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教学 > 教学研究

林小燕:《大学语文》的教学对策
【时间:2008/11/22 】 【来源: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 2006/08 】 【作者: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 林小燕】 【已经浏览2852 次】

    《大学语文》是高等院校的一门公共课。在日益重视基础教育、素质教育的今天,大学语文教学质量从总体上来看不是很理想,大学生对《大学语文》课程缺乏浓厚的兴趣。其原因主要有这些:

    首先,现有的《大学语文》教材,从选文的内容上看,通常是选择名家名篇,与中学语文教材存在相当程度的重复,这难免使学生感到乏味,学生对教材没有新鲜感。

    其次,由于在升学、就业等方面过分强调外语的地位,使得英语一科独大,冲击了其他学科的教学,这是不争的事实,在上《大学语文》课中经常会发现学生看外语书。现在不少大学生往往有个误解,认为中学里学的汉语知识足够了,以为学好了外语,学好了专业课就有了一切。他们往往满足于一知半解的所谓语文知识,重外语轻母语,重专业课轻基础课。殊不知中国人离开了汉语单一地去学习外语,基础课不扎实就去学专业课,犹如空中建楼阁,没有基础,何以砌墙立柱?这道理是明白的,可惜不一定都能接受。学生对《大学语文》课程不重视,这无疑是搞好大学语文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思想障碍。

    第三,由于《大学语文》在大学里面的尴尬位置,有的教师在教学中不愿意花太多心思,使教法趋于老套,课堂气氛沉闷。学生不约而同地表达了这样一个观点,大学语文的教法较之高中语文没有太大的新意,学习兴趣自然不高。

    更新大学语文教材的内容也并非容易。由于升学、就业的压力的存在,让学生不重视外语和专业课也不现实。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授课方式至关重要。教师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大学语文的积极性,显得十分关键。大学语文没有应试的束缚,教师上课有很大的发挥余地,所以大学语文教学应呈现多元性。

    一、以语文、人文之美吸引学生

    《大学语文》是一门具有浓郁的美育特色的课。那一篇篇具有情感震撼力量、飞扬着灵性的小说、散文,一首首或清雅、或激昂、或含蓄的诗歌,既有知识之美,也有情感之美,更有艺术之美。它们无不熏陶着学生的情操,使学生得到由内而外的美的享受。因此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在审美感知中获得这种美,在美的熏陶中发展语文能力。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体味语文之美,人文之美。

    儒家有积极入世的现实美;道家有遁世超脱的自然美。前者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后者如“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王籍《入若耶溪》)那些经过作家审美处理的自然美景,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蒹葭》)“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那些感人至深的社会生活美,如革命英烈的彪炳业绩和感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壮举,即使课文所描绘的只是平凡人的平常事,但其中蕴含的浓浓情意却也感人心扉。前者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后者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还有流光异彩的语言艺术美如语言的表现之美、鲜明的形象美、各具特色的结构美、情景交融的意境美、竞放风采的风格美等。

    如果大学语文教学与多媒体相结合,就能充分发挥课件表达形式的“美的感召力”。例如《前赤壁赋》等一类写景抒情的课文利用多媒体课件,完全可以勾画出一幅幅令人心旷神怡的景色,可以虚拟出一幅幅动人的画卷。从而变抽象的文字叙述为优美的诗意的画境,它带给学生的听觉、视觉等感官上的极大享受,能很好地把语文之美淋漓尽致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尽情领略,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想外语课、专业课在这点上是很难和大学语文竞争的。

    二、以爱憎、喜忧之情打动学生

    凡是有艺术感染力的文学作品,都是作者饱蘸着感情之笔写成的。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教学特别强调情感活动,语文教育要努力形成教学风格,你只有渊博的知识还当不好语文教师,你必须会传达,能绘声绘色,以独特的魅力来感染学生,来产生情感的共鸣”。授课时必须只有讲授者动了情,才能调动听课者的爱憎、喜忧之情。爱上了课文,就容易“心声”相通,加深理解,掌握技巧,陶冶情操。

    试举《陈情表》一文为例。我认为全文上下,几乎都是“乌鸟”之情。作者用以情牵理的手法,去打动晋武帝的心。他一面剖明心迹,一面拒绝应召,从而在夹缝里求得生存。如此拳拳哀悯之情,娓娓恳挚之辞,如果离开了“情”,也就失去了“艺”。如果弄懂了作者的苦衷,也就能从积极的一面吸取“养料”。

    不同内容的作品,应有不同形式的讲授,形式多样,而原则不变——同样应该“动之以情”。比如《谏逐客书》一文,它是以其严密的逻辑力量,点出秦王想统一中国的雄心,从而说服秦王收回“逐客令”。如果作者仅仅是罗列昔日秦国重用客卿而致强大,今日秦王所好之声色珠玉都产于异国的事实来证明逐客之举的“过失”,而没有满腔的感慨、惋惜、慷慨陈词之情,并点到他欲“跨海内”需要大批人才的“痛”处,我想秦王也许不会动心而收回成命。

