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教学 > 教学研究

赵晓辉:关于构建“大语文”视域下的大语教学模式的思考
【时间:2009/7/22 】 【来源:人大出版社大语教研网 09-07-21 】 【作者: 北方工业大学文法学院 赵晓辉】 【已经浏览3382 次】

    摘 要:“大语文”视域下的大语教育,涵盖了语言、审美以及人文教育三方面内容,肩负着工具性、审美性、人文性三重纬度的教学目标。以“大语文”的教育理念建构新形态的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意味着在具体教学中应注意多重教学要素之间的延展与整合,注重作品在当代语境中的意义延展与阐发,强调以发散式思维授课,以及设计开发大学语文系列选修课程群等辅助手段,这不失为提升语文素养、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思路。
    关键词:大语文;教学模式;三重纬度

 
    近年来,大学语文的教学生态发生了较大程度的改善。与此同时,随着电子媒介时代的教育技术手段的进步,原来单一纸质的教材建设逐渐向数字化教学资源集成转变,新形态的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正在生成。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如何在有限的课时之内,兼顾语言、文学、文化三方面内容,以教学实绩来彰显大语课程在素质教育中的独特意义和价值,这始终是大学语文课程建设的关键问题。我们认为,以“大语文”的教育理念来观照和建构新形态的大学语文教学模式,不失为一个提升大学生语文素养、推进学校素质教育的有效思路。

    所谓“大语文”视域下的大学语文教育,即从中学阶段灌输基础知识、培养听说读写能力等工具层面的教学升华到以加强学生审美、人文素质为目标的教学,把语文教学拓展到与人生、社会、文化广泛联系的背景之下,构建一个多元、立体、开放式的大学语文教学格局。从本质上说,“大语文”视域下的大语教育是以语言为媒介,以具体作品展示广泛的文化内容,旨在丰富心灵世界、构建人文情怀的教学活动。它涵盖了语言教育、审美教育以及人文教育三方面的内容,就人的文化心理结构来说,它包含着认知、审美、伦理三个层面,肩负着工具性、审美性、人文性三重纬度的教学重任与目标。

    这三重目标,都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同时也密不可分、不可偏废。丁帆先生尝云:“兼顾‘工具性’、‘审美性’和‘人文性’虽然有可能让大学语文再次陷入‘课程定位不清楚’的尴尬境地,但偏废不得。”[1]在教学活动中,对于大学语文在现代国民教育基础中的重要性,社会各界已经有了充分的认识,但在具体教学实践中,仍旧存在泛政治化或泛技术化的误区。应当说明的是,基于“大语文”视域下的大学语文课,既不同于施行道德训诫的思想品德课,也并非单纯传授语言技能的基础语言课,而应该是一种具有多重纬度、整合视野的教育。从现实的情况来看,三重目标相互依存,不可偏废。如果忽视大学语文的工具性目标,将会导致运用母语水准的低下。很多学生文笔生涩,缺乏情采,言之无物,更有甚者,读写能力低下,即连写作一篇短文都误漏百出,甚或从网上拼贴抄袭。如果忽视大学语文的审美性和人文性目标,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充实精神世界、乃至于陶冶人格、提升境界,显然也是极为不利的。

    我们认为,构建“大语文”视域下的教学模式,应努力做到如下数端:
 
    一、多重教学要素之间的延展与整合

    教育是一种受众广泛的社会性活动。教学活动始终不能离开教师、学生、教材这几大要素。从学生角度而言,现阶段我们的授课对象是大学生,他们思维敏捷,易于接受新鲜事物,传统的教学方式、常年不变的教学内容对于他们显然缺乏吸引力。再从教材角度而言,目前大部分教材的编排方式仍以“好文章”或古今中外文学史上经典名篇为主体,同时也出现了与时俱进、追求新变的气象。如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新出版,著名语言学家邢福义主编的《大学语文》教材,本教材的特色可概括为语文性、人文性、思辨性与包容性四端,充分涵盖了大学语文三重纬度的课程定位。与此同时,为了方便教学,出版社还组织专家配套编写了《〈大学语文〉教师手册》和《〈大学语文〉教学设计》,制作了助教光盘,并且开通了“大语教研网”(www.dayujiaoyan.com),这种全方位的教学服务对原有的形态单一的教学方式做了进一步的改善。更重要的是,它对教学实践的每个环节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提供了一套系统的、切实可行的设计方案和解决办法,促进了教学模式的优化。

