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教学 > 教案讲义

第六单元 汉语中的译文(二)
【时间:2009/3/28 】 【来源:复旦 】 【作者: 不详】 【已经浏览3958 次】

一、单元教学思路
  上一单元的导读里,我们提到优秀的翻译家对现代汉语和现代汉语文学的贡献。对此,王小波在《我的师承》中曾说:“查先生和王先生对我的帮助,比中国近代一切著作家对我帮助的总和还要大。现代文学的其他知识,可以很容易地学到。但假如没有像查先生和王先生这样的人,最好的中国文学语言就无处去学。除了这两位先生,别的翻译家也用最好的文学语言写作——对于这些先生,我何止是尊敬他们——我爱他们。他们对现代汉语的把握和感觉,至尽无人能比。一个人能对自己的母语做这样的贡献,也算不虚此生。”
  这个感受也和我们设置两个单元的“汉语中的译文”的想法相符。
二、单元课程目录
  栎树                         [俄国]  列夫·托尔斯泰     草  婴  译
  园丁集                       [印度]  泰戈尔             冰  心  译
  当你老了                     [爱尔兰]叶芝                        袁可嘉 译
  给一个青年诗人的信           [奥地利]  里尔克           冯  至  译
    我是即将来到的日子           [法国]  罗曼·罗兰         傅雷  译


第一课/栎树/[俄国]  列夫·托尔斯泰,草  婴  译

一、教学思路提示
  《战争与和平》以1812年的俄法战争为中心,展现了前后二十年间俄罗斯社会生活的广阔图景,是世界文学中史诗性小说的杰作。全书大约有五百多个人物,其中着重叙述了安德列公爵、皮埃尔、娜塔莎等对人生与真理的精神探索,以及他们的个人命运和民族命运的息息相关。
  1805年战争一爆发,安德列为了逃避无聊的生活,追求荣誉而自愿参军,在奥斯特里茨战场受了重伤;回到家乡后,又逢妻子分娩死去,留下一个男孩。挫折和不幸使安德列遭受一场精神危机,他隐居乡间,致力于田庄管理,改善农奴生活。1809年春天,他开始振作起来,积极投身社会活动,并且爱上了娜塔莎。
  本篇所选内容,就是写他第一次见到娜塔莎时期的心情,特别描述了春天的一棵老栎树给他的精神复苏和人生态度的转变所带来的启示。
二、作者背景资料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俄国伟大的文学家,他的作品浩如烟海,代表作有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少年·青年》和长篇小说巨著《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译者草婴(1923—),俄苏文学翻译家,他用几十年的时间翻译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出版有《托尔斯泰小说全集》十二卷。
二、 练习题提示
  1.春天,一棵老栎树,娜塔莎,这些在列夫·托尔斯泰的笔下,是怎么与安德列的过去和即将来临的转变结合在一起的?
  提示:栎树、娜塔莎和安德烈公爵的联系分三步实现的:第一步,安德烈在去彼得堡的路上看到的栎树是伤痕累累的,没有生命气息的,与安德烈公爵安于现状失去勇气的心情是完全吻合的。第二步,安德烈在访问罗斯托夫伯爵的时候见到了娜塔莎,心中产生了层层波澜,产生了杂乱的青春的思想和希望,为他的转变打下了基础;第三步,在回家的路上看到栎树,长出了新鲜的叶子,安德烈产生了春天的喜悦和万象更新的感觉,终于悟出了“生命不能在三十一岁结束”的感想。
  2.有时间阅读《战争与和平》时,请注意安德列和娜塔莎之间的爱情这一线索,并思考这一线索对表现人的精神探索和思想成熟的重要性。
  提示:《战争与和平》描写了重大历史转折时期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体的爱情表现是如何在大的社会背景下发生发展,需要学生结合细读原典作进一步的讨论。


