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研究 > 课程定位

陈遗勋:关于更新大学语文教学观念的思考
【时间:2016/1/5 】 【来源: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11月 】 【作者: 广西民族学院大学语文教研室 陈遗勋】 【已经浏览3053 次】

    [摘 要] 时下,大学语文教学观念如何更新,大学语文教师应怎样适应新形势以提高自己,论文就这些问题提出了个人的看法。
    [关键词] 大学语文;观念;更新


    2001年,教育部和北京市在人民大会堂共同主办了更新教育观念大型报告会。今年,教育部还将与全国妇联、共青团中央联合组织更新家长教育观念报告团。更新教育观念已成为教育界乃至全社会议论的热门话题。在新的世纪面前,大学语文教学观念应如何更新?大学语文教师应该怎样适应新形势以提高自己?这些都是摆在人们面前的问题。笔者就这些问题谈谈自己的思考。

    更新教育观念,这个问题的提出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高科技的发展,信息时代的来临,世界发展的开放化、多极化以及全球经济竞争越来越激烈的趋势,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性转变。这一切,对面向21世纪的大学教育是一个严峻的无情的挑战。正是这些挑战给大学教育的改革带来了紧迫性和生机。这就是我们今天面向21世纪大学教育思想变革的背景。

    要变革,首先就要观念更新。在计划经济体制和粗放型的增长方式下,高校过分强调“专业对口”。院校的学生成了一个个“萝卜”,社会上的行业即一个个“坑”,一个“萝卜”对一个“坑”。而今人才已走向市场,高校培养的学生要适应社会,适应市场。社会需要一种复合型、实用型、开拓型、开放型的人才,需要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综合性人才。这种人才的培养不能靠死读书,又不能不读书。而传统的观念,照本宜科的教学方法,培养的只是一种唯书唯上,照搬照套的计划经济型的人才。这种人才不适应人才流动,不适应社会发展,更不适应与国际接轨。理论与实践都说明了一个问题: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教育观念必须更新。

    大学语文作为高校中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它的改革方向与整个高等教育改革的目标应是一致的。为此,大学语文教育观念的转变应该服从服务于高校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

    大学语文教学观念的更新要服从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总目标,这一点是无庸置疑的。但作为高校中的一门基础课来说,它又有自身的特点,有自己的特殊性。复合型、开拓型、实用型的人才培养具体落实到大学语文这门课应如何体现?大学语文教学怎么样为培养这种人才服务,为培养高素质的合格的大学生服务?这就要根据大学语文自身的特点来进行变革。

    大学语文作为非中文专业的中文课,因地区不同、院校不同、专业不同,各院校应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决定这门课的开法及教材的选用,不要搞“一刀切”。也就是说,大学语文课应是多元的,而不是单一的。基于这一思考,笔者多年来在自己服务的院校就一直按多种形式开课。我所服务的院校是一所面向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及专门技术人才的地方性民族学院,它既有一般普通院校的共同性,又有民族院校的特殊性。根据这一定位,从本院具体情况出发,我们将大学语文课的开法定为三种形式:(一)在文科各专业(政法、历史、哲学、经济、管理等),针对毕业生一般从事于各地、市、县、乡(镇)企事业单位基层党政管理干部工作,其中相当一部分毕业生从事文书、秘书及文字处理工作的现状,决定开《汉语写作》课,主要讲基础写作及实用写作。(二)在理工科各专业,则采用以文学欣赏课为主,实用写作为辅的模式组织教学,使用国家教育部高教司组编,徐中玉、齐森华先生主编的《大学语文》(增订本,2001年版本)及本院中文系编的《实用写作》。(三)至于外语系,则从他们的专业考虑,主要侧重于语言和文学的教学,采用黄伯荣主编的《现代汉语》及徐中玉、齐森华先生主编的《大学语文》。

    多年来,我们从自己的实际出发,一直按这三种形式组织教学。从教学的效果及学生的反映来看,这三种方式的教学还是受欢迎的,因而,一直受到教学主管部门和开课系部的支持。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大学语文课能不能长开不衰,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不在于上头是否有“红头文件”,关键在于要从实际出发,要使开课的学生获益,开课的系部欢迎。

    21世纪是一个全方位开放的世纪,作为基础课的大学语文,要使学生受益,就得培养学生有很强的适应性。要适应变化了的形势,适应变化了的社会,适应人才市场的需要,就必须培养学生的能力。

    从1995年以来,我院毕业生参加“双选会”反馈的信息告诉人们:民族院校文科毕业生,没有一定的写作能力,在双向选择的竞争中就处于劣势。凡是写作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毕业生在“双选会”上就大受用人单位的青睐。大学语文教学适应社会、适应人才市场已成了不争的事实。为此,强调写作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增强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力就成了我们开课的目的。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笔者紧紧地扣住教学大纲,加强对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训练。在读的方面,要求学生利用一切空余时间广泛地阅读中外文学名著和经典著作,各种书报、杂志、政治、历史读物及各种人物传记,本专业的、非本专业的都要尽可能选读代表作,选读一流的读物。读了以后要写卡片作笔记,做积累,尽可能做到开卷有益。在写的方面,除了每学期布置5篇作文外,还要求学生每天坚持写一篇日记,每周完成一篇练笔文。散文、小品、生活随笔、思想随笔、杂感、思想评论、新闻评论、通讯、报导、总结、调查报告、小说、诗歌什么体裁都可以。耳闻目睹的各种社会现象,现实生活中的种种感受,大学校园中五彩缤纷的生活,个人心路历程感想情怀,什么都可以写,内容不限,形式不拘。这种“大写作”的训练,锻炼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笔者从1993年以来所教过的班级,经过这种大写作的训练,60%以上的学生能在公开出版的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少的发几篇,多的发160多篇,有的同学还在各种征文活动中获奖。专业知识加写作能力,使学生犹如虎添翼,信心倍增,在未来的人才就业市场上加强了择业的竞争性。

