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教学 > 教案讲义

《大学语文》八篇提示
【时间:2008/7/9 】 【来源:新浪博客 】 【作者: 艳舞联盟2007-08-10】 【已经浏览4179 次】

   此八篇提示本来是为我校将要出版的《大学语文》而写的,现听说出版可能有点难度,所以还是先贴在博客上吧。
 
1、《李凭箜篌引》提示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七岁能辞章,名动京邑”(《唐才子传》)。因避家讳,不得举进士。终生抑郁不得志,二十七岁病死于故里。著有《昌谷集》。
    “太白仙才,长吉鬼才”。被称为“诗鬼”的李贺在唐代诗歌史上无疑是个独特的存在。他善于在神话传说和鬼魅世界里穿行,以其超然、奇异的想象力为我们构建了一个光怪陆离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飘散着的是他那“奇诡冷艳”的诗风。
    《李凭箜篌引》就是这样一首颇具代表性的诗作。
    在这里,植物与动物的界限被取消了,人与神的区别也不存在了,现实与神话奇妙地交织在一起。自然界的一切都变为了有生命和情感的物体,它们都如痴如醉地听着李凭弹奏箜篌。
    从艺术手法上说,“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是拟人,但我个人更倾向于它们自身也确有如此本领,这是它们面向音乐的内在要求。“万物有灵”或许不是假话,正如拉美魔幻现实主义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在谈到《百年孤独》时所说,他认为自己描写的都是“现实”。
 
2、《音乐影响了我的写作》提示
    
    余华,1960年生,浙江海盐人。从事过五年牙医。1983年开始写作,至今已出版长篇小说4卷,中短篇小说集6卷,随笔集3卷。其中《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同时入选我国百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评选的“九十年代最有影响的十部作品”。    
    本文是作者暂时放下小说写作而转向音乐随笔中的开篇之作,它与其后的《高潮》、《灵感》和《色彩》等篇章一起完成了他对音乐的认知及音乐与文学关系的探讨。由于是第一篇音乐随笔,作者用了不少篇幅来介绍自己与音乐的不解之缘,并重点谈及了音乐对文学写作的影响。与专业音乐研究者不同,作者余华是以一个小说家的眼光来看待音乐,除了大家都普遍强调的“音乐乃内心创造”外,他还像对待小说一样,特别看重音乐的叙述,并以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七交响曲》为例探讨了“轻”的力量在音乐的叙述中的奇妙作用,即“有能力覆盖任何巨大的旋律和激昂的节奏。”这真是一个独到的发现,它对于文学叙述具有同样的意义。作者在《高潮》一文中,以《红字》为样本对此有更为深入和细致的分析。
 
3、《我的世界观》提示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1879—1955),著名理论物理学家,相对论创立者,19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当今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身的意愿过上他有能力到达的生活。他如何穿着、饮食、居住及娱乐,完全成为他个人的私事,一切与别人无关。对于他如何看待这个世界和他的人生,自然也是出自于他的内心需要和选择,我们无权干涉。尽管如此,爱因斯坦的《我的世界观》还是值得一读,它会为我们过上真正的生活提供某些参照和启示。特别是在消费主义盛行的今天,他的话或许真的能让我们的心灵丰厚晶润起来。他所提倡的宽容、感恩及过简单淳朴的生活,也许仍然让我们长久回味。另外,《我的世界观》不是一篇枯燥的科学论文,它是一篇充溢着智慧和情感的心灵随笔。语言朴实简洁,态度真诚,情感充沛,具有极强的穿透力。
 
4、《我与地坛》提示

    史铁生(1951—),北京人。1967年中学毕业,1969年到陕西延川插队。1972年因双腿瘫痪返回北京,在街道工厂工作,后因急性肾损伤,患尿毒症至今。著有小说集《礼拜日》、《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长篇小说《务虚笔记》,散文随笔集《我与地坛》、《病隙碎笔》、《活着的事》、《写作的事》和《老海棠树》等。
史铁生是当下最优秀的作家之一,正如有人评价的那样:“他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我与地坛》是作者的代表作,曾经并将还会在读者中间产生巨大影响。它以饱蘸着深情的文笔,为我们叙说了一个母亲对儿子崇高、伟大的爱,并以地坛作为故事展开的场所,向我们展现了一个青年双腿残疾后苦闷、挣扎及日益坚韧的内心世界。这看似是私人的呓语,其实它是所有热爱生活的人都碰到的问题。其中对自然事物的体味、对人生命运的思索以及对存在的拷问可能永远对我们有意义。
 
