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论坛 > 大语调查

王步高等:我国大学母语教育现状——三年来对全国近300所高校“大学语文”开课情况的调查报告
【时间:2008/10/13 】 【来源:中国大学教学 2007/03 】 【作者: 王步高 张申平 杨小晶】 【已经浏览6086 次】

    摘要:通过对2004年至2006年三次针对我国大学语文教学现状调查结果的分析,总结了各方面所取得的一系列成绩。同时分析了我国当前高等教育中存在着的母语教育日益受到轻视,大学语文学科地位亟需“法”的规定性,课程改革尚需全面展开,教育科研活动开展不足,理论研究滞后,以及需要优选教材、开发课件、打造精品、共享资源等问题。

    关键词:母语教育;大学语文;现状;调查

    我国大学母语教育现状如何?如何应对当前大学母语教育中出现的问题?这些问题现在越来越成为语文教育工作者研究和关注的焦点。

    2004年8月底,教育部为了解我国高校大学语文的教学现状,特委托高等学校中文学科教育指导委员会对全国高校的大学语文教学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发放了300份《高等学校大学语文教学现状调查表》,共回收有效问卷111份。2005年5月,在召开苏皖两省大学语文研讨会时,我们发放回收有效答卷28份。2006年8月,在东南大学召开第十一届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发放《大学语文开课情况调查表》,回收答卷145份。三次共收到答卷284份,其中20份重复;涵盖高校264所,约占全日制高校的15%左右。

    这三次调查跨时三年,范围广泛,调查对象均为直接从事大学语文教学或管理工作的高校教师,调查结果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根据对调研结果的认真分析,加上我们多年来对全国各院校大学语文开课情况的了解,现尝试对我国(不含港澳台)大学母语教育的现状进行较为细致的描述。

    一、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1.课程定位。2004年调查从针对大学语文课程设置侧重点选项的有效问卷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些侧重点的具体分布情况和各校的不同教学特色。大多数高校侧重于学生综合文化素质的培养(71.88%),也有将近一半的院校认为应该侧重于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44.79%)。另有29.17%的院校认为也应该侧重中国古典文学阅读能力的培养,还有17.71%的院校认为应该侧重写作能力的培养。

    课程定位方面,将近2/3(62.22%)的高校将大学语文定位为公共基础必修课,只有少数定位为专业基础课(6.67%)。定位为素质教育类公共选修课和公共基础选修课的比例分别为23.33%和22.22%。有些学校由于专业设置的原因,会出现两种(或以上)的课程定位。比如某些专业定位为公共基础必修课,而其他专业可能就是公共基础选修课等。

    2.开课现状。2004年调查发现,大学语文课程开设于80年代以前的占7.34%,开设于80年代的占40.37%,开设于90年代的占30.28%,开设于2000年后的占21.10%。可见绝大多数开设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

    就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学科门类而言,工学(49.54%)和理学(53.21%)学科开设接近或者超过一半,在经济学(59.65%)、管理学(56.88%)和法学(66.97%)专业中开设接近或者超过2/3,说明这些学科比较重视该课程的设置。各学科开设大学语文的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法学、经济学、管理学、理学、工学、文学、教育学、哲学、历史学、农学、医学、军事学。不过开设大学语文课程比例很小的学科并不完全代表不重视大学语文教学,因为每个学校的专业设置会有所不同。比如军事学,虽然它的比率只有3.67%,这并不说明军事院校不重视大学语文,相反这类院校开设比例还比较高。

    关于课时的前后变化情况,2006年的调查显示,5%的学校课时和以前差不多,37%的学校增加,58%的学校减少。开课时间基本集中在第一学年,一般开设一个学期,学分基本是2分。

    3.师资队伍。2004年关于师资调查的项目是大学语文教师职称结构、学位结构、年龄结构以及是否专职的情况。有34.26%的学校聘请兼职老师。各校专职教师比例为61.75%,兼职教师的比例为38.25%,将近2/5的课程是由兼职老师担任的。教授、副教授、讲师和助教之间的比例分别为10.78%、39.92%、39.08%和10.22%;博士、硕士、学士所占比例分别为15.41%、43.20%、41.39%。年龄结构中50岁以上占10.63%,41~50岁的占30.39%,31~40岁的占45.51%,30岁以下的教师占13.47%。

    2004年和2006年的调查对象中,有20所学校是相同的。这些院校三年之间,由于教育形势的发展需要,从事大学语文一线教学的教师数量有较大的提高,职称和学位都有较大的提升。但全国整体情况未必如此,2004年全国大学语文师资中教授和副教授所占比例为10.78%和39.92%,而2006年仅为9.10%和36.99%;2004年博士比例为15.41%,2006年仅为13.01%。可见高职称和高学位教师数量比例有所下降。

