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教学 > 教学研究

刘泽江:《大学语文》教学中的专题教学模式
【时间:2008/11/25 】 【来源:沧桑 2006/2 】 【作者: 沙洲工学院 刘泽江】 【已经浏览2952 次】

    摘要: 《大学语文》承担着提高学生文化素质、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重任。实践证明,以人文精神为中心的专题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传播人文精神的目的。

    关键词:《大学语文》 人文精神 专题教学

    《大学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已开设了多年。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尝试了不同形式的教学模式,比如:传统的文体分类教学模式,以文学史为主线模式,经典范文选讲模式等。近年来,我们尝试以弘扬人文精神、训练学生思维能力为主要目的的人文精神专题教学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所谓人文精神专题教学,是在规定的授课时数内,以人文精神为主线,重点选讲中外文学史上有教育价值的作家及其作品(根据课时定),内容涉及作家生平经历、人生信仰、思想品格、主要作品及成就等。目的是通过对作家作品的分析使学生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感受他们的人格魅力,认识社会,思考人生,提高认识事物、辨别是非的能力。

    试行以人文精神为中心的专题教学模式,源于健全学生人格,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如果一个人掌握了他的学科的基础理论,并且学会了独立地思考和工作,他必定会找到他自己的道路,而且比起那种主要以获得细节知识为其培训内容的人来,他一定会更好地适应进步和变化”[1]。仅仅用专业知识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学生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使学生对价值(社会伦理准则)有所理解并产生热烈的感情,才是最基本的。1995年,周远清在“第一次全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试点院校工作会议”上说:“把文化素质单独提出来,是因为过去那些比较狭窄的专业教育需要拓宽……所有的专业都要向人文教育拓宽,即在所有专业中提倡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大学的任务是发展价值判断,能力的锤炼与培养便成为主题。让学生有能力自立于专业,旁及其它学科,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将来才能更好地立足于社会。知名学者张岂之先生认为:大学的文化素质教育主要是为了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做高尚的人,正派的人,对民族和国家有贡献的人。这实际上是人生观的问题,也就是说应当把人文知识提升到人生观的高度来理解。人们对于人生意义的理解离不开对整个世界的正确理解,这就是世界观的问题。[2]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人应当怎样度过自己的一生?这一直是人类关注的一个焦点,也是《大学语文》作品表现的一个基本主题,尽管有些作品流露出了及时行乐、醉生梦死等消极颓废的情绪,但挚爱生命、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的人生放歌,一直是这一主题的最强音。柳宗元的“仕虽未达,无忘生人之患”,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度社会责任感,孟子“夫欲平治天下,舍我其谁”的乐观自信的入世情绪等,都表现出一种健康向上的人生追求。这种人生进取的精神是中国的国魂,民族的脊梁,也是《大学语文》充满活力的重要因素。

    试行以人文精神为中心的专题教学模式,也源于以学生为本,从学生兴趣入手实施教学的教育理念。中学语文往往从字、词、句入手,罗列出一大堆面面俱到的主题思想、写作特色,然后让学生去背诵。把本来生动形象的课上得索然无味。《大学语文》如果也以同样方法来教,备课倒是很轻松,但这种教法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也难以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教学效果自然不可能很好。

    以人文精神为中心的专题教学模式,不拘泥于作品的字、词、句,不纠缠于作家的字、号等一大堆死知识,而是从作家作品大处入手,来领会一种精神,来思考人生和社会。不囿于课本,信息量大,学生愿意听;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笔者认为,如果通过教学能够改变学生对经典作家的认识仅止于“某某家”的抽象概念,促使他们透过作家作品来思考人生,那便是教学的成功。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绝大多数学生对这种教学方式表示欢迎。他们认为:以人文精神为中心的专题教学能激发自己的学习兴趣,能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许多作家不平凡的生活经历,以及自强不息,关注社会民生的人格魅力,使他们内心产生了一种报效国家、报效社会的欲望。于是这些作家的作品就能像春风雨露一样孕育学生的健康人格。

    当然,以人文精神为专题的教学模式,不同于思想品德课所进行的教育。《大学语文》是通过对作家作品的学习,让学生在欣赏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了解做人应该怎样做。高等院校的教育对象是心智接近成熟、具有一定思想和个性的青年,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正处于快速形成到定型的阶段。由于心智趋于成熟,他们已不满足于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更多地在思考社会、人生。在这一时期,让他们受到古今中外优秀人文精神的熏陶,无疑会对他们的成长起到关键作用。

    以人文精神为中心的专题教学之可取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能有力地弘扬人文精神并提高学生认识社会,认识人生的水平。

    《大学语文》既不同于中小学语文,也不同于大学的文学课程。中小学语文是中小学所有课程的基础和核心,它不仅是每一位中小学生必须扎实掌握的基本功(没有这一基本功就不具备基本的读书、写字、表达及理解问题的能力),而且还是学好其它各门课程的前提。大学文学课程,则是对中国语言(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文学(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当代文学、外国文学)、文学理论(文学基本原理、中国文论、西方文论)的系统学习。《大学语文》则不同。大学生既不需要再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去掌握基本读写技巧,因中小学已掌握;也不可能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去系统掌握大学中文专业应掌握的东西,因学生各有自己的专业;又不可能指望其帮助解决专业课程中的具体问题。因而这门大学生专业课之外的公修课程,其性质和任务只能是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涵养,健全学生的人格。

