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教学 > 教参资料

释中国史上的“大同”“小康”之说(姜广辉 郑任钊)
【时间:2007/7/1 】 【来源:《北京日报》 】 【作者: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 姜广辉 郑任钊】 【已经浏览3930 次】

  编者按  “小康社会”一直是我们党孜孜以求的,共产主义的“大同社会”更是我们党的崇高理想目标。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则又为此作出了新的战略部署。“大同”、“小康”在我国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为了让大家对历史上的“大同”、“小康”思想有更明确的理解,本刊特请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姜广辉、郑任钊作一介绍。


  早在两千五百年前,儒家创始人孔子提出“大同”、“小康”之说,这种学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原始时代至夏、商、周三代的史影。后代的儒家学者又提出一种由“据乱世”到“升平世”再到“太平世”的历史进化论。两千年来这种美好的社会理想和进步的历史观深入人心,并且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为之奋斗。“大同”、“小康”之语包涵着中国人悠久绵长的历史情愫,所以它至今还活在现代人的语汇中。

孔子的“大同”、“小康”观

  “大同”、“小康”的提法最初见于《礼记·礼运》孔子与其弟子子游(言偃)的对话中。《礼运》记载了孔子提到自己虽然没能见到,但却十分向往的两种理想社会。首先,孔子认为夏代以前存在着这样一个“大同”社会: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里的“大同”社会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财产的公有制。这是“大同”社会的经济基础。货,也就是财产,“不必藏于己”,也就是不私人占有。与公有制相适应,人们爱惜公共财产,“恶其弃于地”;劳动不是为自己牟利,而是成为一种社会风尚,人们共同劳动,共同消费,没有剥削。
  第二,政治民主,“天下为公”。在“大同”社会里,没有暴君和贪官,公职人员由社会成员共同选举产生。“选贤与能”,这里的“与”(舆)字应读为“举”,就是选举德才兼备的公职人员。
  第三,和平、幸福的生活。在“大同”社会里,因为没有私有观念,人们“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人与人之间有着融洽和谐的关系,大家“讲信修睦”,互敬互助,团结友爱,诚实守信。而且在这里,没有战争,没有骚乱,没有犯罪,没有在私有制条件下可能产生的一切社会丑恶现象,人人过着和平安定的生活。
  《礼运》所谓的“大同”社会的原型是夏代以前的原始社会,通过对原始共产制社会的美化,《礼运》展示了一幅令人向往的美丽画卷,从而,“大同”的理想社会成为千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一再追求的最终目标。
  孔子在《礼运》篇中接着阐释了夏、商、西周时期的“小康”社会: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势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小康”社会在许多方面与“大同”社会是对立的:
  第一,实行私有制。“货、力”为己,财产归私人所有,劳动也不再是自觉的共同劳动,而成为为自己谋取利益的手段。
  第二,改“公天下”为“家天下”。君主大夫世代相传,所谓“世及以为礼”,“世”是指父子相传,“及”是指兄终弟及。
  第三,人们的生活不再那么和平安宁,奸谋常见、战乱常有。人们“各亲其亲,各子其子”,人际关系也出现了许多问题,出现了冲突和隔阂。
  但“小康”仍不失为一个美好的社会,因为“小康”社会有良好的制度———“礼”的存在。有了“礼”作为社会的准则并且认真执行,就可以约束人心,使君臣有规秩,父子有真情,兄弟和睦,夫妻好和。而且,如果统治者违背了“礼”,人们还可以把他赶下台。所谓的“小康”社会,就是人类社会刚刚迈入私有制的时代,是一个靠礼义等国家法律制度和道德规范来维持秩序的社会。
  “大同”与“小康”比较,可以说,“大同”就是高度的和平与安乐,而“小康”则是低一层次的和平与安乐。“大同”社会和“小康”社会分别是儒家的最高目标和现实目标。

