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教学 > 教学研究

苏敏:大学语文教学之整体观理念探讨
【时间:2009/8/29 】 【来源:毕业论文库 2008-6-5 】 【作者: 苏敏】 【已经浏览2603 次】

    摘要:大学语文的教学应重视文与史的结合,文学与语言的结合,文学作品与文学理论的结合,在整体观理念指导下的大学语文教学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大学语文、教学、整体观

    在今天这样一个讲究实用功利的时代,大学语文教学处于一个相当尴尬的境地。一方面,大学生都已经学了10几年的语文,特别是在中学阶段,由于实行人文素质教育,中学课本进行了几次大规模的改编,结合中学语文读本,他们的阅读视野大大拓宽了,阅读能力也较过去有所提高。而很多大学语文课本,比如由徐中玉、齐森华主编的国家级重点教材《大学语文》,上面所选的篇目几乎有一半以上大学生们在中学阶段就已经学过或者读过,这样就容易使他们产生类似“大学语文无非是中学语文的老生常谈”、“语文我已经学好了,我到大学来是为了接触到前沿的学科,未知的领域”等等思想,从而对语文学习提不起兴趣。另一方面,当今社会对于英语学习的提倡远远超过了对汉语的重视。“英语是一块敲门砖”,大学生们自踏入大学校门起,就强烈地感受到了这一点。英语过不了4级,拿不到毕业证;考研要考英语;找工作要拿英语等级证书,这些无不刺激了大学生们学习英语的热情,整天读啊听啊,乐此不疲。相反,对于大学语文这种“实用性”不强的课程,自然是不屑一顾了。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大学语文不在创新性和实用性两方面下功夫的话,恐怕连生存都成问题。所谓创新性,是指大学语文和中学语文相比,在内容、教学方法上应有较大的不同;所谓实用性,是指大学语文在讲授过程中,应使大学生感到他们无论在知识的拓展、思维能力的提高,还是在阅读和写作技巧的掌握方面都受益匪浅。所以,如何组织大学语文教学,重点在用什么观念去指导教学,非常重要。大学语文教师需要用1种全新的理念,即整体的角度来诠释课本,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收到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大学语文教学的整体观理念包括:

    1、文与史的结合

    中学是打基础的时段,语文侧重于对文本的阐释,象字、词、句的解释、段落的划分、中心思想的归纳等等,每篇课文就是一个独立的小单元,好比一颗颗名贵的珍珠,虽然光彩夺目,但却不成体系。大学语文的任务就是要将这一颗颗散落的珍珠串连起来,成为一串璀璨的项链,让那些名篇巨著以新的面貌展现在大学生的面前。

    由中学阶段的逐篇介绍范文的讲法变为大学阶段对中外文学做一个整体的关照,需要大学语文的讲授按照文学史的脉络编排,这样做有几个好处:①可以极大地丰富大学生的知识。中小学语文教材一般是按文体编排,分为“文言文”、“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大学生经过10几年的学习,对各种文章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但文学史发展的概况对他们来说是一个巨大的知识空白。中国文学的分期,每个时期的特点及代表作家作品,作家的生平、思想及主要艺术风格,是他们所不了解而乐意了解的。一个学期的大学语文学下来,大学生们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就会有了一个完整的印象,而对空白知识的填补也使语文课多了一份吸引力。②可以多角度开拓大学生的思维。对文学史的整体观照能够引导大学生们对各个阶段的文学现象、作家作品进行比较,从而提出许多在中学阶段从未想过的问题,比如“唐代的诗歌为何如此繁荣?”、“宋代与唐代时间接近,但宋诗的发展为何呈现出与唐诗迥然不同的面貌?”以及“雅文学被俗文学取代为何在元代,有什么样的社会原因?”等。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必须运用比较、结合史料分析、想象等多种思维方式进行思考,这样可以促使他们思维能力的提高。

  2、文学与语言的结合

  从来文学家都被称为“语言大师”,说明文学的创作离不开语言的锤炼与加工,在讲解文学作品时有意识地将文学与语言结合起来,无疑会提高大学生们运用语言的能力。比如在讲中国古典诗词的时候就会涉及到许多语言学方面的知识,主要包括:①诗歌的押韵、平仄等音韵学方面的知识。学生会对“鹅”为何会与“国”字押韵感到困惑不解,因为它们的韵母“e”与“uo”显然是不同的,这就需要用语言学的知识去解释。一个音节的韵母可以分为韵头、韵腹、韵尾一个部分,韵头可以不管,只要韵腹相同或相近,韵尾相同的都算同一个韵,“鹅”字与“国”字韵腹相近,所以押韵。另外象双声词、叠韵词的创造和运用的问题均可在语言学中找到答案。②字、词的运用等词汇学方面的知识。中国古典诗歌在遣词用字上可以说是讲究至极,诗人能够用最经济的词语来表达最丰富的思想感情,好诗往往能达到“一字不能易”之境界。比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的“直”、“圆”二字,下字平平,却能平字见奇,朴字见色,正如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借香菱之口评价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象是见了这景的。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另外还可以运用对字词的分析重新诠释名篇,如王昌龄的《出塞》是大学生们在小学的时候就已经学过的诗歌,但要知道它为何被誉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的原因,就得从它首句的“秦”“汉”两个时间限定词着手分析。这两个词从千年之前、万里之外下笔,自然形成了一种苍茫雄浑的气势,这就是所谓的“发兴高远”,使平凡的主题具有了不平凡的意义。③比喻、夸张、双关等修辞学方面的知识。对古诗中所用的修辞手法如果不加以分析的话,将会影响到对诗歌意思的理解,如“理丝入残机,何悟不成匹?”用双关手法表现爱情结局的不圆满。而古诗中所用修辞手法有时很难看出,需要相当扎实的语言知识基础,象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用了比喻和夸张两种修辞手法,将李白抑郁不得志的极度苦闷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在讲解文学作品的过程中,除了上面所提到的,还会综合书面语和口语、语境等语言学方面的知识。

  中学阶段的语文学习往往没有特别强调语言在文学创作与文学鉴赏中的重要作用,这就使中学生在进行文学鉴赏时只能照字面直解,对其用语的巧妙、潜藏在字里行间的言外的联想意义、感情意义、意境意义和风格意义乃至每个作家的语言特色和语言风格不能一一领会。大学阶段应该给他们补上这一课,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3、文学作品与文学理论的结合

  文学理论是从大量的文学现象中提炼出来的文艺理论。在大学语文的讲述过程中,辅之以适当的文学理论知识,不仅可以使大学生们对作品的理解在中学的基础上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还可以使他们自觉地运用文学理论知识指导自己的阅读,从而提高阅读能力。比如唐诗善于造境,在给学生讲唐诗的时候,一定要谈到王国维的意境学说,这样才能使他们对于唐诗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在讲到关汉卿的《窦娥冤》时,有关中西方悲剧理念的异同也一定要谈到,否则就无法解释为何中国古典悲剧一般都有一个大团圆的结局。

  但是,在讲述文学理论的过程中一定要讲究技巧,一是不能太深,二是要理论联系实际,三是一定要让学生思考,最好用具有逻辑性的提问层层深入,对作品进行抽丝剥茧式的观照,这样才能达到效果。

  综上所述,在大学语文的讲述过程中,若能做到文与史的结合、文学与语言的结合以及文学作品与文学理论的结合,辅之以具有逻辑性的提问,不仅可以丰富大学生的知识,还可以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的思考能力,为以后撰写论文打下了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202976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