    4.教学情况。教学内容方面,2004年统计显示大学语文教学“以古代文学、文化知识为主”的占80.73%,“以现当代文学和外国文学为主”的占14.68%,“以专题讲座为主”的占8.26%,“以体裁为主”的占15.6%,“以史带篇为主”的占33.03%。教学内容还有以汉语言知识、名篇赏析、应用文写作、阅读、演讲等多样化的设计和安排。教学方式主要以教师按计划讲授为主,很少有学校邀请名家讲名篇的。学生的反响基本是很欢迎,或者多数欢迎少数不欢迎。几乎所有学校都有多媒体教学。

    2006年的调查,对于大学语文被列为全校必修、全校公选、部分系必修和全校限选等情况做了详细区分。该项有效的问卷显示,将大学语文列为全校必修课的学校约占50.54%,定为全校公选的学校约占29.03%,定为部分系必修的学校约占31.18%,定为全校限选的学校约占3.23%。还有将大学语文定为全校公选和部分系必修等两种以上的情况。

    5.教材建设和科研投入。现用教材版本杂乱,统编和自编并存。很大一部分学校选择了徐中玉主编的《大学语文》和王步高、丁帆主编《大学语文》版本。至于课程建设经费,2006年调查显示,近五年来,有46所学校提供了经费,所占比例约为43.81%。这些提供了经费的学校,近五年经费的平均数为4.07万元,近一年来经费的平均数为1.02万元。资助形式多样化,精品课程、教改立项、会议出差和课程建设等各项分割科研费用,可见经费很紧张。

    整体而言,2004年人们普遍关注的是课程定位、学科建设、师资队伍、科研与教材等着眼于全局的宏观问题。到了2006年,除了继续关注上述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的问题之外,开始探究教学实践的具体操作层面的问题,并且摸索出了行之有效的经验,提出了具体可行的建议。这对于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和学科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取得的成绩总结

    1.研究会大旗不倒,领头人凝聚人心。作为全国大学语文教师唯一的组织“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自1982年在南京召开第一届年会到2006年在南京召开第十一届年会,基本上每两年召开一届。“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是国家一级学会,既不背靠经济政治实体,也无“皇粮”支持,却依然能坚持并逐年壮大规模。每届年会均有几百所院校申请参加。每届都有几个学校或地区争着申办下届年会。重开大学语文以来的28年,作为旗手,徐中玉、齐森华等先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们凝聚了人心,维系了课程发展,功不可没。

    2.建成了一批精品课程。自2003年教育部启动国家精品课程工程以来,许多学校加大了对大学语文的投入,使大学语文在各方面均有了显著的进步。国家提出精品课程“五个一流”(教师队伍、教学内容、教材、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的标准,为大学语文课程建设指明了方向。各省市都出现了一些课程建设达到省级、校级精品课水平的学校。湖北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南京审计学院都开得很不错,武汉大学还有意创建省级精品课程,上海财经大学也有相似的意向。

    东南大学的大学语文是全国同类课程中唯一的国家精品课程。该课程经过十多年的打造,有了一套在全国有影响的理论与教材,有了一支特别能教学且有博士学历的师资队伍,有了在全国领先的网络课程及多种现代化教学课件。2004年获国家精品课程后,又提出“全面精品化”的要求,第二年便重做了全部网络课件,仅容量就增加五倍,教学实况也达到30多课时。教材也不断完善,对全国的辐射作用也与日俱增。仅《教学参考资料》就印到5000册以上,全国半数同行能人手一册。

    3.编出了一批优秀教材。近年来,教材编著成了大学语文最受关注的领域。一批长期在大学语文领域辛苦工作的老教授如裘汉康、杨建波等都编出了很有特色也较有影响的教材,被多所学校采用。徐中玉、王步高分别主编的教材,在全国影响最大,几经修订,逐步走向系列化、立体化、经典化。尤其可喜的是,一批学术界的大腕人物,也跻身《大学语文》编写,如陈洪、温儒敏、丁帆等,都编出了在全国有相当影响、能独树一帜的教材。“十五”全国规划《大学语文》教材仅三种(后增补一种),到“十一五”规划增加到11种,而且东南大学的还是以“立体化系列教材”列入,一种之中便含有多种。教材建设也要打造精品,形成系列。目前,获国家优秀教材奖的教材还仅王步高、丁帆主编本一种。

    4.教师队伍学历水平有所提高。随着近几年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大学语文教师数量也在增加,教师学历层次的提高是必然而显著的。年轻教师善于接受新事物,计算机基础扎实,有利于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

