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教学 > 教学研究

郑璀宇:大学语文应重视情感教育
【时间:2008/10/13 】 【来源:大语论文集 】 【作者: 郑璀宇】 【已经浏览2719 次】

    大学语文的教学常遭众人非议,被认为是高中语文的延续,引发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教学中缺乏“情感”,学生难以得到情感上的共鸣和美感上的满足,只是掌握了知识,出现“语文障目,不见文学”现象。这是长期应试教育的后遗症,空洞的“知识论”盛行于大学语文课堂,文学千呼万唤也不出场,而只是一整套了无生气、情感的概念、术语,只是文学史知识与写作技能的教育。要转变迷失的大学语文教育方向,关键是要侧重该课程的文学熏陶,融入情感教育。现代教学论认为:“情感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同时它更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可见,大学语文教育应是一种情感、情绪的体验,应该在课程中增加更多的情感、价值观方面的教育。情感教育能唤醒学生的心灵,启迪学生的灵性,激发学生的情感与作品中的情感产生共鸣,唤起学生美好的人性与人情,我国传统教育模式是重知识传授而轻情感教育,教学偏重于知识概念、逻辑推理、数理公式等,在价值、审美、情感、意志、信念、责任等方面缺乏对学生的引导,学生只获得一大套的知识,而缺乏对现代生活的真正理解,缺乏美感、责任感、情感等。当前,有相当部分大学生在社会行为上显得孤独、冷漠,对社会、对集体、甚至对亲人朋友,他们缺乏基本的友爱之情,表现出狭隘和自私。因情感缺失而引发的生命悲剧日益增多,例如徐力杀母、董吉军弑父、马加爵事件以及今年全国几所高校大学生连续出现的自杀事件,这些悲剧提醒我们在高校开展情感教育刻不容缓。在大学语文中进行情感教育,有利于学生明辨是非,对生活怀有美好的信念,对社会事物和别人的命运也不至于过于冷漠。

    大学语文仅使学生获得一定的人文知识还不是最终目的,最终目的是要通过广博知识的熏陶,审美情趣的培养,达到理想人格的塑造,人性境界的提升。因此,在大学语文课中实施情感教育,既是上好该课程的必然要求,也是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必经之路。

    一、情感教育是大学语文的使命

    情感教育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已成为教育理论和实践所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情感教育是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一个与认知教育相对的教育概念。

    所谓情感是指与人的需要相联系的社会性心理机制,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其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情感是人类生命的本质力量,是人类创造力量的源泉。一个人如果仅仅只有思想——深刻的思想,而没有情感或情感世界比较荒凉,也是不可爱的。

    情感教育所指的是把情感作为人的发展的重要领域之一,对其施以教育的力量。它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它关注学生的态度、情感、信念以及情绪,包括关注学生的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以及他们的自尊或者关注每个学生能够得到积极的情感体验①。简言之,“情感教育不仅仅是以情感来促进教育,更强调要教育情感本身,情绪感受自身就是教育的内容”②。

    情感教育可极大的增强大学生的美感、愉悦感与幸福感。在生活中,美的感受能使人精神愉快,而愉快的生活又使人感到幸福。通过美感、愉快感、幸福感的培养与熏陶,学生能感受到生活的情趣,人生的意义,能调节思维。梁启超曾说:“古来大宗教家大教育家,都最注意情感的陶养,老实说,是把情感教育放在第一位。情感教育的目的,不外将情感善的美的方面尽量发挥,把那恶的丑的方面渐渐压服淘汰下去。”③情感教育的缺失不仅导致人文教育的表面化、形式化,也导致大学生的情感缺陷和心理隐患。今天的高校,因为人格障碍、情感障碍、交往障碍而导致各种心理疾病的现象比比皆是。据心理学界对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的结果表明,约有30%左右的大学生存在各种心理疾病,其比例和严重程度均高于普通社会青年④。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与高等教育偏重知识教育,忽视情感教育不无关联。

