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论坛 > 大家谈

北京工商大:中文教研室关于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论证报告
【时间:2012/7/3 】 【来源:惠心慧语_新浪博客 2012-01-08 】 【作者: 王新惠】 【已经浏览4464 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2d19170100y2v7.html

    本站按:这是网上博客上见到的两篇材料,大学语文更名与否,乃至最后会否名存实亡,都不是重要的事情,一所学校,一群教师,能在大学语文的兴废问题上作如此周密的思考,这就让人佩服。

    题记:周末接领导任务,撰写课程改革论证报告,遂牺牲掉周末应该有的放松,将自己锁在电脑前整整一天,成就了下面的文字。写的过程,很多纠结,有的勉强解开,有的还疙瘩着。想用一门34课时的课程教学囊括中国古典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有代表性的文学和文化现象,并选出经典文本,进行文化视野的解读,真的不是一件容易之事。只能暂且这样了,后续还有很多需要继续解决的问题。

    2011年10月,学校教务处组织召开《关于北京工商大学本科课程体系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初稿)的征求意见会,会上得知,学校首批启动的四个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均涉及到中文教研室一直以来面向全校一年级开设的公共基础必修课程《大学语文》(以下省略书名号)。随之,组织教研室全体教师领会学校整体课程体系改革思路,结合本课程和我校学生实际特点,展开充分调研和研讨。基础上,决定将大学语文改为《中国文学与文化》(以下省略书名号),课程公共基础必修课性质不变,开设年级不变,并围绕课程新名称建构全新的课程体系。

    一、课程历史提供的经验和条件

    建国以来,大学语文历经设置、废弃与重新设置的曲折历程,性质上也历经选修课、必修课,再选修课、再必修课的多重变奏。不算太长的历史最起码告诫我们:大学语文的开设是必须的,不管是什么经济时代,大学生通过该课程养成过硬的汉语言文学和文化素养都是人才素质结构的必备;大学语文的开设是很重要的,提高民族语言素养、弘扬民族文化精神、关照个体心灵世界、维护个体民族认同,惟有通过承载本民族经典语言和文化的大学语文课程去完成。

    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了大学语文课,越来越多的高校将大学语文设为必修课,高等教育出版社也逐渐推出更多的大学语文精品课程,大学语文在教学水平、教材建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但进步和发展并不意味着没有问题,特别是针对到学校个体,课程在学校的受重视程度、师资的教学理念和执教能力、学生的兴趣点和接受水平,都制约着教学效果的落实。吸收历史和当下的教改成果,制定出适合个体需求的改革思路和方案,是大学语文改革的当务之急。

    我校历来重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在商学院阶段,大学语文经历过选修课的成熟试验,最后确立为全校一年级公共基础必修课。伴随着学校合并和专业、学科的发展,大学语文课程建设越来越成熟,近一、两年来为凸显大学语文的大学特点,进行着“专题化教学”的研究与试验,教师的教学理念和驾驭课堂的能力都从中获得了更新与提升。

    面对学校本科课程体系改革试点的启动,大学语文在应有经验和成果的基础上,进行适合时代特点和学生需求的提升与建设,成为大学语文课程当前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从名称改变入手推进课程体系的全新建设

    伴随着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成果,也凸显出越来越多的争议性问题,特别是因名称问题而导致的“高四语文”困境,一直以来得不到很好的解决。

    1.虽然小学语文、初中语文、高中语文、大学语文各阶段课程侧重点不同,有“工具性”到“人文性”的螺旋性提升,但毕竟都叫“语文”,容易混淆视听,导致性质和目标定位不准。

    2.对保持学生学习兴趣焦点而言,一门课中小学开了十几年,大学还开,虽然理性上认为很重要,但感性上对过分熟悉的东西,容易产生审美疲劳。特别是中小学语文教育长期的应试性已给部分学生留下恶感,对大学语文的学习容易从一开始延续这种恶感从而导致排斥。

    3.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而言,因为和中小学一样都是语文课,容易导致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上因袭,不易突出大学自主、研讨、学术等更高层次的特点,制约着大学语文课堂的“大学性”。

    种种,首先从课程名称上入手,推进大学语文课程体系改革,成为我校从上至下的共识。余下的问题是,改成什么?怎样改?

