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教学 > 教案讲义

张新颖:从简单的文字说起
【时间:2008/11/27 】 【来源:“沉默之诗”博客 2006-4-29 】 【作者: 张新颖】 【已经浏览4306 次】

——笔录一堂课,感受熊秉明
授课教师:张新颖教授


  ●中华文化流传至今,有哪些珍贵的事物保留了下来?
  
  ●若说绘画,则因为宣纸的关系使如今保存下来的古画不免破烂。因而可以说,材料决定了其不易保存。建筑亦如是。
  
  ●再说音乐、舞蹈等,现今中国人对古代中国音乐也只能靠想象。
  
  ●人们对日常生活中“太日常”、普遍而珍贵的事物,常常无视其存在。譬如空气之于健康的人,又如文字之于我们。
  
  ●对于文字,我们的敏感是不足的。
  
  ●当代文学的滞后,在于用汉字写作的作家之汉字基础不够,对汉字的认识和把握也是不足的。
  
  ●文字是符号,是刺激。譬如“女”字,由于形若跪,早前我们接受了“女”字传达的如此信息——女人跪地,是因为女人的地位卑微。其后又有这样的信息——女人跪地,那是古代女人分娩的姿势;而独体字“女”先于合体字“男”,女人较男人重要,皆因生育是古时候劳动社会的大事。
  
  ●然而文字被使用得久了之后,仿若“变了样”,汉字传达的如斯信息,也都让人们给漠视了。
  
  ●而今的汉语,较之以前,是“胖”的、夸张的。
  
  ●以前的文字,是刻在石碑上的,是“立正”的、站立的,那时的文字是慎重的。较后印刷术和报纸的面世,又使得文字“躺下”、普及。再后来,亦即现今,藉着电脑,文字又重新“立正”。汉字的普遍,造成人们并未仔细、慎重对待每个汉字,而人们基本上并不理解简单的语言。
  
  ●以吃为例:人们吃菜,因为加入了味精,所以觉得味道鲜美。等到哪天不再加入味精了,便丧失了一切美味。口味是会被味精“宠”坏的,语言亦是如此——一味地追求语言的夸张、新鲜,会让人无法品位语言本来的味道。

  ●熊秉明,生于南京,父亲熊庆来,有“中国数学之父”的美誉,曾应聘清华大学。熊秉明毕业于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哲学系,后留学法国,入巴黎大学哲学系,其后再转习雕塑。雕塑以铁雕著称。
  
  ●熊秉明在法国给外国人教授汉语,从多年的对外教学中,从简单的汉语里,重新发见简单的汉字、语法,那是平日为人所忽略的。
  
  ●熊秉明不断琢磨——一句平常的句子如何变成一句简单的诗?多年下来,就写成了一些诗。
  
  ●譬如《信》,是熊秉明于1968年,与母亲分离20年之后所作:
  
  昨天母亲来信说/我好/你好吗?/我给母亲回信/我好/您好吗?
  
  在动辄得咎的时日里,父母与儿子的通信是稀少的,以致后来通信内容也压缩了,减少了。“我好”,是互报“我还活着”的信息的。把时代考虑进去,诗里头最简单的信息,是最重要的信息,因为它攸关生死。倘未知其写作背景,撇开时代不谈,一句“你好吗”,如此跨时空的信息,可说是简单得似乎淡乎其味,又是有可能包含着最复杂的情感的信息。
  
  ●再如《黑板、粉笔、中国人》:
  
  十年以前我站在黑板旁边/说了一遍又一遍/“这是黑板/这是粉笔/我是中国人”/九年以前我站在黑板旁边/说了一遍又一遍/“这是黑板/这是粉笔/我是中国人”/八年以前/七年以前/……/三年以前/……/昨天我站在黑板旁边/说了一遍又一遍/“这是黑板/这是粉笔/我是中国人”/我究竟还有多少中国人呢/我似乎一天一天地更不像中国人了/我似乎一天一天地更像中国人了/但有一件事是我确实知道的/那是/我的头发一天一天/从黑板的颜色/变成粉笔的颜色/而且像粉笔一样渐渐/短了断了/短成可笑的模样/请你告诉我/我究竟一天一天更像中国人呢/一天一天更不像中国人呢/“这是黑板/这是粉笔/我是中国人”
  
  诗是由简单的语言组成,熊秉明用上了重复,亦是诗中诗人教学生活动作的重复。

  ●如此重复的教学生涯,引来学生的发问:
  
  “您这么教着,不厌烦了吗?”/“不,——”我安慰她。

  这样一个回答,就那么巧妙地把情感扭转了。

  ●《的》:
  
  翻出来一件/隔着冬雾的/隔着雪原的/隔着山隔着海的/隔着十万里路的/别离了四分之一世纪的/母亲亲手/为孩子织的/沾着箱底的樟脑香的/旧毛衣
  
  这首诗的连串“隔”字是一种间隔,隔着时空,隔离了作者与母亲。两人之间的相连,主要靠一个又一个“的”字。这是一个隔离和连接的对立。

  ●这样的对外教学,外国学生透过这些汉字,所见和所学,是词语句法,是语言训练;然而对于熊秉明而言,就不仅仅是那样了。如《珍珠》:
  
  我每天说中国话/每天说/这是黑板/那是窗户/这是书/如果舌头是唱片/大概螺纹早已磨平了/如果这几句话是几粒小沙/大概已经滚成珍珠了

  ●小诗,是最初的、最原体性的,比如李白的《静夜思》。那是中国小孩背诵的第一首诗。而就小孩在尚未懂事前,在初学会说话时就学会背诵,这事是有其意义的——那是诗人给小读者的预约。它在我们学母语的开始,在我们走向世界的开始,在童年便预言了未来成年的远行,在故乡预言未来远行人的归心。这也决定了往后游子思乡时出现的意象。

  ●如何用一生体会一首诗?熊秉明作《静夜思变调》便是。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明明月/低头思故思故思故乡/床前光/地上霜/望明月/思故乡/月光/是霜/望月/思乡/月/霜/望/乡……
  
  诗人确是用一生在体验《静夜思》里头的思乡之情,所以一组变调写来,便是诗人的一生了。

  ●对文字,当有基本的感情。

  (整理:美冰)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200088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