    大学语文是高等院校非语言文学专业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大多开设于大学一年级第一学期。刚好是学生从中学跨入大学的转型时期,学生的情绪波动大,在该课上实施情感教育十分必要,可以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会学生如何学习、为人处事、控制自己的情绪。而且,此时的大学生正处于18岁左右,处于身心发展极不平衡的过度期,不仅有着未成年人生命成长过程中的丰富体验,而且渴望与其成人化外型相适应的成人化的情感,从而表现出更加强烈的情感需求,同时充满矛盾。一方面想急于摆脱家庭的束缚,一方面急于摆脱幼稚的自我,极力去塑造独立成熟的自我,理性思维在日趋成熟。他们的情感生活是复杂而强烈的,在具有这样特性的发展阶段,他们需要有健全的情感,使他们在生活和事业上顺应得当,有充分的力量去经受顺利或困难,迎接成功或失败。很显然,这些都需要大学语文将情感教育作为教育的重点,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有效调适。

    大学语文在培养学生美的情操、健全的人格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语文是人类精神的载体,其中有丰富的情感、深厚的人文、心灵的感动、思想的震撼。大学语文所讲授的课文是中外古今名家情感的结晶和升华,是用文学的艺术形式,以情感人,使欣赏者在情感力量的推动下,潜移默化地走向自我完善。这是任何以传授知识为主的课程都无法企及的。正如钱理群教授所说:“语文教学落实到人文教育上,就是给人建立一种精神的底子,给人的生命一种亮色。”⑤

    大学语文固有的本质属性,使其得天独厚地处于人文教育的核心地位。应该说,这是一门情感化的课程教学,心灵的陶冶较之于知识的灌输更为重要,它应当能够肩负情感教育的神圣使命。

    二、转变教学理念,突出情感教育,让教学更趋近于文学性

    虽然文学有一个任何意识形态都不具备的特殊功能,这就是对人类情感的作用。但其功能的发挥,却有赖于正确、科学的教学方法,相应的教学艺术。目前其独特作用并未全部发挥出来。主要原因是部分大学语文教师还没有走出应试教育的樊篱,没有真正树立“大语文”观念,而将语文视为一种技能和工具。一篇作品,只见字、词、句、段的意义,看不见整体的文化内涵、美感与意境,不但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学习大学语文课的积极性,而且抑制了大学语文情感教育功能的发挥。

    到了大学阶段,学生大多已掌握了语文基础知识,如果教师还是固守过去中学语文的观念,又怎能让学生不厌烦?大学语文教育是一种审美教育,不应把它的性质定位在工具教育、知识教育、技能培养上,应该把文学性、艺术性放在首位,把阅读能力放在首位。大学语文教育不只是灌输语文知识,不仅仅是语文技能的教育,同时还是价值观的教育。我们现在恰恰是本末倒置,教了他们太多的写作方法,教了他们太多的支离破碎的语法知识,教了他们肢解范文的方法,例如:中心思想,写作大意等,却恰恰没有教他们什么是文学,如何读文学作品,怎样用自己真诚的灵魂和生活经验去感受作品,去体会文学的美。

    在文学活动中,作品既表现作家的情感,也表现作家的思想;但是文学独特的存在价值和意义却在于传达人的情感。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千百年来,优秀的文学作品一直伴随着人们的精神旅程,给人们以感情的抚慰与心灵的洗礼。因此,大学语文教学离不开情感。大学语文教师不但要为学生展现多元的学术观点,引导学生探究生命中必须面对的问题;还应该通过对那些富有丰富情感内蕴的文学作品的解读、鉴赏,引导学生进入到作品语言层面之外的情感世界,去感知文字背后蕴藏的丰富的情感信息,体会作家的情感意绪,与之进行心灵、情感的交流对话,并关照自我,引起共鸣,在理解他人的基础上,得到情感经验的积累和心灵世界的陶冶。培养学生丰富的生活情感,提高情感感知力和理解力,使学生懂得爱,珍惜爱。爱心是人最重要的素质。文学是人学,关注人的命运、情感。爱的情感、人道主义情怀就是文学的精神。文学的情感教育就是要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审美,以情育情,潜移默化地培养人的健康情感,使人成为具有人道主义情怀的有“情”之人,成为内心世界丰富、有情趣、懂得爱、善解人意的人。正如巴金所说:“我们有一个丰富的文学宝库,那就是多少代作家留下的杰作,它们教育我们,鼓励我们,要我们变得更好、更纯洁、更善良,对别人更有用。”⑥使人变得更善、更美、更有诗意,正是文学教育的终极目的,也是一切教育的终极目的。

