“一个农夫”的形象,并使之成为一种民族精神的定格。诗人用他那“带血”的情感(痛苦、悲悯、爱情、耻辱、恐惧、负疚、忧患、幸福等等复杂多样甚至矛盾对立的情感),饱满的热情去礼赞祖国和人民,诗人的民族情结在此得以飞升。通过讨论发言,学生了解在艰苦卓绝的民族斗争中,诗人是在怎样的环境中高唱“一个民族已经起来”了。这样,学生对已逝去的六十多年前的这场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痛苦和灾难有了零距离的感受,从而认识到日本军国主义的复苏,对世界和平所构成的威胁,进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豪情。

    在这互动的过程中,还可运用其它方式,我们只要运用恰当,也是行之有效的。中共中央印发的《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指出:“各地的自然风光,文物古迹,名胜景点能够激起人们对祖国壮丽河山和悠久历史文化的热爱之情,要注意发挥这方面优势,寓爱国主义教育于游览观光之中。”由于课时、经费等客观条件的限制,我们不可能组织学生游览观光,但是,学生们来自四面八方,总有自己熟悉的自然风光、文物古迹、名胜景点,至少对故乡的自然风物耳熟能详,因此,在讲授了教材中的那些描摹山水景色的作品之后,也不妨让学生讲述相关的风土人情、自然景色。这样,显然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同时也丰富了大学语文教学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中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在这一新的历史条件下,教育大学生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要继续把爱国主义教育当做大学语文教学的一个思想方向,认真抓好并且长期坚持下去,为培养高素质的专门人才作出应有的贡献。当然,这不是说要把大学语文当成一门单纯的思想观念课,文学作品本来就是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有机统一体,所以在艺术分析的同时,表现真挚的思想感情,学生通过阅读,认真思考,加以讨论,仔细辨析,对前人丰富而深刻的体验、感受和思考批判地继承和借鉴,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综合素质将得以提高。
 
    参考书目:

    1.詹安森 离骚笺疏[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1
    2.章培恒 庄子选译[M]成都:巴蜀书社 1991
    3.李泽厚 论语今读[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 1998
    4.梁海明  诗经[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 2000
    5.周远清 季羡林 中国大学人文启思录[M]武昌: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8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198795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