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站长文存 > 我论大语

何二元:大学语文的上下左右
【时间:2008/8/16 】 【来源:无 】 【作者: 不详】 【已经浏览6123 次】

在浙江省大学语文研究会第十二届年会上的发言

 

何二元

 

    由于会议发言限定时间,我这个发言没能讲完,不少老师要求我放到网上,下面我就把文字稿整理出来,敬请同行批评。

 

    各位同行,大家好,我是第一次参加我们省的大学语文活动,很高兴能有这个机会和大家交流。
 

    我发言的主题是“大学语文的课程定位”。任何事物都不可能自己给自己定位,而是要找出参照物。比如有人打手机问我在哪里,我不能说我就在我在的地方,而是要告诉他我在宁波。如果要见面,光是宁波还不行,还要告诉他具体方位:前面是哪里,旁边是哪里。同样道理,任何课程也不可能自己来给自己定位,而是要放到课程的大的系统中,和其他课程进行比较,在比较中确定自己的位置。所以,我这个发言的题目又叫做“大学语文的上下左右”。
 

    先说“下”。大学语文的下位就是中学语文,大学语文应该高于中学语文,这是近年来大家都注意到的,都在说大学语文不是“高四语文”。但是如何才不是“高四语文”呢?人们似乎把重点都放在课文的选篇上了,希望挑选出中学语文没有选过的课文,这成了目前一些教材编写工作重点,以为这样就是大学语文了。且不说真的能不能做到这一点,就算真的做到了,就是大学语文了吗?假设高中真的有四年,那么高四语文教材应该是怎么样的呢?肯定和高一、高二、高三的课文不会相同罢?所以,仅仅是课文选篇的不同,并不能证明就是大学语文,也许恰恰证明那就是“高四语文”呢!
 

    第二,大学语文也应该谨慎采用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这样的框架体系,我觉得那是中学语文的一种简单的文体划分,大学语文不能停留于这一水平。比如记叙文,初中讲一般记叙文,高中讲比较复杂的记叙文,那么你大学语文还怎么讲呢?除非你能想出比“比较复杂的记叙文”更高的文体。议论文问题就更大,中学讲议论文讲“三要素”,说写议论文首先要有一个正确的观点,然后围绕这个观点收集材料,最后对材料分析论证。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是人头脑中固有的吗?人怎么可能“首先有一个正确的观点”?中学议论文教学的很多问题,比如学生不喜欢鲁迅,都和这种“三要素”有关,给人一种先入为主、强词夺理的感觉。不过中学也就算了,应试教育也只能讲到这个程度。可是如果大学语文还要讲议论文,就非解决这个问题不可。其实中学是把文章学的写作学和阅读学混在一起了,从写作学来说,总是先有一个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而去收集材料,对收集来的材料进行分析论证,最后才可能得出正确的观点,这就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所以议论文写作不应该是“三要素”,而应该是“四要素”,也就是“论题、论据、论证、论点”。阅读学则不同,我们阅读的只是一个终极文本,作者在拿起笔来之前如何进行思考研究这个过程我们都看不到,所以就只看到“三要素”了,就看到“首先有一个正确的观点”了。中学语文的问题是拿写作的终极文本来当成指导学生写作的范本,这就难免胡编乱造,唯心主义盛行。假如大学语文一定要讲议论文,那么就必须要解决文章学背景的问题。这个问题只要意识到了,就并不太难解决,因为大学要写论文,论文就是首先要选题,然后做资料工作,最后在写作过程中才逐渐理清思想的。虽然论文要大三、大四才写,但是在大学语文中先打个招呼,还是很有好处的。问题是,我所看到的一些大学语文教材,仍然是讲议论文“三要素”,这就很难和中学语文划清界线了。
 