    大学语文教师应该改变过去重知识而轻情感的观念,把语文教育和文学教育打通,突出人文情怀,让学生在情感体验中受到熏陶,受到教育。

    三、改进教育方法,体验教育情感

    作品的情感是需要体验的,应该改变过去肢解作品的教学方法。以人文精神为主线,综合运用音乐、书画、声像等多门艺术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精心选取古今中外名家的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营造情景,通过读、听、思、讲、论、辨、演、写等多种教学方法,改进语文教学检测方式,构建起文学性较强的新的教学模式,从而通过优秀的文学作品导引、感染学生。

    (一)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大学语文》中的文章都是情感丰富的艺术典型,教师在讲授课文时要挖掘这种情感的亮色。文质精美的文章是情感教育的凭借和出发点。教学中,教师应“披文入情”,善于深入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进入角色,深入理解语言文字所传递的情意,把作者寄寓在文章中的情转化为自己的真情实感,教师首先要自己先进入情境,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别人;然后再用言语来表达教学内容中的情感,对教学内容进行感情性处理,充分展示显性情感因素,将作品情感迁移给学生,即以情传情,以情激情,让作品中作者所描绘的景和物、人和事、所倾注的情意、所阐发的道理,撞击学生的心坎,拨动学生的心弦。使学生带着高涨激动的情绪学习和思考,并在激情涌动而神思飞扬的心态中,领会作品中的情思意蕴,使之相互交融激荡,发生强烈共鸣,使教学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使学生形成敏锐活泼的语感,使学生心灵得到陶冶、升华。

    当然,文章中体现的情感是多样的,还应该根据当今大学生的心理特点,选取作品中最能容易与学生产生共鸣的一处作为亮点进行点拨,效果会更好。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是游子思妇的主题,笔者在教学时发现学生对此的感触不深(或许是现代爱情与古代爱情的差别所致),于是抓住该诗的其他内涵“对美好生命的感受体认,对月圆人寿的强烈向往,对人生短促的惆怅感伤,对宇宙亘古的哲理思索”,重点抓住诗中的“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进行极力的渲染,让学生与之强烈共鸣。

    (二)利用导语,创设情感的基调

    导语,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情境下产生的。教师登上讲台后,有的学生会很快调节心理状态,进入角色把注意力集中到听课方面来,但也有部分学生不能迅速进入角色。这时候作为教者就要用生动形象的导语,创设一种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叩动学生心灵的情景,使他们以最短的时间进入“师生共振”的情景中。

    导语设计应新颖别致,趣味横生,一开始就以强烈的魅力吸引学生。导语设计的方法很多,谜语、故事、游戏、演讲、录音、歌曲、对联、谚语、实物等都可以成为一个好导语。好的导语是师生间建立感情的第一座桥梁。它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又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整节课的情感基调打下基础。

    导语不应“堂堂一律”,而应根据时间不同,课文不同,学生心理状态不同,设计导语,力避千篇一律。新生入学的第一课是紧紧抓住诱导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第一环,开场的导语至关重要,笔者根据学生此时由于学语文时间长了对语文厌倦的心理,从文学的角度、人的情感的角度让他们重新认识语文,结合领袖们关于语文学习的精辟论述,文坛名人趣闻轶事,数理化各科中外专家爱好文学的真人实事,乃至文学与人生的密切关系等,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而有时开头的一首歌曲也能很好地营造整节课的氛围,笔者在讲授余光中的《乡愁》时,就是以歌曲《念故乡》作为导语,歌曲很快就把学生带入了淡淡、忧伤的乡愁中,使之充分体验该诗的意境。

