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教学 > 教学研究

周家洪:大学语文教学中的“代沟”现象及对策
【时间:2008/11/5 】 【来源:湖北农学院学报 2002年6月 】 【作者: 湖北农学院 周家洪】 【已经浏览3558 次】

  摘 要:论述了在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因学生和课文作者存在年龄、经历等方面的差异,无法理解有些课文的思想、情感而产生“代沟”,减低了大学生学习大学语文的兴趣,降低了大学语文的教学效率。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消除“代沟”、提高学生学习大学语文的积极性和教学
效率的几点措施。

    关键词:大学语文教学;“代沟”现象;对策


  大学语文的教学效果从一般水平看还是可以的:通过三四十学时的学习,学生了解了每篇课文的思想感情和写作特点及其他相关知识,能程度不等地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陶冶了学生的思想情操,增强了学生的人文素质;但若从大学语文教学应该达到的效果看又是不够的——由于文学作品是很生动形象的,和其他枯燥抽象的课程相比更符合青年的心理特点,大学语文本应该成为一门大学生感兴趣、最喜欢学、学完后收获很大的课程。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在新鲜感消失后,学生慢慢失去兴趣,认真听讲的学生也觉得收获不是很大。这种现象在整个大学语文教学中是一种普遍现象。“学生(对大学语文) 重视不够、兴趣不高, (大学语文) 教学效果难如人意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1] 。教师作了很大的努力,总是不能达到绝大多数学生都认真学习且收获大的效果,因而觉得学生差。其实,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除了大学语文涉及古今中外文学作品,内容多、散、杂、教师教学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教学方式方法有待改进等原因外,大学语文教学中存在“代沟”是很重要的原因。

    1 大学语文教学中的“代沟”

    代沟,据《社会学词典》解释,又称代差、世代隔阂,是指两代人之间由于出身、经历、社会地位、所受教育及性格、爱好习惯等诸原因不同而导致他们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行为方面所出现的差异以至隔阂的社会现象。笔者在本文中借来指在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与课文作者由于年龄、阅历等方面的不同而导致学生无法理解课文思想、情感,从而无法欣赏课文的现象。

    大学语文课文中有的思想情感比较浅显,大学生大都能够理解和接受,问卷调查显示,81 %的学生认为大学语文课文具有“一定程度的可理解性”;有些课文思想情感呈现出明显的经历和年龄特征,复杂而深刻,远远高出学生现有的思想情感,大学生不能理解,更谈不上接受和共鸣,如:孔子的“仁义”思想、道家“道”的含义、钱钟书在《论快乐》一文中表达的对人生深刻独到的见解和青春流逝、人生苦短等情绪,这些都是大学生在他们这个年龄凭他们现有的经历无法领略的,故而形成大学语文教学中的“代沟”。

    1.1 大学生和课文作者存在年龄、阅历方面的差异

  大学语文一般在大学一年级上学期开设,学生年龄18 岁左右,而课文作者除少数几个处于青年晚期外,绝大多数在30 岁以上,处于成年期,还有60 岁以上的,处于老年期。如:《大学语文》[2] 81 篇课文中,创作年龄确切的约44 人,其中30 岁以上的36 人,30 岁以下的8 人。最大的为托尔斯泰,写《舞会以后》时为75 岁;最小的是普希金,写《致大海》时为25 岁。中国的作者最大的是廖沫沙,写《郑板桥的两封家书》时69 岁;最小的是王勃、李商隐、袁宏道,王勃写《滕王阁序》时、李商隐写《安定城楼》、袁宏道写《灵岩》都是25 岁。

    大学生和作者阅历也不一样。学习大学语文的新生由于年龄小,促使人成熟的人生重要历程还未经历:学业才刚刚开始,还缺乏成年人的工作、婚姻、抚养子女等人生重要历程及其体验,更缺乏老年人走向衰老的人生体验;从活动范围看,当今大学生都是从家庭到学校,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环境变化小,阅历浅。课文作者在写作其经典之作时大多年龄比大学生大,很多都经历了学业、工作、婚姻、家庭等人生重要历程,有人生的各种体验;社会活动范围广,阅历复杂,人生经验丰富,人生的酸甜苦辣都品尝过,尤其是中国古代的作家大多当过官,有仕途成功与失败的体验。可见,学生和作者阅历很不一样。

    1. 2 大学语文教学中的“代沟”现象

    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由于和作者在年龄、阅历等方面存在差异而难于理解和接受有的课文思想情感,形成“代沟”。

