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教学 > 教参资料

《黍离》辑评
【时间:2007/11/6 】 【来源:本站 】 【作者: 不详】 【已经浏览4278 次】

复旦版《大学语文实验教程》

【注释】

① 黍:小米。稷:高粱。离离:行列茂盛的样子。
② 行迈:远行。靡靡:迟迟。摇摇:心中忧伤不能诉说。
③ 中心如噎:孔颖达疏:“噎,忧深不能喘息,如噎之然。”


【学习提示】

黍和稷,都是五谷的一种,为古代中国常见的粮食作物。《黍离》三章,每章以“彼黍”、“彼稷”开始,《毛诗传》认为“彼”指周王朝宗庙宫室,诗人路过此处,看到原来的宗庙宫室长满黍稷,彷徨不忍离去,得出《黍离》哀叹周王室衰败的主题。后人对此多有批评,关键是从“彼”的语境看,无法确定它指代的就是宗庙宫室。《黍离》的“心忧”之情,流淌在字里行间,而忧什么的具体内涵深藏不露,情感浓烈却又含蓄蕴藉,这正是《黍离》的艺术魅力所在。

从每章看,十句四层。一二句以描写常见的黍稷起兴,为下文做铺垫。三四句直写诗人的姿态和内心。五至八句转换视角,从他人的不同评价中道出诗人心忧的内心世界。最后两句呼唤苍天,感叹自身。四层叙写清晰错落,情绪波澜起伏。尤其是“此何人哉”一句,其中的“此”,与“彼黍”、“彼稷”中的“彼”呼应,使得诗人的情绪在物与人的对照中一气贯通;又因其运用向苍天的呼唤句式,使得“心忧”绵绵,但又沉痛高昂。从全诗看,以稷之“苗”、“穗”、“实”显示时序的变化,以内心“摇摇”、“如醉”、“如噎”表明“心忧”如一,三章咏唱,情不能已。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见解整饬,富有哲理。今天读来,仍然韵味无穷。


南大版《大学语文》

【注释】

① 彼:那个地方。黍:也称黍子,北方称黄米,性粘,供食用或酿酒。离离,行列整齐的样子。
② 稷:一年生谷物,别称粢、穄、糜。古今著录所述形态不同,汉以后误以为粟为稷,唐以后又以黍为稷。实际就是俗称的糜子。由于它是最早的谷物,所以古代以稷为百谷之长,并奉为五谷之神。“黍”、“稷”为互文,“离离”兼对二者形容,下同。
③ 行迈:复合词,即行走。行、迈都含步行意。靡靡:缓慢的样子。
④ 中心:心中。摇摇:心神不定的样子。
⑤ 求:寻求。
⑥ 此:指造成这种伤心的局面。
⑦ 醉:指心中忧愁如醉酒一样难受而不能自持。
⑧ 噎(yē):咽喉塞住。这里指忧愤得心中堵塞。


【赏析】

本篇选自《诗经》“王风”,“王”指东周王都,周平王迁都洛邑后,王室衰微,天子位同列国诸侯,其地产生的诗歌便被称为“王风”。“王风”多乱离之作。此诗中的具体物象只有黍和稷,它们在北方是随处可见的农作物,这就使诗中的环境变得具有普遍性与抽象性了,因而由此环境引起的感慨,也具有了不确定性。基于此,对此诗的写作背景与主旨,有多种解释。《毛诗序》解释说是东周初年王朝大夫返回镐京时,见西周宗庙宫室都已坍塌毁弃,上面长满了庄稼,十分感伤,于是作了此诗。这是传统的说法,因此《黍离》一诗历来被视为是悲悼故国的代表作。但仅从诗中难以看出此说的依据,若宫室毁弃、家园荒芜,一般以杂草丛生、野兽出没来形容,似不应以“彼黍离离”来描述。更为合理的解释是:虽然庄稼茂盛,但主人公由于某种原因而不能安居乐业,从诗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常年四处漂泊的流浪者形象,听到他因流离失所而发出的愤怒呼喊。

全诗共分三章,每章八句。每章前二句都是借景起兴,引出第三、四句主人公彷徨不忍离舍家园远去的描述。后四句以旁人对“我”的态度来烘托浪迹天涯的悲情,并以呼天抢地的形式,愤怒谴责给自己带来灾难的罪魁祸首。

本诗采用了重章叠句的形式,各章间仅个别词语有变化。第二句尾的不同字:“苗”、“穗”、“实”,不仅起了分章换韵的作用,而且造成景致的转换,反映了时序的迁移,说明自己长期流浪而不能安居。第四句末分别是“摇摇”、“如醉”、“如噎”,生动地显示出长期“行迈”离乡而内心逐渐加重的悲痛,其余各句反复咏叹,有回环往复之妙,使强烈的悲愤之情倾吐得淋漓尽致。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201302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