    北京大学的相关课程改革给了启示。近年,北京大学面对全校非中文专业开设了《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课,担当一直以来大学语文课程担当的教学任务,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但考虑到我校学生的实际特点,认为并不适合机械照搬。《中国文学》在汉语言文学圈内专指《中国古典文学》,在中文系占200课时左右,在我校新闻系占54课时左右,具有很强的专业性,要求学生具有良好古诗文功底,最起码要有阅读古诗文较强烈的兴趣,而学校现改革试点专业的学生大多是理科背景,只有少量经管类专业学生是文科背景。根据以往上课经验,我们学校的学生在学习中国古典文学方面无法和北大学生相提并论,在接受中国古典文学方面肯定有一定的阻力。至于《中国文化》,认为偏离语言文学较远,内容易流于宽泛,泛泛而谈不如不谈,作选修课尚可,作公共基础必修课不妥。若考虑将《中国文化》和《中国文学》放一起作为组合课,让学生去选一作必修,估计大多会选听起来较容易的《中国文化》课。结果可能是,全校唯一一门以经典美文滋养学生心灵、品格、精神、灵魂的语言文学必修课被边缘被毙掉,这将违背课程改革的初衷。

    综合利弊,认为将大学语文改名为中国文学和文化,名字新,有创见,居国内同类课程之先,具有课程改革和学术探讨的双重意义。另外,本课程名称还具有和国际课程接轨的功能,出国的学生可以以此为范本在国外传播中国文学和文化,来留学的学生也最喜欢学习中国的文学和文化。名称的改变还可以淡化中国文学在圈内的刻板印象,后延到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保持文学的完整性。内容上可将中国文学史和中国文学中的经典名篇作为基点、起点、原点,探讨中国文化生成问题。从文学出发到文化归结,是个很不错的改革思路。

    三、《中国文学与文化》课程体系构建

    将传统大学语文课程改名为《中国文学与文化》,课堂教学周2学时,课外辅导周1学时。2012年9月开始在改革试点专业试行,用2到3年的时间推广到现在所开大学语文的所有专业和学院。

    《中国文学与文化》是伴随着我校课程改革产生的名称上的全新课程,目前国内尚无现成的教材可以选用,课程改革当务之急是进行课程体系的构建,进而过度到教材的编写。本课程拟以中国文学和文化史为经,以重要的文学和文化现象为纬,整合古今文学文化经典文本,形成具有代表性和学术性的十六个教学专题;通过对专题内容的学习与研讨,让学生把握中国传统文学文化和现当代文学文化的生成脉络和前后承继关系,具有较广阔的文化视野,并通过对经典文本的解读,提升语言运用能力,涵养心灵,培养情操,健全心理。

    课程体系的基本建构是:

  先秦文学与文化:在元典创制中走向多元
  专题一《诗经》和《楚辞》:美刺现实与歌咏浪漫
  1.《诗经》:初民社会的“风雅”人生
  2.《楚辞》:忧深思远的爱国乐章
  经典文本选读
  一、《诗经•卫风•将仲子》
  二、《诗经•小雅•蓼莪》
  三、《诗经•周颂•烈文》
  四、《九歌•山鬼》
  五、《九章•哀郢》
  专题二  百家争鸣中的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
  1.《论语》、《孟子》:仁学思想与王道政治
  2.《道德经》、《庄子》:无为自然与逍遥人生
  3.《左传》:文史相兼的叙事艺术
  4.《战国策》:纵横策士的亮丽风景
  经典文本选读
  一、《孔孟语录》
  二、《庄子•内篇•知北游》
  三、《郑伯克段于鄢》
  四、《冯谖客孟尝君》

  两汉文学与文化:帝国大一统的文史自觉
  专题三  《史记》:史家绝唱无韵《离骚》
  1.《史记》的史学价值
  2.《史记》的文学价值
  经典文本选读
  一、《货殖列传序》
  二、《李斯列传•谏逐客书》
  专题四  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1.汉乐府民歌
  2.汉魏文人乐府
  经典文本选读
  一、《病妇行》、
  二、《孤儿行》、
  三、《十五从军征》
  四、王粲《七哀诗》
  五、陈琳《饮马长城窟行》

  魏晋南北朝文学与文化:玄学中的自我发现
  专题五  从“建安风骨”到“魏晋风度”
  1. “三曹”、“七子”:建功立业梗慨多气
  2.《世说新语》:名教危机魏晋风度
  3.《搜神记》:佛道兴盛 “志怪”社会
  经典文本选读
  一、《世说新语》(四则)
  二、阮籍《咏怀诗》(两首)
  三、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
  专题六在田园山水与民间风情中悠游
  1. 陶渊明诗:田园牧歌神辨自然
  2.谢灵运诗:山水风光闲散情调
  经典文本选读
  一、《饮酒》(其四五)
  二、《登池上楼》