5、《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提示

    陈子昂〔659—700〕,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家世富豪,少时任侠使气,年十八始发奋读书,博览群籍。文明元年登进士第,先后作麟台正字、右卫胄曹参军、右拾遗之职,后遭人陷害,死于狱中。
    提起陈子昂,大家一定会想到他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有人评价此诗是“两百年中没有听到过的洪钟巨响”。真乃“知言”也,它那俯仰古今的气势、汹涌澎湃的情感以及苍茫悲壮的意境使此诗横空出世,成为千古绝唱。此诗得来固然与陈子昂的才情有关,但更重要的,这是他实践其诗歌革新的理论下的产物。那么,他的诗歌革新理论具体是什么?《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给以了集中明确的回答:倡导“风雅”、“兴寄”,崇尚“魏晋风骨”。具体点说就是要求诗歌有高尚充沛的思想感情,有刚健充实的现实内容。陈子昂这一诗歌革新理论的提出不是空穴来风,它有着深厚的现实背景,那就是齐、梁以来绮艳柔靡的宫廷诗风已严重蔓延到了整个诗坛,使诗歌面临着走向邪路上的危机。此种状况下,陈子昂高举诗歌革新之旗帜,有力推动和促进了唐代诗歌朝着健康而正确的方向发展。
 
6、《小小说是平民艺术》提示

    杨晓敏(1956—),河南新乡人。1974年12月入伍,在西藏服役14年。现为百花园杂志社总编辑。诗人,评论家,职业期刊人。
    自1993年担任《小小说选刊》、《百花园》主编后,杨晓敏就对小小说这一文体进行了深入思考。长达十多年的编辑经验和理性分析使他对小小说有了充分的认识和判断,《小小说是平民艺术》就是他长期探索下的产物。此文跳出以往对小小说较为单一和表面的界定,独辟蹊径地从文化的角度深入到小小说的内核:“平民性”,这样就从宏观意义上完成了对这一文体的系统性表达。此文曾获《文艺报》2005年度“理论创新奖”。
 
7、“社会人生理想责任” 单元提示

    当今社会日益趋向多元化,个人独立、自由的程度已与社会的进步和完善紧密地咬合在一起。可以断言,伴随着民主和法制列车的提速,个人独立、自由的身影也会更为坚实和矫健。但国家、集体、理想和责任这些语汇并未离我们远去,它们仍旧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间,就如夜晚的星空,它们依然明澈、深邃,照耀并沐浴着我们。而那些与此相关的伟大、亲切的名字也一定会继续在我们的心湖上泛着涟漪,屈原、辛弃疾和鲁迅等人的爱国情怀,曹操、李白和梁启超等人的愤世骇俗,王小波、史铁生和爱因斯坦等人的生命拷问都将永远对我们有意义。
    社会在变,我们每一个人也在变,但有一种东西永远不会变,那就是对祖国的热爱,对社会的关切,对理想的追求,还有对责任的承担。它们不是虚无,不是矫情,不是伪饰,它们实实在在,就像血液流淌在我们身体里一样。
 
8、“人物风采 艺术审美” 单元提示

    法国画家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德国诗人荷尔德林说:人应诗意地栖居。
    那么我们如何发现美,从而到达诗意的生活呢?
    简单地说,就是要用一双审美的眼睛看世界。
    当然,养成一双审美的眼睛非朝夕之功。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之外,尽可能多地去接受艺术的熏陶。我们应形成这样一种观念:音乐、绘画、舞蹈和雕塑等一切艺术形式,它们不是我们生活中可有可无之物,它们就像饮食、穿衣一样成为我们实实在在的生活本身。
    当我们被多姿多彩的艺术浸染之后,那种刻板和碎片化的生活就会离我们远去,就像李贺在《李凭箜篌引》中所描绘的那样:植物与动物的界限被取消,人与神的区别也不存在,现实与神话奇妙地交织在一起,自然界的一切都变成了有情感的物体,它们欢快地舞动着生命之旋律。
    养成一双审美的眼睛吧,让我们尽情地享受美好的生活。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200588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