    高尔基说过,文学就是人学。优秀的文学作品既反映了人的现实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广阔性、丰富性和深刻性,又直接影响到人格的形成和包括情感、个性、气质、心理品质等在内的精神世界的完善。用人文精神串起名家名篇,学生在学习作品的过程中,学会了认识生活、认识社会,学会了辨别真善美、假丑恶。人类所赖以生存的社会是复杂的,对于涉世未深的青年学生来说是一个蒙上层层面纱的神妙莫测的“谜”。其中是与非交织,善与恶并存,美与丑共生。文学这面生活的镜子,会把它们的真实面目暴露无遗。可以说,学生认识生活、认识社会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要借助于文学这面镜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柯察金的形象曾经鼓舞了几代人去实现人生的理想,对当代大学生也有很大的教育意义。人是富有情感的,人的感情是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对大学生来说他们有充沛的感情,但由于知识和阅历的局限,他们的感情往往是稚嫩的、不成熟的、矛盾的,大学语文中的优秀文学作品,会以一种强大的人格力量来感染他们,对他们感情的陶冶和疏导有着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帮助他们培养健康充沛的感情,提高他们的感情调节能力和审美能力。以人文精神为中心的专题教学,充分利用大学语文得天独厚的条件,唤起学生的良知,净化学生的灵魂,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潜移默化地把美的清泉引进学生心田,使他们受到美育的滋养,从而信心百倍地去追求生活美并具备为美好生活而献身的崇高精神。

    2.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过去单个地介绍作家的生平事迹和作品的写作背景,孤立地对作品进行训诂、翻译,千篇一律,重复进行,学生听起来既枯燥又乏味,提不起兴趣。采取以人文精神为中心的专题教学,因串起了古今中外许多作家的生平和思想介绍,穿插了体现他们伟大人格的动人故事,这些内容,学生听起来感到新鲜,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也最能使他们受到良好人文精神的感染,同时,也能激发学生对有关作品的兴趣,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以人文精神为中心的专题教学模式,改变了过去单一的平面教学方法,即由教师介绍作家讲解作品的方法,教学以立体的方式进行。每个专题都先由学生搜集相关专题的资料,如作家传记、作家创作逸事、重要作品、相关评论、背景材料等,上课时,由3—5名学生上讲台,脱稿向全班介绍。然后教师进行讲评、补充。在这一过程当中,教师与其说是老师,不如说是一个“导演”,一个调动起学生来进行自我学习的“导演”。而学生课前查资料,训练了文献检索能力;学生登讲台发言,锻炼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演讲的胆量;在查资料、做记录、上台讲的过程中,又训练了他们的记忆能力。在这一过程当中,学生对作家作品也由陌生到熟悉,教师的讲评也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形成师生互动的融洽而热烈的课堂气氛。教师给予学生的不重在知识的多少,而重在追求知识的兴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3.能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

    按过去的传统教法,教师面对的是一篇篇课文,只要认真钻研课文,理解了课文中的字、词、句就可以讲授。而以人文精神为中心的专题教学,教师面对的是古今中外一大串作家和作品,因此,上课以前,教师不仅要组织该专题之内的作家作品,做到所选讲的作家作品能代表该专题的内容,而且要尽可能把该专题之内的每个作家作品吃透,这样在上课时,才有把握去回答学生提出的种种问题。因此每讲一个专题,作家传记、生平逸事、主要作品、前人评论等等都是备课的必读之物。这样,无形中给了教师一种压力,促使教师不得不学习钻研。因为只有在充分掌握材料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全面把握专题作家和作品,才能正确引导学生学好这个专题。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有些问题是应该注意的。比如,人文精神涉及的内容很多,不可能面面俱到。我们应认识到《大学语文》毕竟是一门公共基础课,没必要把它上成中文专业的专题研究课。因此,无论是对作家的介绍还是对作品的讲解,不能过多地纠缠于文学理论和流派相争之类的学术问题,而应以人文精神的传播为主导,着力展现作家人格的闪光点,以及作品中所蕴含的精神力量。又比如,每专题开始前,总是由学生先介绍,学生开始觉得新鲜,后来不免有些乏味,怎样始终保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取得好的教学效果的关键。教师除了陈述这样做的目的外,还可以把它作为平时成绩记载,从制度上给以保证。教学中,可配以多媒体课件,以人文精神为核心,更好地带动作品的学习。


    参考文献:

    [1] 爱因斯坦.论教育[A].爱因斯坦文集[C].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2] 张岂之.大学教师与人文素养[J].中国大学教学,2000,(1).

    (责编 张文娟)

    刘泽江:沙洲工学院社科系副教授

    回目录: 大学语文研究论文1500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199815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