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教学 > 教学研究

杨霞林等:大学语文课程阶段性强化语言教学的实验研究
【时间:2008/11/17 】 【来源:江西教育科研 2005年第5期 】 【作者: 南昌高专中文系 杨霞林 杨增波 吴艳】 【已经浏览3755 次】

    摘要。语言能力是从事各种职业所共同需要的核心技能。在校大学生语言能力普遍不尽人意。课题组针对性进行教改研究、在调查论证基础上制定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大纲,以培养语言能力为指导思想、课内教学与课外语言活动相结合、提高大学生听读说写水平。经教学实践检验、教改初见成效、并明确了继续深化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

    关键词。大学语文,语言能力,教学改革,实验研究

    语言是表达思想和传递信息的载体。语言活动贯穿了人类社会一切重要的、日常的交流活动,是不可替代的交际工具。已经到来的知识经济对劳动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言交际能力成为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特征。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技能鉴定中心副主任张永麟强调:“中国人找工作,首先汉语要过关,其次才是外语。”他认为,语言能力是从事各种职业所共同需要的一项核心职业技能,是从业者必备的基本能力之一。[1]

    我国各类高校培养的毕业生应该是整个社会中的高素质劳动者群体,同时还是传承民族语言并使之健康发展的最重要的主流群体。基于以上认识,经过两年多时间的思考、酝酿和收集资料,我们于2004年9月正式启动大学语文课程阶段性强化语言教学的实验研究。

    第一阶段  调查论证

    首先,要掌握目前在校大学生的语言能力的现状。为此,我们确定了采集信息的对象(排除中文系学生,因为中文系一般都开设了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或交际语言等专业课程),抽取江西师大和南昌高专两校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外语、管理、旅游、音乐表演和环境艺术设计等五个专业8个班的435个同学为样本,第一次上课用一节课时间做书面语言能力测试。出题:自我介绍。要求真实客观地叙述自己的基本情况,200至250字。课后阅卷情况如左下书面测试统计表:

书面测试情况统计表

    结果表明,一、二类卷相加不足14%。所占比例最大、数量最多的三类卷基本上是随意表达,无主题意识,有的介绍自己的兴趣爱好,有的夸奖自己的朋友,有的大谈年轻人的理想志向,有的干脆宣传自己的母校和老师;口语化的叙述如同谈家常一般,标点符号使用也不规范,尤其是英语格式的逗点出现频率特别高,分号、冒号、双引号一概不用。如果说三类卷情况令人堪忧,则四类卷简直是难以置信得让人惊诧。所谓的“自我介绍”不知所云,全文无标点或结尾处一个逗点,有的全文不足50字,还不按时交卷。这是书面语言的测试情况。

    第二节课,我们换了个方式测试口头语言能力。出题:我的家乡。要求发言的学生3分钟内介绍自己的家乡的地理位置、基本概况和主要特点。8个班普遍情况是开始冷场,无一人主动发言。有学生在座位上说,“没做过这样的练习”,“家乡的情况不清楚”,“老师你要先教我们怎么说”……经过启发动员和老师示范,有部分同学上讲台发了言,均不得要领,或内容空洞,或重复颠倒,或下言不接上语。如此结果,始料未及,老师只好草草结束测试,惟恐浪费太多教学时间。排除心理因素,学生语言能力太差还是主要原因。

    除了在课堂上有目的、有计划地检测大一新生的语言能力;在平时与学生的接触当中,我们也有意识地观察、收集和分析他们的语言实践资料。略举几例:

    1、非典期间,有一本地学生请假半天回家取生活费。晚上10点,辅导员去寝室检查,发现该学生没有返校。第二天上课,辅导员问他什么时间回校的?学生回答,昨天误了事,但晚上12点之前还是回到了寝室,没有超假。辅导员告之:非典期间请假制度非常严格,必须有人证明你昨晚12点之前返校。课后,学生拿着书面证明材料来到办公室,上面写着:证明××同学×月×日晚12点之前回到学校寝室。证明人只有一个、签名者为学生本人。

    2、旅游专业一位学生身份证姓名为“××生”,学籍表上为“××升”,家里寄来汇款是学籍表上的姓名。领不到钱,学生便急于更改姓名;派出所要求学校出具证明才能办理。于是该同学自己写了报告拿到学校办公室盖章。说来真可笑,书面报告第一行顶格开始书写报告内容,而且连“升”改“生”还是“生”改“升”也未写清楚。还是一个在场的老师指导,才表达清楚:要求派出所把身份证上的“生”改成“升”。

    3、借条按说是最简单的文体。学校迎新年活动有文艺演出,老师派一名音乐表演专业学生去借演出服装。保管员要求学生写借条,学生第一反应:借条怎么写?保管员告诉她说写清楚需借服装的品种数量和归还时间。学生写好借条:今借到演出服装12套,后天归还。无借出服装单位称呼,也没有借服装人签名和日期。保管员当即指明借据书写不合要求。学生争辩:借的衣服12个人穿,凭什么我一个人签名?结果服装没借成。最终还是辅导员赶来写好借条,借走演出服装。

    4、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设计作品,应该有一个文字说明。同学们普遍反映、写文字说明比专业设计还难。设计思想表述不清,作品特点不能概括的情况比比皆是。

    采样调查的这一届学生来自除台湾、西藏、新疆和少数几个特大城市外的28个省市自治区。以上种种情况我们感触太深,他们在中小学十多年的语文课学习,成效体现在哪里?难道仅仅是为了应对升学试卷吗?

