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教学 > 教学研究

石柏胜:我国大学语文教学研究的成就、问题及对策
【时间:2008/12/8 】 【来源:《铜陵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 【作者: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 石柏胜】 【已经浏览3342 次】

    摘要:近年来我国大学语文教学和研究在更新教学观念,加强课程和教材建设及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仍存在着地位被轻视,性质不明确等诸多问题;而提高大学语文地位,科学认识其性质,改善教师素质结构,加强多方面改革等,是有效提高我国大学语文教学和研究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大学语文;教学研究;成就,问题


    自1978年在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先生和复旦大学校长苏步青先生的倡导下,全国各高校开始设立大学语文课程以来,我国大学语文教学已经走过了28个年头,其间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多位知名专家教授的亲切指导下,经广大教师的辛勤工作,大学语文教学已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毋庸讳言,由于多种原因,大学语文教学也存在着诸多的分歧和缺陷,有时甚至遭到人们强烈的质疑和谴责。2005年9月24日版的《重庆晚报》一篇文章就重庆市某大学四年级新闻专业本科生招聘进报社后写的一篇错误百出、不忍卒读的新闻报道,对当前的大学语文教学提出了严厉的批评;2005年10月中旬在由《新读写》杂志主办的“中国语文教育高峰论坛”上,与会的200多位语文教育专家、知名作家对语文教学现状也作出了形势严峻的评价:“语文教育的效率不高,社会对初中、高中甚至大学生语文的糟糕状况反应强烈,不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与日俱减!”那么,我国当前的大学语文教学研究情况究竟如何?它的现状如何,取得了哪些成绩,又存在哪些问题?本文拟就自己多年的教研和体会作一浅要探讨。

    一、近年我国大学语文教学和研究取得的成就

    纵观近年来大学语文教学研究的状况,可以清晰地看出,大学语文教学研究无论从研究的机构设置上还是从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上来看,它都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例如作为大学语文研究的主力军,由我国著名语文研究专家徐中玉先生领衔挂帅的大学语文研究会,从1980年成立以来,至今已成功召开了十届年会。该会不仅会员众多,研究力量雄厚,而且能紧紧结合我国语文教育的实际状况,针对大学语文教育的前沿热点问题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革故鼎新,激浊扬清,从而为我国大学语文教学把脉诊断,引领正确方向。除了大学语文研究会之外,还有许多高校研究所、教研室等大学语文教师坚持在教学第一线进行艰辛的教学改革和研究,如北师大、华东师大、东南大学等许多文学专家教授们都亲自上阵,亲临大学语文教学的第一线,这就为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和研究增添了无穷的智慧和力量。在众多研究者的辛勤探索和广大语文教师的不懈努力下,大学语文的教学和研究工作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在教育观念上端正了思想,吸收了许多新知识,接受了许多新的信息,更新了许多教育观念。例如,对大学语文教学的任务有了新的认识,由过去的“高四语文”着重对语文基础薄弱的大一新生进行单纯“补课”,到注重学生语文运用能力和发展智力,再到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塑造学生健康人格,实现知识、能力、人格的和谐统一。现在,大学语文界已经深切地认识到大学语文课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教给学生某种语文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学作品的讲析和欣赏,去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个大学生的心灵、思想和情操,影响着每一个大学生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并最终积淀为他们的精神世界中最深厚、最基本的东西——价值观、人生观,最终造就他们积极健康的人格。

    其次,大学语文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大多数院校都认识到大学语文课的重要作用,明确了大学语文侧重审美教育和人文教育的性质,并根据自身情况制订了大学语文教学大纲,建立了一整套大学语文训练体系和评价体系。如东南大学的大学语文教学大纲经过多次修订,不仅内容科学规范、开拓创新,而且严谨细密、丰富完整,便于实际操作,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在教材的建设上,更是出现了可喜的繁荣景象。自1990年以来,全国就出现了纷纷编写和出版大学语文教材的热潮。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各地的大学语文教材已有几十种之多,这就打破了教材编写中长期存在的单一状况,形成了多元互补、相互竞争的局面,给各类不同的高校选择更适合自己的教材提供了可能。在诸多的教材中,徐中玉、齐森华主编的由华东师大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语文》教材经过多次修订,目前已经出到第八版,已于去年6月全新上市。它在篇目选择、分类编排、注释、解说、提问等各方面都有很大的变化、发展和完善,已列为国家教育部“十五”重点教材,可以说它代表着当今大学语文教材编写的最高水平。在教材的选用上,许多院校除了注重选择教育部推荐的优秀教材,还组织专家、骨干教师自编教材,开发新的大学语文课程。

