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研究 > 综合研究

魏饴:再谈大学语文课程改革问题
【时间:2008/12/4 】 【来源: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6 】 【作者: 魏饴】 【已经浏览6113 次】

  湖南文理学院对大学语文课程建设一直比较重视,取得了一些令人可喜的成绩。2006年,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讨会在湖南文理学院召开,本次会议是大学语文自20世纪80年代在我国高校普遍开设以来的一次重要会议①。会上,教育部高教司杨志坚副司长作了讲话,教育部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陈洪主任委员、蒋述卓副主任委员、全国大学语文教学研究会齐森华会长,以及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山东大学、中南大学等多所高校的专家作了专题发言;本人作为会议承办方代表也作了题为《大学语文课程建设的思考与实践》的发言。这些发言,《中国大学教学》分别在2007年第3期和第6期予以选发,已引起很大反响。这里,我想就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几个问题再做一点研讨。

    一 当下人文学科被边缘化的倾向令人担忧

    作为人文课程的大学语文,自古以来就是素质教育最为基本的内容。国外较早的大学素质教育起始于古希腊“自由教育”,到中世纪自由教育的内容逐渐规范为“七艺”(即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音乐、天文),其中的文法、修辞就是语文;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在更早的时候就将学校教育内容定为“文行忠信”、“六艺六经”,前者是讲内容分类,后者是讲科目教材,其中“文”即文化、文法,同样也肯定了语文学科的重要。然而,大学语文时至今日,却碰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令人担忧,亟待改进。

    当下大学语文所面临的问题很多,但我以为其根子在我国人文学科被边缘化的倾向正愈演愈烈。何以见得呢?我想从北京大学校园近年流传的一个笑话讲起,那就是“一流的大学生,二流的硕士生,三流的博士生”。真是笑话!从大学生到博士生又怎么可能是每况愈下呢?仔细想来,倒也反映了一个切实存在的问题。北大的本科生都是从全国各地挑选出的尖子,当然是一流的;但是,这些学生毕业后大都不会报考本校的研究生,而大多数人的目标是飘洋过海,到国外去学科学技术,北大于是成了“留美预备班”;相对而言,硕士、博士的招生质量就可想而知了,所以也就有了前面的这个笑话。然而,这个笑话却引起了我对大学人文教育的深入思考。

    北京大学学生不愿意报考本国本校的研究生,这能说明什么?我们知道,北京大学历来就是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泰斗,乃至在世界范围而言也是一所有影响的高校。前不久,英国一家名为泰晤士的研究单位公布了一份全球大学排行榜,将北京大学列在亚洲第一名。然而,为什么北京大学却被自己人看不起呢?原因可能就在北大优势只是在文科,学生不愿在北大读研,而迷恋哈佛大学等,正说明人文教育在当前这个以经济为中心的建设大潮中根本就被人看不起;同时也反映出社会上还存在值得我们警惕的新的崇洋媚外现象。

    与北大有关的还有一个事例,更能说明我的观点。据中国校友会网大学评价课题组公布的2007中国高校社会科学贡献力和科技贡献力排行榜,其社会科学贡献力排在前十位的依次是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四川大学、南开大学、厦门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科技贡献力排行前十位是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中南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开大学、四川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从以上两类排名可以看出,北京大学都是排在前一二位,而清华大学的社会科学贡献力排位却未能进入前10名;排在多少位呢?据查,是排在内蒙古大学之后,列第19位。然而,同是根据该大学评价课题组,乃至其它多个研究小组分别公布的2007中国大学综合排行榜,清华则连续十多年都排在第一,北大排在第二。那么问题就来了:为什么在中国高校社会科学贡献力排名在第19位的清华大学,这些年却能够蝉联综合排名第一?这即分明显示出人文教学与研究的权重与地位。

    显然,当下中国大学的价值取向具有非常突出的功利性,教育偏向经济发展,而人文教育与经济发展又没有直接关系,进而人文教育不被人看重、甚至愈来愈边缘化也在所难免,这一点在大学语文课程上的反映尤为突出。