    我们无意评价中小学语文课的教学得失,只想尽快补充在校大学生的语言知识和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水平。

    第二阶段  教改实验

    近年来、课题组对大学语文课程进行教学改革的思路逐步清晰。

    针对调查结果,课题组经过商讨、论证,认为非中文专业的高校学生学习语言知识、强化语言能力的培养刻不容缓。而我们使用过的和目前供我们选择的众多版本的《大学语文》教材,有的类似中文专业文学史、文艺理论、写作等课程的浓缩本,有的以古今中外经典文学作品为主,近乎中学语文课本的延伸,有的干脆分两个阶段:文学作品欣赏加汉语知识简编。此类课本都不适合用于教学改革。于是课题组决定:不拘于任何版本的《大学语文》,因材施教,自己编写教学大纲。

    大纲首先明确总体指导思想:分阶段强化语言教学;教学目的:通过学习,学生将中小学阶段感性化的语言知识上升至理性化、系统化、科学化,以进一步提高听说读写水平;教学方法:结合单元重点,加强训练,注重能力培养,语言理论知识够用即可。

    我们把语言能力分解成听读和说写两个方面,针对性实施教学。听与读,熟悉各类文体特征,正确全面理解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承载的信息,区分各种语言材料的不同特点,认识异同,辨析正误;说与写,熟练运用语言的各个要素并形成知识能力系统,正确清晰表达思想、传递信息,运用语言工具为学习其他课程和开展社会活动服务。

    大纲编写以字、音、词、句、修辞和篇章为主线,统领20余篇课文(含阅读、理解与练习),注重语言知识的系统性、科学性和实用性,不追求语言理论的研究和探讨,以多种教学手段和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听读说写能力。教学改革实验以课内教学为主,课外语言实践锻炼为辅,二者并重,有计划分步骤实施。

    课内教学以总课时60节课计算,分为七个单元。

    第一单元6课时,以语言、汉语概念为认识对象,熟悉语言的三个组成部分和汉语的基本特征,理解《宪法》规定的“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的意义。学习课文《在全社会树立语言文字规范意识》。[2]

    第二单元9课时。以意象联想内涵丰富的音形义统一体汉字为认识对象,理解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了解汉字的构造原理更能充分领会汉字所显示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熟悉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两种表达形式及其相互关系。然后以汉字为主题选择文言文和现代文课文各一篇。如现代文有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3]

    第三单元6课时。简单复习中、小学阶段已经学过的汉语拼音知识,主要系统学习《汉语拼音方案》,重点掌握普通话的声韵拼合规律和口语表达的语音规范方式。

    围绕口语表达语音实践结合普通话测试,学习口语表述的方法和一般性技巧。从普通话培训测试教材中选择两篇课文。如《朋友和其他》。[4]从本周开始,每单元由学生选择一篇课文,老师讲授。

    第四单元6课时。了解汉语词汇基本概况及词的构成,词的种类和词义的表达的理论常识,选择课文的词语进行比较和结构分析,了解不同类型词语的特点,学会词义辨析。规定学习的课文《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5]

    第五单元9课时。了解和掌握词语、短语和语句的基本结构规律;学习语法概念,熟悉语法单位,理解汉语规范的意义,为提高阅读、欣赏水平和培养书面语言能力夯实基础。课前布置预习课文,课堂上注重教授分析课文的方法,训练语言规范表达,懂得如何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学习指定课文《实践论》。[6]

    第六单元9课时。学习领会如何在语言实践中根据交际目的、不同对象和交际环境,积极调动语言因素,采用最合适的语言形式,追求理想的表达效果。具体内容主要是讲授常用句式的选择和一般辞格的运用,初步认识词句和谐表达的美感效应;在语言实践中循序渐进,有意识地培养学生驾驭语言的能力。学习指定课文有郭沫若的《科学的春天》。[7]

    第七单元9课时。熟悉各类文体的表现形式,语言特点,解读书面语体结构,结合所学专业进行书面语言表达训练。如旅游专业学生写景点或景区介绍,音乐表演专业学生写音乐作品分析,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写校运会会徽设计构思的书面说明等等。重点掌握各类文体特征,熟悉语言表达形式。学习指定课文有藏克家的《有的人》、[8]《反对党八股》。[9]