    第三,在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上,许多教师紧扣大学语文性质和特点,转变教学观念,进行大胆改革。他们树立以“文化”为主线的“文化语文”教学观,遵循学术性、趣味性、时代性、应用性并举的课程教学原则,运用“文本中心内容发散教学法”,[1]将教学内容课题化,实行课题式的专题化教学,改变了过去“满堂灌”和“填鸭式”的呆板教学模式,能够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极大地提高了语文教学效率。例如,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组的7位不同专业的以中青年博士为主的教授、副教授的教学改革,就普遍地赢得了学生们的热烈欢迎,这正如一位同学听了李山教授的课后发自肺腑的敬佩——“讲课如天马行空且抑扬顿挫、大气恢宏”,“才真正感叹于屈原的渊博和才华,领略到了‘不有屈原,岂见《离骚》?惊才风逸,壮志烟高。山川无极,情理实劳。金相玉式,艳溢锱毫。’”[2]随着现代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许多教师还借助多媒体设备及录象、影视、动漫等开展大学语文教学,在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中增强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教学的艺术魅力,大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我国大学语文教学和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和研究进行了多年,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目前仍然有很多大学生语言水平不高,人文素养不深,他们写的文章句子不通顺,用词不准确,常常写错字。他们说话往往不流畅,普通话只是“不懂话”,至于文化修养、道德素质、思想境界等更是难以令人欣慰。总之,大学语文教学至今仍然在许多高校中存在着“少慢差费”、效率不高的问题,以至于遭到学生、家长和社会的严词批评,有人甚至提出了“大学语文是否有必要开设”的质疑。关于大学语文教学和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我认为主要有以下6点:

    第一、学生语文基础较差的后遗症给大学语文教学带来消极影响。现在社会上普遍存在着“重理轻文”现象,一些语文教师教法不当,许多学生和家长轻视语文,很多学校也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英语、数学、物理、计算机等课程上,这正如全国特级语文教师于漪所指出的,“现在语文教学面临一个悲哀:不少学生对语文失去了兴趣。在各门学科中,语文已排到了“小四子”、“小五子”的地位。学生家长无论是补课还是请家教,首先想到的会是英语、数学、理化等,却很少想到语文!”[3]显而易见,其结果造成了母语教育危机的出现,使得许多大学新生不仅语文基础较差,而且对语文学习患上了“厌烦症”,这就给大学语文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第二,大学语文的地位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许多高校把大学语文看成是“高四语文”,是对语文基础较差的新生的“补课”,因而把它视作“可开可不开”、“想开多少就开多少”的任意删减的课程。由于其地位低下,课时少,待遇低,又难以申报科研课题,难以评职晋级,所以资深教师不愿上,青年教师当过渡,上课质量就可想而知了。湖北大学文学院副院长郭康松教授就曾经说过,大学语文的日益边缘化的结果造成了教师也在被日益边缘化,许多教师以教大学语文课而感到压抑。郭康松教授表示,如果没有湖北省大学语文研究会会长杨建波教授在“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带领一些青年教师进行大学语文的探索,该校的大学语文教学完全可能是另一个样子。[4]

    第三、大学语文的性质定位不明确。许多高校开设大学语文的初衷是想给语文基础差的理科生“补课“,因而过多地偏向语文的基础性和工具性,教师上课时几乎是延续中学语文教学的思路来分析字词句篇,把一篇篇文学精品搞得“五马分尸”、支离破碎,忽略了文学的审美教育和文化的素质教育,从而把大学语文课上成了“高四语文”课;而另外一些高校教师则又走上另一极端,他们在强调大学语文与中学语文的区别时,把大量精力用在了课文的时代背景、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分析上,陶醉于对作品艺术欣赏之中,完全忽略了学生语言的实践运用和提高,学生不讨论分析,不了解语文知识,不练习实用写作,他们虽然喜欢听课,但是他们实际的语文能力却难以提高,以至于走上社会连一篇象样的文章也写不好。

