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教学 > 教学研究

朱凯:渗透人文精神的大学语文教学
【时间:2009/6/2 】 【来源:潍坊学院 2004年5月 】 【作者: 朱凯】 【已经浏览3106 次】

    摘要:在长期大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尝试运用了比较文学的教学方法、作家专题的教学方法,以加强人文素质、弘扬人文精神、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大学语文  比较文学  作家专题  教学方法

       
    教育部高教司曾指出:“大学语文课,是普通高校中面向文(汉语言文学除外)、理、工、农、医、财经、政法、外语、艺术、教育等各类专业学生开设一门素质教育课程。”根据这一指示结合我校理工科大学生的特点,确立了大学生的特点,确立了大学语文课的教学指导思想,以加强人文素质、弘扬人文精神、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为主要目的,综合运用比较的专题等教育方式,构起文学性较强的教学模式,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比较文学的教学方法

    比较文学理论要求不是从孤立的观点而是从相互联系的观点来观察和分析文本。而这种观察和分析就是指对作家、作品、文学现象的比较研究。其具体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影响研究与平行研究。
       
    从影响研究来看,虽然不同地域不同时期的文学现象有着巨大的差异,然而只要从总体上把握就会发现他们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这种联系就是由于相互影响的结果。例如《诗经》对我国历代诗歌的影响,屈原对后代浪漫主义的影响,易卜生、萧伯纳对中国现代戏剧的影响,果戈理对鲁迅的影响,以及《长恨歌》对《源氏物语》的影响,《金瓶梅》对朝鲜名著《九云梦》的影响等等。在课堂上,对这些作家、作品文学现象做画龙点睛式的分析比较,学生在欣赏文学作品时就会举一反三的成就感,由我国文学推及外国文学。消除了学生对外国文学的隔膜,增加了学生鉴赏外国文学的兴趣,帮助学生认识中国优秀文学传统的价值,增强民族自豪感。

    所谓平行研究,就是把作家、作品进行比较分析。即将每个文学现象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的社会环境中做深入细致的透视,并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比较。例如诗歌是我国古典文学的主要文学样式,特别是唐、宋时期诗歌达到鼎盛阶段。在分析这两个朝代的诗歌时,可以以唐李白、宋苏轼两位诗人的诗作为代表。虽然他们都是天才型的大诗人,都不肯墨守成规,创作风格亦有相近之处,都追求对才情气质的充分张扬显现,但两位大诗人的作品从语言文字到意象设置,从文本意义到文化意蕴都带有鲜明的根本性差异。然后结合这两个朝代不同的政治背景加以分析,从而得出:唐人作诗靠的是感觉是体验,或云艺术直觉,而宋人作诗靠“法”,即某种技巧与规则;在诗歌本体上,唐诗之本体乃是某种非理性的情绪情感与兴趣意味,是一种朦朦胧胧的整体心理状态,宋诗的本体则是理性的思考与精心的设计,是一种清楚的意识状态;唐诗适合有情人流泪捧读,涵泳其韵致。宋诗则适合闲人玩赏,细究其思路。在学生茅塞顿开之际,可以进一步把中国古典诗歌的西方诗歌进行比较,最后得出:中西诗歌则以爱情为中心,英文中“爱”出现的频率最高。唐诗三百首基本无爱字,而在英语世界中地位和影响相当于唐诗三百首的《英诗金库》中,爱多次出现在莎士比亚、雪莱、华兹华斯等人的笔下。这是由于中西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观念造成的。爱情几乎构成了西方人整个生活和生命的全部,爱情就是一切。而中国人重视婚姻而轻视恋爱,因此,西方诗歌有大量写给异性的诗歌即男作者写给女性的诗歌。而中国赠友送别虽然也是古典诗歌的重要主题,但大都是同性朋友之间的和唱和酬答,赠异性送女人之作罕见。象李白《赠盂浩然》,抒发的是“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的钦佩之情,王维的《相思》看上去像是男女思念之作,而实际上,这首“借咏物而寄相思”的诗,是眷怀友人之作。赠送异性朋友的也有,和爱情有关系的却少之又少,如唐代罗隐《赠妓云英》“锤陵醉别十八春,重见云英掌上身,我未成名君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写的是一种身世感慨,而不是男女之情,这样通过纵向比较。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系统化,加强了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也透视出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使学生在广阔的领域,更高的层次上,理解了中西方诗歌的差异在于不同的文化观念的生活方式上,提高了学生的欣赏水平。

