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教学 > 教学研究

赵丹:谈谈大学语文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时间:2008/11/15 】 【来源: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5年第2期 】 【作者: 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 赵丹】 【已经浏览3046 次】

    [摘要]大学语文课承载的任务,除了知识的传授以外,更多的应该是文化的熏陶,审美情趣的培养。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效率,优化了教学效果。本文从烘托气氛,文化熏陶;创设情境,以情感人;营造意境,引人入胜;增加趣味,激发兴趣这四个方面来谈大学语文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关键词]大学语文;多媒体教学


    大学语文课教什么,学什么?这是目前教学工作者及研究者不断探索的课题。我认为,“语文”内涵有二:一是本民族的语言文字,二是由本国语言文字为载体的文学。前者多用于日常生活中,注重的是实际运用。后者是文学艺术,注重鉴赏、理解。“语文”的内涵决定了教学当中不仅要使学生熟练地掌握和运用语言文字,还应培养学生对于文学、对于美好事物的感知能力,藉此来提高学生对本国语言、文字的喜爱和兴趣。然而,在初、高中应试教育和传统教学手段的束缚下,大学语文教学仍局限于分析、归纳、总结的教学模式,忽略了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此话不无道理,教学活动是人类生活中的一部分,离开生活的教学活动是不存在的,而语文教学更离不开生活,生活中无时无处不存在语文教学。那么生活中的点滴知识与技能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更有效得传达给学生呢?

    多媒体教学以它丰富的多媒体形式——声音、图片、动画、音乐、视频等,最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的视听感官系统,充分展示了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弥补了传统语文教学的局限、枯燥和乏味,给语文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其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对审美能力的补足。

    下面,结合自己的实践体会简单谈一谈大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一、烘托气氛,文化熏陶

    语文教学是否负载传播中国传统古代文化的责任?初、高中基础教育中古典文学分量的加强以及大学语文课本中文言文所占的比重来看,毫无疑问是有的。大学语文教学首先是对自己汉语、文学的了解,进一步对汉语、文学为载体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从中得到真、善、美的熏陶,得到中国文化的熏染。而这一点,恰恰是以往大学语文教学中忽视的问题,也是老师在课堂上难以传播的地方。

    那么,多媒体怎样做到表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呢?以古典诗歌为例谈谈这个问题,诗歌不是说明文,不能通过教条的分析去讲解,也不同于议论文,不能运用逻辑和抽象去分析。那么对于中国古典诗歌的讲授,多媒体教学设计精美的界面,古朴典雅的音乐,往往营造出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氛围,烘托出良好的学习气氛,这是传统教学无法做到的。例如讲授宋词《一剪梅》,以古朴、典雅的界面、悠扬悦耳的音乐抓住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打开课件,映入眼帘的首先是一幅生动、写意的水墨画,粉色的桃花瓣纷纷扬扬地落下,耳边响起悠扬、典雅的古筝曲。画面清新又富有动感,音乐古朴典雅而又轻悦宜人,整个界面具有浓浓的中国传统文化韵味,给人以鲜明的视、听感受。为讲解课文烘托了一种恰如其分的氛围。

    整个课件均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主要界面的设计大多采用写意的国画笔法,即使是一个很小的按钮也采用中国结、画轴、玉器等一些富有中国文化韵味的物品。其他课文课件背景音乐多用古筝、古琴等古典乐曲,因课文的内容、表达主题的需要而表现各种不同的情感基调。一些名称也很具有中国文化内涵。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学习,无形中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染,增加对语文学习、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二、创设情境,以情感人

    图片、音乐、视频等多媒体手段,易于表现作品所产生的时代、历史背景,还原作品的本来面目。一幅制作精美的图片,一段恰到好处的音乐,往往能唤起学生的感情共鸣,引起他们的思想认同。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老师往往会通过朗读帮助学生感知课文的情感内容,以便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但是,同样的一篇文章,有人能读出感情,引起别人共鸣,而有人平铺直叙,没有丝毫感情。再加上方言等因素的影响,课堂朗读的教学还不尽如人意,许多时候,教学效果的好坏完全取决于教学主体水平的高低。多媒体教学软件制作时,课文朗读可以交给专业人员来完成,他们能够很好地把握课文的情感,用标准的普通话,抑扬顿锉的声调、准确、传神地传达出课文的感情基调。无论是快乐明朗的、缅怀追忆的、慷慨激昂的,都能把握地非常到位。同时,图片、声音、音乐等多媒体手段一起参预进来,可以渲染气氛,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感官系统,帮助学生感受全文,把握文章的基调。举《我与地坛》为例,这一课的朗读配有音乐、文字、图片,文字根据朗读速度滚动,图片根据课文朗读的进度而自动切换,朗读声情并茂,音乐舒缓、低沉,使人仿佛感受到“母亲”深沉,无微不至的爱,体会到母爱的无私与伟大。这对理解课文的主旨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艺术都是相通的,音乐、画面、声音的辅助手段,无形中丰富了课文的审美空间,增加了课文的表现力,整个音乐、文字、画面造成了巨大的情感磁场,真正营造了一个可感、可知的情境,让人如临其境,深受感染。