第二课/园丁集/[印度]  泰戈尔,冰  心  译

一、教学思路提示
  泰戈尔的诗,诗情与哲理融会无间。
  泰戈尔的诗,既丰富多采又极为单纯。爱尔兰大诗人叶芝为泰戈尔的《吉檀迦利》作序说:泰戈尔的抒情诗,“以其思想展示了一个我生平梦想已久的世界。一个高度文化的艺术作品,然而又显得极像是普通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植物,仿佛青草或灯心草一般。”
二、作者背景资料
  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1861—1941),印度现代最著名的诗人,也是享有世界声望的东方诗人。他一生写了五十多本诗集和其他许多著作,191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的诗歌优雅而明朗,婉转而坚韧,具有十分感人的力量。
 译者冰心(1900—1999),现代作家,五四时期以短诗集《繁星》、《春水》为文坛注目,后来又有《寄小读者》等广受读者喜爱的作品。她曾经说,泰戈尔的《飞鸟集》对她早期的诗歌创作产生过影响。她翻译了泰戈尔的不少作品。
三、练习题提示
  1.读泰戈尔的抒情诗,唤起了你什么样的感受?你是否听到一个“春晨吟唱”的声音,“传过一百年的时间”,传到了你的心里?试着把你的感受描述一下。
  提示:此题应该让学生学会真诚地直抒胸臆,进行有感情地论述。具体答案不限。
  2.逐一谈谈本篇所选这几首诗。
  提示:此题可以提示学生或从内容或从结构或从思想哲理等不同的角度进行切入。具体答案不限。


第三课/当你老了/[爱尔兰]叶芝,袁可嘉 译

一、教学思路提示
  这是一个奇特的作品。
  叶芝袭用了十六世纪法国诗人龙沙的组诗《致埃莱娜的十四行诗》当中有关时间假设的角度,但是用自己的作品完全超越了龙沙。
二、作者背景资料
  威廉·勃特勒·叶芝(1865—1939),现代爱尔兰著名诗人,二十世纪初爱尔兰文艺复兴运动的领导人之一。由于他的“始终富于灵感的诗歌,并因为他以高度的艺术形式表达了整个民族的精神”而于192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是后期象征主义诗歌的主要代表,对现代诗歌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译者袁可嘉(1921—)现代诗人,诗歌评论家,英美文学学者和翻译家,著有《欧美现代派文学概论》等多种研究著作。
三、练习题提示
  1.比较叶芝的诗和龙沙的诗,谈谈它们之间有什么不同?并进而思考,有哪些因素可能导致一首诗的优劣?
  提示:龙沙的诗太过自信,以至于这种自信有了自负的嫌疑,过于坚定地认为对方拒绝“我”爱情而后悔。叶芝的诗歌表达的是诗人坚贞不渝的爱情,“只有一个人爱你那朝圣者的灵魂,爱你衰老了的脸上痛苦的皱纹。”堪称千古绝唱,不因随着时间流逝美貌消失青春远去而放弃对灵魂的热爱,因为这灵魂中有高尚的东西,这真爱是崇高的。所以,一种崇高的情感是一首诗歌优劣的重要因素之一。
  2. 叶芝诗中间说到他所爱慕的女性的“朝圣者的灵魂”,结尾写爱情的脸庞隐藏在“一群星星中间”,这些都是必要的吗?如果不写这些,可能会是什么样的情形?
  提示:“朝圣者的灵魂”使得诗中的爱情有了崇高的美感,而写这种爱情的脸庞隐藏在星星中间,凸现了这种爱情是超越时空,灌注宇宙的,并且永远那么熠熠生辉。


