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教学 > 教学研究

缪红燕:多媒体技术环境下的大学语文教学新模式初探
【时间:2008/12/5 】 【来源: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2007/5 】 【作者: 南通大学 缪红燕1 刘相臣2】 【已经浏览4154 次】

    [摘要] 随着教学的改革,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在大学语文课堂逐渐得到广泛应用。在享受高科技带来愉悦的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大学语文多媒体教学客观上还存在不足。基于此,本文试着从建构主义理论的角度探讨了多媒体环境下大学语文教学的新模式。

    [关键词] 多媒体技术;新模式;大学语文;计算机辅助教学

    引言

    作为高校的一门基础必修课程,大学语文在培养学生阅读思考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写作水平和人文素质等方面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随着高校的连续扩招,目前高校中教师等教学资源严重不足,学生素质整体有所下降。在此背景下,结合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探寻新的教学模式以更好的促进大学语文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是非常必要的了。

    长期以来,大学语文一直存在着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一、与现实联系不紧密的问题,学者对此也予以了足够的关注,并在教学改革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探讨。而关于如何在大学语文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作用、如何利用多媒体建构新的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等问题上关注较少,基于这种状况,本文对大学语文教学作了一些思考。

    一、多媒体技术与大学语文结合的现状

    多媒体技术迎合了信息时代对大学语文教学的要求,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以其独有的魅力吸引了众多教师的注意力,因此在大学语文课堂逐渐广泛的应用。在享受高科技带来愉悦的同时,我们发现大学语文多媒体教学在客观上还存在不足。

    1.相关的多媒体教学理论知识缺乏。多媒体技术涉及到硬件和软件等方面的知识,很多老师花很多时间学会了硬件操作,却忽略了在使用时应该考虑到的相关多媒体教学理论和知识,如教育心理学、教学设计、教育传播学、教学系统理论等。导致的后果是:为了用多媒体而用多媒体,不知道如何结合不同专业的学生设计不同的课堂教学模式、如何才能恰当选用现有的媒体去传递教学信息,设计的课件往往是简单技术的堆积,课堂只是简单课件的展示,让学生感觉不到多媒体参与教学的优势,甚至觉得还不如原来的上课方式好。

    2.多媒体技术成了追赶教学进度的工具。在目前的课程设置体制下,高校很多基础必修课程的教学时数是明显不足的,大学语文也不例外。40个以上学时数的学校为数不多,多数学校只有20—30个课时,有的干脆放弃。虽然国家取消了英语四六级考试与能否毕业挂钩的政策,但是,作为一个衡量标准,社会上不少的企业对四六级的要求并没有降低,因此校园里教、学母语的氛围还是远不如外语那么浓烈。大学语文正渐渐地变成边缘学科,这多少会影响到教师的上课的积极性。因此,在很多人看来,大学语文课成了一个可有可无没有期待价值的任务。

    大学语文的课程内容丰富充实,可是却要在短短的几十个小时内完成教学,于是有的老师为了完成任务,利用多媒体的高效将内容罗列,顾不上学生认真思考,一味的加快教学进度,把多媒体当成了向学生灌输内容的工具,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如此的教学岂是一个“悲哀”所能了结?

    3.多媒体的使用华而不实。由于对多媒体教学理论和知识掌握的不全面,大多数老师使用多媒体的目的只是为了在课堂上省略板书。虽有计算机、多媒体课件、投影仪等新元素的参与,看似完全不同于传统的教学,其实是传统教学的照搬,真可谓“穿新鞋走老路”。从某种意义上看,硬件的损耗等费用的增加使得这种形式的多媒体教学不但没有给学生带来任何收获,反而加重了学校的经济负担,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当然,或许这个问题,不仅仅出现于大学语文的课堂,也是目前很多其他课程老师使用多媒体出现过的通病。

    4.多媒体教学课堂缺乏互动。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多媒体教学有着很大的优势。然而,目前多媒体辅助的大学语文教学课堂并不如想像。随着单一而又简单的多媒体课件的播放,站在计算机面前的教师还是滔滔不绝的讲解者,学生还是沉默的被动接受者,同时,由于投影仪要求教室亮度的降低,连传统教学中的一些很好的非言语沟通也受到了影响。