    对学生最感兴趣的通俗文学,比如武侠小说、言情小说、侦探小说等和中外文学名著如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鲁迅的《阿Q正传》、曹雪芹的《红楼梦》等进行比较。在分析过程中,学生自己会意识到:这类作品理念美感淡薄,武侠小说总是把武功渲染得光怪陆离。从道德角度看,也无非是扬善抑恶、复仇等,再加上爱情的陪衬,看起来很过瘾,收获却不大;言情小说一般呈多角度关系,语言描述浅白直露,更是对感官的直接刺激;侦探小说总是用悬念吊人胃口,迷云层层,人物形象塑造多嫌单薄。而中外名著不仅有着明鲜时代特色,而且主人公形象塑造得栩栩如生。在比较点拔之下,大部分学生的阅读兴趣开始转移。

    此外,把比较法用艺术分析的课堂讨论中,雪莱的《解放的普罗米修斯》、歌德的长诗《普罗米修斯》及埃斯库罗斯的《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他们属于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的作家作品,为什么都用古希腊神话中的普罗米修斯为原型塑造自己的形象,这些普罗米修斯形象又具有哪些共同点和差异性?带着这些问题,让学生在课下阅读,然后课堂讨论分析。这样看过的学生积极踊跃阐述自己的观点,没有看过的学生在其他同学的启发下也跃跃欲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文化的热情。

    总之,用比较法上大学语文课,在短期时间内,能扩大学生的文学视野,提高文学鉴赏能力,陶冶大学生的情操,文学素养也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增强,同时更能促进学生不断钻研进取,科研能力也明显地提高。

    二、作家专题的教学方法

    试行以作家为中心的专题教学模式,源于以学生为本、从学生兴趣入手实施教学的教育理念。所谓作家专题教学,是在规定授课时数内,重点选讲文学史上十位左右有教育价值的作家及其作品(根据课时定),内容涉及作家生平经历、人生信抑、思想品格、主要作品及成就等等。目的是通过传递这些信息使学生对这些作家有一个较全面深入的了解。意在让学生真正深入作家的内心世界。体味他们的痛苦、欢乐、失意和思索,感受他们的人格魅力,进而更深刻地理解作品的深空邃内涵。使学生在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作家们崇高人格的熏陶,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以作家为专题的教学之可取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弘扬人文精神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所谓人文精神,是一种以人道、人生、人性、人格为本位的知识意向、价值意向。多年来,我们精神往往过分强调科技的作用,而忽视人文精神的作用。其实,世界上任何科技都是人干出来的。而人是受文化精神支配的。一定的行为受一定的精神支配、一个缺乏良好人文精神的民族是不可能成为世界优秀民族的。近年来社会上出现的一些道德沦丧的现象,是与不良人文精神影响有密切关系的。

    华东师大1996年版《大学语文》的定位摆托了工具性的束缚,确立人文精神为“大学语文”课程的根本属性,使大学语文课程终于有了相对独立品性。虽然我们不能说大学语文教学除了向学生渗透人文精神外再没有其它功能了(比如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等),但作为有了一定语文基础的大学生来说,向他们传播良好的人文精神恐怕应是这门课最重要的目的所在,可以肯定的是,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已欣喜地看到:作家专题教学确实能有效地“增强人文精神的培育”(华东版《大学语文》编写说明)这一教学目的。