    (三)通过朗读,体会情境,激发情感

    朗读是体验情感的最佳途径,它能把课文中无声语言变为有声语言,是对文字信息的再创作,作者的思想感情不会浮现在作品表面,他们的喜怒哀乐都是蕴藏在字里行间的。只有反复诵读,才能欣赏到它优美的意境,领会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朗读指导中除了读音正确、语气连贯、节奏有致以外,关键是读出文章的情感、神韵。感伤时读出眼泪,激昂时读出热情,愤怒时读出义愤,赏心悦目时读出微笑。让学生情感与文中的思想融汇在一起,或喜或悲、或怒或哀,真正以声传神。

    特别是在诗歌教学中一定要朗读,“三分诗,七分读”(苏东坡)。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会使作品的意境、情感和神韵出神入化地渲染出来。因此,教师在朗读诗时一定要注意感情的处理,声调、节奏的控制,在朗读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时应舒缓、委婉、和谐,哀而不伤;读高适的《燕歌行》应豪迈、慷慨、悲壮;读徐志摩的《偶然》应飘逸、洒脱、惆怅。朗读诗歌时如能配以与之相应的背景音乐,就更能渲染情感气息。

    在戏剧教学中,可以动员学生分角色朗读。在对角色体验的同时,学生往往把自我移入到人文知识和审美对象中去,这样能“感人之所感”,深入领会其内涵。笔者在讲授《哈姆莱特》时就采用了这种方法,学生积极性较高,情绪高涨。

    (四)借助音乐以及其它多媒体技术,营造情感的氛围

    大学语文中有丰富的情感特质、审美潜能和文化因素,可以将电脑多媒体引入课堂教学,用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技术手段将语言文学转化为更直观、更形象的画面和音响。这样便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感官系统,让他们不知不觉地进入情境中,感受美的形象,受到美的熏陶,把握美的真谛。

    在教学中,可以紧扣教学内容播放一些影像资料,以便高效、便捷地传达更多的知识信息。笔者在讲《鲁智深大闹野猪林》时,就给学生播放电视连续剧《水浒传》片断,讲鲁迅的《伤逝》时也可播放根据小说拍摄的电影,使学生得到更为直观地感受。

    为了营造课文情感的氛围,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可以利用音乐与文学的相通性、一致性和互补性,将音乐手段引入课堂教学,会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音乐是拨动人们心灵的琴弦,与人的内心情感的直接表现密切相关。我国《乐记·乐本篇》指出:“凡音者,生于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为之音,”可见音乐是能够表情达义的。黑格尔也曾认为,“在音乐中,外在的客观性消失了,作品与欣赏者的分离(在其他艺术中还有这种对峙)也消失了。音乐作品于是投入人心与主体合而为一。就是这个原因,音乐是最情感的艺术。”⑦可见,音乐与文学是相通的。教师在大学语文教学中适当地播放一些与课文基调相一致的背景音乐,能营造一种特定的情境,学生容易被音乐所创设的情境中被感染,并在思想上得以沟通,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为学生体会诗文的感情创造条件。而在讲授时,教师如能将表现心灵的音乐语言与文字语言加以沟通,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器官,并在这种联觉的通感中,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笔者在教学时,几乎为每一篇课文配备了相应的背景音乐。例如在朗读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时,就同时播放与文学作品意境相似的民乐合奏《春江花月夜》,音乐深深感染了我,使我很快进入境界,于是优美的旋律与我深情的朗诵融合在一起,从而渲染出诗的优美意境,将诗人宇宙无限的人生短暂的情绪,游子思妇的感伤,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学生也随之进入佳境,沉浸在作者所创造的艺术境界里,获得美的享受。在讲授《诗经·兼葭》时,我则播放邓丽君演唱的《在水一方》,那凄婉、抒情的歌声,叩动人的心弦,流淌着诗人对“伊人”的真诚向往,执著追求以及追寻不得的失望惆怅的心情,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该诗的朦胧意境,引发无限遐想。

    在讲授诗歌时,如果能把美的画面和美的音乐结合起来,就更能营造美的氛围,充分调动感觉、视觉、听觉等通感艺术,使学生能够展开联想和想象,感受作品。在讲授王维的《山居秋暝》时,我就制作了一个课件,把与之相应的一幅幅自然摄影图片与自然音乐同时播放,展示在学生面前,使之能较快沉浸在诗境中。