    最近,我组织同行通过电话采访或互联网随机翻阅了全国100所高校的教学计划,发现目前没有开设大学语文课的高校已达26%,它们是:厦门大学、福州大学、哈尔滨学院、大连水产学院、天津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广西工学院、重庆大学、苏州科技学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安徽理工大学、山西师范大学、山西忻州师范学院、华南师范大学、北京科技大学、湖北咸宁学院、湖北工业大学、广东海洋大学、河北工程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太原科技大学、四川攀枝花学院、广西艺术学院、甘肃陇东学院、山东枣庄技术学院。在被抽检的这100所高校中,虽有多数高校仍将大学语文列为公共必修课,但还有部分高校将其列为“公共选修课”或“公共任选课”,如大连大学、福建农林科技大学、盐城工学院、广西师范学院等。这种情况,正如杨志坚副司长所说,由于人们“对大学语文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大学语文的分量无法与专业课程以及计算机和外语课程相提并论,地位也处于可有可无的境地”[1]。这的确值得我们深思。

    二 大学语文究竟是一门什么课

    大学语文究竟是一门什么课?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从课程类别而言,当然是公共基础课;从修读要求而言,大学语文大都被列为必修课,也有少数被列为选修的。然而,如果从课程内容看,人们的回答就非常混乱模糊了。大而言之,当下我国高校对大学语文的课程内容定位至少有如下三种看法:一是属于文化综合素质教育课,或可叫大学人文;二是属于文学鉴赏含古典文学鉴赏课;三是属于写作课[2]。但在我看来,这几种认识都是有毛病的。

    所谓文化综合素质教育课,问题往往就在“综合”。因为在如何综合上,目前我国高校有一种让这门课程包罗万象的趋势,近几年已有媒体还发出以“大学人文”取代大学语文的呼吁,而且也确有一些大学语文教材实际上已成为文化读本,语文课的基本内涵已不存在。实际上,这种定位是不能在一门课时不多的大学语文课程里落实的。

    所谓文学鉴赏课,这是教育部近些年多次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加强对学生文艺审美教育的反映;同时,语文课历来就有以文选为主的教学传统,所选作品多是极其丰富的人文精神和美感美德之荟萃,所以,大学语文教学突出审美鉴赏具有一定的合理性。问题是,大学语文在此一层面如何区别于中学语文?比如有人讥讽大学语文是“高四语文”,这就值得我们思考了。

    所谓写作课,这倒是比较接近语文基本内涵的一个观点。比如美国的大学语文课,就倾向于定位在大学写作的层面[3]。不过,语文课程的基本目标就是要增强学生的交流能力,但写作却只是人们交流的一个方面,因而它仍然还是不全面的。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大学语文课程定位问题的焦点就在教学内容上。大学语文究竟应该教什么?我的观点是要正确把握“大学”和“语文”这两个词的内涵。

    “大学”代表着语文课的层次。我们绝不能因为语文具有工具性的共同本质而忽视了它的层次性,不能把大学语文弄得跟中学语文没有区别;大学语文显然不再是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育,它的综合性更强,但这种综合有它特别的内涵:它是对学生上大学前所学语文技能的梳理与综合,而不是语文的泛化,更不是一般文化课或人文课。一句话,大学语文就是对学生进行就业前的语文适应能力的教学。据此,我们应较好地把握语文教学的特点,将工具性、人文性和美育性有机统一,使之成为系统科学而有活力的大学语文课程。

    “语文”即是语言文章。注意,这里的“文”不仅仅是指文学,因而把大学语文课仅仅定位在文学鉴赏课也就说不通了。语文课就是让学生学习语言的本领,就是让学生会听、会说、会写、会阅读,这是我国最早对语文学科的基本界定,带有较强的语文工具性认识,这一点是无论如何也不能丢掉的。

    三 《大学语文新编》“新”在哪里

    《大学语文新编》是由湖南文理学院牵头主持的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项目,刚刚完成其阶段性任务,我想就此教材简单谈谈我们的一些做法。

    我上面已经谈到,大学语文教学应当遵循语文学科工具性、人文性和美育性的三性定位;其基本任务就是提高学生运用汉语言进行听说读写实用技能的能力,突出技能训练。然而,目前我国已发行的大学语文教材已达千余种,但真正能够符合这个定位的却很少。从《大学语文新编》来看,我们不仅始终坚持要对大学语文准确定位,同时还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创新。

    (一)力求从单一纸介教材向教学资源集成转变

    本教材在整体构架上突出了教学立体化,力求从传统的、单一的纸介教材向教学资源集成的转变。这种资源集成,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在《大学语文新编》纸介教材之外辅之以《〈大学语文新编〉教师手册》和辅教导学光盘,以此拓宽师生的语文视野、提升教者的备课水平。教师手册主要是为了方便教师备课而用的,包括单元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与内容设计、课后练习与单元综合训练题思路提示这三大部分的内容。辅教导学光盘收录了《〈大学语文新编〉教师手册》,包括内容20多万字的电子版文稿,另包括52套电子教案;同时还收录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20多万字的教学辅助参考资料,以及300余张图片资料和各种类型的长达240分钟的音频视频教学素材。而且,这些资料和素材均可及时观看、下载或拷贝复制,为广大教师顺利开展教学工作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第二,为便于学生课外学习,我们还特地与高等教育出版社联合开辟了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网上平台(网址:http://4A.HEP.EDU.CN登陆网站→再选择“大学语文新编”项进入),以便于师生在课外进行教学互动。该网站与高等教育出版社大学语文在线连通,资源非常丰富。