    比如我们在讲完“李白与盛唐诗”,“诗圣杜甫”,“苏轼《前赤壁赋》”三个专题之后,组织学生讨论李白、杜甫、苏轼三人分别代表的人格精神。讨论中,同学思维活跃,发言积极,都能发表一些好的看法。于是教师顺序总结:李白的浪漫豪放,率性任情,源于他的“真”。李白深受庄子的影响,追求人性解放,因此他蔑视世俗,嘻笑怒骂,敢爱敢恨,肆意放纵,不为人左右,不为物羁绊,所以“真者无畏”。杜甫大公无私,守苦自身以利他人,源于他的“善”。纵观杜甫一生,凭他对国家不能自禁的深情与博大的关爱,以饥寒之身而怀济世之心,处劣迫之境而无厌世之想,正是对儒家“成德至圣”这一根本精神的身体力行,所以“善者无私”。苏轼的乐观畅达源于他的“智”。他高于一般词人之处在于能圆通灵活地运用儒道佛三家思想,因而总能从人生的矛盾和感情的漩涡中解脱出来,追求一种精神上的解放,因而“智者无忧”。又如讲了“司马与《史记》”,学生不仅了解到了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历史观,而且能被他那种为实现崇高理想而甘受凌辱,坚忍不拔的战斗精神所感动。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都把“人”放在首要位置。儒家以其仁义伦理标准和积极入世的精神,奠定了中国社会的价值标准和道德标准,鼓舞了一代代中国人自强不息、舍生取义,最终获得人格升华;道家则以其对人性的关注,对宇宙人生的思考,对培养人豁达的心胸、乐观的人生态度起了积极的作用。尤其是它高举人性解放的大旗,提倡人性归于自然,人情归于质朴,直到今天都有其积极的现实意义。在这两种思想熏陶下的中国作家们自然会把“立身成德”、“功成身退”看作人生最高的目标,孜孜不倦地追求着人格的完美。一个人只要吸收的这些人文精神,他一定能产生无穷的能量释放于社会。

    (二)提高学习兴趣调动参于意识

    过去脱离作家的生平事迹和写作背景,孤立对作品训诂、翻译,千篇一律,重复进行。因此学生听起来枯燥乏味,提不起兴趣。采取以作家为中心的专题教学,因对作家的生平和思想要作详细介绍,自然要穿插一些表现作者大人格的动人故事,这些内容,学生听起来感到新鲜,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也最能使他们受到良好人文精神的感染,同时,也能激发学生对有关作品的兴趣,能加深对有关作品的理解。

    在教学中,同样是以作家为专题的教学模式,也可以变换一些形式。除了教师绘声绘色介绍作家外,还可以发动学生参与教学。比如,为了让学生对某经典作家有个全面深刻的了解,可在每个班成立若干个专题小组,在某个专题开讲以前,由专题小组负责搜集有关资料,如作家传记,作家创作逸事,重要作品,相关评论,背景材料等,并由他们负责向全班介绍,组织讨论。然后由教师进行、补充,并组织大家继续深入讨论。这一过程是学生对作家由陌生到熟悉的重要阶段。在讨论中,他们可能会对作家以及作品提出很多看似幼稚,有时又未免偏颇的观点和看,但作为教师,这时切不可简单地加以否定,不能强迫学生接受正统的或教师个人观点。在这时,教师恰当的引导,积极的鼓励,往往会激发学生进一步了解作家的渴求,从而无需教师的要求也会主动去阅读作品,查阅有关资料,引发课外的相互争论……这一切,正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我们始终认为:教师给予学生的不重知识的多少,而重在追求知识的兴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按过去的传统的教法的教法,教师面对的是一篇篇课文,因此只要认真钻研课文,理解了课文中的字、词、句就可以讲课,而以作家为专题的教学面对的是每个经典作家和作品,因此,在给学生上课以前,老师只有尽可能把这个“人”吃透,才能准确生动形象地介绍出作家和作品的情况,才有人评论等等都是备课的必读之物。这样,无形中给了教师一种压力,促使教师不得不学习钻研。因为只有在充分掌握材料基础上,才有可能全面把握专题和作品,才能正确引导学生学好这个专题。

    当然,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也有不少问题是应该注意的。比如,作家专题教学涉及的内容多而广,怎样来把握广度与深度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首先我们应认识到大学语文毕竟是一门公共基础课,没必要把它上成中文专业的专题研究课。因此无论是对作家的介绍还是对作品讲解,我们不能过多地纠缠于文学理论和流派相争之类的学术问题,而应以人文精神的传播为主导,着力展现作家人格的闪光点,以及作品中所蕴含精神力量。其次在每个专题讲座中,至少要精讲下篇范文,但这是建立在学生对作家有了一个较完整的基础上的。现在我们就不再像过去那样把全部精力放在字、词间的翻译上,而是引导学生会欣赏作品思想的美、语言的美以及风格的美。

    总之,大学语文教学有多种教学方法,我们曾经运用过传统的文体分类教学,以文学史为主线教学法、经典范文选讲法等。今天我们又对新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探索,使大学语文真正成为一门素质教育课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200706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