    再说“上”。大学语文高于中学语文,但也不是高不封顶,它的顶上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必须要保持一定距离。教育部高教司说:“大学语文课,是普通高校中面向文(汉语言文学专业除外)、理、工、农、医、财经、政法、外语、艺术、教育等各类专业开设的一门公共必修的素质教育课程。”这句话我们也面对了十几年了,可是有没有真正看懂?什么叫“汉语言文学专业除外”?除了规定开课的对象外,与课程性质是否也有关联?比如那些“文学史”系列的大学语文教材,文学史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课,那么“汉语言文学专业除外”的其他专业的学生,为什么要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课?给个理由先。

    除了文学史系列教材,还有一些文选系列、“美文”系列的大学语文教材,比如高教版的大学语文,这都反映了对大学语文课程性质的茫然,不知道除了中文专业的文学史和文选,语文教材还可以呈现何种课程形态。

    除了教材原因外,大学语文最容易在上位出轨,还因为师资的原因。因为多数学校并没有专职的大学语文教师,而是由中文系教师兼课,这些教师如果不能下工夫研究大学语文的课程性质,不能花时间另外准备大学语文教案,就很容易把给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上课的教案照搬到大学语文课堂。

   

    教育部高教司的这段话,以前我也不注意,现在是越看越有名堂,比如“文(汉语言文学专业除外)”,括号前面那个“文”字是非常容易忽略的,比如我们学院,除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外,还有历史专业、旅游管理专业、对外汉语专业、人文教育专业,可是它们都跟着“汉语言文学专业”一起“除外”了,也都不开大学语文课了,不知是误读教育部文件还是有别的理由?

 

讲完“上下”,再来看“左右”。所谓“左右”,就是平行的,其他的课程的比较,大学语文教材不能编到人家学科去。下面就以写作型、人文型、文化型三种教材为例进行分析。

 

一、写作型教材。

 

有一类大学语文教材,包括有写作部分或就是以写作为主的,假如是普通写作,那么必须注意和中文系的写作课区分,那种文章学框架的写作教材区分。如果是应用写作,那么问题就更大了,应用写作和大学语文的关系,是高不成低不就,讲低了不行,现在有人说大学生不会写信,不会写请假条,希望大学语文就讲这些东西。这些东西是中学甚至小学的内容,是中小学搞应试教育造成的后果,大学语文干嘛要为中小学应试教育买单?学生语文不合格,本来还有一个高考把着关,可是近年来大学为经济利益驱动,搞扩招,把很多语文不及格的学生也招进来了,这是学校领导的责任,我们大学语文干嘛要为领导背这个黑锅?学生不会写信,写请假条,当然是要补课的,但那不是大学语文的事,试想如果是出国留学,出去后发现语言不过关,是自己花钱找地方去补习呢,还是学校修订教学计划,降低课程标准?这么简单的道理,为什么在中国就行不通呢?事实上就有人希望大学语文来做这个事,甚至还真的编出了这种“补课”型的大学语文教材。

 

应用写作讲深了也不行,那会进入人家学科的领域,会把我们大学语文教师置于很可笑的地步。今天讲新闻,明天讲合同,后天又讲公文,什么都懂,就是不懂什么是大学语文。所以大学语文教师一讲应用文,专业老师就发笑。应用写作是专业课,学法律的,今后会开司法文书课,学文秘的,今后会开文书写作课,学经济的,今后会开经济文书写作课,大学语文干嘛急着在大一就讲这些内容?美国的通识课是不讲这类应用写作的,他们认为这是律师的事情,一般人学了也没用,写出来也没有法律效力。还有一个原因,应用写作工夫在文外,并不是单纯的语文的事情,没有一定的资历、阅历,语文能力再好也是写不好的。我们有一个学生语文很好,应用写作也学得很好,毕业后到政府部门工作,一次为某件事起草文件,说这事有助于改善中国和台湾的关系,结果成了大的政治事故,被通报批评。李敖到清华大学讲演,学生提问时,第一个学生就说:“李敖先生,欢迎您回到祖国”,李敖一楞,说我从来也没有离开过祖国呀。这都是最大的政治事故,是“台独”,是“一中一台”,不是这些学生语文没学好,而是缺少政治经验,政治上不够敏感,我们大学语文担不起这个责任。