    5.教学手段的现代化进程大大加快。由于国家、省、校级精品课程均与网络课程建设联系在一起,迫使大学语文教师要积极关心和热情投入网络课程的建设。湖南城市学院率先建成了“大学语文网”(http://www.dxyw.com),江汉大学也建成了与之有关的“写作”网。东南大学后来居上,结合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先后建起“大学语文·中国”网(http://www.dxyw.cnwww.daxueyuwen.cn)和“唐宋诗词鉴赏·中国”网(http://www.tsscjs.cn)。此后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和湖北省大学语文研究会也都办起了面向全国或地区的网站。高等教育出版社也建起与陈洪主编本配套的网站。

    大学语文课程因其面广、量大、兼容性强,十分需要资源共享。网络课程的开设较之其他专业课程而言,共享性和实用性要大得多。例如东南大学投资十多万用于课程建设,制作了较为精美的大学语文网络课程、音像教材、电子教案,而且不断更新。如今在网上运行的内容已达7GB,加上“唐宋诗词鉴赏”超过13 GB。享受这一成果的则远不只是东南大学的教师与学生。近年来刻录赠送网络课件、音像教材、电子教案光盘达14000张,同时又在“大学语文·中国”网设立“软件下载区”,专门将部分电子教案挂网供大家下载。一校出钱出力,全国同行受益,真正体现了国家级精品课程的辐射作用。

    6.校际协作成效显著。全国大学语文教师的人数多,但十分分散,因此如果要完成国家规划教材编写,国家精品课程、网站及网络课程建设均需校际力量的整合与分工协作。王步高、丁帆主编的《大学语文》系列教材便有37所院校参加(其中“211”院校21所),创建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也是东南大学和南京大学两校合作。“大学语文·中国”网,也由多所学校合作共建,东南大学只是牵头。

    目前,各地有了一些省市或者跨省的大学语文的组织。如苏皖两省就曾召开过三次“大学语文研讨会”,一般三年一次。学校间的互访、听课交流、互开讲座也较频繁进行。安徽省就有十多所高校的“大学语文”教师经常聚合,互通信息,形成了一个协作网。这就部分地克服了“大学语文”教师由于高度分散而“势单力薄”的缺陷。

    7.教学理论的初步建立。教师的分散性也带来教学研究的分散性,但教材的通用性又部分地弥补了这一缺憾。《大学语文》教材的序言,以及教材本身所传达的对语文教育的理念,较之一般学术刊物发表的研究论文有更大的影响,因为教材发行量远超过学术期刊。近年来大学语文的若干重要教材,以及全国大学语文研讨会上的重要发言,已在全国大致构建出以徐中玉、齐森华主编本、王步高主编本、温儒敏主编本、陈洪主编本、丁帆主编本等相应的教材和理论模式。2005年东南大学的“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以后人们会十分看重这段教材的百家争鸣时期,在此基础上也许能产生几种可以影响几十年乃至百年的语文教学理论。同时其他相关研究也已能形成相应的体系,且比较前沿。

    8.课程的系列化开始形成。要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母语水平,提高其文学素养,提高其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提高其民族自信心,同时又能提高其人文精神,使其道德情感能从文学精品的熏陶中得到进一步的升华,单靠大学语文一门课程是远远不够的,单靠课堂教学一种形式也是不够的。因此许多高校还开设了文学素质教育的其他系列课程,以各种形式,达到上述“五提高”、“一升华”的目标。如东南大学开设了近10门文学素质选修课程,尤其是重点建设“唐宋诗词鉴赏”为总标题的3门课程,即:唐诗鉴赏、唐宋词鉴赏、诗词格律与创作。再辅之以若干系列讲座,讲校史唱《东南大学校歌》成了人文系列讲座的第一课,大学语文系列课程成为全校师生引以为荣的名牌课程。这为校园文化建设做出了很大贡献。

    三、存在的问题分析

    大学语文自匡亚明先生倡导重开以来,曾有过几年迅猛发展的时期。但许多学校领导对该课的认识停留在“补课”(补“文革”中长大的大学生的“文理不通”、“错别字连篇”的缺憾)上,看不到母语教育的重大作用。当历史的车轮跨入21世纪,大学语文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尴尬局面。有的高校正以“大学人文”取代“大学语文”;不少高校重视各种实用的专业课程,大学语文不得不“让路”,课时被不断压缩、削减或干脆取消。现今大学语文的改革面临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学科地位不明确。与公共基础课相比,大学语文虽开设人数众多,教师队伍庞大,却没有学科支撑,它连二级、三级学科也不是,没有相应的硕士点、博士点。老师靠它挣点工作量可以,靠它评职称很难。因此,它不受重视,教师队伍不稳定也势所必然。

