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教学 > 教学研究

龙厚雄:奇葩争艳 各领风骚——大学语文的比较阅读研究
【时间:2008/9/5 】 【来源: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4期 】 【作者: 龙厚雄】 【已经浏览4054 次】

    摘 要:比较阅读是学习大学语文的一种非常有实用价值的阅读方法。比较阅读包括对文本的文体比较、手法比较、人物形象比较、主题比较、语言比较、观点比较等等。通过比较,读者(大学生)能充分把握文学文本,解读文本。
    关键词:大学语文;文本;比较阅读


  文学文本阅读有许多种,诸如精读、泛读、浏览、解读等等,其中比较性阅读的作用日渐为广大读者所接受、所运用。笔者就大学语文文本进行比较阅读研究,有助于大学生更好的学习大学语文,欣赏中国文学的瑰宝,有助于大学生们在学习、工作之余,去进行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文学文本鉴赏、丰富知识储备、提高审美水平、审美愉悦和陶冶情操、指导写作实践以及认知世界。本文通过比较阅读研究,力求获得提供给读者一条具体的、可操作的文学文本欣赏模式。比较阅读研究大致从如下方面入手,诸如文体比较、手法比较、人物形象比较、主题比较、
语言比较、风格比较、观点比较等等。

一、文体比较

    文体比较又可分为“相同文体比较”和“不同文体比较”。《陈情表》与《论佛骨表》的比较是相同文体比较,它们同属于“表”,即奏文,是臣民写给皇上的文书,用当今的文体框架来衡量,就是“上行文”文本。其读者对象是皇上。也就是说,这两篇文本文体结构完全一样。当我们比较阅读两篇文本,让读者觉得总有些不一样,细细分析,原来是形式的相同而内容及表达方式的迥异,于是文本所产生的效果大相径庭。前者是纯粹个人的“私事”,为了赡养自己的老祖母,冒着可能引来杀身之祸的危险,向皇上请求,而且以“辞不负命”来达到“愿乞终养”。而后者则是站在国家的立场,向皇上建议,“佛”是外来的,且翻开历史查看,历代君主、皇上没有“事佛”,不但国泰民安,而且皇帝都长寿,佛传入中国后的情况亦如是。于是韩愈向皇上直言“佛不足事”。比较文本表达效果,由于李密“以情动人”,开篇述说自己的“孤弱”,让第一读者(皇上)产生同情之心,由同情到恩准,其结果是李密的奏疏不但被接纳,而且皇上还赐给他两个奴婢以及钱财;而后者韩愈则事与愿违。韩愈的直言不讳,侃侃而谈,激怒了皇上,受到非常严厉的制裁,降官被贬而被发配。在文本的叙事上,《陈情表》从“躬亲抚养”入笔,述说自己的“孤弱”,接下来是“辞不负命”,“前太守”逵,“后刺使”荣等多次的推荐,李密都是推辞,理由是与祖母“更相为命”,“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直到奏疏快要结束,才提出自己的观点:“愿乞终养”。并且还向皇上反复保证,“生当陨首,死当结草”。“动之以情”不能不获得皇上的恩准。《论佛骨表》娓娓道来,从上古的黄帝、颛顼、喾、尧、舜及禹,还有殷汤、周文王、穆王等,他们都健康长寿,且皆没有信奉“佛”(因为那时佛未传入中国),而到汉代的明帝时,“始有佛法”,情况则是明帝在位“才18年耳”,且“其后乱亡相继,运祚不长”,还有宋、齐、梁、陈、元魏等都短命,自然总结出“佛不足事”。虽然文本结构严谨、内容丰富,但这对于特殊的读者对象皇上来说,这样的话语的确是难以接受的。接下来韩愈直说其为“夷狄之一法”,并劝谏唐宪宗不应敬奉。作者的侃侃而谈,并指出上古帝王并非奉“佛”而长寿,其“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这些和“先王之道”是格格不入的。文本层层深入最后提出将佛骨“付之有司,投之水火,永绝根本”,从根本上否定了佛教。如此叙事,皇上是很难接受的。所以,李密、韩愈各自所得到的结果也是在情理之中了。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著名的散文,同时也是典范的“序”。王勃的《腾王阁序》同样也是经典的名篇。二者虽然同属于“序体文”,两文比较风格、技巧迥异。《兰亭集序》以清新秀丽而见长,那“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所展现的自然风光,让人目不暇接。《腾王阁序》是典范的骈体文,讲究对偶、用典及词藻华丽。文本满篇对偶(对偶的方法多样性:上下对、隔句对、自句对)、反复用典(典故用法颇为新颖:正用、反用、明用、暗用)、优美华丽的辞藻让人目不暇接(层台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给读者雍容华贵之感。文本写法上,前者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盛况、环境一一道来,接下来便是“借景抒情”,随后则转入对人生的思索。文本由乐到悲,由悲到感,情感脉络明晰,行文起伏有致;融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语言朴实清新。后文则宕开一步,从地理位置说起——洪州的地形之雄、人物之异、宾主之美。紧接着集中笔力抒情写景,或概述秋景,或描绘腾王阁外观的壮丽及登阁远眺所见之景,或推心置腹,抒情言志,或叹命运多舛,或以古人类比而自慰,或表露要与命运抗争的精神,最后才深入叙事,说明作序缘由。文本中心明确,重点突出,能收能纵,开合自如,文思缜密。尤其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所展示的“色彩美”、“动态美”、“整体美”,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透过古代“序体文”来看当今人们所作的“序”文,让学生不仅欣赏古代名家名作的风格,把握文本的特色。同类文体比较,我们看到,叙事技巧在文本中的作用不可忽视!