    二、构建大学语文的多媒体教学新模式

    不久前,在“21世纪国际网络化教育论坛”上,华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桑新民教授深刻预言:“近5-10年内,随着以多媒体和互连网为代表的当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教育将发生一场历史性的变革。这场变革将使教育模式从印刷时代走向信息时代。”[1]纽曼、韦拉格(Newmann&Wehlage)认为,真正的(authentic)教学应具有以下特征:高水平思维、与现实的联系、大量的交流以及为学生进步提供社会性支持等。如何在多媒体环境下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实现真正的科学教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本文的思考提供了理论基础。

    从现实的缘起来看,建构主义的许多观点是针对传统教学中的诸多弊端而提出的。其主要观点认为,知识不是靠教师传授得来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其他学习者)的帮助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学习是一个积极的意义建构过程,教学并不是把知识经验从外部装到学生的头脑中,而是要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经验出发、生长(建构)起新的经验。[2][3]

    因此,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将多媒体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为学生心理结构的生长设计良好的活动、资源和环境,引导和帮助学生“生长”,实现把知识建构作为教学的焦点。

    1.学生特点定位。由于大学语文主要面对理工科的大一、大二学生开设,授课对象的特点是我们必须要考虑的。刚刚从高中升入大学,高考让他们习惯了“1+1=2”的求标准答案的学习方式,因此他们有着不同于文科学生的特点:理性思维、逻辑思维能力强,而感性思维相对较弱。这一特点既是他们学习大学语文的劣势,同时又是他们的优势,我们必须充分发挥理工科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强的特点,加强培养他们的感性思维,提升其人文素养。

    2.积极构建大学语文多媒体教学新模式。

    (1)多媒体技术的情境教学模式。在充分尊重“个体”是学习主体的前提和背景下,“环境”作为个体建构过程中的支撑和条件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4]多媒体计算机为营造情境进行教学提供了强有力支持:和教师的口头讲解、文字书写等相比,多媒体图文并茂,声像交融,让学生切实感受审美的同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发其感性思维,培养其创新思维能力。

    放弃在大学语文教学中仅仅依靠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概括、强调学生记忆的做法,利用多媒体传递信息的直观性、方便性、形象性,以优美的多媒体画面和美妙的音响效果配合,为学生塑造一个活生生的学习或欣赏情境。

    为此,我们初步有如下三种设计方案,可在教学实践中灵活运用:

    I.学生自己学习书面文本后,教师播放多媒体课件。作品在给学生所带来和谐的审美感知和情感上宁静愉悦的同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欣赏完之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对教师播放的多媒体作品加以品评,教师在此基础上加以总评。

    II.教师播放多媒体课件后,对照课件所表达的意境让学生自学课文。对于一些优美的诗词,可以让学生配合课件进行声情并茂的朗诵,这种相对新颖的教学形式,不仅可以让学生加深对所学内容整体美的认识和理解,还能够让学生对作品产生浓厚的兴趣,引导学生深入到作品塑造的情境中去,产生探求的欲望和激情。[5]

    III.边解读课文边播放。即课前教师利用网络资源搜集相关的音频、视频、图片和动画等进行编辑做成教学课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课文进行解读时辅助播放,帮助学生切实感受文章的思想,接受美的熏陶,产生“温柔的喜悦”(车尔尼雪夫斯基)而感觉不到课堂教学的枯燥沉闷,从而也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2)多媒体技术的协作学习模式。传统上往往把学习看作是每个学生单独在头脑中进行的活动,往往忽视了学习活动的社会情境,或者至多是将它看作是一种背景,而非实际学习过程的一部分。(如Cole,1991)其实,更多情况下个体是在社会文化背景下,在与他人的互动中,主动建构自己的认知与知识,由此,协作学习受到了高度的重视。通过协作学习来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针对同一教学任务内容,学生发挥各自的认知特点,进行彼此交流、探讨和研究,彼此影响和启发,共同完成教学任务。教师不再是惟一的发言者,而是参与者、引导者、听众、欣赏者、主持人。

