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教学 > 课文赏析

人类的永恒之夜——读沈从文《鸭窠围的夜》
【时间:2007/9/1 】 【来源:天涯社区 】 【作者: 雪中旷野】 【已经浏览4351 次】

沈从文先生的散文看起来总是很随意,结构松散、用语更有一种信手拈来的感觉,有一些篇目所写的主题似乎都差不多,读过以后很容易就搅在一起了。这篇和《箱子岩》、《一九三四年一月十八》就是这样一种情形。而他的散文和小说的区别也不是很明显。《柏子》完全可以当作散文来读,而像《一个多情水手与一个多情妇人》、《辰河小船上的水手》也可以当作小说来看。

然而他的散文形态是多种多样的。早期的散文集《从文自传》有很强的故事性,感情非常质朴。慢慢写到《湘行散记》时,感觉空灵了许多,但还保留了许多对于人事的感慨,感情渐渐深邃起来。再到《湘西》时,人事开始退隐了,湘西的景物、出产、风土、民情成了主角。感觉写到《湘西》时,沈从文的笔触就开始变得客观起来。到写《水云》、《云南看云》等篇目的时候,他的笔下已经越来越少能看到很具体生动的叙述了,抽象凝练的表述占据了主体,思考对象也由具体的人事走向了对人生的形而上追求。这种创作轨迹的变化似乎对应着作者所走过的生命历程:从对生活充满向往和热情的青年走向深情智慧的中年,最后到睿智凝练的老年。

读一个人的作品其实就像是和他对话,读的人必须和写的人站在一个相近的平台上,才能够读出作品的原味儿。我到目前最喜读的还是《湘行散记》这一时期的散文,非常亲切,又很有滋味,令人叹为观止。而《水云》这一类的散文则让我感到恍惚、难以捉摸。而在《散记》中,最让我心有戚戚焉的首推《鸭窠围的夜》。我曾数度领略这篇文字的美,可以说每次阅读都令我感到由衷的幸福和温暖、还有遣不开的寂寞孤独之感。这大概就是一种不由自主地陷入或沉溺吧。

沈从文在这篇文字中记录了他所惯常描绘的夜,这样的夜晚曾经是他生命中最难挥去的记忆。当他再次置身于这样熟悉的夜,他把自己的所有感觉、听觉、知觉乃至想象全都调动起来,以一种无法比拟的充满魔力的声音牵引着我们穿越了那个充满灵性的、寂寞而忧郁的夜,它把我们的心灵引入一个高远幽静的世界,仿佛和这个俗世远远的隔着一条河;可这夜里又充满了各种俗世的声音,让人倍感亲切动人。沈从文就是这样将两种看似不相融合的东西——神圣和世俗完美地连在一起,弹奏出一曲舒缓而悠长的生命乐章。

感受这篇文字的关键在于理解几个关键词。这几个关键词就是:忧郁、软和和单调。

关于软和

与忧郁结伴而来的还有另一种情绪,那就是软和。这个词在现代汉语词典里的解释是:柔软;柔和,属口语。说到这儿,我不禁想起每次读到沈从文作品里突然冒出的一些特别有味儿的土腔儿土调儿时的那种心领神会。在这方面,我想南方的读者,应该占一点儿优势。有些感情非得用自己最熟悉的语言才能表达得淋漓尽致,这一点想必每一个人都能体会。当然这不是我们要探讨的问题。我们要说的是“软和”一词在本文中的特殊意蕴。

让我们从《湘行书简·历史是一条河》中的一段话说起:

“一本历史书除了告我们些另一时代最笨的人相斫相杀以外有些什么?但真的历史却是一条河。从那日夜长流千古不变的水里石头和砂子,腐了的草木,破烂的船板,使我触着平时我们所疏忽了若干年代若干人类的哀乐!我看到小小渔船,载了它的黑色鸬鹚向下流缓缓划去,看到石滩上拉船人的姿势,我皆异常感动且异常爱他们。我先前一时不还提到过这些人可怜的生,无所为的生吗?不,三三,我错了。这些人不需要我们来可怜,我们应当来尊敬来爱。他们那么庄严忠实的生,却在自然上各担负自己那份命运,为自己,为儿女而活下去。不管怎么样,却从不逃避为了活而应有的一切努力。……三三,我看久了水,从水里的石头得到一点平时好像不能得到的东西,对于人生,对于爱憎,仿佛全然与人不同了。我觉得惆怅得很,我总像看的太深太远,对于我自己,便成为受难者了。这时节我软弱的很,因为我爱了世界,爱了人类。三三,倘若我们这时正是两人同在一处,你瞧我眼睛湿到什么样子!”

