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教学 > 教案讲义

《春之声》教案
【时间:2009/3/28 】 【来源:蝶湖教苑的博客 2008年12月1日 】 【作者: 九江学院】 【已经浏览5908 次】

王蒙,当代著名作家,19岁即写出长篇小说《青春万岁》曾任《人民文学》主编、中国作协副主席、文化部长、国际笔会中心中国分会副会长等职,著有长篇小说《活动变人形》、《暗杀—3322》、《季节三部曲》,中篇小说《布礼》、《蝴蝶》、《杂色》、《相见时难》、《名医梁有志传奇》、《在伊犁》系列小说和大量散文随笔,有10卷本《王蒙文集》行世。

 

1、关于意识流

意识流是心理学家们使用的一个短语。是把思想比作一股流水的概念和“意识汇流”的观念。它把人类心理活动中象流水一样活动着的意识的客观状态,比喻为一个生动的形象。人类的思维活动并不是由一个一个分离的、孤立的部分组成,而是一条连续不断的、包含各种复杂的感觉和思想流。

意识流小说的特点:

常常是以当时正在进行的事件为中心,通过触发物的引发,人的意识活动不断地向四面八方发射又收回,经过不断循环往复,形成一种枝蔓式的立体结构。在意识流小说中表现人物心理活动的最常用、最重要的技巧主要包括内心独白、自由联想、蒙太奇、时空跳跃、旁白等。(意识流小说中的蒙太奇的运用指的是作者把不同时间和空间的事件和场景组合拼凑在一起。)

小说不重塑造人物性格,不重故事情节叙述,不按正常时空顺序。他借鉴了西方的“意识流”手法,但又不是西方纯粹的“意识流”。小说采用的“放射性”结构有一个端点,就是坐在闷罐车厢这一特殊环境中主人公的心灵世界。

回乡过年——思念父老——车上见闻——感慨古今——多元对比——赞美时代

以《春之声》的第一、二段为例理解“自由联想”的运用:

车身颠抖→人们摇晃→童年的摇篮→躺在故乡小河水面上摇晃→故乡和故乡的父母

火车的噪音→歌曲乐音→广州风铃的清音→美国的抽象派音乐→杨子荣的咏叹调→京剧锣鼓的噪音→火车的噪音旱烟的辣味

2、本文的赏析

情节淡化而内蕴充实,是这篇小说的第一个特点。它的故事情节异常简单:刚刚从国外考察归来的工程物理学家岳之峰,在接到刚刚摘掉地主帽子的父亲的信后,决定回一趟阔别二十多年的家乡。小说主要写他在归乡的途中,在两小时零四十七分的闷罐子车里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并旨在通过这些,让人们感悟到拥挤的、令人窒息的闷罐子车外带有历史伤痕的、目前正在出现前所未有的变化的生活。1956年他回过一次家,在家呆了四天,“却检讨了二十二年”。他喟叹:“难道他生在中华,就是为了作一辈子检讨的么?好在这一切都过去了。”而今天,是八十年代的第一春了,时值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刚刚结束。一方面,全党、全国人民正在奋力清除“十年内乱”的影响,充满信心地向“四化”目标迈进,另一方面,由于历史的积淀和长期“左”倾思潮的干扰,生活像这进行中的“闷罐子”车一样,噪音特大,令人不适。但这是一个新旧交替的时代,是交织着痛苦与希望的“蝉蜕”时期。主人公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浮想联翩,思骋万里。这里,有对个人生活经历的回顾,有对社会历史嬗变的思索,也有对国内外现代生活的横向比照。虽然主人公深感这闷罐子车里的气氛令人窒闷,但他毕竟从这里看到了生活已经有了转机。从人们那七嘴八舌的交谈中,岳之峰捕捉着生活在转机中的种种信息:“自由市场。百货公司。香港电子石英表。豫剧片《卷席筒》。羊肉泡馍。醪糟蛋花。三接头皮鞋。三片瓦帽子。包产到组。收购大葱。中医治癌。差额选举。结婚筵席。”那位用录音机专心学着外语的妇女,更使他的情绪为之一振。乘坐这种运货和运牲畜的车,虽感到“倒霉”,但车里那些极富忍耐力、充满乐观情绪的人们又使他意识到:与其怨气冲天而无所事事,莫若忍辱负重去埋头苦干。“闷罐子车也罢,正在快开。何况天上还有三叉戟?”“快点开,快点开”,“赶上,赶上!不管有多么艰难”。岳之峰的情绪由低落变得昂奋起来。崭新、清洁的内燃机车头,在“春之声圆舞曲”中奋然前行。“……如今每一个角落的生活都在出现转机,都是有趣的,有希望的和永远不该忘怀的。春天的旋律,生活的密码,这是非常珍贵的”。写“生活的转机”是《春之声》的灵魂,虽然作品中不乏控诉和针砭,但呐喊和欢呼是其主旋律,作品的主调是鼓舞人心和激人奋进的。

