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教学 > 课文赏析

孙绍振:有理和无理之间的曲折之妙——《如梦令》赏
【时间:2009/4/5 】 【来源:孙绍振的BLOG 】 【作者: 孙绍振】 【已经浏览4348 次】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首词也是以雨为缘起的,但是写的是雨后的情与景,激发起特别的心境。

    第一句就显示出,雨疏风骤,是昨天夜里的,是回忆中的雨。回忆中的雨比之眼前的雨要更有情趣一些。眼前的只是外部的景观而已,回忆则有内心追思的触动。为什么当时下雨的时候没有感觉,要到早上才努力回忆?是“浓睡”,不清醒。这个“浓”字用得挺好。“浓”字一般不用在睡上。浓睡,就是沉睡,就是酣睡。但是把它改成“沉睡不消残酒”、“酣睡不消残酒”,都没有“浓睡”的韵味。浓本来是形容液体的。用来形容睡得沉,不但很新颖,而且联想意义很贴切。浓和酒联系在一起,浓睡和残酒,在文字上是反衬;但是在意义上却是因果。因为浓睡,所以醒来,残酒还没有完全消退。虽然如此,毕竟只是醉(而不是死),在醉意朦胧之中,还有残存的意识(记忆)。昨日的雨虽然稀疏(周汝昌先生以为“雨疏”之“疏”是疏放、疏狂之疏,可备一说),但是,风很猛啊。当时意识不清醒,来不及想的事,现在猛然跃上心头,想起记忆深处的心事,还不是一般的关切,而是非常急迫,等不及自己去观察,让丫环先看一下,海棠花怎么样了?丫环的回答是:依旧。这里有一个字不能忽略:“却”,暗示与自己原来的预想相反。问题是,如果是对海棠一般的关切,人家亲眼看的,还有错吗?但是诗人偏偏不以为然。“知否”,用疑问来肯定,比用肯定更加肯定,而且还用了两个“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不是没有变化,而是变得很大,叶子更肥了,而花却凋零了。这说明,诗人很坚定,很固执,不相信你亲眼看到的,只相信我自己想像的。因为在她的感觉中,虽然绿肥,生理强壮,可是作为美感的象征的花,女性的青春,在无形中消逝。为自己青春的消逝很敏感,才这么固执。这里还潜藏着一个对比,本来不是说“浓睡不消残酒”吗?残酒还没有完全消退,那就是头脑还不太清醒,而对于花的凋零,却是如此坚执。这不是不讲道理吗?但是,正是因为不讲道理,才是情感强烈的。中国古典诗评家吴乔说抒情诗“无理而妙”,妙处就在其中。
     
    这个“瘦”字,是李清照很偏爱的,她不止一次地用来形容花:“人比黄花瘦”,说得很明白,是人瘦,不是花瘦。这个瘦,不但是躯体的,而且是内心深处的忧虑。但是,抒情的无理,不是蛮不讲理,蛮不讲理就不妙了。从日常理性来说,可能是无理,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恰恰是有情的表现。从什么地方看出来?从对花的什么感觉上看出来。虽然雨水使叶子更肥硕了,但是风雨又使花朵更快地凋落了。诗人的敏感,不完全是对花的凋零,而且是对自己和花朵一样的青春的消逝。这种敏感就是情感的根源。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敏感决定了她对于花朵的凋零的固执。这种固执就是理由。无理不一定就是妙的,要妙,就得有可以激起读者想像的缘由。这种精神消瘦的内在体验,别人是感觉不到的,因而诗人才更有理由焦虑。吴乔并不绝对主张诗“无理”就一定“妙”,关键在“于理多一曲折耳。”[1]从另一个层次上讲,情感还是有自己的逻辑的。无理之理,是为情理。

    对于李清照的这首词,当年和后世的评论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特别是对于“绿肥红瘦”,更是赞赏不已。陈郁《藏一话腴》甲集卷一:“李易安工造语,故《如梦令》‘绿肥红瘦’之句,天下称之。”蒋一葵《尧山堂外纪》卷五十四:“李易安有‘如梦令’云:……绿肥红瘦,当时文士莫不击节称赞。”[2]但是也有人提出异议,陈廷焯在《雨斋词话》卷六中认为:不过是和“宠柳娇花”一样的“精艳语”,“造句虽工,然非大雅。”[3]这种看法当然是有点偏颇。因为,诗歌毕竟是语言的艺术,“绿肥”代替绿叶之肥硕,虽然非罕见,但以“红”代花而以“瘦”作谓语,亦有奇意。陈廷焯在众多词评家中,还是很有艺术眼光的,他在另一部著作《云韶集》卷十中说,他反对一味称赞“绿肥红瘦”的原因,不过是以为这太“皮相”,这首词最杰出的地方是“只数语,层次曲折有味”。这个说法和吴乔的“于理多一曲折耳,”异曲同工。“绿肥红瘦”非为写景,实乃深情之高潮。在此之前,已有层层铺垫:其一,是醒来犹记醉中忽略的潜在意识;其二,置丫环目睹于不顾,以猜想否定目睹;其三,所言并非直接表白,而以一“瘦”字形容花,透露女性年华消逝之深深隐忧;其四,层次推进之际,中多省略,意象大幅度跳跃,断裂空白甚多(如:不提问卷簾人何语),此等结构召唤读者在想象中,毫无难度地将意脉贯通。在有理与无理之间,如此曲折有致,故能称“妙”。