    更新大学语文教学观念,大学语文老师还应认识到:高等学校培养的学生,仅有知识与能力是不够的,还应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包含思想道德素质、业务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及文化素质)。这一共识就告诉我们,作为一名大学教师除了教给学生知识、能力外,还应教他们怎么做人。换一句话说,作为一名大学教师,除了教书外还要育人。2002年4月27日,江泽民主席在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强调“古人说‘经师易遇、人师难遭’,大学的教师要做传授知识的‘经师’,更要做善于育人的‘人师’,以自己良好的思想道德风范去影响和培养学生”。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江主席这一讲话对我们更新大学语文教育观念无疑的具有很好的启示作用。作为一名大学教师,教师的人格力量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精神源泉,教书育人,师德为先,既要传授知识,又要善于育人。可以说,大学语文在教书育人方面的作用,要比别的学科更具优势。徐中玉、齐森华先生主编的《大学语文》(增订本、2001年6月版)精选了古今中外许多动人的精美文章,所选作品辞章优美、艺术性强,体现了高尚的理想、人格和积极向上的精神。笔者在分析讲解这些作品、传授知识的同时,把中国文学所体现的人文精神及优秀文化传统传授给学生,用作品中人物的伟大人格魅力感化学生。让学生知道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什么是伟大、什么是渺小,什么是真、什么是伪;让他们在讲解与阅读作品中得到熏陶,从而形成良好的情感、趣味、气质、性格,塑造高尚的人格,学会做人,学会做事。

    多年来,笔者结合课堂教学,有意识地探索教书育人之道,有一些不成熟的做法,在此抛砖引玉,以引起同行们的思考。

    第一,结合作品讲授,进行适当的思想点拨,将教书与育人结合起来。

    第二,利用批改作文的机会,了解学生、摸准学生的思想脉搏,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或在作文上下批语以资鼓励;或利用讲评的机会,适当谈谈个人看法以资沟通;或利用辅导交谈,帮助他们放下思想包袱。总之,尽一切努力去关心爱护学生,真正做到对学生负责。

    第三,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地引进一些新鲜有益的信息,给学生以鼓励,以增强他们的危机意识和使命感,激励他们不断努力,不断进取。

    第四,配合课堂教学,积极组织第二课堂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获得较全面的发展。

    大学语文教师要做好教书育人工作,首先自己要会做人,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江泽民主席在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指出:“希望大学坚持严谨治学,实事求是,民主求实的学风,要甘于寂寞,淡泊名利,力戒浮躁,潜心钻研;要认真读书,多思慎思,关注现实世界,注重学术积累;要厚积薄发,出精品、出上品;要加强团结,和谐合作,在学术研究中相互切磋,共同进步”。江主席这一讲话,是对广大教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出的更高要求,特别是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强调师德师风更加具有现实的针对性。我们在讨论更新大学语文教育观念这一问题时,要把江主席这一讲话作为我们为师之本,因为只有高素质的大学语文老师,才能担负起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在新的世纪面前,大学语文教师应如何适应新形势,提高自己,江主席在中国人民大学的谈话已给我们指出了方向。

    教学方法的更新与改革是实现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的一个重要手段。在探讨这一问题时,需要从社会发展的趋势来审视我们过去的教学法,改变通过四年时间的学习就够用一辈子的观念。事实上,不可能在四年的时间里将学生一辈子要用的知识都像“填鸭”似地灌输给他们。应该给学生留有自己思考的时间和空间,留有自己思考的余地,这样才有助于创新能力及个性的培养。基于这一考虑,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对教学方法也进行了一些探索,归纳起来为“五个结合”。

    第一,课堂讲授与课堂提问相结合。旨在培养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便于发现和培养学生的个性及特长。

    第二,阅读与练习相结合。把读书、练笔,写好文章,提高能力与素质作为教学过程中不可分割的环节。

    第三,课程教学内容的考试考核与课外写作实践的考核相结合。课堂教学内容的考试考核与课外写作训练的考核的综合评分,各占一定的比例。这种考试方法有利于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语文水平,有利于做到考试评分的客观性和合
理性。

    第四,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一方面配合学校、系部组织的各种学术讲座,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去听、去吸收,以此开阔学生的视野。另一方面利用寒暑假组织学生回家乡,到社会进行调查、采访,或到报社实习,在实践中学习写作、提高能力。

    第五,传统的教学法(教师主讲,面对面交流)与新的灵活的教学法(课堂讨论式教学法或课后自学、写心得等)相结合。传统的优良的可行的课堂讲授方法的相对稳定性与新的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方法的多变性相结合,这有利于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同时也便于发挥他们的个性和潜能,有利于他们整体素质的提高。

    大学语文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已走了二十多年,其中有不少成功的经验。在今后的前进道路上,只要我们善于总结,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就能把这门课开得更好,使我们培养的学生成为掌握现代化科学文化知识,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较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相协调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作者简介] 陈遗勋,女,广西民族学院大学语文教研室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199907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