    第四、许多大学语文教材选篇不够合理,存在着“厚古薄今”、“厚中薄外”的现象。很多大学语文教材文言文分量过重,特别是一些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教材文言文竟占三分之二,而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和外国文学作品分量又过轻,寥寥无几,这不能不影响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他们的人文知识的合理构成。大学语文教材应当选择我国古代文学精品来培养学生的智慧、熏陶他们的情感、提升他们的思想境界,但是也要顾及到青年学生喜欢丰富多彩、逐新猎异、追赶时尚的特点,要适度选取一些我国及外国现当代文学精品,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而且还能开阔学生视野,丰富他们的人文修养。

    第五、大学语文教学只是教育“读书”,忽略了“说话”教育,缺乏信息社会观念。在信息社会,信息交流的范围、方式,都决定了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的不同。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仍然无视现代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要,培养一批又一批“哑巴汉语”人才,使得很多大学生走上社会后,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遇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交际困难和障碍。

    第六、大学语文教学的方法和模式单一、教学效率依然不高。受大学语文“边缘化”影响,一些教师教学积极性不高,不主动进行教学改革和研究。他们或者缺乏开拓创新观念,喜欢唱“独角戏”,惯于教师讲、学生听和记,搞“满堂灌”教学,压抑学生思维;或者喜欢按部就班,从作品背景、作者介绍、创作道路,到人物分析、艺术特色、地位影响,机械死板,千篇一律,令人生厌;或者抱残守缺,得过且过,只是把大学语文教学当作是向专业课过渡的实验品来敷衍塞责。如此教学,又怎能调动起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他们人文素质、语文能力和创新精神呢?

    三、提高我国大学语文教学和研究水平的若干对策

    1.明确大学语文的课程的重要地位。俗话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做事则难。从小学到中学,由于语文成绩在升学考试中的重要地位,各级教育机构、教师、学生和家长往往都看重语文,语文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中小学课程中的核心课。但是到了大学后,虽然多数高校把大学语文定为公共基础课,但是由于受到“专业主义”的严重影响,该课程地位已失去了往日的辉煌,它已经从原来的中心被挤向了边缘。更为重要的是一些教育主管部门对此课程没有明确其在高校课程设置中应有的地位,从而造成该课程开设的极大随意性。一边是大学语文教师的课程教改热情空前高涨,一边是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领导的沉默不语,形成“单相思”的局面。这是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与改革举步维艰的处境之一。因此,认识大学语文在课程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是提高大学语文教学效率,加强大学语文研究的基本点。

    2.科学认识大学语文学科性质。这是实施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起点。经过近几年对大学语文学科性质的反复争鸣、讨论和研究,我们认为大学语文教学应是以审美性和人文性为主[5],以工具性和基础性为辅的诸特征的和谐统一。首先是审美性。所谓审美性,就是把精美的文学作品作为载体,通过对美感的领悟和把握来培养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欣赏和评判能力、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让学生养成阅读习惯,学会思考,学会创新。它要求在对辐射着美感光辉的优秀作品的品味和全身心融合中,自然而然地对学生进行着审美教育,培养学生对语言美、艺术美、自然风光美和人性人情美的欣赏能力,唤醒审美自觉,使之趋向自觉化。其次是人文性。所谓人文性,就是把文学作品当作文化的载体,当作文化现象来审视,理解其中的人文意蕴和文化价值。人文性较之于传统的“思想性”,内容更丰富,外延更宽广,它突破了狭隘的政治思想品德的局限性。由于大学语文课的基本教学内容是文学作品及准文学作品,而文学即是人学,即反映了人的现实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广阔性、丰富性和深刻性,直接影响到人格的形成和包括情感、个性、气质、心理品质等在内的精神世界,因此,大学语文教学由此内容所决定,自然要以人文精神为内核。再次是工具性和基础性。无论是拼音文字还是象形文字,语言首先是思维的载体,是人类接受和输出生命信息的基本工具。大学语文教学可以通过优秀文本的阅读、欣赏和学习,培养学生对汉语的感悟、内化和外化、运用的综合能力,即包括听说读写的语言能力。

