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教学 > 教学研究

俞纪东:公共基础课程的建设大有可为——再谈大学语文网上课件制作的体会
【时间:2007/7/18 】 【来源:上海财经大学迎评创优网 】 【作者: 俞纪东】 【已经浏览3379 次】

    摘要:本文简要回顾了大学语文网上课件制作的过程,介绍了获奖课件的基本构成,着重说明了课件制作在深化课程教学内容与更新教学观念方面的意义,阐述了课件应用后对教师加强教学设计意识的促进作用。同时,本文也探讨了大学语文定位于素质教育课程的内涵,叙述了经过课程建设后在这一问题上的思考与认识。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大学语文在课程建设上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但今后的任务还很艰巨,课程教改仍大有可为。

    关键词:大学语文;网上课件;课程内容;教学观念;教学设计;素质教育

   
    全国高等教育第五届教学成果奖评审结果于2005年7月揭晓,我校大学语文网上课件得了二等奖。一门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课件,能够在每四年一次的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审中获此荣誉,来之不易。这是对我校大学语文教师辛勤耕耘的充分肯定,也是对公共基础课教师的极大鼓励,更是对我校课程建设工作的有力促进。
   
    回顾大学语文网上课件四年来的建设,感触颇多。首先,如果没有校、院领导的决策,没有近几年对课程建设的重视和投入,课程组教师的聪明才智就没有机会展露出来,也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成绩。其次,假如没有课程组十多位教师的同心合力,没有其他学科教师的启发和支持,课件的制作也不会完成得如此顺利。还有,假如缺少教育技术中心的通力协作,光靠我们这些网络技术的“文盲”、“半文盲”,想去“自行开发”网上课件,那是肯定不能成功的。此外,如果没有几十位专家当“伯乐”,我们的课件也不可能脱颖而出。从项目结项时作鉴定的专家,到校级、市级和国家级的评审专家那里,我们看到的是务实、公正的精神和真诚、热情的鼓励,始终如一,印象深刻。5月18日在教育部的答辩场景尤难忘怀:时间是下午4点半,年高德劭的专家们都已面露倦色,但在认真听取我们的汇报时,他们渐渐兴奋起来,纷纷提问,答辩时间因此破例延长了几分钟。可见,大学语文课件的获奖,是众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不仅是课程组教师们的功劳,也是人文学院和整个学校的成绩,同时,这里面也包含着学界和社会的勉励与期望。
   
    成绩已是历史,工作还在继续,我校大学语文申报市教委2005年重点课程建设项目已获批准,新一轮的课程建设又将开始。在这样的时刻,是很有必要静下心来回顾、思索一下的。

    一、网上课件的建设带动了教学内容的深化与教学观念的更新
   
    现代网络技术的应用,影响到高校教学手段的改进,也为课程内容的拓展与深化,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条件。大学语文网上课件的制作,最初的动因就在于此,借助信息技术,把多种媒体的资料与文学作品的阅读有机结合,使之发挥双重功效:对于学生来说,网上课件是一个个性化的学习和研究平台,是课堂学习的延伸与拓展;对于教师来说,这是一个同建共享的资源平台,为个性化的授课提供有力的支撑。为此,我们将课件定位在教学资源型,以作品为单位,第2版课件制作了41个计算机软件包。每个软件包打开后,页面左侧栏目固定,显示一定的教学规范,一级栏目有六个:教学要求、作家生平(或专书介绍)、课文分析(含朗诵)、作品评论、扩展资料和思考练习。页面右侧的文字材料多层面设计,可逐层点击深入,体现一定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设计理念。其中“扩展资料”栏目偏重于纵向的深化,目的是显示该作品在作家创作中、在特定时代背景下、在文学发展或文化积淀中的地位与影响。而其它五个栏目则紧扣作品的阅读与理解,侧重于横向的拓展。名画名曲的欣赏、名家的朗诵、“我要点评”与“资源上传”等栏目的设计,一方面是利用不同艺术间的相通或互补因素,来帮助学生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互动、交流。横向的拓展与纵向的深化相互结合,拓展中有内容的深化,深化中也包含着知识的拓展。
   