    (二)将人文性、美育性寓于工具性之中,突出语文工具性定位

    语文的人文性和美育性只有在使用语文的过程之中才能体现。因为语文首先是人类工具,如果离开语文的工具性,自然也就失去了语文的本色。

    因此,我们在教材编写中正是以工具性作为这本教材的主线,十分鲜明地将教材内容分为阅读能力培养、日常书面表达能力培养和口头表达能力培养三编。在结构体例上,改变了过去大学语文教材或以文体为单元,或以文学史为单元,或以作品主题为单元的单一结构体例,而是另辟蹊径,以美育为灵魂,以汉语言实用技能培养为骨架,以文选为血肉的方式经纬排列。从而,既可较好地照顾到大学语文所具有的较明显的工具性质,同时又未忽视大学语文毕竟又是最有效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之一。另外,我们还有意识地借鉴了《美国语文》(《American Literature》)以培养语文能力为中心的编写方法,对能力训练体系进行了精心设计。

    (三)大学语文教材的文选问题,历来都是主编们特别用心的地方。我们以为,文选得好与不好,无非就是要从内容与形式来考量

    内容上,本教材较突出地注意到美育,将美育渗透到能力培养的方方面面,这是我们在教材编写时着力设计的终极目标之一。比如在阅读能力培养方面,我们将选文有意识地分为爱国、人本、修身、养性、科普等若干个单元,这既可保留语文教材以作品主题来编写的优势,又有利于美育的实施。另外,我们还特别注意到作品的新颖性和生动性。新颖性强调尽可能从一些原发报刊挑选作品,强调与中学语文教材的不可重复性,不少作品还是当代作家的,或者刚刚发表的,或者第一次被选为教材内容的;生动性也是我们选文的重要标准,因为它是学生读写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而且,作品范本水平越高,它就越可以逐渐内化为学生的读写能力。进而,与其它一些大学语文教材在内容上也就形成了鲜明对比。形式上,我们力求做到选文的多样性,不像其它一些大学语文教材独尊文学作品,而是古今中外各种类型的作品兼收并蓄,彻底改变了以文学史或文学体裁编撰教材的通行办法。

    四 对大学语文教学新模式的探索

    应该说,大学语文课程建设现在面临的困难很多很多,除了前面提到的人文教育被人们忽视外,大学语文究竟如何开,甚至开不开等等问题,在今天,这些问题基本上处于一种无序状态。以教材为例,我们在不久前上中国国家图书馆网站,发现目前登记在馆的公开出版的大学语文教材就达1402种。这些教材,很大部分是受经济利益驱动的院校间协编教材,有的甚至错误百出。因此,有人把大学语文目前的教学状况喻为战国时期,这不无道理。

    当然,我国目前大多数高校还是把大学语文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门重要公共必修课对待的。湖南文理学院从1998年开始即组织专门班子攻关,以其鲜明的语文学科意识、明确的学理使命对大学语文课程进行了根本性的改造。

    这种改造或教学新模式探索包括这样两个方面,即把大学语文教学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针对理工和音体美类专业学生开设,课程名称就叫“大学语文”;另一部分针对文科专业学生开设,课程名称叫“文艺鉴赏学”。前者重点突出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实用性,后者则是突出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和审美性,兼顾工具性。这种模式,我们已实施多年,总体效果不错,受到了文科及理工科学生的普遍欢迎;我们主编的教材《文艺鉴赏概论》和《大学语文新编》均被列入国家“十五”和“十一五”规划教材,“文艺鉴赏学”前年还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

    我们之所以做出这种改革,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几点。

    第一,在于因材施教。因为学生专业不同,他们的求学需求是不一样的。譬如应用写作,如果我们花较多的时间给文科专业学生讲如何写请假条、遗失启示等,他们就肯定不感兴趣。当然,即使是对理工专业或音体美专业学生,我们同样也得注意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也得自觉地将大学语文的工具性、人文性与审美性结合起来,以切实提升他们对汉语言运用和文艺审美的水平。