    不同文体比较,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游记》与苏轼的《前赤壁赋》较为典型。《始得西山宴游记》是游记文本,然而总是让读者找不到游记感觉,尤其是文本的开头部分,写他山(众山)的情况,而只字不提游“西山”情景。看起来一点也不象游记作品。因为在一般读者心中,游记的开篇就是时间、地点、人物、事由的交待,紧接着便是写风景,抒情怀,发议论。那么柳宗元为什么要如此的结构布局呢?只有通读全篇文章后才可以了解作者的精心构思之苦衷。柳宗元是为了把西山与众山比较,来突出西山的位置之重要,强调文题的“始得”之目的。文本尤其是通过发现西山时的心情、游览西山时的感受以及游览西山后的反应等不同方面进行对比,来衬托西山的迥异、独特,从而来紧扣文题中的“始得”,并且在文本中一而再、再而三,不厌其烦的五次点到“始得”之题,可见作者用心良苦,可以说这是一篇最不象游记的游记文本了。苏轼的《前赤壁赋》,是赋体散文,犹如当今的散文诗。赋是古代文人墨客惯用的文体,用来展示作者的文学功力,抒发自己的宏才大志。然而苏东坡写的如游记一般,在开篇把时间、地点、人物、事由一股脑儿的娓娓道来,是一篇外表形式最象游记的名篇佳作。值得注意的是,文本关注“心路历程”的展示,写景而生乐,抒情而出悲,说理而复喜。写出“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用主客问答的形式把人生的哲学命题即“水、月、风”的话题一一解答。透过文本折射出苏东坡被贬到黄州后的心理历程。

    两两比较,出现在读者面前的是:观察文本,不仅读其形式,把握内容,更重要的是从全局的观点来解读,从整体的角度来理解。只有这样读者才能从进入文本到进入作者,与作者产生共鸣,达到真正把握文本的目的。

二、人物形象比较

    白居易《长恨歌》里的杨贵妃与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中的崔莺莺都是很有个性特色的女性形象。两者有其共性特征,那就是对爱情的忠贞。然而杨贵妃的忠贞与崔莺莺的忠贞是有区别的。如果说杨贵妃忠贞是对皇上的恩宠回报的话,那么,崔莺莺对爱情的执着的追求,则是对封建的包办婚姻制度的抗争、反叛,王实甫写出了一个完全新型的女性形象。杨贵妃的忠贞是诗人的浪漫主义手法的展示,崔莺莺的反叛则折射出现实主义特征。杨贵妃形象除了爱情主题外,更多的是她的美貌,“侍儿扶起娇无力”、“回目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言色”、“云鬓花颜”、“雪肤花貌”“三千宠爱在一身”“芙蓉如面柳如眉”。白居易采用正面描写、对比衬托、比喻等多种手法展示女主人公的美貌。《长亭送别》里的崔莺莺对爱情的执着不能不让读者信服。“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对张生日后变心的担忧:“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此一节君须记,若见了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栖迟!”还有对张生的深情怜爱:“到京师,服水土,趁程途,节饮食。荒村雨露宜眠早,野店风霜要起迟。”最为宝贵的是崔莺莺对爱情的对立面——科场功名的极大鄙弃:“你与俺崔相国做女婿,妻荣夫贵,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似状元及第。”“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崔莺莺视功名利禄为“蜗角虚名,蝇头微利,坼鸳鸯在两下里”,这不仅与老夫人的“到京师休辱末了俺孩儿,挣揣一个状元回来”形成鲜明的对照,就是与张生的“小生这一去白夺一个状元”相比也要胜过一筹。