    三、营造意境,引人入胜

    很早以前人们就体会到了“情景教学”在学习过程中的重大作用,而我认为多媒体可以看作是“情景教学”的一个发展。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声、形、色具备的这种特质,创设模拟各种生活情景,创造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场景氛围,使学生在一种虚拟而又真实的生活空间中得到最深切的情感体验,化复杂为简单,化抽象为具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能全面正确地把握课堂教学内容,以及对重点难点的消化和理解,从而很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适当运用多媒体,可以强化教学内容,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有利于很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以讲授《腾王阁序》为例,整个课堂用古筝曲《渔舟唱晚》作为背景音乐,营造一种审美意境。用一幅名联开篇,引领学生入境。然后呈现江南三大名楼的图片及名句,将学生引入一种特定的境界,并播放一段2分钟的腾王阁视频材料,使学生对腾王阁有一个直观的感受,然后结合历史背景介绍作者写作本文的经过,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迫切得希望了解课文内容。在充分铺陈渲染到课文高潮部分——千古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时候,为学生展示一幅夕阳西下“落霞孤鹜齐飞”的美丽图画,使学生在充分理解诗句审美意境的基础上,获得一种直观的视觉审美感受,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具体,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以上三点,着重从加强学生审美、感知能力的角度说明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下面将从多媒体教学的趣味性入手,谈其优势的第四个方面。

    四、增加趣味,激发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望,是刺激学生学习的最有力的因素。传统教学主要是通过教师将自知的知识、经验、技能,凭借一本教材、一本教学参考书、一支粉笔、一张嘴,传授给学生。由于其课堂容量小,一节课下来,学生所得并不多。年复一年,形式照旧,枯燥单一,学生往往产生厌倦情绪,这自然会影响学习的成绩。多媒体的出现,给传统的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多媒体教学,凭借其形象性、趣味性、新颖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它可以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化呆板为生动,图、文、音、视并茂,形象生动,色彩逼真,可以对人的视觉、听觉、甚至心理产生全方位的综合刺激,这很适合学生的接受特点,可以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增强教学效果。这是一个感情丰富、口才绝佳的教师,在三尺讲台上,讲的口干舌燥所不能及的。形象、生动的动画、妙趣横生的插图、好听的音乐,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能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过程变不再枯燥、乏味。例如讲解余秋雨的散文《道士塔》,结合图片介绍了敦煌文物被掠的历史事件之后,结合图片讲解关于敦煌附近的文物被破坏的情景,并联系到敦煌附近的自然生态环境被破坏的事实,并讲述文物、自然生态的互相联系性,播放一段《月牙泉》的FLASH,把学生的情绪充分的调动起来,意识到对自然生态环境和历史文物的肆意破坏是一种犯罪,充分渲染以后把学生带入到课文讲述的内容中来,使学生能更轻松更深刻的把握文章主题。再比如讲授节选自《红楼梦》中的文章《宝玉挨打》时,在讲授课本内容的基础上将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中关于人物描写的典型的语句摘录并集中显示出来,给学生一个比较阅读的空间,在比较中提高学生比较阅读及比较分析能力,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扩大课堂知识含量,并有效得激发了学生对大学语文的学习兴趣与激情。

    上面几点,从不同角度谈了自己对多媒体的一点看法,目的是想抛砖引玉,将多媒体及其它一切可用于教学中的技术引入到教学中来,让我们的教学内容更加生动、活泼,更易被学生掌握、理解,从而培养基础知识扎实,综合素质强的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就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继续摸索、研究多媒体教学的特点,使他日趋完善,从而为语文教学的现代化更好地服务。


    [参考文献]

    [1]大学语文教学大纲(修订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2]韩保来.多媒体教学[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
    [3]庄永东.课堂网络教学资源的创设与优化设计[D].多媒体论坛,2004

    [责任编辑:马双]

    作者简介:赵丹(1977—),女,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高职分院教师。

    回目录: 大学语文研究论文1500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203645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