第四课/给一个青年诗人的信/[奥地利]  里尔克,冯  至  译

   一、教学思路提示
  青春面临着种种的问题和困难,渴求帮助。可是里尔克却说,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帮助你,你要独自去承担、去成就。他说:“你是这样年轻,一切都在开始,亲爱的先生,我要尽我的所能请求你,对于你心里的一切疑难要多多忍耐,要去爱这些‘问题的本身’,像是爱一间锁闭了的房屋,或是一本用别种文字写成的书。现在你不要去追求那些你还不能得到的答案,因为你还不能在生活里体验到它们。一切都要亲身生活。现在你就在这些问题里生活吧。或者,不大注意,渐渐会有那遥远的一天,你生活到了能解答这些问题的境地。”
    选在这里的一封信主要讨论爱。里尔克说:“爱,很好:因为爱是艰难的。以人去爱人:这也许是给与我们的最艰难、最重大的事”,所以,青年人必须去“学习爱”,“为了另一个人完成一个自己的世界,这对于他是一个巨大的、不让步的要求,把他选择出来,向广远召唤。”
二、作者背景资料
  莱内·马利亚·里尔克(1875—1926),现代德语文学中最有影响力的诗人之一,代表作有《旗手克里斯朵夫·里尔克的爱与死之歌》、《杜伊诺哀歌》和《致奥尔弗斯的十四行诗》等,还著有长篇小说《马尔特手记》。
 译者冯至(1905—1993),现代诗人和德语文学研究家,他的《十四行集》在中国新诗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三、 练习题提示
  1.里尔克为什么说“我们必须委身于艰难”,“寂寞地生存是好的,因为寂寞是艰难的”?
  提示:在里尔克看来,寂寞是艰难的,而人的生长就是从寂寞里脱身,于是就有了委身于艰难的意味,委身于艰难不是向艰难屈服,而是从反抗艰难中获得生长。
  2.你认为爱必须学习吗?为什么说爱对于个人“是一种崇高的动力,去成熟,在自身内有所完成”?
  提示:里尔克认为爱是需要学习的,并且,里尔克所谓的爱,已经超越了两性之间的爱情,而上升到一种人的完善的高度来对待。爱,不是奉献和倾心,而是在爱的过程中同时也是对自身的提高。


第五课/我是即将来到的日子/罗曼·罗兰,傅雷  译

一、教学思路提示
  《约翰·克利斯朵夫》共十卷,定本分四册,罗曼·罗兰在序言中说,相当于交响乐的四个乐章:第一册包括克利斯朵夫少年时代的生活,描写他的感官与感情的觉醒,直到经过一个考验,突然得到启示,知道英勇的受难与战斗便是他的命运。第二册写克利斯朵夫天真、专横、过激、横冲直撞地去征讨当时社会的与艺术的谎言,挥舞着堂吉诃德式的长矛,去攻击和反抗。第三册和上一册的热情与憎恨成为对比,是一片温和恬静的气氛,咏叹友谊与纯洁的爱情的悲歌。第四册写的是生命中途的大难关,是“怀疑”与破坏性极强的“情欲”的狂飙,是内心的疾风暴雨,差不多一切都要被摧毁了,但结果仍趋于清明高远之境,透出另一世界的黎明的曙光。
  傅雷1937年写《译者献辞》,称:“《约翰·克利斯朵夫》不是一部小说,——应当说:不止是一部小说,而是人类一部伟大的史诗。它所描绘歌咏的不是人类在物质方面而是在精神方面所经历的艰险,不是征服外界而是征服内界的战迹。它是千万生灵的一面镜子,是古今中外英雄圣哲的一部历险记,是贝多芬式的一阕大交响乐。愿读者以虔敬的心情来打开这部宝典罢!”
二、作者背景资料
  罗曼·罗兰(1866—1944),法国现代作家,《约翰·克利斯朵夫》是他最著名的长篇小说。他还创作了一系列“伟人传”,如《贝多芬传》、《米凯朗琪罗传》、《托尔斯泰传》等,有广泛的影响。
  译者傅雷(1908—1966),法国文学翻译家,出版有《傅雷译文集》等。《傅雷家书》是深受读者喜爱的著作。
三、练习题提示
  1.仔细体会全书最后一句话“我是即将到来的日子”,想想它可能包含了哪些意思。
  提示:“我是即将到来的日子”有非常丰富的含义:包含了希望、永生,同时也包含了责任、负担,也许还包含了从此岸到彼岸的过程。
  2.如果你打算读《约翰·克利斯朵夫》全书,请注意克利斯朵夫在不同人生阶段的思想和精神状态,注意各阶段之间的关联和变化。
  提示:细读原典能够有力地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作嫁的思想感情,建议有可能的情况下,学生将书中解选文章的原文都能进行一下阅读,并能找机会进行课堂或课后交流。具体答案不限。

本站链接:

 

第一单元 重新发现母语

第二单元 汉语文学的长河(一)

第三单元 汉语文学的长河(二)

第四单元 汉语文学的长河(三)

第五单元 汉语中的译文(一)

第六单元 汉语中的译文(二)

第七单元 立意与构思

第八单元 组织与结构

第九单元 修辞与风格

第十单元 说话的艺术

第十一单元 日常生活与写作

第十二单元 语文常谈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196125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