    网上课件的开发与使用,提高了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我们逐渐发现,这也有助于教学观念的改变。母语学习是一辈子的事,人文素养的提高也无终点。从课堂教学角度说,大学语文是大学生母语学习的“最后一课”,但仅有一个学期、区区数十个课时,毕竟学不了多少作品。因此,关键的一点,就在通过大学语文课的教学,在学生心中播下种子,要帮助学生掌握学习规律,教会他们学习的方法,激发他们的学习潜力,使课堂学习的终点成为他们终生学习母语的新起点。只有这样,大学语文的教学目的,也即提高大学生语文综合素养、滋养人文精神的任务,才算真正实现了。如果这样去做,坚持不懈地做,就会引起两方面的变化:首先,学生对母语的学习兴趣与自觉性提高后,以往的被动学习,就可以变为主动的学习。其次,与之相应的,大学语文教学也可以由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指导。教学观念的更新,可能是课程教改的核心问题。应该说,网上课件的制作给课程教改带来了不少启发,而最大的收获应该在这里。

    二、网上课件的应用促进了教学设计意识的加强
   
    课件上网后,资源师生共享,课堂教学面临新的挑战。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曾一再遇到“考问”。2003年年底,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首任会长徐中玉先生来我校考察大学语文教学时,就问我们:“有了网上课件,你们老师怎样上课?”在今年5月北京的答辩会上,教育部的专家同样问到:“有了网上课件,对老师上课的要求提高了,你们是怎样应对的?”专家们眼光锐利,问题直指要害:如何利用好网上课件,进一步提高大学语文的教学质量?
   
    我们的回答是,网上课件为教师的授课提供了一个基础平台,如何合理而有效地使用它,是教师备课的主要内容,于是,加强教学设计的问题就提了出来。常言道,教师要给学生一瓢水,自己先得有一桶水。对于这句话,一般的理解往往落在教师要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和素养上,要厚积薄发。但是,问题还可以深入下去:给学生一瓢什么水(确定教学内容的重点),怎么给学生(寻找适当的切入口),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等等,这些与教学设计有关的问题,很容易被人疏忽。高校教师中知识渊博、有真知灼见者不少,天马行空式的授课也经常见到。即兴发挥当然需要,但是,在高校课程教学尤其是公共基础课的教学中,提高教学设计意识,这有助于争取最佳的教学效果。大学语文以古今文学名篇为教学载体,在今天这样的网络时代,特别是有了网上课件后,教学资料的收集比较容易,困难的是资料的处理、选择与使用,教学设计因此就变得重要起来。教学设计,既是对教师职业道德与业务能力的考验,也为教师施展才华、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机会。教学设计是一门艺术,其追求是没有止境的。
   
    就大学语文课程来说,通过教学设计,可以理清上课的思路,做到胸有成竹:这堂课要解决什么问题,哪些内容必须在课堂上讲清楚,哪些内容可以布置给学生课外阅读,讲课从什么角度、哪一点上切入最好,网上课件中有哪些资源可以利用,分别用在什么地方,哪里适宜展开交流互动,等等。此外,大学语文教学还有一个特别的任务,教师在备课时也要认真思考的,那就是如何以主观努力来影响学生,给予他们人文的启迪,为他们打开久违了的文学与文化之窗,唤醒他们的学习兴趣;在升学、高考的压力下,学生们根本无暇进入人文精神的家园。所以,假如说网上课件的这次获奖,说明我校大学语文的教学已达到全国的先进水平,那么,这种领先的表现之一,就在教学设计意识的普遍加强上。