    3.改善大学语文教师的素质结构。大学语文教学要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关键在教师。才情横溢的语文教师就是打开在学生面前的活的教科书,其灼灼逼人的的思想光辉、新颖独特的教学艺术、富有魅力的教学个性和搏动着律动感的教学语言,足以吸引学生的审美目光。鉴于此,我们认为,大学语文教学需要作家型、专家型的教学能手。所谓作家型,就是具备游刃有余地解剖文本,得心应手地引领赏读,潇洒自如地驾驭母语的能力,以其剔净匠气的文学才情,富于灵性地“示范”于莘莘学子;所谓专家型,就是具有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善于在艰苦的实践中自觉探索语文教育规律,并能升华到理论的高度,创新教育思想,更新教育理念,且能用新的理念进一步推进语文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大学语文教师不仅要具备独特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而且还要具有主持人一般的口才,语势流畅、表意精确、节奏和谐、应变敏捷,时时能给学生带来思想的启迪和美的享受。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的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之所以能获得巨大的成功,其专家教授亲自上阵是起到了很大的决定性作用的。

    4.加强大学语文教材及课程的改革。大学语文教材应当体现新、真、精的课程思想。一是教材能反映浓郁的时代气息,反映当代人类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体现人类在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科技、教育等文明演化的进程。二是力求贴近生活的原生态,充满不加掩饰的原真气息。三是力求教材审美价值和人文价值的和谐统一,既有颇耐咀嚼、经久弥醇的审美意蕴,又有人文关怀的自觉意识,富于饱经深邃的人文内涵。四是语文课程也应进行新的建构,打破过去设置的单一性,形成由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组成的多元开放的课程新结构。必修课旨在通过文质俱佳、人文价值与审美价值兼具的基本篇目的赏读和内化,整体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和读写能力。选修课旨在满足部分学生爱好,光扬其个性和特长。活动课侧重发展学生的各种语文能力,如朗诵、访谈、辩论、社会调查等,让语文课走向鲜活的生活。

    5.深化大学语文教学方法改革。要坚决反对用中学语文教学的思维来上大学语文,力争发挥大学语文审美性和人文性的主要特点,给学生一个脱胎换骨的全新感受。我们主张要继承汉语文教育传统的宝贵精神,以熟读精思获得感悟,以反复吟诵获得积淀;主张在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和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基础上,积极采用丰富多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精讲和泛读相结合、主课堂与次课堂相结合,与写作教学相结合、与文学素质类选修课相结合、适度使用多媒体教学,及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深入电台、报社实习等等。在写作方面,要革除旧观念,拓展新思维。写作教学要给学生心灵的自由,允许学生写他们自己的文章,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6.更新大学语文教学手段。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学手段不断更新。人们已经充分认识到,现代教学手段作为语文教学过程中承担教学信息的媒体,在传递处理和贮存教学信息、控制和掌握知识的过程等方面,越来越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大学语文教学应当运用现代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 彭书雄.大学语文教学新思维探索[EB/OL].http://www.ffkj.net/Html/LunWen,2006-12-22.
    [2] 赵欢欢,黄献慧.关于大学语文改革教学的调查报告[N].中华读书报,2004-04-21.
    [3] 陈国栋,孙铭华,雷洋.大学语文批判[N].重庆晚报,2004-11-07.
    [4] 邢宇皓.大学语文的未来何去何从:尴尬的大学语文[N].光明日报,2004-02-13.
    [5] 夏斐.学者畅谈并形成共识:如何教好大学语文[N].光明日报,2004-04-26.

    作者简介:石柏胜(1970-),男,安徽淮南人,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编辑部编辑,副教授,安徽大学在读文学硕士研究生。

    回目录: 大学语文研究论文1500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196479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