    2004年至2006年的三次调研问卷中,在开放性问题比如“意见与建议”的回答中,从事教学和管理的老师们呼声最高的,就是要求早日明确大学语文的学科定位。他们建议高校中文学科指导委员会制定一定的教学规范,统一教学大纲和考试要求,确定统一的学分,改变现在的“校自为政”的局面,并且对高校该课程建设进行专项评估,加快学科建设。建议最好把大学语文设置为公共必修课程,最好能作为一个学科来建设。早在1978年重新开设大学语文时,就确立了开设的目的和意义有四个方面:“交流工具训练作用”,“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传承”,“对现代人类共通精神文明的建设”,“应对和解答当下开放社会各种文化困惑”等。今天看来,这四点仍然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大学语文课的重要性,就在于它对培养人才具有其他学科所无法取代的作用。然而如此重要的课程,它既缺乏思想政治课的权威性,也没有英语四、六级考试那样的“尚方宝剑”,因而教学实践中经常出现“挚肘”现象,使得该课程的强大功能不能得到良好的发挥。

    2.开课比例太低,课时太少。据调查,全国多数综合大学、师范院校较少开大学语文课。开得较好的是军队、财经、政法、外语类院校。理工科院校介于这中间。高职高专院校开设得也不多。高职院校学制有的缩为两年,扣除实习,所剩学时无多,连大学物理、高等数学都停开了,大学语文更难保。大学扩招,大学语文并未相应扩大规模,在许多学校里还日渐萎缩也是不争的事实。如果没有党中央、国务院的《“十一五”文化发展纲要》,全国高校大学语文开课总比例继续下降是可能的。课时太少使得许多名篇无法深入透彻讲解,不利于教师完成教学计划。有限的学分限制了学生选修的积极性,满足不了学生的求知欲。只在晚上或周末这些非正常时间上课,严重影响教学效果。

    3.教材版本众多,良莠不齐。要贯彻实施《大学语文教学大纲》,教材的选定尤为重要。《大学语文》教材版本太多,令高校无所适从,且多数无特色,有的甚至大量“克隆”别人的,无参考价值,所以许多高校呼吁优选教材,组织力量打造精品教材。《大学语文》教材已从10年前的“西周时期”(一家独大,垄断市场),发展到春秋时期(诸侯混战,乱成一团)。希望能及时采取措施,过渡到“战国时期”(诸强争雄,各有千秋),适度竞争才能发展。人们普遍认为,目前有影响、有特色的大学语文教材编写模式共有三种,一是“主题+文选”模式,如徐中玉教授主编的《大学语文》;二是“文史+文选”模式,如王步高、丁帆教授主编的《大学语文》;三是“专题+文选”模式,如温儒敏教授的《高等语文》教材等。

    4.师资水平低下,教学质量不高。许多学校的大学语文师资没有中文系科做后盾,有中文系的学校有“大学语文”教研室的也不多。教师培训机会少,眼界不开阔。全国示范性基地缺乏。兼职教师比例很大,只采用“新教师顶顶,老教师搭搭”的方法应付。综合类和文科院校,兼职老师的比例均超过专职。民办院校兼职教师更是占到大多数。任课教师整体人数偏少,年轻教师数量较多,职称和学历较低,这都很难保证教学活动稳步开展以及教学质量的提高。2004年到2006年的调研显示,大学语文教师的年龄集中在30到40之间,相对年轻化,教学经验势必不足。青年教师文化素质、道德素质、情感表现力和教学技能需要全面提高。另外由于年轻教师在专业发展方面有着不确定性,这就难以保证师资队伍的稳定。

    5.课程改革力度不足。当前,从事一线教学的广大教师对教学改革呼声颇高,他们提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建议。比如,大学语文课程需要加强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要注重教学辅助和隐性课程的开发,构建开放式、全息化的大学语文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应组织专家对各校的开课及教学情况进行专项评估;课程考核的形式和内容应该多元化,应该体现教师的教学特色和学生个性发展的特点;课堂教学亟需改革,应改变当前存在的教学质量低下,教学方法陈旧手段单调,创新意识不强,缺少有效的测评方法,以及教师个性化教学与学校的规范化考试之间的矛盾等问题。

    6.科研活动开展少,理论研究滞后。教学与科研从来是相辅相成的,没有一流的科研就不会有一流的教学。当前的确存在着大学母语教学理论研究的缺失。教育部门包括各高校缺乏相应机制保障大学母语教育教研活动的顺利进展。各学校、各部门对大学母语教育的基础研究非常缺乏。老师们呼吁成立专门的大学语文教研室,教研结合,进一步提高教学和理论研究水平;要加强高校之间的沟通和联系,定期举办高水平的研讨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大学语文公开课活动,每次全国性的研讨会均应安排专家讲示范课,以促进教改的深化。

    本站链接:大学语文研究会第十一届年会论文集(2006)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151824 位浏览者