    (五)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使师生情感融洽和谐

    教学可看作是一个涉及教师和学生在理性与情绪方面的动态的人际过程,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为了使学生具有良好的情绪状态,并使他们的情感能在一种良好的氛围下发展,就必须有一个良好的情感氛围的人际关系环境。

    师生,不仅仅是师与生的“角色”关系,更应是独立平等“人”的关系,应该摆脱传统的师道尊严——等级制的教学方式。融入情感,投入真诚才能收获真挚的感情回报;欣赏学生,才能使学生乐于和教师交流来往请教求学;尊重理解学生,才能架起师生沟通桥梁,鼓励学生追求真理的勇气;平等公正对待学生,才能形成团结互助、和睦相处的人际关系和团队合作精神。

    应在教育实践中真正确立这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让课堂充满自由和民主的良好气氛。在教学讨论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和学生平等地交流与对话,避免把自己的意见或看法强加于人,从而达到和学生真正意义上的沟通,即从语言到情感到心灵的沟通。并且应鼓励支持学生大胆发言,积极实践,让他们感受到成功地汲取到所要掌握知识的喜悦。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心情舒畅,无拘无束地参与到教学。甚至为了突出和加强学生的主体作用,改变过去教师在教学中唱独角戏的方式,可以让学生担任课堂中的主角。笔者在教学中,就经常把某些课文交给学生分组讲,每组的学员自己决定讲课方式,派代表上讲台讲,讲完后其他组的学生可提问,再打分;而我则坐在台下听,最后做总结补充。经过实践,笔者发现学生积极性很高,讨论热烈,特别有成就感,课堂气氛活跃、和谐。

    (六)强化作文教学,鼓励学生大胆抒写自我情感

    作文在语文教学中不可缺。作文反映着学生对世界的认识、对生活的感受,对人生的理解,对生命的体悟。它深深触动学生的思想灵魂,意绪心态,情感体验。在纷繁的作文世界中,或吟咏情怀,或剖析哲理或状写事物或描绘人情世态无不传递着无比丰富而又无比绚丽的生命信息, 而在这当中,一个最活跃的因素就是情感。写作时,只有情思弥漫,文章才能内容充实、血肉饱满。所以,我们应强化作文教学,在作文教学中强化学生情感的培养。要引导学生感受自然,感受生活,启迪他们从这多姿多彩的世界中发现美,发现那些令他们心灵为之感动的题材。要使他们有写作冲动,写作欲望,使他们有一种欲罢不能、不吐不快的感觉,让情感照亮文字,让情感贯穿作文始终,让情感诱发灵感,让情感带出文理,让情感契合形象。要鼓励他们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大胆写出自己的想法。这样,写作就会成为学生一次自我生命的塑造和完善的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如果要让学生直抒胸臆,就尽量不要出命题作文,最好是随笔,让学生写自己熟悉的生活,真实的感情。教师可借此了解他们的真实生活,真实感情。批改作文时,也可通过写评语和学生交流。写评语时,应用真诚的心对待每一篇文章,精心写好评语,而不是随便给一个分数。

    (七)改进语文教学的检测方式,促进情感教学

    人的情感是复杂微妙的,文学作品的意蕴也是多方面的,因此语文的大多数问题没有绝对的标准答案。标准化的出题方式应当逐步退出大学语文的考场,否则会禁锢学生的思想,扼杀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不利于情感教学。大学语文的考试应当鼓励学生有创见,有独到见解,能成一家之言并言之有理,能让学生把经过独立观察、独特思考而独自获得的心得材料突现出来,而不是符合标准答案。语文特别是“大学”语文最不应当实行标准化考试,而应当实行多样化的测试。因为语文是一门“最辩证、最灵活的科学,也是最复杂、最多样的一种科学”(马片连坷语)。

    应该改变教学的检测方式。大学语文的考试应当以阅读理解、写作、论述题型为主,可以不出填空、选择、判断题型。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抒发自我情感。对学生的评价也不能以一次考试为准,应进行综合客观的评价。因为,教师的评价会对学生的情感产生不同的影响。“不管积极情绪,还是消极情绪,其起源首要的不是认知本身,而是分数或教师口头评语的形式对学生的作业所做的评价”⑧。