    两篇文本虽然一则是长篇叙事诗,另一篇是戏剧(节选)文本,从人物形象塑造的角度,有其共性的地方,都塑造了栩栩如生的个性鲜明的对爱情忠贞的女性人物形象。

三、主题比较

    关于《长恨歌》的主题,历来就有许多提法,诸如爱情说、讽喻说、双重主题说。我们把各自的观点都摆出来,联系文本的社会背景,把它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分析各自的优劣、长短,让学生充分把握文本的社会现实意义。《长恨歌》文本讲的是爱情故事,细细读来,文本并不仅仅只是爱情故事,我们透过爱情故事所看到的是诗人对当时统治者的“讽喻”,具有明显的告诫作用,似乎在说:历史是一面镜子!当然文本也不仅仅是单一的讽喻,因为诗人是借助于爱情故事,把李、杨的爱情故事作为叙事诗歌的主线,歌唱了一曲优美而动听的爱情颂歌,尽管是悲剧,可见作者用心的良苦。就同一篇作品的主题分析,激发大学生去把握文本、分析问题、开拓视野。

四、写作手法比较

    《谏逐客书》是二千多年前的秦王臣子李斯的作品,《朋党论》是宋代散文大家欧阳修的感慨之作,比较阅读二文本,可见议论文的写作古已有之,而且早就形成了固定的写作模式。

    1.文本结构形式

    (1)《谏逐客书》逐层深入式文本结构。
    ————————————————————————————————————
    提出论点     “过”(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
                  先王:
                 “并国二十,遂霸西戎”、“民以殷盛,国以富强”、
                 “举地千里,至今治强”、“功施至今”、“使秦成帝业”
                  今王:
    展开分析    (重物:昆山之玉,随、和之宝,明月之珠,太阿之剑,纤离之马,
                  翠凤之旗,灵鼍之鼓,夜光之璧,犀象之器)
                  (轻人:不问可否,不论曲直)
                  把“物”与“人”对比来论述
    ————————————————————————————————————
    得出结论      不“逐客”(……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

    (2)《朋党论》对比式文本结构。《朋党论》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述,然后得出结论。中心论点:“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

    —————————————————————————————————
    方法  君主                      态度                   效果
    —————————————————————————————————
          尧         退四凶小人之朋,进元、恺君子之朋   天下大治
    正面  舜        二十二人并列于朝                    天下亦大治
          周武王      三千人为一大朋                      用以兴
    —————————————————————————————————
          纣        亿万人各异心                        以亡国
    反面  汉献帝      尽取天下名士囚禁之                  汉室大乱
          唐昭宗      尽杀朝之名士,或投之黄河            唐遂亡
    —————————————————————————————————

    水到渠成引出结论:夫兴亡治乱之迹,为人君者可以鉴矣(以上兴国、亡国、治国、乱国的例子,可以作为君主们治理国家的一面镜子)。撇开文本具体内容,就议论文形式而言,即为:开篇提出中心观点——佐证材料的正反论证——得出结论。

    3.文本结构基本框架

    解读《谏逐客书》《朋党论》的结构形式,我们可以看出古代一般议论文写作基本框架。
    ——————————————————————————————————————————————
    提出问题:  开篇“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讲究话语艺术——对象不同,方法有异)
    ——————————————————————————————————————————————
    分析问题:用佐证材料围绕中心论点进行论证(正面、反面、对比等方法)事实论据、理论论据贯穿其中
    ——————————————————————————————————————————————
    解决问题:或得出结论,或展示作者的观点、提出看法
    ——————————————————————————————————————————————

    从两千多年前的《谏逐客书》到一千年前的《朋党论》,阅读其内容可以起到“读史明智”作用;欣赏其艺术可以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那么我们解读文本结构形式,则有助于把握议论文文体的继承与演变,有助于我们今天更好掌握议论文文体的写作,起到“古为今用”的效果。