    第二,在于大学层次。既然是大学语文,就应当姓“大”,就应当与小学语文、中学语文区别开来。为什么会有人讥讽有些大学语文叫“高四语文”?原因就在这里。如果从小学到大学我们都是教文选,甚至有些篇章也是前后雷同的,都是按照作者简介、时代背景、作品分析以及写作特点这种程式进行教学,如此下去肯定有问题。所以,我们对理工专业学生开大学语文 ,重在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总结、梳理与训练;对文科专业学生开“文艺鉴赏学”,虽然也讲文选,但立足点却是讲鉴赏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这也正是周济部长曾多次谈到过的“猎枪与干粮”故事的真谛[4]。

    第三,在于素质教育。我们同意大学语文属于素质教育的范畴,不过,我们不同意刻意强调它的综合性;虽然学生的语文能力是一种综合素质的体现,但这种综合素质不是一门大学语文课可以解决的,主要是课时有限。鉴于此,大学语文一方面必须突出素质教育,突出能力培养,另一方面我们还必须得进一步明晰限定大学语文的课程目标,切忌平均使力,面面俱到。譬如说,我们在理工及音体美专业学生中开大学语文,虽然教材也包括了说、读、写等几个部分,但根据学生实际,教研室是可以研究并做出自己的不同选择的。

    五 对大学语文教学的一点建议

    如何突破大学语文教学当前的困境?这是业内人士特别关注的一个问题。对此,我们也许可以列出多种对策,但往往可能会不得要领。比如有人说,应“在教育部学科目录中增设‘语文教育’(或名‘高等语文’、‘语文学’)二级学科,允许设立以打通古代、现当代文学及语言与中国文史学科的二级学科硕士点、博士点,培养部分宽口径的教学、研究及应用人才,从根本上提高大学语文的学科地位”[3]13。这个建议看似抓住了根本,但实际上是幼稚的。我们知道,在中国语言文学这个一级学科之下,现有“文艺学”等八个二级学科,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组织专家多次修订完成的,而且也不可能从某门课程的重要与否来确定二级学科。据我所知,前些年也有一些高校写作学界的教师要求在教育部学科目录中增设“写作学”二级学科,以提高大学写作课程的地位,结果也只能是不了了之。

    对这个问题,我们是否能够换一个思维思考?譬如大学英语这门课程,学校重视,教师重视,学生当然也特别重视,但在教育部“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下面同样也没有“大学英语”二级学科;然而,大学英语稳健强硬的课程地位又是如何确立的?我想,它除了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之外,可能更多地还在于大学英语扎实的课程建设。比如,他们有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委员会制定的统一的教学大纲、有几种公认统一的国家规划教材、还有规范的全国统一测试等等,这些工作的确功不可没。相对而言,大学语文的情况如何?我们只得摇头!

    记得去年有个机会我曾直接向教育部高教司张尧学司长建议,我们是否可以借鉴针对外国人的汉语言水平测试,即HSK——中国汉语水平考试,将这种测试分成几个不同等级面向我们的大学生呢?甚至面向本国所有愿意测试的对象实行国家统一考试?同时,各高校对不同专业学生的大学语文水平能否做出相应的明确要求?如果这几个问题都解决好了,我想大学语文教学必定就会改观。张司长当时并未直接回答我的思考对还是不对,但他却提出了一系列的相关问题,比如汉语言作为母语,我们如何确定它的考试标准?不同专业不同类型学校的学生如何统一考试?教材如何确定?由谁组织或主持考试?等等。看来,要真正改观大学语文教学,根本的仍然还在课程建设本身。

    不管怎样,关于大学语文课程建设,我认为当下有两件事应当赶快做。一是分学校类型统一大学语文教学大纲;二是按大纲要求统一教材、统一水平考试。前者,在“2006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讨会”上,大会已明确要求由教育部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尽快制定;后者,目前尚未形成共识,但教育部高教司是鼓励同类学校之间打通联合的,鼓励在这方面先做一点试验。所以,我非常希望在本次研讨班上有一些志同道合的同志加入到我们的队伍中来。

    注 释:
    ①参见教高司函[2007]38号文件。

    参考文献:
    [1]杨志坚.大学语文教育是在高等教育层面进行母语教育的一种形式[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
    [2]王步高.我国大学母语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M].江苏: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8.
    [3]沈睿.美国的大学怎样上“大学语文课”[N].新京报,2005-11-06.
    [4]魏饴.大学语文新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426.

    (责任编辑:刘晓岚)

    本站注:被删部分已重新输入。2012.1.12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154804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