    三、以国家、民族之理感动学生

    “大学语文”具有无可替代的道德熏陶与思想教育的功能,这种功能不能靠空洞的说教,而要使学生在古今文学精品的感染下,促成思想境界的升华和健全人格的塑造,培养其爱国感情与高尚的道德情操。如儒家传统一贯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语文教师要培养学生爱国、爱乡、爱校的感情。一个人的爱国感情,要从修身、齐家开始。一个不孝顺父母,不爱自己家乡的人,很难成为真正的爱国者。再如结合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培养学生关心民生疾苦。今天的大学生,将是未来的国家栋梁,应让他们关心民生疾苦,尤其是下岗工人、贫苦农民的安危冷暖。这些从小受父母、家人呵护的一代青年,应让他们象乌鸦返哺一样学会关心他人、关心社会。现在的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生活上的娇生惯养和学习上的一帆风顺,使他们很少经受挫折锻炼,独立生活能力较差,大学生活与梦想上的落差,以及同学之间生活上的差异,很容易产生心理上的不稳定,要结合文学作品对学生进行潇洒旷达的人生态度的教育。苏东坡可谓是潇洒旷达典范,遭遇“乌台诗案”,他被贬到黄州,就写下“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初到黄州》)被贬岭南,他又自我解嘲,“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司马迁身受腐刑,忍辱写成了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不朽著作《史记》。他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之言激励一代又一代学子热爱生活,珍惜生命。

    四、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

    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教什么、怎么教,不仅仅取决于教师本人的知识和经验,还要重视学生的价值。教师不应占据了所有的时间、讲授了“所有的”知识,而要教会学生利用时间,自主获取知识。教会学生不要迷信权威,要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

    教材告诉学生诗人林逋一生不仕不娶,种梅养鹤,人称“梅妻鹤子”。究竟诗人有没有爱情、婚姻、后代?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再如可让学生讨论历史上的周瑜是否像《三国演义》所描写的智短才拙(与诸葛亮相比)、心胸狭窄?鲁肃是否真的是才智平庸的老好人?当时社会环境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是应该批判还是认同?曹操到底是英雄、奸雄还是奸贼?《红楼梦》中秦可卿的原型是否像刘心武先生所说的是康熙的孙女?类似这样的介绍、讨论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还可以让学生树立怀疑精神。比如在欣赏文学作品时,还可以让学生介绍自己的观点,可以在课前让学生介绍自己阅读的作品,大胆发表与前人、同学和教师不同的看法,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可以进行辩论、交流,然后汇总。学生在课堂上得到了启发,引起了思索,自然他对这门课程也就会产生兴趣。

    五、教师积极参与学生的作业

    教师应少做动口不动手的君子,多以参与的身份投入其中,共同切磋。试以写作为例。严格地说我们大学生的写作处于一种令人尴尬的“紧急状态”。由于语文知识贫乏而闹笑话;由于文字不够严密、准确而被别人钻了空子,造成经济损失;甚至由于书写不规范而赔款的也屡见不鲜。因此,根据学生的特点和今后工作的需要,进行写作练习显得极为重要和迫切。

    要写通文章,就得多读一些好文章。多读,就是要广泛地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反复熟读课堂上讲授过的历代名篇。如果有百十篇好文章烂熟于心,写作时就会有更广阔的选词、炼句的“天地”,如果大脑里的语言仓库贮存丰富,那么写作的词汇就会自然而然地奔涌于笔端。教师应给学生开列书目,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根据教师传授的“书山线路示意图”和学生已经具备的独立进“山”的能力去穷“回溪”、探“幽泉”,求索自身思考着的问题的答案。

    在多读的同时,要多写。根据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多写文章。多写虽然苦了教师,但学生的收获是大的,效果是好的。每次作文后要有“回味”,“回味”不仅仅是对习作进行讲评,而是在此基础上,从同一教学内容的各班上选出一到三篇有某一方面特点的习作,教师加以眉批、总评,辟一“习作选登”栏张贴,这是对优秀者的鼓励,也是对写作热情、写作技巧的促进。更主要的是把“讲评”从小课堂移到“大课堂”。让同学们一起来评,在教师的讲评后再讲评。“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做到真正的教学相长。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大学语文教师只有熟读博览,不懈储备,才能用丰富的知识清泉去浇灌学生。大学语文的综合性很强,可以说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无所不包。它涉及语言学、文学、哲学、历史、美学、艺术、戏剧以及自然科学等。大学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对各种知识信手拈来,必须用扎实的基础丰富自己的头脑,让自己成为杂家。无论是苏霍姆林斯基,还是钱梦龙,他们取得成就的基础是他们的学识,教学方法是在他们丰富学识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教师忽视自己的人文底蕴,教学方法只能成为游戏。

    所以针对目前大学语文教学的困惑,我认为主要还是应从教师方面去找症结。俗话说“没有不好的士兵,只有不好的将军”,“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我们为师的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不断探讨教学方法,完全能激起学生学习大学语文的热情,完全可以唤起学生对这门课的学习积极性。

    “对世界名著、文学名著没阅读、不欣赏的人,等于高度近视的人不戴眼镜”。让新时期的天之娇子,不仅具有扎实的外语水平,过硬的专业技能,更具有深厚的人文素养,高尚的品质和完善的人格。

    回目录: 大学语文研究论文1500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200562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