从何休的《春秋公羊解诂》到朱熹的小康之世

  东汉末年,何休作《春秋公羊解诂》,糅合了《礼运》关于“大同”、“小康”的描绘,发展成为具有一定系统性的“三世说”,论证历史的发展规律是不断进化的。何休借鲁国的历史来阐释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即:由乱到治,从低级到高级,从野蛮到文明,从落后到进步,由“衰乱世”至“升平世”至“太平世”,一旦到达“太平世”,也就进入“大同”社会了,而“升平世”则相当于“小康”社会。
  晋代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无疑是最具“大同”理想的文学作品了。陶渊明在《桃花源记》里描写了一个与世隔绝的人间仙境。从此,“世外桃源”也就成了理想的“大同”社会的同义词。
  南宋经学家胡安国著《春秋传》,多次引《礼运》“天下为公”,认为孔子作《春秋》有意于“天下为公”之世。朱熹认为,“小康”之世像禹、汤、文、武、成王、周公那样的“大贤”就可以达到,而且“千五百年之间……不无小康”(《朱文公文集·答陈同甫》),而“大同”之世则需要有更大政治智慧的“圣人”如尧、舜才能达到。
  “大同”社会是儒家的最高目标,而事实上,秦以后的儒家学者却大多是热心于“三代之治”,强调礼义,致力于实现“小康”的理想,相对而言,“大同”的理想反而鲜有人加以详细讨论。

从洪秀全的人间“天国”到孙中山的“天下为公”

  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疯狂掠夺中国,中国人民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悲惨境地。1851年爆发了太平天国起义,洪秀全借用基督教的“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等观点,杂糅《礼运》的“大同”思想,在太平天国的纲领性文件《天朝田亩制度》中筹划了一个“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人间“天国”。太平天国虽然极力反孔反儒,但对儒家的“大同”思想却是情有独钟,洪秀全曾在《原道醒世训》中全文引用《礼运》中关于“大同”社会的描述,可见受其影响之深。
  康有为的《大同书》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详尽的“大同”方案,洋洋洒洒写了二十万字,其进步意义和影响都是巨大的。康有为在西方资本主义进化论学说和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下,依据《春秋》公羊三世说和《礼运》中的“小康”、“大同”说,表述了人类历史的三个阶段,即由“据乱”进为“升平”(小康)再进为“太平”(大同)。康有为还认为两千年中国之世,“总总皆‘小康’之世也”,“不得蒙‘大同’之泽”(《礼运注》)。与以往的“大同”理想不同的是,康有为是站在全世界的高度上,提倡“去国界,合大地”,要求消灭国家,而且他把他的“大同”社会建立在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应该说是一条十分正确的思路。此外,《大同书》里还非常重视教育,提倡男女平等和婚姻自主,追求资产阶级的人权、自由、平等、独立和个性解放,充分肯定了人的价值,这些都是十分可贵的。
  孙中山受过较完备的西方教育,又长时间游历各国,他亲眼目睹了西方资本主义的繁荣,也认识到了资本主义的弊害,因此,他主张中国民主革命在推翻封建统治的时候,应同时设法避免资本主义的弊害,一举实现“大同”。
  孙中山始终把“天下为公”、“世界大同”作为最高理想,毕生致力于此。他的“大同”思想主要表现在他的“民生主义”主张里。在他看来,“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又名共产主义,即是大同主义”(《民生主义》)。他认为“民生主义即贫富均等”(《欲改造新国家当实行三民主义》),“就是要人人有平等的地位去谋生活”(《农民大联合》),只要采取“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大同主义”就指日可待了。“平均地权”就是通过“核定地价”、“照价纳税”逐渐达到“土地国有”,实现“家给人足,四海之内无一夫不获其所”(《军政府宣言》)。“节制资本”就是在节制私人大资本的同时,由国家兴办经营交通、矿产、工业等足以操纵国计民生的大型企业。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199912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