    具体的教学过程可作如下设计:针对特定的教学内容,教师提供有关的影视剧录像资料或其他教学课件,向学生布置几个学习话题:关于影片中的人物表演技巧或是画面的色彩语言亦或是灯光舞美等等表达自己的观点。学习者可以将自己比较擅长的某一方面看法做成PowerPoint演示文稿来辅助表达,使自己的观点更清楚、更有条理性,在学会思辨的同时,锻炼他们的表达能力。教师做好每个学生记录及时进行点评和总结。课堂上每个学习者都进行高水平的思维,在不同观点的不断碰撞中完成学习。在这样的教学过程,每个人既是知识的“消耗者”,也是知识的“供货商”。

    (3)多媒体技术的探究性学习模式。美国教育学者琼·艾斯林(Joe Exline)认为,传统的教育方式压抑甚至抵制探究的本质过程,将知识的传递、技能的培训作为教育的重点;但当今世界知识的增长成几何级数,未知领域的边界亦不断扩大,技能随着科学与技术的不断更新而呈日新月异之势,在此框架之下,昔日的传递应该让位于建构,灌输应该让位于探究,这样才能组织起积极而有效的教育。[6]探究性学习依据的主要理论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经验从外到内的输入过程,而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之间充分的相互作用,通过主动探究而“生成”自己的知识的过程。

    该模式下,结合教学内容借助于多媒体计算机进行抛锚式教学。搜集有关的录像或利用flash做成的短片播放,将某一主题典型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蕴含于其中(抛锚),信息丰富。形象而深刻的启发学生考虑各种可能的因素,在仔细研读课文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学校图书馆等查阅相关资料形成自己的答案,展开讨论,进行反思,探寻事件或问题的解答,最后教师表明自己的观点并对可能涉及到的知识点作梳理。知识富有者(教师)和知识较少者(学生)同是积极参与者,相互作出积极的建设性回应,探究的过程让学生学会发现并思考问题,获取知识,提升个人素养。

    (4)多媒体技术的个别化教学模式。个别化教学:“以学习者为中心适合于满足学生个别需要的教学。”(尹俊华主编《教育技术学导论》)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日常生活和以往的学习中,他们形成了丰富的经验。每一个“顽童”都有一个精彩的经验世界,教师不能漠视他们已经存在的经验世界去给他们像往瓶子里灌水一样装入新知识。[7]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日益发展,作为多媒体技术之一的网络技术为开展个别化教学创造了条件,提供了可能。如上文所提,大学语文教学课时相对较少,内容丰富,学习者的生活背景和经验水平也不尽相同,因此,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开展教学,将教学内容有选择性地以多媒体的形式放入网站,提供有助于教学内容理解的链接网址和有关资料,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进行学习,通过BBS论坛或电子邮件等及时获得教师和其他学习者的帮助与指导。

    三、结语

    大学语文,在高校以公共课身份出现,至少也有二十余年的历史了。前辈虽筚路蓝缕,努力尝试,但迄今为止该课程相对完全成熟的教学体系却仍处于建构中,而且日益边缘化的尴尬局面在高校教学中愈演愈烈。大学语文怎样走出困境?大学语文的未来如何?似乎还没有人说得清。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不管高校课程如何改革,文学乃至传统文化的普及都应该是得到强化而不是削弱。郁达夫说:“没有伟大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可怜的族群;有了伟大人物不知道拥护、爱戴和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因此,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这一高科技手段辅助大学语文摆脱其在传统教学模式拥有的消极状况,提高大学生人文精神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应该是符合信息时代要求的一条不错的途径。


    参考文献:

    [1] 创建信息时代的教学新模式[J].http://www.91school.com.
    [2] 张建伟,陈琦.从认知主义到建构主义[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6(4).
    [3]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4] 王文静.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对建构主义的发展[J].http://fangchaoji.blogdriver.com.
    [5] 沈智霞.大学语文教学应加强创造性思维培养[J].中国高教研究,2000(1).
    [6] 马志成.探究性学习的驱动力[J].http://www.etc.edu.cn.
    [7] 张建伟,陈琦.建构性学习—学习科学的整合性探索[M].上海教育初版社,2005.

    作者简介:缪红燕(1978-),女,江苏南通人,扬州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2005级教育技术专业研究生,南通大学教师。刘相臣,南通大学文学院。

    回目录: 大学语文研究论文1500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196045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