五、风格比较

    朱自清的《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以其“朴素”而见长,作者把自然、社会、人生联系在一起。用郁达夫的话说是“作者处处不忘自然,也处处不忘自然与社会。就是最纯粹的诗人的抒情散文里,写到风花雪月,也总是要点出点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来,以抒怀抱”。无论是写景还是抒情,总是与人与社会衔接在一起的。

    巴金的《爱尔克的灯光》,展示的是作者的“真诚”。作者在“用‘心’作文”,透过文本感受到作者的赤诚。巴金写的是自己的家庭、社会、理想、人生,“长宜子孙”作为中心线索展开,精心铺设了两条若明若暗、时隐时现、纵横交错的两条具体线索:那就是“灯光”与“路”。作者十分奇怪,聪明的祖父为什么不明白一个浅显的道理:财富并不能“长宜子孙”。只有指出一条通向广大世界的生活道路才有益于年青的心灵。文本思想内涵甚为丰富、深刻。

    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以“诗化”的语言,散文诗般的风格,让读者感受到清新愉快、诗情画意。写秋,紧扣着“色”与“味”来进行,故都的秋天的“清”、“静”、“悲凉”。对比手法的运用,突出北国之秋的浓色和深味,故都之秋的本韵,令人陶醉。文本古今中外、旁征博引,对故都之秋的无限眷恋。“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得话,我愿把生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一反传统的秋之“萧瑟”“凄凉”。

    钱钟书的《论快乐》则是满篇风趣幽默而调侃的语言,展示出哲理的深邃内涵。人们对于快乐是“希望它来、希望它留、希望它再来”,概括了整个人类努力的历史。“洗一个澡,看一朵花,吃一顿饭,假使你觉得快活,并非全因为澡洗得干净,花开得好,或者菜合你的口味,主要因为你心上没有挂碍,轻松得灵活可以专注肉体的感觉,来欣赏,来审定。”“把‘痛苦的苏格拉底’与‘快乐的猪’比较”。形象的比喻,幽默的语言,会心的笑过之后感受到生活的沉重。

    那么我们把朱自清、郁达夫、巴金、钱钟书散文进行比较,可以用“朴素”、“真诚”、“诗化”、“幽默”概括之,凸现出现代文学散文大家的个性特色。

六、观点比较

    当代大学生从心理生理的角度,都处于对于爱情非常敏感的时期,教书育人,寓教于乐,大学语文也责无旁贷,就应该在点点滴滴的话语细节中体现出来。让大学生们树立正确的爱情观是非常必要的,也是特别具有现实意义的。

    “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是人所共知的表达爱情的名句。对于爱情,“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是白居易美好的爱情观,同时也是作者对于李隆基、杨贵妃爱情的肯定、颂扬。这也成为民间对于爱情的经典阐释。

    那么秦观《鹊桥仙》的“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则另辟蹊径,从另外的角度来解说、阐释传统的爱情。诗歌的本义是对神话传说中的牛郎织女七夕相会情景的写照,用以寄寓人间的情事,是对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的爱情的评说,更是对人间纯洁高尚爱情的一种揭示与肯定。犹如今天的“距离产生美感”“思念让人更难以忘怀”。在解读诗歌文本时,就应该把诗歌放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比较中让学生认识到“殊途同归”的道理。

    当代诗歌《神女峰》里的名句“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是作者舒婷以现代女性对传统爱情的挑战、反叛与颠覆,表达出现代女性对爱的呼唤,对人性复归的呼唤。神女峰历来是人们所称颂的对爱情忠贞的象征,然而舒婷则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爱情——从现代的角度,给读者全新的感觉。尤其是在刚刚改革开放的上世纪80年代初,过去被禁固的年代何谈爱情?《神女峰》的“与其……不如……”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是不可低估的。

    三种爱情观的比较阅读,在大学阶段,大学生正处于那种非常时期,有必要在传授语文知识、赏析文学文本的同时,从思想上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了解一些相关的信息很有必要。教书达到育人的目的。

    我们的研究目的是为了让当代大学生在大学语文的学习中,不断的学习、摸索,起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效果。通过比较阅读,让当代大学生更加了解在文学文本的学习中,给当今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情感愉悦的同时,也可以获得些许的“实惠”,能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1]吴满珍.大学语文[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
    [2]李运转,中国语文[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
    [3]方志范,等.大学语文指要[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4]王耀辉.文学文本解读[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5]龙厚雄.试论大学语文与素质教育[J].东北亚论坛,2003(12).

    作者简介:龙厚雄(1961-),男,湖北荆州市人,湖北长江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回目录:大学语文研究1500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197229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