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教学 > 教学研究

王凤苓:接受美学对《大学语文》教学的启示
【时间:2008/11/15 】 【来源:职业教育研究 2005.10 】 【作者: 山东艺术学院 王凤苓】 【已经浏览3186 次】

    摘要:《大学语文》作为基础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起到有力的支撑作用。因而,加强《大学语文》教学,不断提高其教学质量至关重要。本文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出发,从三个方面探讨了它对《大学语文》教学的启示。


    接受美学是当代西方文学研究中的一种新的理论方法,它针对“二战”后文学创作与理论研究严重脱离社会和现实的倾向,批判了那种以作品为文学研究的唯一对象、以解释作品为唯一目的研究方法,强调了读者在文学发展中的作用,着重考察了文学的接受和产生效果的过程。批判地借鉴接受美学的相关理论,对《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与研究大有裨益。《大学语文》的教学,应结合对文体的简要介绍,对精选出的历代名篇进行分析和鉴赏。通过分析与鉴赏,使学生能够从中借鉴写作方法,培养理解分析能力,开阔视野,活跃思维,陶冶情操,提高审美品位,提升人格修养。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分析鉴赏呢!笔者想借助于接受美学的相关理论,从三个方面略陈浅见。

    充分认识并高度重视学生阅读的价值接受美学的创始人之一尧斯认为:“传统文学史和文学理论完全忽视了读者这个因素,片面地把作家、作品当作整个文学进程的核心与客观的认识对象,认为作品的思想艺术价值是给定的和永恒的。但事实上,读者也是一种能动因素,作家与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品能否流传下来,能否产生影响及影响的程度,与它们是否为读者欣赏、接受、认可密不可分。”[1]接受理论把接受者的阅读置于对文本具有决定性的地位,读者不再是聆听教诲的被动、受动、消极的因素,而是“文学的上帝”,是按着自己的兴趣、情感、理解、想象乃至潜意识行事的主动、施动、积极的因素,读者缺席,文本仅是白纸黑字,是未定性的,没有意义的。因此,在《大学语文》的教学中必须充分认识并高度重视学生对文本的阅读。教师的任务不是把已有的定论教给学生,而是应当给学生以充分的自由和时间,让他们自主阅读文本、整体把握作品。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使学生的感性认识得到理性的引导。具体说来,教师要为学生感知文本提出任务,要求学生感知文本概貌、领会文本主旨、理清文本思路、把握文本基调。那么,如何使学生有效地感知文本,迈出阅读的第一步呢!传统的语文教学论告诉我们:诵读。这就要求学生在阅读时不仅“听”教师讲读,“看”文本内容,而且还要反复诵读,以涵泳、体悟来把握文本。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读骚之久,方识真味。须歌之抑扬,涕夷满襟,然后为识《离骚》。否则如嘎釜撞翁耳。”倘“美读得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还能与作者的心灵得以感通,无论兴味方面还是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2]而目前的阅读教学恰恰不重视学生的“读”,而以教师的条分缕析为主,有学者称之为“斩头去尾”的冷冰冰的知性分析方法。所谓“头”,就是学生最初获得的朦胧混沌、体现出模糊美的感性领悟。所谓“尾”,就是整体的感性领悟和分析基础上的整合性理性深入。吴伯箫先生早就说过:“现在的教学把课文都讲‘肿’了,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让学生阅读原文上。”[3]而诵读,由于学生主体心意的对象化投射和对语言形式的直接把握,使他一开始就表现出对文本整体知觉性表象的综合领悟,能够迅速地把握住各种文体的基本内容和情感基调,更好地完成文学鉴赏的任务。

    高度重视鉴赏主体的创造性接受理论认为,文本不再是通常被理解的客观不朽的封闭的文学艺术作品或者作家思想意志的物化形式,而是蕴涵着未定性与意义空白的吁求读者阅读的召唤结构,富有当代性。文本的未定性和意义空白构成了文本的开放性结构。未定性和意义空白成为联系文本与读者接受的桥梁,它们激起读者相应的艺术感觉,召唤读者以各自不同的方式赋予未定性以确切含义并填补文本空白,在与读者的交互活动中将文本现实化和具体化。正如尧斯所言:“一部文学作品,并不是一个自身独立,向每一时代的每一读者均提供同样的观点的客体。它不是一尊纪念碑,形而上学地展示出超时代的本质。它更多地像一部管弦乐谱,在其演奏中不断获得读者新的反响,使文本从词的物质形态中解放出来,从而使文本的意义处在不断构建中。读出新意成了读者阅读的必然结果”。接受理论的这种价值观念首先改变了阅读教学的目标和评价观念:阅读没有完成,每一次阅读都是文本意义的新的生成;释义没有定评,更罔说误读或释义噪音。因此,作为一名《大学语文》教师,他眼里的学生的每一种惊世骇俗的解读都是一次创造;每一次荒诞不经的逞书燕说都是一次意义完成。没有这种宽容和包纳,没有这种鼓励和颔首,而仍然抱有唯一的评价标准,就不能达致接受理论下的文学鉴赏的创造性情境。

    文学鉴赏是一种对话接受理论认为,读者阅读文本并不只是理解内容,接受作者观点,而是在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与作者进行对话,在理解作者观点的同时,形成自己的独特认识。“真正的阅读,是与文本作者心灵的对话”,是由一个生命进入另一个生命的融合重建过程。也就是说,阅读是读者与作者之间的一种“对话”。在文学鉴赏中,则表现为人本对话、师生之间与学生之间的对话。接受理论让教师明白,他(她)首先应该是个读者,他(她)的地位与学生是平等的,把学生当作平等的阅读者无疑更宜于师生的平等交流。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营造氛围,让学生想说,敢说。接受理论的对话意识也让学生明白人与人之间的不一致乃是这个多样性世界的自然,一切与我们不一致的人与观点不仅都有权利存在,而且很可能对我们自己的发展有利,乃至生成新的东西,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对话就是在融合中丰富自我和展示自我。这种阅读过程的民主化一方面使学生的自主意识和独立人格得以确立,另一方面使学生的阅读智慧也构成了对教师的一种挑战,促使教师亦成为合格的独立阅读者。这种互动能使阅读教学长期处于生命力的活跃状态,使课堂教学焕发出活力。

    接受美学对《大学语文》教学的启示是多方面的,它不仅把学生当作阅读的主人,更把学生提升到“参与作品完成者”的地位——这正是需要引起我们高度重视之处。


    注释:

   [1]蒋孔阳.二十世纪西方美学名著选[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8.
   [2]李亚英.叶圣陶论语感[J].上饶师专学报,1995,(4).
   [4]辜志强.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语境阐释[J].九江师专学报,1994,(2).

    (本文责任编辑:王恒)

    回目录: 大学语文研究论文1500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198369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