隐去肖像,突出心态,创造性地借鉴西方“意识流”的手法,是这篇小说惹人瞩目的第二个特点。

它打破了小说创作的某些常规,既不讲究人物形象的鲜明、性格特征的典型,也不追求故事情节的完整,时空顺序的连贯,而是根据人物的特殊经历、文化意识,着重刻划人物在特定环境里的细腻心态和独特感受,以此反映出“这一个”的心理形象,同时也可折射一群人乃至全民族的某种精神状态。因此可以说,《春之声》以其特有的形式体现了深刻的现实主义文学的实质。

 “意识流”的表现手法,特别是自由联想的生发,决定了小说必须以人物的意识流程为主线来结构全篇,因为表层的故事情节已经失去了其建构的功能,只作为心理结构的一条线索而存在。在这里,岳之峰的心灵就像一个蕴含着巨大能量的发射点,由此引发了无数条放射线。它们时而射向德国的莱茵河畔,时而折回中国的黄土高原;从法兰克福到北京故宫,从乡下人打铁联想到美国的抽象派音乐,由火车过桥联想到连接着过去和未来、中国和外国、城市和乡村的“桥”……这里,有一闪即逝的画面及画面的叠合;有时空交错大跨度的跳跃及跳跃的回荡;有如节奏突变的音响及音响的不和谐;也有如色彩斑驳的色块及色块的变形。这些看来是随想而至的“意识流”,毫无联系,各不相干,而实际上作者却是自觉地把它们组合在一起的,并使之具有深刻的内在联系和统一的内涵,从而显现出本篇的总主题;同时也集中地对闷罐子车里主人公的心灵作了多侧面、多层次的观照。这是一颗充满骚动的心灵,它有着敏锐的生活感受力、丰富的想象力和深邃的思辨力,广闻博识,对中国的历史和现实有着深刻的观察。总之,小说是从一个新的角度去写人的。

形式的变革并非仅仅是形式问题,它是生活内容的充实和思维更新的一种反映。王蒙关于小说形式的创新,究其原因,一方面,“故国八千里,风云三十年”的人生遭际丰富了他的阅历,深化了他的思想,使他感到那种固有的小说写法已无法满足他的表达需要。“复杂化了的经历、思想、感情和生活需要复杂化了的形式”,于是“意识流”的手法、放射性的结构以其长于表现人物深层的心理结构被借鉴到作品中来,另一方面,王蒙“干预灵魂”的创作观也促使他寻找一种新的审美或审丑的表现手法。写人要真正深入到人的心灵深处,并以心灵打动读者的心灵,这就必须对人物的“内宇宙”进行开掘和表现,于是王蒙借鉴了这种小说的新写法。

王蒙以《春之声》为代表的对“意识流”手法的借鉴和创新,为当代文坛吹进了一股春风,它启发人们意识到:小说原来也可以这样写。当然,对这种小说意识和审美追求也有过激烈的争论。但它对文学观念的更新,艺术风格和手法的多样化局面的形成,毕竟起到了突破性的作用。

3、《春之声》主题的含义

题目“春之声”,取自小说中火车上录音机里传出的德语歌曲和约翰斯特劳斯的《春之声圆舞曲》。《春之声圆舞曲》,春天的力量、春天的声音,都表征着那个时代生机勃勃、万象更新。这和那个崭新的、清洁的、轻便的内燃机车的火车头的作用是一样的。 

作者用“春之声”做标题,表达出作者及其同时代人对作品所反映出的时代特征的认识:祖国进入了时代的春天。

这一标题也蕴涵着80年代初期人们对“时代”的特定指认方式,包含了作者对于“历史”/“现实”,“过去”/“现在”、“未来”,“落后”/“文明”等的思考。

小说标题和关于春天的描写,新的内燃机车头,无不是应用象征手法来扣合“我们生活中出现的希望和转机”这个主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200917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