从这段话中,我们读到一个和“软和”相近的词——“软弱”。沈从文从一开始可怜一些普通生命的无所作为,走到对这些生命所包含的庄严和忠实充满了敬重和爱,正是因为他真正读懂了这些生命。与受五四启蒙思想影响较大的作家不同的是,沈从文不是站在启蒙者的高度来审视或同情他笔下的这些人物,而是把自己置身于那个本来处于弱势的人群当中,真实而虔诚的记录下他们在这个世上不为人知的挣扎和真真切切的向往。因为他发现:这些被历史所遗忘、所贱视的人们才是这个历史中真实的活生生的生命。正是他们,以自己的庄重忠实的态度承受着历史加以他们的一切苦难,按照自己的一种分定坚强而倔强的生活下去。当沈从文真正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他的内心便被一种软弱所击中,他对这些在历史进程中被抹去的人有了达至心灵的理解和热爱,这就是他觉得软和的很的原因。

本文的这点“软和”又是从哪段文字中渗透出来的呢?在写到吊脚楼里传来的取乐声和妇人一边为水手唱曲一面把那只手理着鬓角的动人图画时,作者禁不住发出了这样的慨叹:我认识他们的哀乐,这一切我也有份。看他们在那里把每个日子打发下去,也是眼泪也是笑,离我虽那么远,同时又与我那么相近。这正如读一篇描写西伯利亚的农人生活动人作品一样,使人掩卷引起无言的哀戚。我如今只用想像去领味这些人生活的表面形态,却用过去一份经验,接触着了这种人的灵魂。正是有了对他们的这点泪与笑的发自肺腑的理解,才使得沈从文的散文有了一种超越世俗表象的深邃境界,使他的文字充满了巨大的爱与悲悯。

沈从文以他看似柔弱的笔,写下了他对于人生的最有分量的发现。他倾其一生之力所要做的就是就是为这些喑哑的、卑贱的甚至是遭人厌弃的生命写进一点伟大和神圣,他做到了。他在他的散文和小说中,以各种形式来为这些可爱的人类立传。为此他还感到了几分自得:“我想印个选集了,因为我看了一下自己的文章,说句公平话,我实在是比某些时下所谓作家高一筹的。我的工作行将超越一切而上。我的作品会比这些人的作品更传得久,播得远。我没有方法拒绝。”(《湘行书简·横石和九溪》)

关于单调

本文花很长篇幅描写了一种单调的声音,一种夜半从江面传来的奇怪声音。文章写到:“像是一个有魔力的歌唱,单纯到不可比方,也便是那种固执的单调,以及单调的延长,使一个身临其境的人,想用一组文字去捕捉那点声音,以及捕捉在那长潭深夜一个人为那声音所迷惑时节的心情,实近于一种徒劳无功的努力。”

为什么作者反复一再的强调这种声音单调之后又告诉我们这种声音有非凡的魔力呢。这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声音?到后面我们终于知道了这单调声音的来源:它是半夜里渔民用木棒有节奏的敲打船舷,让受惊吓的鱼撞进事先布好的拦江网时所发出的声音。那么就这样一种单调的声音为何却让一个深谙文字的人感到无力去捕捉呢?这不是很奇怪的事情么?他这样执著地认定这个单调的声音有单纯到不可比方的魔力到底是想表达什么?我们再来文章中品读一段对于这种声音的描写的文字:

一切光,一切声音,到这时节已为黑夜所抚慰而安静了,只有水面上那一分红光与那一派声音。那种声音与光明,正为着水中的鱼和水面的渔人生存的搏战,已在这河面上存在了若干年,且将在接连而来的每个夜晚依然继续存在。我弄明白了,回到舱中以后,依然默听着那个单调的声音。我所看到的仿佛是一种原始人与自然战争的情景。那声音,那火光,都近于原始人类的战争,把我带回到四五千年那个“过去”的时间里去。

原来,在沈从文被这种单调声音深深吸引的背后,表达的恰恰是他对历史和被历史单调地复制着的人类生活的一种深刻体认。之所以说这种声音单调,其实不光是从声音本身的效果来说的,而更多地是因了这种声音四五千年来一直在这个江面蛰伏着,从来都没有改变,也从来都没有消失过。这才是单调所被赋予的特殊含义。同时,因为有了这样绵长的历史感,这种单调的声音中又增添了太多令人唏嘘不已的亘古不变的价值。这段文字传达出一种厚重而悠长的历史感,正是这种历史感给他的文字带来了深长的回味。我们读到这儿的时候能不为它而动容吗?

其实类似的表达在其它作品中还有很多,就像这一段:

躺在尚有些微余热的泥土上,身贴大地,仰面向天,看尾部闪放宝蓝色光辉的萤火虫匆匆促促飞过头顶。沿河是细碎人语声,蒲扇拍打声,与烟杆剥剥的敲着船舷声。半夜后天空有流星曳了长长的光明下坠。滩声长流,如对历史有所陈诉埋怨。这一种夜景,实在是我终身不能忘掉的夜景。(《老伴》)

所以,本文中所使用的“单调”一词绝不是我们一般意义所理解的单调的意思,它表达出作者对深远的历史的一种敬畏之感。这种单调的声音当中其实蕴含了一种超越于人的现实生存之上的神圣。正因为如此,他才坦诚的告诉读者自己在捕捉这种单调的声音时使用的语言贫乏到实近乎于一种徒劳无功的努力。因为纵使一个人有天大的才能,一旦站在庞大的历史面前,他的语言也就显得苍白,他的行动也变的微不足道了。有了这样的理解,才让作者在这种看似单调的声音中感受到无穷的魅力,才让他放弃了试图去描绘出这样一种声音的努力。这就是沈从文不同凡响的地方。

《鸦窠围的夜》,属于人类的永恒的夜。真正的夜。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202824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