    如前所述,学生和作者存在年龄、阅历差异。年龄、阅历不一样,思想认识就不一样, “不同年龄的人对同一件事的认识和态度也不同”[3 ] 。社会学中的“代差”、“代沟”就是证明。十八九岁的大学生“心理发展水平正处于迅速走向成熟但未真正完全成熟阶段”[4] ,思想肤浅。作者的思想成熟,甚至很成熟,因而要学生理解成熟的三十岁以上、甚至六七十岁作者写的作品中的思想,难以理解的较多。例如:《老子四章》、《论语九则》中的“道”、“天命”内涵、墨子的兼爱思想、巴金在《爱尔克的灯光》中有关“财富”和“家”的议论等思想,有的连许多成年人都无法理解,甚至相关专业的成年人都不理解,要学生理解是很难的。这样,由于年龄、阅历不一样,学生对有的课文的思想难以理解,大学语文教学因此产生“代沟”。

    年龄和阅历等差异导致大学生难以感悟有的课文的情感,更谈不上共鸣。大学语文课文主要是文学作品。文学作品以情感动人。而“个体对艺术对象的情感反应只能是一种非强迫性的过程”[5] 。外界或学生的自我强迫都不可能让学生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从而难以感悟有的课文的情感。

    首先,由于年龄的关系,大学生无法调动相关的情绪记忆来为体验作品服务,就难以理解作品所表达的年龄性很强的情感。如:有的《大学语文》版本上选的古典文学名篇《春江花月夜》表达的感伤青春流逝、青春苦短的惆怅之情是青年期过了的人才可能有的情感,大学生青春才刚刚开始,他们缺乏相应的体验,鲜有这种情感,因而就很难理解这种情感。又如:在《兰亭集序》、《前赤壁赋》、《[双调]夜行船·秋思》等课文中都流露出慨叹岁月流逝、人生短暂的情感,这是中国古典文学一大主题,是中老年人才可能有的情感,大学生才十八九岁,人生才刚刚开始,肯定更难真正理解。一般而言,中、老年人有可能理解青年人的情感,因为他们经历过、体验过;而青年人则无法理解中、老年人的情感,因为他们未经历、未体验,当然更谈不上接受和共鸣了。青年学生和中老年作者在情感方面缺乏“燃烧点”和“共振点”,导致大学语文教学产生“代沟”。

    其次,大学生有限的阅历也导致难以理解有的课文情感。他们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活动范围小,社会阅历浅,见的世面少,因而无法调动相关的形象记忆来为体验作品服务。例如:余光中1928 年生于南京,抗战开始随母流亡苏、皖一带,曾先后就读于金陵大学和厦门大学,1949 年去台湾,1951 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50 年代留学美国,获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曾任教于台湾师范大学、政治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现任高雄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有了这样复杂的经历,他写的《登楼赋》所抒发的对故国、故土强烈的思念和刻骨铭心的乡愁是经历有限、从未离开过故土、渴望出国留学的大学生所无法理解的。又如:苏轼考中进士后,先在北宋中央政府做官,后因和王安石政见不和,自请外任地方官,后又因“乌台诗案”被软禁在黄州。有了这样的经历,他才写出千古名篇《前赤壁赋》。对连工作都未参加,更没有走上仕途,也缺乏人生重大挫折的大学生来说, 《前赤壁赋》中表达的诸多感慨是难于晓喻的。再如,贺铸的《鹧鸪天(重过阊门万事休) 》表达了怀念亡妻的情感,学生可能连恋爱都未谈过,怎么可能理解那种对亡妻的刻骨铭心的思念之情。还有,杜甫的名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学生缺乏那种能够引起强烈的思念亲人的经历,也就难以理解该名句所包含的深刻的对亲人的牵挂之情。学生难以感悟有的课文情感,当然就谈不上接受和共鸣了。

    总之, “(文学) 艺术接受的反应水平的发展事实上正是这样逐级渐进的,不可能一下子跨过前一阶段而直接进入后几个阶段,而总是体现为一种以活动为中心的建构。”[5] 由于青年人年龄小,经历有限,缺乏人生的各种体验,在学习以情感为重要内容的课文时因“少年不识愁滋味”而读不懂中、老年人的作品。明朝陈继儒的诗句“少年莫漫轻吟味,五十方能读杜诗”就是一个证明;法朗士对单丁的“Nel mezzo del commin di nogtra vita”等诗行的讽诵虽然已不下百遍,但是第一次深有所悟竟也是他自己到了中年的时候也是证明[5] 。因此,由于学生和作者因阅历相差太大而难以感悟有的课文的情感,形成大学语文教学中的“代沟”。

    2 消除“代沟”的措施

    大学语文教学中的“代沟”减低了大学生学习大学语文的兴趣和积极性,降低了大学语文的教学效率,严重影响着大学语文教学效果。尽管存在“代沟”,但并不表示不能讲授《大学语文》中的作品;相反,正是为了更好地讲解这些课文笔者才提出这一现象,指出它的负面效应,以期引起大家的关注,为消除这一负面现象而努力。为了提高大学语文教学效率,真正发挥大学语文在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方面的优势,大学语文教师作为学生和教材的中介,为了消除“代沟”,根据每篇课文的具体情况,采取了各种措施。