    这种将教学活动中多重要素整合配套的思路,充分体现了“大语文”的教学理念。在当今这样一个电子媒介时代,技术检索手段简便发达,如果我们的教学模式还仅止于在课堂上平面陈述作家作品,或者展示作家作品的亡灵陈迹,那就会让学生兴味索然。在讲述作品中,应该有宏观的“大文学”的指导思路,以及中西融合的“大文化”的视野。要注意文学与宗教、历史、哲学等其他学科的融合,在跨文化的视野中拓展教学的深度与广度。
 
    二、 注重作品在当代语境中的意义延展与阐发

    “大语文”视域下的语文课程,还意味着教师在讲述作品的过程中,注意将作品的阐释视角延展到当下语境中来。刘勰《文心雕龙•时序》中云:“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我们的大学语文课程应该具有当下的视野以及鲜明的时代气息。在作品的阐释中,应与鲜活生动的当代生活现象与文学思潮充分联系,不仅要对作品的经典意义和历史价值作出归纳,同时也应该对其所包含的现代价值理念,以及它对于当下生活的意义或启示做出充分阐发。这将会比单纯局限于作家生平与创作背景的讲述方式更加有趣、灵活、丰富。诸如随着电子媒介的普及与进步,网络文学、以及影视文学的内容都应适当纳入大学语文讲述中去。纵观人大邢福义主编《大学语文》教材,其中的选目都较容易进行作品的当下意义阐释,尤其是第五单元人文视野下的选目,可以让我们学到在当今社会如何为学做人,如何敬业乐业,以及进行更为深入的有关当代人道德与生命的思考。
 
    三、 强调以发散式思维授课

    综观历史,我们的文学素来有“文以载道”的传统。这种传统如被纳入“大语文”的观照视野中,那就不仅仅是要处理文与道的关系,它更涉及文与知、文与言,以及更广泛意义上的文与道关系的问题。作品一旦被纳入到我们教学的视野中来,它就具有语言性、审美性和人文性等多重特征。它不仅对个体生命具有激励价值,同时也负有更高层面的文化使命。因此,我们应当多层次多角度地挖掘它的道德、情感、思想价值,以富于个性魅力的方式加以阐说,由此来鼓励和感染学生。

    以现代著名学者顾随(1897—1960)为例,先生不仅止于传授知识,更重育人。他不仅给学生讲授古典文学,尤其热爱新文学,一有机会就给学生讲授当时涌现的新作家作品。其授课方式,备受推崇。当代著名学者叶嘉莹先生是顾随先生的传法弟子,言及顾先生的授课方式,乃是一种“既有着融贯中西的襟怀与识见,另一方面却又能不受任何中西方的学说与知识所局限,全以诗人之锐感独运神行,一空依傍,直探诗歌之本质”[2]。这种授课方式,在我们今天看来,乃是一种天马行空、旁征博引的发散式教学方式,以内在神理之相似性连缀材料,多方举证,能使学生获益良多,这乃是“大语文”教学理念的最佳体现方式。当然,这种教学方式对教师的学识、修养以及知识面的宽广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对大学语文教师来说,是一种提升个人素养的积极挑战。
 
    四、设计开发大学语文系列选修课程群等辅助手段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一门课程所能承载的使命毕竟是有限的。高等院校应充分鼓励开设系列选修课程来辅助和深化大学语文的教学效果。相关的系列写作课程、古今中外的文学课程以及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群落都应该在教学计划中占有重要比例。由此,围绕大学语文,精心设计相关系列课程,都会对阐扬“大语文”的教学观念以及补充完善大学语文的教学起到良好效果。

    另外,围绕大学语文课程内容,邀请专家讲座,适当开展学生社团活动、朗诵会、辩论赛等活动,也能够激发学生对于母语的兴趣,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从而对巩固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效果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

    我们认为,以上举措有利于实现大学语文工具性、审美性与人文性三重纬度的教学目标,构建“大语文”视域下的教学模式。总之,理想的大学语文教学,既是知识技能的传授,更应该是一种富于诗意与人文情怀的教学,目的在于让学生在掌握基本语言技能的基础上,形成敏锐的感知、丰富的情感、独特的想象、深刻的理解,让他们的精神世界被诗意照亮。
 
    参考文献:
    [1] 丁帆.漫谈大学语文中的文学教育[J].文学教育.2008,(8).
    [2] 叶嘉莹.我的诗词道路[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
 
    作者简介:赵晓辉(1979-),女,山东胶州人,文学博士,北方工业大学文法学院中文系讲师,主攻唐宋文学。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北方工业大学文法学院 100144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198295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