 

二、“人文”型教材

 

这是大学语文教材中影响最大发行量也最大的一种,在我前面发言的老师也向我们推荐这一种教材方向,但是我有不同看法。以“人文主题”设计教材单元:以民为本、心怀天下、和而不同、品格修养、社会人生等等,这是语文吗?说好听一点是“文以载道”,说不好听点就完全是政治。大学有政治课,毛概、邓论、三个代表,要说提高学生政治素养,这些课才是正宗,而窈窕淑女、聊斋的狐狸精、箓竹书房的女鬼等,要靠这些来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即使说得通最终也只能沦为二三流,所以不要抱怨大学语文边缘化,还是先想想我们的课程定位是否有问题。

 

还好我们的教师并没有完全按照单元主题来讲课,大学语文的教学时间也不容许按单元主题来教学,那样最多只能讲两、三个单元。实际上,据我所知教师们都只是按照具体课文的主题(而不是单元设计的“人文主题”)来讲的,这样多少避免了把大学语文讲成政治课。

 

三、文化型

 

比“人文主题”后起,但更加时髦的是按“文化专题”编写教材,这类教材除了文学内容外,还有九章算术、孙子兵法、古代科技等等,虽然语文有“大语文”概念,文学也有文化视野,但是这些更适合留给中文专业去研究,大学语文课时有限,学生基础有限,不适合使用这种教材。再说真要给学生上文化课,大学有中国文化概论,有各种文化专题的选修课,让这些课程来讲,肯定比我们大学语文更要本色当行。

 

人文型教材、文化型教材,表面上看,是和大学语文的“左右”(政治课、文化课)相混,从更深层次看还是一个“上下”的问题,人文、文化都是语文的上层系统,人类全部知识可以划分为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人文科学,“文化”是这些学科知识的总和,拿它们来定位大学语文的课程性质,怎么能不大而无当呢?这就好比人家来找我,我只告诉他我在宁波,这当然没错,可是还是找不着,为什么呢?因为宁波太大,我还要告诉他具体的方位。所以科学的定义方法是“属概念加种差”,光有属概念不行,还要研究“种差”。“人文”、“文化”都是属概念,只说属概念就好像只说“人是动物”,虽然没错,但那只是动物学而不是人类学,要想建构人类学,还要说出人和其他动物的区别。所以,不要怪人们不重视大学语文,现在各大学开设通识课,一开就是50门、100门,这些都是人文素质课,都是文化教育课,为什么非要开大学语文呢?

 

这就要讲到“中”。讲大学语文的上下左右,目的是“广摄四旁,得其环中”。

 

大学语文的课程性质到底是什么,这不能主题先行,不能“首先有一个正确的观点”,而要从占有资料入手,从研究资料入手。大学语文资料很多,首先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大一国文,很多语文前辈、学术大师都教过,如梁启超、闻一多、沈从文、郭绍虞、朱东润、朱自清、吕叔湘等等,他们当年是怎么教的?有哪些是今天大学语文可以借鉴的?这些都还没有人研究。二是港台海外的大一国文,他们和大陆不同,中间没有中断过,应该更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第三是大陆重开大学语文这三十年来的经验教训。第四是世界各国在大学开设母语课的经验。这些资料是大量的,收集这些资料要下很大的工夫,所以大学语文绝不是当作副业就能研究好的,而是要作为一种学术方向,进行专门的研究。我就是下了这样决心的,把大学语文视为自己的学术方向,我名片上印的就是“大学语文专职教师”。可是我的这一愿望也并不能一帆风顺地实现,学校搞教师重新定编定岗,认为大学语文不需要专职教师的,为了坚持自己的研究方向,我选择了提前内退。从去年暑假开始,这一个多学期里我专心做大学语文的事,我的个人教学网站,原名“二元教学”,改为“大学语文研究”,这个网站还在做;还有一个省重点课题也在做;另外还为复旦大学的大学语文编写教学参考书。因为我课题的题目是“大学语文母语主题研究”,我认为大学语文应该是高等教育阶段的母语学习,现在大学语文教材虽然有1400多种,但是真正定位为母语教育的只有复旦大学的教材一种,这就是我和复旦进行合作的基础。