    以上课内教学共54课时,还有6课时复习考试。

    课外活动补充完善教学改革,主要是开展各类培养语言能力的竞赛活动,有朗读分组赛、演讲个人赛、辩论淘汰赛等。开学初课题组制定计划,提前布置,请系团总支和学生会合作,做好组织工作。

    第三单元结束,学期过去三分之一。我们利用周五下午,从普通话测试训练教材中选择若干不同体裁文章,组织同学比赛。每个班有四个组,每组集体朗读一篇课文,再推举一人朗读自选文章,然后由担任评委的老师评分,其他三组集体评分。结果显示,同学们的朗读水平比开学初明显提高。

    第五单元结束,各班举行一次专题演讲赛,老师指导,参赛选手在规定范围内自选一个演讲题参赛。题目有:汉字的魅力、如何理解“先生、小姐”词义的变化、发现老师讲课的错误怎么办?等等。要求参赛学生只准备演讲提纲,鼓励即兴发挥。参照大学生演讲比赛的一般性规则,同学和老师共同评分,每班取前三名,适当给予奖励。在老师鼓励下,同学们报名踊跃,参赛的同学在临时组织材料、准备演讲提纲、言语即兴表达、演讲体态姿势、服装仪表等方面表现了较强的语言交际和沟通能力。

    考试之前三周的辩论赛则采取以班为单位的对抗淘汰制。两个题目分别是:现代化通讯工具使你我更近/更远、孙悟空的结局是喜剧/悲剧。每个班的代表队经抽签定下辩赛对手及辩题的正反方,然后发扬团队精神,共同研究准备辩论提纲,也可聘请老师指导。八个班经过两轮淘汰两个班进入决赛。辩论场面热烈火爆,双方唇枪舌箭你来我往;选手思路清晰,基本上能抓住要点进行举例、论证、辩驳,语言表达大多准确规范。活动达到了语言教学与实践结合,锻炼与提高并举的预期目标。

    第三阶段  成效检测

    学期结束前的闭卷考试可以比较客观地反映我们教改的效果。我们出了一道有条件的小作文题:

    暑期去人才交流中心登记应聘家庭教师,请用真实姓名介绍自己的基本情况和可以胜任课程及家教水平等等,不可虚构;要求表意明确,语言规范。题目是——自我推介。

    大多数同学都是以叙述性语言介绍自己在校大学生身份和所学专业,能胜任的中小学课程(有的特别强调自己的专业强项),和上课的时间及应获得的课时报酬等主要内容,只有少数几张试卷抒情成分略多,还有几个同学花了不少篇幅述说家庭生活困难急于找工作挣学费,稍有偏题之嫌。所有试卷按开学初四级卷面评定标准,63%属一类卷,35%属二类卷,效果令人满意。

    此外,试卷还有一道附加题:对本学期大学语文课程强化语言教学的改革你认为有无必要?教学改革是成功还是失败或者是基本成功还是基本失败?你有什么建议或意见?此题属问卷调查,自愿回答,可全答也可选择回答,并注明不加分也不减分。435份试卷收上来,有91名同学三问全答,占23%;174名同学回答两问,占40%;100名同学回答一问,占23%。问卷调查有效率达84%。同学们对教学改革的看法主要有:(1)教学内容安排有新鲜感,实实在在学到了知识,语言能力明显增强;(2)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紧密结合,学以致用,见效快;(3)建议分专题单元上课,如文学欣赏、公文写作、演讲技巧等;(4)课文选择范围过窄,视野不够开阔;(5)教学手段单调陈旧,一支粉笔
一本书,老师讲课学生听;(6)最好编写实用性强,便于自学提高的《大学语文》教材。

    结语

    1、大学语文课程阶段性强化语言教学的实验研究从两年的准备至本学期末,近三年时间,仅仅是初见成效,因缺乏坚实全面的理论基础,所以未能形成科学的教学体系。如果我们的教学大纲进一步完善充实,形成一本特色教材,效果可能会好些。

    2、此次教学改革实验以专科学生为主要对象,而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的大学语文课程总课时不一样,教学内容重点不一样。我们选择的班级以60课时为实验基数,难以避免局限性。

    3、尽管教改受到大部分同学欢迎,但是,大学生求知兴趣和愿望以及专业方向的差异,给大学语文课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教学内容的编排还有待改进之处。

    总之,我们还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巩固成果。下一步计划继续扩大调查范围,深入研究论证,进一步明确本课题的教改方向,逐步建立适用于本科、专科不同专业,实用性强、科学化的、具有语言教学特色的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体系。

    责任编辑:韦民


    参考文献:

    [1]南昌晚报[N].2004-5-14.
    [2]人民日报[N].1995-12-25.
    [3]陈洪主编.大学语文[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8).
    [4]漆权主编.不同化水平测试与培训[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1,(8).
    [5]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6).
    [6]毛泽东选集.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
    [7]罗燕主编.大学语文[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3,(8).
    [8]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5).
    [9]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

    回目录: 大学语文研究论文1500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200740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