    运用正确的评价手段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情感素养。大学语文要发挥情感教育的功能,不可忽视对学生的评价方式的改革。笔者在教学中,为了促进教学互动,每节课都要求学生发言,并立即对其进行评价,把学生课堂的发言成绩纳入总评成绩,而且占一定的比例。这种方法既激励了学生参与发言,又对学生的评价较客观,课堂气氛也较活跃。

    四、提升教师的道德素质与情感表现能力,以积极的情感影响学生

    情感教育对学生实施的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过程,教师的情感对学生的影响重大。教师一次传情的眼神,一丝淡淡的微笑,一句平凡的话语,一个有意的手势,一举手一投足都将使学生受益一生,能给学生情感方面的教育。我们往往都有这样的体会;教师儒雅的风度、优美的语言、深刻的思想,才是最能吸引学生、打动学生的。

    教师是培养学生情感素质的关键。教师自身的情感将在极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情感。成功的情感教育需要高素质的教师。试想:一个情感世界空虚、表情麻木、缺乏爱心的教师如何能培养出充满爱心与欢乐,情感丰富与健全的学生?

    教师的爱心是实施情感教育的首要条件。情感教育是由爱所牵引的教育,是基于对学生生命尊重的教育。俗话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一位教师只有当他真心实意爱着自己学生的时候,他才能够把学生完全吸引到自己所主持的教育过程中来,才能够得心应手,灵活自如地使用多种教育形式和手段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教师还应加强自身的情感修养,教学中要有良好的责任感与敬业精神。文学中的真情实感要真正对学生产生影响,还需要教师以真情、真心和真行去实践文学作品中所褒扬的品德、情操。如果只有夸张的情绪表演,而无厚重的形象、行动,恐怕也难达其效。大学语文教师应该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具有人格魅力和情绪体验能力的人。教师的人格魅力源于自身深邃的思想和个性。语文教师如果一点文学的性情与修养都没有,很难想象他能用语言感染学生,帮助学生一起走进文学,找到文学的感觉,体味到特殊文本的“真善美”价值。文学的真正拥有,唯有一颗天然的对真善美无限趋近的心。富有人格感召力的教师,其豁达宽广的胸怀,真诚本色的人生态度,睿智敏捷的思维以及对现实的忧患、对真理的热忱,对学生都是一种示范、一种潜移默化,都会深深地感染学生,从而积极地影响他们的人生。事实证明,一些学生之所以喜欢某门课,不是从喜欢课程本身的内容开始的,而是从崇敬某位教师开始的。如果教师不能实现言教与身教的结合,大学语文的人文教化功能必然大打折扣,甚至适得其反。

    教师的人格魅力、教育机智、幽默风趣、平易近人地对待学生等都是教师开展情感教育必备的教育涵养与技能。教师必须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重情、懂情、有情感深度、厚度和力度并善于运用情感艺术的大师,这样,讲课时就会精神饱满,情绪激昂,也才能以积极的情感影响学生。

    学生是具有灵性的人,其灵魂所需要的不是被塑造而是被唤醒、激发和升华。大学语文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是学生智力的催化剂和学习的原动力。在教学中要摒弃只重视理性分析,而置情感于不顾的现象,积极引导学生去感受作者和作品的情感和旨意。从而真正使学生获得到心志的锤炼,最终创造自我、升华自我,从而形成整体的人文自我,让其生命走向丰富多彩。


    注:

    ①《情感教育的国际透视》,《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第3版;
    ②(美)丹尼儿·戈尔曼:《情感智商》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年8月版第284页;
    ③梁启超《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梁启超文选 (下册)》,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23页;
    ④樊富珉、王建中《北京大学生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研究》,《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1, ( 4),26页;
    ⑤钱理群《关于文学教育的感言》,《湖北教育》,2001,(5),17页;
    ⑥王丽《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57页;
    ⑦斯推司《黑格尔哲学》,第693节;参看黑格尔:《美学》第3卷;
    ⑧ 赞可夫《教学与发展》,文化教育出版社,1980年版,第373页。

    本站链接:大学语文研究会第十一届年会论文集(2006)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201938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