    2. 1 选上难易适度的课文和内容

    现行教材中有些课文学生还是能理解的,因此,我们消除“代沟”的第一个措施就是选择内容相对浅显、学生能理解的课文作为教学内容。由于课时有限,不管用什么方式、方法,大学语文教材的篇目不可能全上,只能选上一些课文。以前是由教师自己确定篇目,教师从是否经典名篇这个角度选择课文,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这样选的有些课文学生不感兴趣或者听不懂,教学效果差。后来,我们改变选择篇目的办法,只确定篇数,由学生按照他们的兴趣和接受能力选择具体篇目,并说明想了解什么知识。教师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后确定多数学生所选的课文作为讲解篇目,讲解时尽可能兼顾多数学生想了解的内容。这样,由于篇目是学生自己选的,难易度适合他们,因而教学效果较好。

    有些课文很难理解,但绝大多数学生要求上,我们讲解时就尽量降低难度,有选择地讲解学生易懂的知识。如: 《滕王阁序》,我们就重点讲解作者从远近、俯仰、声色、动静等多角度描写所见景物的能力,至于作者所抒发的学生难于理解的功业未就、怀才不遇的感慨等内容就只简单讲一下,并把原因明确告诉学生,这样效果也可以。

    2. 2 精讲作者经历和该文写作背景

    “代沟”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生缺乏相应的阅历,精讲作者经历和该文写作背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代沟”。例如:讲巴金的《爱尔克的灯光》时,学生对课文表达的作者对“长宜子孙”的反思和愤恨之情等不理解,我们就精讲巴金的经历和该文的写作背景以增加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巴金出生于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官僚家庭,“五四”时期接受《新青年》等进步刊物的影响,自觉冲破封建家庭的樊笼,于1923 年到上海、南京求学,1927 年旅居法国巴黎,1929 年初回到上海从事文学创作、翻译和刊物编辑工作。由于有此经历,故巴金对社会、对人生、尤其是对封建大家族的弊端有很深刻、真切、独到的认识。这篇文章是巴金于1941 年抗日战争期间,在离开家乡19 年后第一次回到家乡时写的,但家乡基本上没什么变化,令他很失望,尤其是他看到故居照壁上“长宜子孙”四个字后,再次引起他对封建大家庭及其思想即“家”和“长宜子孙”强烈的愤恨之情。这样讲解后加深了学生对难点的理解。

    2. 3 讲解相关的社会文化知识

    针对学生因了解的相关社会文化知识少而产生“代沟”这种情况,我们就给学生讲解相关社会文化知识加以消除。例如:鲁迅先生的《伤逝》,学生由于时代的差异,不理解该文的主题是“由‘五四’个性解放的主题升华到社会解放的时代高度”。我们就给学生讲解当时的社会文化知识:过去女子地位低下,基本没有独立地位,依赖男性生存;过去年轻人恋爱婚姻是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根本不可能自由恋爱。涓生、子君受“五四”思想影响才敢于自由恋爱,他们的行为在“不敢为天下先”的传统文化氛围中遇到的阻力当然就很大。自由恋爱是“五四”个性解放的产物,涓生、子君自由恋爱以悲剧告终,就是因为当时的社会不象现在的社会对自由恋爱能够理解、宽容,而是人为地加以阻挠造成的,因此,象自由恋爱这种个性解放的行为只有在社会解放、人们的观念发生变化后才有可能。这样讲解以后增加了学生对这篇课文相关内容的理解。

    2. 4 改选教材部分篇目

    教材是教学的依据,制约甚至决定着教学。因此,要从根本上消除“代沟”,只有从改变教材入手。现行的大学语文有的课文的思想、情感等和学生相差很大,学生理解、接受很困难,应另选别的篇目替换。教材应选一些符合大学生学习兴趣、承载现代思想情感、能增加大学生对当代社会了解的精美文章或文学作品。


    参考文献:

    [1] 李泓萍. 大学语文教学过程改革刍议[J ] . 甘肃政法学院学报,1999 , (3) :82~84.
    [2] 胡忆肖,江少川. 大学语文[M] . 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7. 1~386.
    [3] 徐长松. 青年心理学概论[M] . 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 1999. 23.
    [4] 钱焕琦. 大学生心理卫生[M] . 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1997 . 44.
    [5] 童庆炳,程正民. 文艺心理学教程[M] .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270~271.

    作者简介:周家洪(1965 - ) ,男,湖北荆州市人,湖北农学院人文与教育系讲师。

    回目录: 大学语文研究论文1500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196660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