    [1] 参见孙绍振《文学创作论》,海峡文艺出版社,2004年,第322页。
    [2] 吴熊和主编 唐宋词汇评,第二册(两宋卷)2004年,第1411页。
    [3] 同上,第1412页。


评论 发表评论

    新浪网友   
    孙老师好!我是您七十年代末正式的学生呢!真诚祝您快乐、健康!想当年同学们极佩服您的,是您在讲台上口若悬河,将精彩绝伦的排比句一句胜一句的滚滚而出。这种功夫,众弟子们一直都没练到家呢!回忆起来真是亲切啊!
    (2007-08-01 00:41:51)

    大桂
    孙老师好,我不是你的正式学生,但却读过你的文章。你的还原-比较分析法我十分佩服,你炮轰高考的精神对我也是一种鼓舞。我要勤练内功,更好地使用还原-比较分析法去解读文本。祝你身体健康!
    (2007-08-01 08:26:34)

    tqj808
    孙老师,一直很喜欢听你讲课。在福建文学院学习时,每一节你的课都让我听得如醉如痴,现在十几年过去了,依然觉得犹如在眼前。最早见你是在1990年冬天,我的散文《心中长有一棵树》获得《校园青年》征文三等奖,你为我颁奖。现在我在上海,但依然觉得能成为你的学生真是我的荣幸。若有机会,我再回到福建师大去听你讲课,那真是一件享受的事。
    (2007-08-01 10:11:58)

    dewolong孙先生:
    你的美学文章《新的社会主意美学原则在崛起》我很早就读过。想请教您,用古诗的格式,手法表现现代生活,合适吗?
    谢谢
    (2007-08-01 11:53:45)

    老师的学生   
    好像又回到了课堂,看见孙老师卖力地讲课,时不时还要拨弄那被风吹乱的秀发。记得上写作课的时候,我曾经在作文中写道,您的发型我实在很喜欢,因为它们极像是可口的棉花球(就是那种把白糖放入机器,用根小棍摩擦产生的丝状小棉絮,现在已经很少能看得到了)。感谢孙老师能开这个博客,让离开课堂的我们能继续接受文学的洗礼。每天过来上一课,在这种天气里,绝对是一种吃冰的享受。
    (2007-08-06 21:08:40)

    博主回复网友“dewolong ”
    古典诗歌格式表现当代生活,固然是可以的,但是,是有局限的。毛泽东用“文采”“风骚”“风流人物”表现当代政治观念,就不能忍受内涵上的损失。此外还有一个形式的局限。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毛泽东提出“新诗要在民歌和古典诗歌的基础上发展”,也惨遭失败。
    (2007-08-07 14:42:23)
 
    最美的蓝 
    又听了孙老师一课。真好。十多年没听您的课了,居然让我找到了您好的博客,我又可以好好地享受到您的才智、深厚的积淀带来的智慧的快乐。感谢网络让我又见到深深心仪的老师。
    (2007-08-08 14:07:02)

    新浪网友
    只要找到,内心深处的膜拜者,就有一种心灵的寄托,和灵魂的栖息。
    (2007-09-06 23:53:52)

    xiaoyufeitian无理之理,实为情理.多种意象,曲折笔致,跳跃结构,应是好诗文的共通点吧?
    (2008-01-04 13:07:11)

网络链接:孙绍振的BLOG

 

本站链接:

 

岳阳楼记中的三个

有理和无理之间的曲折之妙——《如梦令》赏

无处可寻,无可奈何的忧愁——读李清照《声声慢》

散文中的柳宗元——以《小石潭记》为例

欧阳修为什么不象范仲淹那样忧愁?

李白的三个幻想

李白:没有忧愁的岳阳楼

看不见、听不到的喜悦——读杜甫《春夜喜雨》

杜甫在岳阳楼上的忧愁为什么博大?

杜甫诗歌之顿挫”——《登高》赏析

读余光中《听听那冷雨》

读边塞诗两首

《再别康桥》: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夜雨寄北》赏析

朗诵和默诵

2001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批判(孙绍振)

母语教育的忧思和希望(孙绍振)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200525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