 

大学语文是高等教育阶段的母语学习,这个课程定位不是主题先行的,而是我经过多年研究后逐渐得出的。现在很多人都已认可这一观点,教育部领导讲话中也肯定这个定位,上午毛会长向我们介绍陈洪、李瑞山的文章,也是把大学语文定位为“母语高等教育”。但是从弄清思想到编出教材还有一个较长的过程,刚才彭万隆教授作题为《近十年中国高校大学语文教育改革的探索与实践》的报告,也没有把高等母语教育列为大学语文教材的一种类型,说明从整体上评估,这一研究还没有达到出教材的阶段。但是首先只要有了这个定位,对改变大学语文的生存状态,对确定大学语文必修课的地位,就非常有利,因为说人文,说文化,都轮不到你大学语文老大,唯有说母语课程,则非语文莫属。母语学习是每个公民的终身义务,不能说小学、中学学过了大学就不要再学,只要你还是一个中国人,就要终身学习自己的母语。不但大学要开大学语文,将来搞终身教育,就是“大学后语文”也是要开的。假设由于我们的教育资源不足,暂时只能开一门终身教育课程,那么应该开什么课呢?难道不就是自己的母语课吗?哈佛大学前任校长查尔斯·艾略特说:“我认为有教养的青年男女惟一应该具有的必备素养,就是精确而优雅地使用本国语言。”他说的是“惟一”,可见这是东西方文化的一个共识。

 

当然光有共识还远不够,还要给这种认识一个理论框架,来确定大学语文在整个语文教育体系中的位置。这事我思考了好多年,还没有发现学术界有这样的现成资源。暂时简单的解决办法,是从母语教育中排除中小学语文教育的内容,因为中小学都还在搞应试教育,母语中最好的部分不可能在应试教育中传授,古人早就说:“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论,意之所不能察致者,不期精粗也”,所以只要研究中小学语文教育中缺失的东西,就不难确定大学语文的大致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当然这只是权宜之计,要是今后中小学也开展素质教育了呢?所以我的课题又借用了翻译界“信、达、雅”的理论框架,认为中小学语文主要解决“信”与“达”的问题,大学语文则要学习母语中最高雅的内容。任何民族的母语都包括雅、俗两个方面,俗的方面可以从生活中习得,雅的方面一定要在学校教育中获得,而最高雅的部分,则只有在高等教育中才能获得。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高等教育已是他们最后系统学习母语的机会,假如这个时候还不提出学习母语高雅部分的任务,他们将终身与这些内容失之交臂,那将是语文教育最大的失败。去年我在复旦的大学语文研讨会上提出这个设想,被北师大的老师批评为理想主义,我愿意接受这个称号,我认为中小学是打基础的阶段,语文学习可以实际些,也不得不应试些,而大学语文一定要有理想,高雅与理想是大学语文的两面旗帜。当然理想并不意味着脱离实际,我的课题就是“大学语文母语主题研究”,希望能够像那些人文主题的教材那样,研究出操作性强的一个一个的“母语主题”,虽然现在我还不能确定到底有哪些母语主题,但是我相信只要坚持探索,就一定能够找到,我希望是在明年课题结题的时候,那时候我将不但能够描述大学语文的上下左右,还将能够一语中的地说出大学语文的“中”,也就是大学语文的课程性质到底是什么。

 

谢谢各位同行的支持,是你们的鼓励和要求使我能够把这篇未竟的发言整理出来。


 

 

本站链接:

复旦版《大学语文实验教程》教学参考(何二元编写)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278667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