  隋唐文学与文化:三教共弘的盛世之音
  专题七  诗赋取仕与诗歌繁荣
  1.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2. 白居易:一首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
  经典文本选读
  一、李白《梁甫吟》
  二、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三、白居易《长恨歌》
  专题八古文运动与文学教化
  1.韩愈文:文以载道崇儒反佛
  2.柳宗元文:关注民生隐喻现实
  经典文本选读
  一、韩愈《论佛骨表》
  二、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宋元文学与文化:从文人天地到农牧冲突
  专题九  宋词:宋代文人的才情驰骋
  1. 柳永词:失意文人的都市生活
  2. 苏轼词:豪放适意的淡泊人生
  3. 李清照词:古代唯一留下盛名的女作家
  4. 辛弃疾词:慷慨纵横的英雄气质
  经典文本选读
  一、柳永《八声甘州》
  二、苏轼《临江仙•夜归临皋》
  三、李清照《永遇乐》
  四、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专题十  元曲:市民文化与自由精神
  1. 关汉卿曲与剧:市民文化与新型文人人格
  2. 王实甫《西厢记》: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
  经典文本选读
  一、关汉卿《南吕•一枝花•不伏老》
  二、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

  明清文学与文化:世俗化的异调新声
  专题十一小说的兴盛
  1.《三国演义》:历史兴旺的哲理思考
  2.《水浒传》:乱世中的英雄传奇
  3.《聊斋志异》:在谈狐说鬼中解剖世态
  4.《红楼梦》:理想世界的追求与毁灭
  经典文本选读
  曹雪芹《红楼梦•葬花吟》
  专题十二  戏曲再起高潮 
  1.《鸣凤记》:忠奸之争的时事剧
  2.《牡丹亭》:情理之争的爱情剧
  3.《桃花扇》:借离合之情写兴旺之感
  经典文本选读
  汤显祖《牡丹亭•游园》

  现代文学与文化:新文学的确立与变革
  专题十三  新文化运动与现代文化观念的确立
  1.蔡元培:抱定宗旨为学而来
  2.胡适:文学改良与新诗尝试
  经典文本选读
  一、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二、胡适《中国公学18年级毕业赠言》
  三、胡适《追悼志摩》
  专题十四  五四精神与民间启蒙
  1.鲁迅:改造国民劣根性
  2.郭沫若:现代性的高峰体验与审美传达
  3.巴金:五四精神的践行与坚守
  4.老舍:北京往事
  经典文本选读
  一、鲁迅《复仇》
  二、郭沫若的《天狗》
  三、巴金《家》(存目)
  四、老舍《四世同堂》(存目)

  当代文学与文化:从体制走向市场
  专题十五寻根与先锋
  1.贾平凹:民间传统文化的破碎挽歌
  2.余华:先锋派和先锋精神
  经典文本选读
  一、贾平凹《秦腔》(存目)
  二、余华《活着》存目
  专题十六女性世界与女性话语
  1.女性主义在中国的着陆
  2.女性意识与女性文学
  经典文本选读
  一、张洁《爱是不能忘记的》(节选)
  二、舒婷诗三首
  三、毕淑敏散文三篇
  四、《中国文学与文化》课程改革的具体措施和有序推进

  1.编写讲稿
  将十六个专题的编写任务根据教研室老师各自的专业和学术背景进行明确分工,利用寒假完成初稿撰写任务。

  2.备课和课件制作
  2012春季学期,根据编写好的初稿展开备课和课件制作工作,在备课和课件制作中验证讲稿的可行性和操作性,不当地方及时修改。期末,讲稿、教案、课件定稿。

  3.内部印刷教材
  2012暑假,将讲稿送印刷厂进行印制成“内部”试用教材,备开学后2012级改革试点专业使用。

  4.试用与试验
  通过2012、2013级改革试点专业四个学期的试用和试验,发现问题,及时修正与修订。

  5.普及改革成果
  2013年暑假结束时,将成熟的教材送正规出版社出版。正式教材出版后,将《中国文学与文化》课程改革从2014级起普及到全校所有开设大学语文的专业和学院。

  五、需要的经费支持
  1. 资料购置费:
  2. 调研和会议研讨费:
  3.内部教材印刷。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199519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