    三、课程建设的开展使教师对课程定位的认识趋于深入
   
    关于大学语文课程的性质,国家教委高教司早有定位:这“是普通高校中面向文(汉语言文学专业除外)、理、工、农、医、财经、政法、外语、艺术、教育等各类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素质教育课程。”(1996年4月,见《大学语文·出版前言》,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在四年多的校级核心基础课程和精品课程建设中,我们逐步认识到,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内涵丰富,但其中至少有三个层面是与大学语文教学直接关联的:
   
    首先是知识与能力的层面。大学语文承担着“培养学生汉语语言文学方面的阅读、欣赏、理解和表达能力”的任务(国家教委高教司《大学语文·出版前言》),这是大学语文课程根本的长期的使命。即使在今天,由于中学语文教学的影响,刚入大学的多数学生母语根底仍然不够扎实,水平参差不齐,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母语应用能力,使之达到较高的水准,以利于学好别的学科,这仍然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以作文教学为例,大学语文课上也讲立意、构思和表达,似乎与中学教学没有什么差别。但大学语文课上的作文训练,目的是不同的,它要帮助学生完成两个飞跃:由“要我写”变为“我要写”,由“写给老师看”变为“写给社会看”。在大学里,要把作文的自由(选题的、文体的,字数的,乃至时间规定上的等等)还给学生,要把作文的评判权移交给社会,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今后写好毕业论文和学术论文。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母语读写能力上,大学语文课程责无旁贷。
   
    其次是文化的层面。加强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就是要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百年树人”,人才的培养是十分艰巨的事。相对而言,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锻炼等,都能循序渐进,比较容易办到,只有健全人格的塑造最难操作,也最不易见成效。余秋雨先生说:教师就要“带着为数不多的学生参与一场陶冶人性人格的文化游戏,目的无非是让参与者变得更像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千年庭院》)。这句话很有分量,教书要不忘育人。我们知道,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宗旨在提高国民素质,因此,高校培养、造就的应该是人格健全的建设人才。
   
    近几年来,社会对大学语文课程的认识在发生变化,有关大学语文的争论在传媒上不断出现,越来越多的著名学者和专家开始关注大学语文教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等高校纷纷编写出版大学语文教材。所有的一切,聚焦在一个点上,那就是希望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加强民族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熏陶,以切实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由此看来,在教书育人问题上,大学语文课程的条件得天独厚,这已成为今天社会的一种共识。
   
    第三,是思想的层面。有人认为,在今天的社会转型期里,学生从老师那学到的不是知识,而是如何思考的技能。因此,关于思考力的教育,关于批判性的思想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其实,与能力、技能相比,信念、理想和思想才是最要紧的,正如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教授所说:“大学更重要的是产生思想,对民族精神的支撑。我们知道的比较成功的西方大学也是这样在做的,这就是为什么北大自始至终都很重视人文与社会科学的建设以达到与理工科的平衡的原因。因为,大学是研究、学术与思想的中心,它不仅要为国家创造出眼睛看到的产品,更重要的是为国家的发展提供概念。”(摘自2004年1月8日《社会科学报》)
   
    大学要出人才,要出有思想、有信念的人才。在这一点上,以传承文学、文化经典为己任的大学语文课程,自然能发挥出应有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是无庸赘言的。
   
    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落实上述三个层面的“素质教育”,正是我们教师今天在认真思考着的问题。究竟哪些作品适合作知识层面的传授,哪些作品适宜进行文化层面的开拓,哪些作品更利于思想层面的探究,教材篇目该作怎样的调整以适应社会的发展,等等,这都是今后课程建设中需要探讨的问题。毫无疑问,时代对大学语文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了。当然,反过来说,大学语文教师的舞台也越来越宽了,大学语文课程建设是大有可为的。
 
    (作者简介:俞纪东,男,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副教授。大学语文网上多媒体教学课件第一完成人。)

    网络链接: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大学语文”精品课程网 
    本站链接:大学语文精品课程网排行榜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204630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